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小鼠创面外用冻干鼠表皮生长因于(mEGF)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表达量的变化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于70只BALB/c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作1个1.5 cm×0.5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左侧创面设为实验组、右侧创面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滴加mEGF溶液(5μg/mL)、对照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1)伤后7、11、16 d各取20只小鼠,评估创面愈合率.(2)伤后1、3、7、11、14、18 d切取创缘组织(每时相点创面数为10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PAR-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PPAR-β mRNA表达量,结果均用积分吸光度(IA)值表示.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创面愈合率:伤后7、11、16 d,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3、6.05、11.90,P值均小于0.01).(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后早期PPAR-β蛋白主要表达于2组剖面内芽组织Fb以及创缘KC胞核中,创面上皮化后主要表达于新生上皮及其下层Fb中,创面修复后表达逐渐减弱.实验组伤后各时相点PPAR-β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15~7.37,P <0.05或P <0.01),其中伤后3d达高峰[IA值为(3.46±1.33)×103],此时对照组IA值为(2.35±1.09) ×103.(3)原位杂交:伤后2组创面PPAR-β mRNA表达均开始上调,主要阳性表达部位为创面Fb及创缘KC胞质,持续至创面上皮化基本完成时,表达量开始下降.实验组创面各时相点PPAR-β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35~6.64,P<0.05或P <0.01),其中伤后3 d达峰值[IA值为(7.3±2.6)×106],此时对照组IA值为(4.5±3.0)×106. 结论 外用mEGF可上调小鼠创面组织中PPAR-β表达并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兔与人解剖学异同的结扎方法损伤椎动脉,观测急性期颈髓组织缺血变化,了解单侧椎动脉损伤对颈髓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日本大耳白兔(育龄126~140d;雌性17只,雄性1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结扎,对照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分离作为对照。每组分别于术后2h、6h、24h各处死5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ting和q RT-PCR方法观测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aspartic protease 3,CASP3)、FBJ三氏小鼠骨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Finkel-Biskis-Jinkins murine osteo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FOS)等指标及其mRNA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蛋白表达所有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9975.00±1007.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81±0.04)和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9865.00±1783.00;Western Blotting检测:5.26±0.07)在术后24h时表达最多,CASP3在术后6h时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2218.00±1256.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46±0.08),FOS在术后2h时最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840.00±1584.00;Western Blotting检测:2.46±0.04),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蛋白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加而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而减小。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AX(14.48±1.16)和BCL2(10.35±1.67)在术后24h时表达最多,CASP3在术后6h时最多(30.37±2.27),FOS在术后2h时最多(15.65±1.21),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mRNA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小。结论:结扎兔右侧椎动脉第一段会造成兔颈髓轻度急性缺血损伤,对CASP3的检测提示术后6h时损伤最严重,该缺血损伤可以很快恢复,在24h时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时相点切痂对烫伤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单核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单纯烫伤组(64只)、休克期切痂组(40只)、非休克期切痂组(24只)。对照组不作烫伤处理;其他组均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其中后两组分别于伤后36、120 h行切痂植皮术。单纯烫伤组分别于伤后6、12、24、72、120、168、216、288 h处死;两个切痂组分别于伤后72~288 h、168~288 h(时间间隔同上)处死,留取血液标本检测淋巴细胞凋亡率、单核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Ⅱ类分子阳性表达率、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IL)4浓度的变化,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伤后6 h开始,单纯烫伤组淋巴细胞凋亡率迅速升高,24 h达峰值(18.19±1.42)%,之后迅速回落,于伤后72 h降至低谷(8.25±0.56)%,随着时间延长又逐渐升高,288 h时(17.81±1.99)%接近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168~288 h两个切痂组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P<0.01)。单纯烫伤组伤后6 h单核细胞MHC-Ⅱ类分子阳性表达率急剧下降,伤后24 h已低于对照组[(37.2±2.4)%]的20%,之后逐渐升高,伤后288 h为(18.8±2.8)%,明显低于两个切痂组(P<0.01)。伤后6 h开始,单纯烫伤组血浆IFN-γ浓度迅速上升,24 h时达峰值(440.8±25.1)ng/L,之后逐渐回落,288 h降至低谷(51.3±37.0)ng/L;而IL-4水平则呈线性上升,于伤后288 h达峰值(78.1±2.8)ng/L;伤后72~288 h单纯烫伤组单核细胞MHC-Ⅱ类分子阳性表达率与休克期切痂组IFN-γ/IL-4比值呈明显的负相关(r= -0.96,P<0.05)。