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放线菌病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男,45岁.不规则低热,乏力,轻度咳嗽1月余入院.3个月以前外院影像检查后曾诊断为"双肺转移灶".查体:左颈部肿胀、压痛.CT示:双肺散在结节状阴影,结节状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偶见结节中间有空洞形成(图1).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4岁,以多饮多尿,外院诊断为尿崩症,中药治疗无效并腰骶部疼痛而入本院.骨盆CR双侧髂骨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晰,可见硬化缘(图1);胸部:双肺大量索状、网状、粟粒结节状阴影,并环状透明区(图2);胸部CT检查:双肺大量蜂窝状透明区(图3);头颅MRI检查:垂体柄增粗(图4).骨穿病理检查:可见大量的郎格罕细胞.结合临床诊断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比剂剂量对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扫描,30例使用低剂量(0.7ml/kg)对比剂,30例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1.5ml/kg),注射速率均为4.5ml/s.扫描后同时获得肺动脉CTA及肺灌注图像.测量左、右叶肺动脉干及各肺叶动脉增强后的CT值,对比分析两组间增强后的CT值.判断肺灌注图像质量并分级,比较两组的肺灌注图像质量差异.结果: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左、右叶肺动脉干及各肺叶动脉增强后的CT值无明显差异(P>0.05).肺段及亚段肺动脉图像清晰显示.低剂量组肺灌注图像大部分信号均匀(26/30),常规剂量组肺灌注图像大部分信号均匀(24/30).常规剂量组上腔静脉、右心房高密度对比剂所致灌注伪影明显多于低剂量组(48:10).结论: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肺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降低对比剂剂量可以减少双能量肺灌注图像的伪影.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33岁.胸部外伤后左胸痛6h就诊.体检:患者一般情况好,胸廓挤压试验(+),双肺呼吸音清.曾于1991年7月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X线平片所见:正位胸片(图1):纵隔内"带"状透亮的气体影,亦可见小液平面.双肺末见明显实变影,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肋膈角锐利.未见明显肋骨骨折征象.左前斜位片(图2):胸骨后可见"带"状透亮影.胸骨呈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对羊水过少胎儿结构及相关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34例孕妇,孕龄20~35周.产前常规行超声(US)检查后24~48h内行MR检查,采用二维快速平衡稳态采集(2D FIESTA)序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行胎儿颅脑胸腹部常规及双肺、双肾重点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扫描,将产前MRI、US表现与出生后影像或引产后尸解对照.通过MRI采用感兴趣区工具(ROI)测量胎儿肺肝信号强度比(LLSIR).结果:34例羊水过少胎儿MRI均能清晰显示其结构,20例存在泌尿系统畸形(其中12例合并肺发育不良),3例只合并双肺发育不良,特发性羊水过少11例.合并肺发育不良共计15例.18例出生,16例引产.除4例引产未尸检外,其余均由出生影像学或引产后尸解证实.结论:MRI是显示羊水过少胎儿结构及相关异常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它能不受羊水过少的影响,清晰显示胎儿结构及相关异常.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临床治疗后转归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AIDS合并PM感染患者的胸部X线和CT表现,并与病灶的吸收时间、体内PM的转阴时间及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①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13例;②结节病变为主型14例;③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4例;④肿块病变为主型4例;⑤双肺肺气囊为主型2例;⑥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3例;⑦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胸腔少量积液1例.(2)影像学表现与转归:①患者体内PM转阴时间早于胸部病变吸收时间;②粟粒病变为主型患者体内PM转阴的时间长于渗出病变、肿块病变为主型者;③肿块病变为主型患者病变吸收时间长于渗出病变、结节病变及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者;④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和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患者死亡率最高,其次为肺部结节型患者,再次为渗出病变为主型患者.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IDS合并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X线平片和CT检查能反映AIDS合并PM感染的病变转归情况;根据不同的影像学表现选择复查时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整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5年7月-2009年3月收治的18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患者的I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8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的原发部位分别为肾盂(8例)、输尿管(6例)、膀胱(4例).双肺多发转移14例,X线胸片示双肺弥漫性大小不等结节致密影,CT检查见双肺满布大小不等结节状软组织影,均给予全身化疗,其中13例膀胱局部复发者行手术治疗;孤立肺转移4例,X线胸片示孤立性团块状结节致密影,CT示肺部近胸壁软组织影,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及全身化疗,其中1例膀胱局部复发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其中6~12个月死亡2例,12~24个月死亡14例,2例生存超过24个月.结论 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肺转移发生率较低,X线胸片及胸部CT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对于弥散性肺转移者全身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局限性肺转移者可选择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及全身化疗,膀胱局部复发者可给予局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78岁.因脑梗死于2010年5月2日入院.既往有肺癌手术史30年,冠心病病史15年,吸烟史60余年.胸部CT检查:双肺含气量增多且密度不均,双肺纹理增多、紊乱,肺内可见散在纤维索条状及小斑片状影,部分边界清楚,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所见气管周边多发类圆形及不规则形、囊袋状膨出影,尤以气管左后方为多,最大者位于胸廓人口处气管左侧.该阴影开口于气管,其内密度与气管腔内密度相等,囊壁薄而均匀(图1~3).个别病变可见一细小颈部与气管相通连(图4).CT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双肺局部纤维化;(2)气管旁多发病灶,考虑为气管多发憩室.  相似文献   

9.
男,55岁.2010-06健康体检CT检查偶然肺内多发"团块"影.平时身体健康,偶有"感冒"、干咳,咯少许白色黏痰,不伴血丝.CT:右肺上叶尖段、中叶内侧段及下叶外基底段,左肺上叶上舌段的肺边缘分别见4个类似"鸟巢"病灶.团块由大小不等的空腔形成,边缘呈"锯齿"状,其间伴有"线样"分隔,腔内可见气体影,无气-液平面(图1~3 ).病灶周围可见粗大纤维条索影,叶间裂增厚(图4).薄层CT扫描: 病灶"锯齿"状的囊壁为多个小空腔壁,厚度均匀一致(图5).影像诊断:先天多发性局限性细支气管囊性扩张畸形.病理诊断:结果均为慢性炎症(支气管镜穿刺组织活检)(图6).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35岁.运动后心慌气短半年入院,无咯血、晕厥及抽搐史.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min,无紫绀、杵状指(趾),双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