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俊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2):55-55
20 0 4-0 1~ 2 0 0 4-0 6我院共收治腔隙性梗死 78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46例 ,女 3 2例 ,年龄 3 8~ 81岁 ,平均 63岁 ;有高血压病史 5 8例 ,糖尿病史 9例 ,高血脂症 2 8例 ,心房纤颤 3例。1 2 临床表现 大多病例呈亚急性起病 ,进展缓慢。具有失语、偏瘫、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所有病例均神志清楚 ,无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个别病人有轻微头痛、头晕 ,可能与发病时血压偏高有关。部分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或心房纤颤 ;按Fisher所定腔隙性梗死类型 :纯运动型轻偏瘫 49例占 62 8% ,纯感觉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的l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连续入住我院并行颅脑MR检查的脑梗死患者276例.结果 20例(7.2%)脑梗死患者的颅脑MRI显示有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灶.胼胝体腔隙性梗死大部分呈"指状",起自胼胝体下缘,伸入胼胝体内;少数病灶呈"小山丘状".结论 胼胝体腔隙性梗死并非罕见.胼胝体腔隙性梗死的形态与多发性硬化的胼胝体病灶相似,应注意鉴别.胼胝体腔隙性梗死也不是CADASIL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时应注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梗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隙性梗死临床极为常见,每种腔隙性梗死综合征通常提示为某一特定部位的病变,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同一腔隙综合征也可由不同部位的病变所致。同一部位病灶也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腔隙综合征。腔隙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远不止Fisher列举的21种腔隙综合征,如手-口综合征、面舌综合征、构音障碍-面轻瘫综合征、单独吞咽困难、单独偏身共济失调及四肢共济失调等多被归入某些综合征的变异型。另外,同时或相继以两组综合征起病的腔隙性梗死极少见,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更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孙利强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10-12
目的 分析血压近日节律变化,了解高血压与腔隙性梗死的关系.方法 收集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共119例,腔隙性梗死患者121例,高血压105例,正常对照组109例.分别进行连续24 h血压监测.用余弦法分析4组血压的近日节律特征,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4组均存在近日节律,高血压患者的调整中值高于血压正常组,而振幅低于血压正常组;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组调整中值高于其他3组,而振幅低于其他3组;高血压组与腔隙性梗死组调整中值及振幅无统计学意义,但调整中值高于正常对照组,振幅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压近日节律的振幅降低是高血压及腔隙性梗死患者有别于健康人的特征,并且可能参与了腔隙性梗死发病. 相似文献
5.
脑桥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脑桥梗死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随着MRI检查的广泛应用,过去临床不能准确定位的脑桥梗死得到了确诊,使临床医生对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总结临床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一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34-35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多发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方法.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多发腔隙性梗死患者57例及非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56例,测定2组动态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多发腔隙性梗死组血压、血糖、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以预防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吴文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3):89-90
目的明确高胰岛素血症为腔隙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组和大血管病变组,并设立非脑血管病为对照组,测定3组的4次血胰岛素及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腔隙性梗死组4次血胰岛素明显大于大血管病变组及对照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胰岛素血症主要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影响较小,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腔隙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质代谢紊乱,特别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高胰岛素血症重要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腔隙性梗死(LI)脑白质病变(WML)程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30例LI无WML者为对照组,30例LI合并轻度WML者为轻度组,30例LI合并中度WML者为中度组,30例LI合并WML者为重度组,分析4组认知功能及WML程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4组间各项MMSE评分、MMSE总评分、各项MoCA评分及MoCA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重度组最低,对照组最高。同时,WML程度与MMSE总评分及MoCA总评分存在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LI患者WML程度与认知功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估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吴平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5):53-54
腔隙性梗死又称腔隙综合征,是指在辐射冠、内囊、丘脑、大脑脚和脑桥区的深穿支微小动脉及分支硬化、闭塞,造成微小局灶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经吞噬细胞清除梗死后的坏死组织留下的病变。自头颅CT及MRI临床广泛应用后,腔隙性梗死的发现越来越多。现将我院1998-01~2001-12经头颅CT及MRI证实的68例腔隙性梗死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腔隙性梗死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和情绪健康状况。方法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表中文版简表(QOL-BREF)、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腔隙性梗死组在QOL-BREF的生理、心理领域得分(分别为12.5±1.7、12.2±1.8)比常模下降(15.1±2.3、13.9±1.9,t=11.72,8.610,P〈0.05),有抑郁情绪者占55.1%,有焦虑情绪者占39.9%。结论合并抑郁、焦虑情绪障碍是腔隙性梗死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刘国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7)
