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予舟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857-1857
随着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抗生素的品种日益增多,联用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已非常普遍。一些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抗生素不断推出,不合理用药现象也就日益增多。现以药效学的观点就临床上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静脉滴注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作一浅析,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从药效学观点浅析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抗生素的品种日益增多,联用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已非常普遍。一些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抗生素不断推出,不合理用药现象也就日益增多。现以药效学的观点就临床上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静滴用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作一浅析,以利用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浅析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类药物是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占重要地位。然而,抗生素的不合理选用、联用、伍用等滥用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就我市七家一级甲等医院97年11月中旬随机抽查门诊住院西药处方共1487张,其中应用抗生素的处方数为992张,占总处方数的66...  相似文献   

4.
张存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3015-3016
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各类抗生素相继被发现和开发,抗生素成了人类对付疾病的重要手段。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够维护患者和大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还经常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发生。现就我院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减少或杜绝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临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新抗生素的不断涌现,品种不断增多,面对繁多的抗生素,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已成为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由此可见,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选择抗生素并合理应用,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是今后临床药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早在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全球死亡的患者有1/3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抗生素对治疗感染性疾病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占有较大比例,但目前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及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了解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减少不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浅谈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华  曹胜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895-1895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药物。也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所以滥用程度和不合理应用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药效学研究与临床应用(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β-内酰胺类药效学 青霉素G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该药半衰期短,最初临床常需反复多次给药,以取得临床疗效.20世纪40年代,Eagle等进行了青霉素G的药效学研究,动物试验发现给药方案中所存在的无药间歇使治愈时间延长,少量多次给药较大量较少次数给药更有效,血清2~5倍MIC浓度与杀菌作用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时间依赖性杀菌作用的概念[1].  相似文献   

9.
针对临床常见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提出解决方法,指导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市场经济情况下,新药、特药不断问世,特别是随着各种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及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现象极为普遍,临床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抗生素的治疗作用,而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重视不够,加上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片面追求新、特、贵等药,因而临床用药隐患不断增加。现就目前抗生素的临床用药隐患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Identifying the optimized dosing regimen and algorithm is critic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iotics. Suboptimal regimens and inappropriate choice of drug give rise to drug-resistant bacteria which have limited the therapeutic utility of many commercially available antimicrobial agent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rapy of antimicrobial candidat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urgently needed.

Areas covered: We examined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with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approaches. The approach that is based on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to evaluate antimicrobial dosing strategy is widely utilized in drug development. The modeling approach utilizing information from time-kill kinetic studies is a tool that can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time-course of bacterial response to a particular dosing regimen. Animal studies of dosing regimens that mimic human pharmacokinetics are another option to evaluate antimicrobial efficacy. Empirical, semi-mechanistic and mechanistic models of bacterial dynamics and development of drug resistance in response to drug therapy are discussed.

Expert opinion: Both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se approaches provid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tools can streamline drug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help make crucial decisions. Many opportunities and potentials are presented to incorporate more rigorous integration of PK-PD modeling approaches even at preclinical stage to extrapolate to clinical settings, thus enabling successful trials and optimizing dosing strategies in relevant populations where the drug is mostly used.  相似文献   

12.
抗菌药的PK/PD理论及其在新抗菌药的药效研究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在20年前发现,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学会发布的关于口服抗菌药的细菌药物敏感性折点,常与临床、微生物学和药代动力学结果不符。因此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基于药代动力学一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和临床结果的新方法,并以此推测细菌学转归及细菌学结果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并将抗菌药分为3种活性类型:①浓度依赖性杀菌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其药效依赖于给药量(AUC)或峰浓度与MIC的比值;②时间依赖杀菌却仅有低到中度的持续效应,其疗效更多地依赖于给药次数(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③时间依赖杀菌而有较长的持续效应,其药效依赖于给药量(AUC)与MIC的比值。对此本文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2013—2014年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抗菌药物处方20 000张,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共1 623张,占8.12%;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溶媒种类的选择及溶媒量不当、给药剂量及给药频次不合理、疗程过长或偏短、联合用药指征不明确等;联合用抗菌药物品种数越多,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越高;头孢类和青霉素类使用率均较高,不合理用药处方率分别为7.50%、6.19%;而使用率均较低的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以及抗真菌药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率较高,分别为19.16%、18.36、19.17%。结论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培训,并加大处方点评力度。  相似文献   