结论大鼠烫伤后切痂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凋亡,减缓IFN-γ/IL-4倒置的趋势,改善单核细胞抗原呈递功能。其中在单核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方面,休克期切痂较非休克期切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小鼠巨结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鼠巨结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9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以0.1%Benzalkonium chloride(BAC)处理降结肠15 min,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术后分别于第2、7、14、21、28天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观察该模型相关生物学特性.结果 自术后第7天开始,实验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肌层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至完全消失,平滑肌细胞及黏膜层无明显变化,RT-PCR显示NF-200、ACHE、GFAP表达下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运用0.1%Benzalkonium Chloride(BAC)可以成功构建小鼠巨结肠模型,该模型与先天性巨结肠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为下一步的神经干细胞抑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注射心脏毒素后肌损伤的肌卫星细胞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receptor 4,CXCR4)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肌肉退行性疾病的分子学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C57雄性小鼠12只,于左侧股四头肌局部注射心脏毒素(5 μg/只),建立小鼠肌损伤模型:右侧股四头肌作为自身对照.于注射后1、4 d及1、2、4、6周处死小鼠,分离两侧股四头肌,取材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分析CXCR4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示肌肉组织从损伤修复到再生的全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示注射心脏毒素后1、4 d和1、2、4、6周,肌肉组织内CXCR4表达分别为1 955.6±150.3、2 223.2±264.3、2 317.6±178.7、3 066.5±269.6、1 770.9±98.7和1 505.7±107.1,与正常肌肉组织(640.3±12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T-PCR检测显示,正常肌肉组织、注射心脏毒素后1、4 d和1、2、4、6周肌肉组织内CXCR4 mRNA表达分别为0.349±0.006、0.822±0.013、0.882±0.025、1.025±0.028、1.065±0.041、0.837±0.011和0.777±0.015;肌损伤后各时间点与正常肌肉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XCR4可能在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猪皮肤撕脱伤CD18的表达与组织继发性坏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猪皮肤撕脱伤组织中整合素CD18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探讨CD18在皮肤撕脱伤组织继发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复制猪皮肤撕脱伤模型,采用RT-PCR方法检测伤后不同时间撕脱组织中CD18mRNA的表达;用髓过氧化酶(Myel operoxi daBe enzyme,MPO)法测定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数量,研究伤后撕脱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情况。结果:①伤后撕脱组织中CD18mRNA的表达逐渐升高,12h达峰值,24h后有所下降,受伤2h后各时间点实验组CD18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MPO伤后2h开始升高,12h达峰值,24h无明显下降趋势,受伤2h后实验组各时间点MPO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皮肤撕脱伤伤后早期组织中整合素CD18呈高表达,其变化与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呈正相关,提示CD18在皮肤撕脱伤早期组织继发性坏死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BLT)无创定量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活体动物肝脏移植模型中的时空表达.方法 建立小鼠原位肝脏移植模型(HO-1/Luc转基因小鼠8只,wildtype小鼠40只),使用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连续检测HO-1在移植术后HO-1/Luc转基因小鼠中的转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O-1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IHC)行HO-1的表达定位.结果 移植肝脏发出的萤光信号最早于移植后1 h被检测到(P<0.05),随后信号不断增强在6 h达到峰值.与移植术前比较,除0、48 h外信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48 h信号衰减至基础水平.与移植术前比较,RT-PCR方法 测得HO-1 mRNA于0~9 h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于3 h达到峰值,12 h降至基础水平.IHC证实肝脏细胞是移植后HO-1表达上调的主要部位.结论 活体生物萤光成像技术可实时定量检测肝脏移植后HO-1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20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0.2 mL/d,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灌胃30 μg/(g·d).两组小鼠灌胃60 d后使用结肠癌C26细胞采用脾脏种植且切除脾脏的方法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予以阿司匹林和生理盐水灌胃直到处死小鼠.建模后观察小鼠肝转移及生存情况.将结肠癌细胞系C26分为两组,对照组不作处理,实验组用10 mmoL/L阿司匹林处理24 h,分别对两组细胞进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阿司匹林对C26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另外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方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肝内转移瘤数目分别为(4.8±1.9)个和(2.6±1.6)个,肝脏荷瘤质量分别为(504±107) mg和(362±67) m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0,3.584,P<0.05).实验组小鼠的1个月生存率为80%,与对照组的40%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8,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肝脏肿瘤细胞的数量和残存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与对照组比较均减少.