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口服胰岛素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胰岛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是治疗 1型糖尿病的一条新途径。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诱导选择性免疫反应 ,导致局部Th2型细胞激活 ,分泌Th2型细胞因子 ,进而抑制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 ,避免胰岛细胞的破坏。“旁路抑制”理论是选择胰岛素作为口服抗原的理论基础。佐剂的应用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口服胰岛素诱导免疫耐受的人群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其胰岛素缺乏是由于胰腺中大量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所致.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建立胰岛β细胞免疫耐受,包括造血干细胞的移植、过继不同功能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口服胰岛素及其相关疫苗的输入、谷氨酸脱羧酶65疫苗、抗CD3、CD20单克隆抗体以及联合免疫干预等免疫耐受治疗,可延缓l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过继转移诱导1型糖尿病(IDDM)小鼠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ALB/c小鼠骨髓来源DC,测定纯度,经ip小鼠体内.随后,采用少量多次链脲佐菌素(STZ)ip的方法建立IDDM小鼠模型.每周测定血糖,第4周时处死动物,分离脾脏淋巴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MTT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ELISA法测定血清IL-2,IL-4含量.结果:过继转移表达CD11c 的DC4wk后,小鼠的血糖可明显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8.32±1.05mmol/Lvs18.36±1.55mmol/L,P<0.01).与模型对照相比,过继转移DC可使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0.264±0.019vs0.489±0.012,P<0.05),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CD4 CD25 T细胞亚群比例上升到5.28%,而模型对照组仅1.56%.DC过继可有效抑制IL-2分泌(121±19ng/Lvs195±32ng/L,P<0.05),而提高IL-4含量(187±36ng/Lvs76±30ng/L,P<0.01).结论:过继转移髓源性DC可以诱导免疫耐受防止IDDM的发生,其机制与促进体内CD4 CD25 T细胞亚群产生,重建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10):639-640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介导的胰岛素产生细胞——胰岛β细胞的破坏引起的。T细胞直接介导了β细胞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对DC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促进和预防两种不同看法。当前研究认为,DC是一种生物特性及功能多样性细胞。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不同类型DC、不同生理状态的DC以及DC所处微环境的不同,将影响其表达双信号的能力和诱导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分化的方向。进而对免疫耐受和免疫平衡的调节发挥不同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1型糖尿病是一种T淋巴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树突状细胞(DCs)作为体内最重要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Cs具有功能上的可塑性,不同类型DCs、不同成熟状态的DCs以及DCs所处微环境的不同,都将诱导其产生不同的功能状态.通过调节DCs的不同功能状态促进中枢或外周免疫耐受、扩展胰岛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 cell)、以及介导辅助性T(Th)细胞发生Th1/Tk2细胞的免疫偏离,可诱导免疫耐受,预防1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1型糖尿病免疫耐受的诱导和免疫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导免疫耐受或对1型糖尿病进行免疫干预,是一种新的防治措施。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给予不同剂型的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以及包括细胞组分在内的众多抗原来诱导免疫耐受。通过诱导产生免疫调节性Th2细胞,进而产生大量Th2型细胞因子,从而延缓1型糖尿病的发展或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1型藕尿病的分期1型糖尿病就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毒物等因素诱发机体产生异常自身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减少,多数患者体内可检出抗胰岛β细胞抗体。  相似文献   

9.
1型糖尿病(专指1A型糖尿病,即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均由器官特异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针对机体内分泌组织的自身免疫攻击所致。  相似文献   

10.
1型糖尿病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就基因治疗1型糖尿病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性研究,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①诱导胰岛β细胞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耐受,以阻止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②体外构建具有生理调节必胰岛素分泌的功能细胞,以供体内移植;③逆转代谢素乱,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T1DM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免疫攻击,CD8T细胞持续性破坏胰岛β细胞,胰岛β细胞血糖调节功能降低直至丧失,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中断自身免疫攻击。耗竭T细胞(Tex)是外周免疫耐受的组成部分,在T细胞效应阶段发挥调节作用和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相关。本文综述Tex对T1DM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对人类1型糖尿病病人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提示,辅助性T细胞(Th)1相关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些趋化因子如二级淋巴样组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通过介导炎症细胞向胰岛的浸润过程,对胰岛炎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有些趋化因子如干扰素-7、诱导蛋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和趋化因子受体如CXCK3、CCPL5则参与胰岛炎进展为胰岛免疫破坏的过程。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了解,而且为临床开发和应用特异性的抗趋化因子或受体抗体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口服胰岛素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胰岛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是治疗I型糖尿病的一种新途径。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诱导选择性免疫反应,导致局部Th2型细胞激活,分泌Th2型细胞因子,进而抑制Th1型细胞因了的分泌,避免胰岛细胞的破坏。“旁路抑制”理论是选择胰岛素作为口服抗原的理论基础。佐剂的应用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口服胰岛素诱导免疫耐受的人群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分型诊断办法,1型糖尿病被分为自身免疫性(即1A型糖尿病)和特发性(idiopathic type 1 diabetes,即1B型糖尿病)两类。特发性1型糖尿病是指目前病因不明、发病机理与自身免疫无关的1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5.
1型糖尿病(T1DM)为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来全球患病率以每年3%增长,预计2010年发病率较1980年增加40%。1型糖尿病其确切机制还未明确,目前普遍接受的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相似文献   

16.
儿童1型糖尿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对我国 16个省、市和自治区<15岁的 1型糖尿病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显示其年发病率为 0 .5 7/ 10万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本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给患儿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 ,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 [1 ]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本病是一种在遗传基础上由环境因素触发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自身免疫反应的标志是胰岛的单核细胞浸润 (胰岛炎 )。这种破坏过程与 Th1细胞因子 (IL - 2、IFN -γ、TNF-α)过多及 Th2细胞因子 (IL - 4、IL- 10 )等低表达有关 ,导致细胞因子不平衡 ,…  相似文献   

17.
一种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药即将推出。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在线预发版报道了一种新的治疗1型糖尿病的药物。这种药物叫做GAD—alum。在一个小型研究中,研究者观察了70名患1型糖尿病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儿童、青少年和30岁以前的成人),发现GAD—alum(谷胺酸脱羧酶白蛋白)可保护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18.
19.
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由促炎性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经直接或问接的机制导致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受损,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T1DM的患病率每20年翻一番,5岁以下的儿童尤甚,因而寻求T1DM的临床治疗方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在1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者体内均能发现胰岛β细胞特异性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通常被包括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内的免疫调节系统所控制。一旦针对胰岛抗原的自身免疫耐受平衡被打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