14.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是抗菌药物开发中临床试验成败的关键。近十年来群体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发展和在抗菌药新药开发上的应用,对抗菌药物合理给药方案的制定有了突破性进展,已基本上形成了抗菌药物新药开发的一个模式。这一模式以药动药效学理论指导下的体外动力学模型、动物体内感染模型和Ⅰ期临床药动学试验为基础,以随机化统计模型和蒙地卡罗模拟为手段对Ⅲ期临床试验的给药方案进行统计比较以确定最佳的给药剂量和频率。本文系统性地描述如何从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进而建立药动药效学数学模型,着重于阐述抗菌药物药效学的基本概念、试验方法学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药动药效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晶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10):1157-1160
目的 调查2011—2014年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儿科住院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2011年—2014年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儿科住院抗菌药物处方10 000张,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合理抗菌用药处方1 037张,占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10.37%;儿科住院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体现在疗程不当、给药频次不合理以及溶媒选择不当,分别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23.82%、21.31%、17.74%;头孢类和青霉素类应用较多,而不合理用药处方率仅为7.20%、6.04%;应用较少的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等不合理用药处方率较高,分别为21.65%、18.97%;并且联合用药品种数越多,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就越高。结论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处方点评力度。  相似文献   

16.
从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看头孢曲松的不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头孢曲松的相关不良事件,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理论参考,减少头孢曲松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江苏省2006年上报的头孢曲松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头孢曲松的不良事件发生比例较高,尤其是10岁以下年龄段病人。38例超出适应证用药。84例使用剂量不合理,其中成人用药剂量过低9例、超剂量29例;12岁以下儿童用药剂量不合理46例。因配伍禁忌使用不当的有6例。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有25例用药剂量不当,老年病人中共有7例用药剂量不当,肝、肾功能不全病人中有2例用药剂量不当。结论临床使用头孢曲松时应严格掌握其用药适应证和用药剂量,注意配伍禁忌和特殊人群用药,以提高临床疾病治愈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该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的门、急诊处方42 915张,根据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对含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逐一审查,并对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处方19 830张,其中不合理处方1392张,分别在给药方案、溶媒使用、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问题。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减少细菌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门诊不合理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方是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诊查后作出的药物治疗方案,根据医生处方治病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治病的途径,具有技术上、法律上和经济上的意义.药师有责任通过处方分析了解就诊病人用药的合理性.笔者对2000年10月份门诊24208张处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合理用药占6.8%,其中联合用药处方数达65.2%.现将典型不合理处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房广星  张桂芳 《齐鲁药事》2007,26(2):119-120
随着静脉输液用量的不断增加,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根据我院静脉输液使用情况,对其临床不合理应用现象作了初步总结,并浅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希望引起医师及药师的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合理地使用静脉输液药物,使整个治疗过程安全、有效,以优质可靠的服务面对患者,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Ellinwood  E. H.  Nikaido  A.  Heatherly  D. 《Psychopharmacology》1984,83(3):297-298
The use of a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receptor binding model to predict the onset and duration of the parmacological effect of diazepam was explored. The analysis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diazepam (0.28 mg/kg) on the wheel-tracking and digit-symbol substitution performance of young healthy adults. Both free-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and relative amount of diazepam bound to the benzodiazepine receptor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o the behavioral measures across time. Performance was more significant correlated with relative receptor occupancy (RRO) than with unbound plasma-drug levels. For both tasks hysteresis plots indicated greater similarity between time profiles of performance and RRO than between those of performance and blood concentration alone. These results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inclusion of both receptor binding kinetics and plasma pharmacokenetics as the bas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parmacologic activity of diazep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