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划痕24 h后,对照组C26细胞发生了明显的迁移,而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未见细胞发生移动.Transwell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C26细胞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53 ±21)个和(148±13)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1,P<0.05).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C26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cadheri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2±0.001和0.005±0.001;波形蛋白分别为1.005±0.286和0.270±0.1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6,4.942,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肝脏组织C26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73±0.179和1.585 ±0.410;波形蛋白分别为0.787±0.118和0.280 ±0.1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42,6.355,P<0.05).结论 阿司匹林干预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小鼠,可抑制结肠癌细胞在肝内的种植转移,提高小鼠生存率.其可能作用机制是阿司匹林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下调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了结肠癌细胞EMT的发生,从而减弱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黄蜂毒素1(MP-1)对LPS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4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8只,不作任何处理)、LPS组(48只,尾静脉注射LPS 5 mg/kg)和MP-1组(48只,尾静脉注射LPS 5 mg/kg和MP-1 3 mg/kg).后2组小鼠于注射后2、6、12、24、48、72 h处死,每组每时相点8只,采集血和肝组织标本.动态比浊法鲎试验检测2组小鼠各时相点血浆LP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TNF-α和IL-6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TNF-α和IL-6 mRNA表达,观察注射药物后各时相点肝组织病理变化.另取健康对照组小鼠相同样本进行以上检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PS组小鼠血浆LPS和TNF-α水平在注射药物后2 h迅速升高,各为(18 320.50±2782.50)EU/mL和(988±130)ng/L,此后逐渐下降,72 h降至(1.80±0.80)EU/mL和(150±44)ng/L,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IL-6、ALT和AST逐渐升高,12 h达峰值,随后下降,72 h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LPS组小鼠肝组织TLR4、TNF-α和IL-6mRNA表达也在注射后明显增强,12~48 h时肝组织炎性反应性病理改变最为显著.与LPS组比较,MP-1组小鼠LPS、细胞因子和转氨酶水平在注射后不同程度地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相关基因表达受到抑制(P<0.05或P<0.01),病理改变较轻.结论 MP-1可能通过中和LPS,减少其诱导的炎性介质合成与释放,进而减轻小鼠肝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G)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κB的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7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实验组于缺血开始前10min舌下静脉注射DG(20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夹闭左右肾动脉之间腹主动脉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两组于缺血再灌注3、24、72、168h取腰段脊髓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及TUNEL法凋亡细胞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E染色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3h时,可见脊髓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形态基本正常;24h和72h时组织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168h时灰质前角中大量空泡形成,尚残存多个结构清楚的运动神经元。实验组各时间点明显好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两组缺血再灌注3h表达NF-κB p65增强,24h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实验组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吸光度(A)值分别为0.3060±0.0244、0.3964±0.0227、0.2966±0.0211和0.2679±0.0153;对照组分别为0.3611±0.0177、0.4966±0.0201、0.3563±0.0210和0.3014±0.0181(P<0.05)。DG对各时间点NF-κB p65表达的抑制率分别是15.40%、20.17%、19.28%和11.11%。细胞凋亡检测示两组于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表达增强。实验组各时间点A值分别为0.1710±0.0291、0.1755±0.0311、0.1751±0.0279和0.1832±0.0237;对照组分别为0.2368±0.0636、0.2412±0.0426、0.2015±0.0498和0.2501±0.0484(P<0.05)。DG各时间点对神经元凋亡表达的抑制率分别为27.79%、27.23%、13.08%和26.74%。实验组和对照组NF-κB表达和神经元凋亡表达成正相关(r=0.838,P<0.01)。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可导致NF-κB表达及凋亡神经元增多,DG可抑制脊髓神经元NF-κB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在严重烧伤大鼠胸腺组织细胞异常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模拟烧伤)lO只和烧伤组40只(设伤后4、12、24、48h 4个时相点)。应用膜联蛋白A5-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法,观察大鼠胸腺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RAIL的死亡受体5(DR5)、DR4、诱骗受体1(DcR-1)、DcR2在大鼠胸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与假伤组大鼠细胞凋亡率[(6.7±0.8)%]比较,烧伤组于伤后4h[(17.1±0.4)%]起增高,12h时[(25.2±1.1)%]达高峰,48h时仍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烧伤组大鼠胸腺组织中DR5的表达显著高于假伤组,DcR2的表达则显著低于假伤组;其余受体的表达组间相似。