目的对照研究CT与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13-02—2015-07收治的腔隙性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行CT与磁共振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病理检查检出病灶385例,磁共振检查共检出病灶360个(93.5%),CT检测出153个(39.7%),病灶位置包括丘脑、小脑、颞叶、基底节、额叶、枕叶、顶叶、脑干,磁共振检查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病灶大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4,P0.05);两种检查方法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检查费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主要呈小片斑块状,T1、T2长信号,DWI加深,T2FLAIR高信号,CT检查影像主要呈低密度小片状、斑点状显影。结论 CT与磁共振均可用于腔隙性梗死诊断,但磁共振早期诊断价值以及病灶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查,能够明确反映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数量,便于后期及时有效治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毕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4)
目的探究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该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06—2013-06我院收治的74例腔隙性梗死需急诊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全身复合麻醉组,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神经功能来评价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对腔隙性梗死患者麻醉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比术前评分有显著降低(P0.05),相对于复合全身麻醉组,硬膜外麻醉组术后6h、24h及72h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较低,简易智能状态检测评分(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评分(MoCA)结果较好。结论硬膜外麻醉和全身复合麻醉均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两种麻醉方式比较,硬膜外麻醉比全身复合麻醉影响更小,可作为腔隙性梗死患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药学服务对腔隙性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2—03收治的腔隙性梗死住院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9例,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6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派驻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药师3名,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组织我院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专家对2组患者的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记录2组不合理用药情况,用χ2检验对比2组间不合理用药比例及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的不合理用药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181,P=0.023),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9.072,P=0.003)。结论优质的药学服务可以减少医务人员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改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瞿国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5):59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在腔隙性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灯盏花素 2 0ml加生理盐水 2 5 0ml静滴 ,1次 /d ,共 2周。结果 梗死灶从治疗前 87个减少到 3 2个 ,减少 63 % ,未消失的有明显缩小。结论 灯盏花素治疗腔隙性梗死疗效确切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腔隙性梗死临床较常见 ,约占脑梗死的 2 0 %,Fisher将其分为 2 1种临床综合征 ,其共同特点是病情轻微、症状单一、预后较好。发生在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现就我们观察的 31例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资料和方法 :本组 31例中男 2 0例 ,女 11例 ,年龄 31~ 71岁 ,平均 48岁 ;睡眠或安静时发病 14例 ,活动中发病 17例 ;高血压病例 2 0例。全部病例均在发病 7d内行头部CT检查 ,6例行MRI检查。系统收集病史 ,详细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全面记录相关的实验室数据。由 2名以上主… 相似文献
18.
白来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6):63-64
腔隙性梗死是指脑血管深穿动脉阻塞后形成的微梗死,在脑实质中遗留下不规则的大小2~50mm的腔隙。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病灶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和脑干[1]。此病发展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早期明确诊断对腔隙性梗死的治疗至关重要[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2-01—12收治的31例腔隙性梗死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对比研究CT与MRI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7)
目的研究成都地区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药物,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3-01—2014-02入院诊治的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106例,观察患者的基础疾病,分析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2组患者均应用常规疗法治疗,其中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恩必普软胶囊,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2组治疗效果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中以合并高血压居多,占61.32%,其次为心脏病,占36.79%,38.68%的患者合并2种或2种以上基础疾病。治疗前2组患者NDS评分与DI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NDS评分8.51±3.13,对照组为12.66±3.90;实验组BI评分65.87±22.62,对照组为58.86±20.0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86.79%,对照组为7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与心脏病。恩必普治疗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梗死后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准确记录所得数据,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高血脂、糖尿病、内囊基底节区、大脑皮质、丘脑腔隙性梗死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腔隙性梗死患者(P0.05);2组吸烟率、性别、年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确掌握老年腔隙性梗死后并发认知功能障碍主要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积极给予各项干预措施降低其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