结论 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鼠胸腺组织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且胸腺组织中DR5和DcR2的表达异常,提示TRAIL凋亡途径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核因子(NF)κB活化在大鼠烧伤后早期心肌组织表达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心肌功能损害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烧伤后早期心肌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将1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烧伤组(90只)、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组(60只)。后两组大鼠均于背部造成35%TBSAⅢ度烧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等渗盐水,且PDTC组同时皮下注射PDTC 250 mg/kg。对照组除不烧伤外,其余处理同烧伤组。伤后3、6、12、24 h采用八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 dp/dtmax、-dp/dtmax);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原位杂交法观察心肌组织TNF-αmRNA的表达。伤后1、3、6、12、24 h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活性,以积分吸光度(A)值表示。对照组作相同检测。结果伤后3~24 h烧伤组大鼠LVSP、±dp/dtmax低于对照组(P<0.01),而LVEDP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3 h烧伤组大鼠心肌组织TNF-α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6 h达峰值(P<0.01),它在心肌细胞中表达尤为明显。伤后1 h烧伤组大鼠心肌组织NF-κB活性迅速升高[积分A值为(20.3±3.4)×104],明显高于对照组积分A值(2.2±0.4)×104,3 h时达峰值,24 h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与烧伤组比较,PDTC组上述指标有较明显的改善(P< 0.01)。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肌组织NF-κB被活化,使其表达和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在心肌功能损害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肌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 了解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15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烧伤组(42只)、立即补液组(42只)、延迟补液组(30只)和延迟快速补液组(30只).正常对照组不致伤不补液.其余4组家兔均造成40%TBSAⅢ度烧伤,烧伤组不补液,余下3组伤后用灌胃的方式进行口服补液复苏.经家兔颈动脉左心室内置管,测量正常对照组及4组致伤家兔伤后2、6、8、12、24、36、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以及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 max),另检测休克期尿量. 结果烧伤组家兔LVSP、LV±dp/dt max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立即补液组和延迟快速补液组上述指标在伤后24 h内高于烧伤组,其中立即补液组LV+dp/dt max在伤后8 h达峰值[(892±116)kPa/s,1 kPa=7.5 mm Hg],LV-dp/dt max在伤后6 h达峰值[(724±149)kPa/s];伤后8 h,延迟快速补液组LV±dp/dt max均达峰值.延迟补液组伤后各时相点LVSP、LV±dp/dt max与烧伤组接近.各组家兔MAP、伤后第1个24 h尿量的比较情况大致与以上指标相似.烧伤组与其余4组比较,各时相点LVE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严重烧伤家兔伤后24 h内给予有效的口服补液,可改善心肌力学指标;延迟复苏的家兔按照延迟复苏补液公式预估补液量,才能进行有效复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MMP 7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2 (TIMP 2 )的变化以及创面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其的影响。 方法 制作 30 %TBSA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 ,分为单纯烫伤组和bFGF治疗组。于伤后 3、6h和 1、3、7、14d取创面皮肤标本 ,检测再上皮化率及胶原含量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MMP 2、MMP 7和TIMP 2的表达变化。另取 6只正常大鼠作为假烫组 ,分别检测上述各项指标。 结果  (1)伤后 3~ 14d ,bFGF治疗组再上皮化率高于单纯烫伤组。 (2 )伤后 3h~ 3d ,bFGF治疗组和单纯烫伤组胶原含量持续下降 ,7~ 14d开始回升 ,但仍低于假烫组 (P<0 .0 5 )。 (3)伤后 1d ,单纯烫伤组MMP 2、MMP 7和TIMP 2表达增多 ,7d时达到高峰 ,持续到 14d。(4 )伤后 3~ 6h,bFGF治疗组MMP 2、MMP 7的表达与单纯烫伤组相似 ;伤后 1~ 14d ,3者的阳性表达强于单纯烫伤组。 结论 烫伤大鼠创面中细胞外基质的活动会影响皮肤的胶原沉积 ;MMP 2、MMP 7、TIMP 2的表达变化是组织修复的重要步骤 ,与bFGF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参麦注射液对烧伤小鼠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小鼠烧伤后巨噬细胞(Mφ)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中药黄芪和参麦注射液对烧伤小鼠Mφ功能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按伤后时间及处理方法分为烧伤前及烧伤后2、6、12、24、48、72、120h组,正常对照组(A组)、烧伤对照组(B组)、正常黄芪给药组(C组)、正常参麦给药组(D组)、烧伤黄芪给药组(E)、烧伤参麦给药组(F).应用吞噬法、RT-PCR等方法分别测定了伤后不同时间及给予中药后烧伤小鼠Mφ各种功能的变化.结果(1)伤后120h内小鼠Mφ的吞噬功能下降,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低,IL-15mRNA表达发生波动,TNFαmRNA表达显著增高.(2)给予黄芪(2500mg  相似文献   

16.
烫伤大鼠创面皮肤中神经肽P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皮肤创面神经肽P物质 (SP)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来源。  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烫伤大鼠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内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的改变及其神经肽的分布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其mRNA表达情况。 结果 烫伤后 15min在皮肤创面、创周和远处未损伤皮肤含SP的神经分布密度明显下降 (P <0.0 5 ),烫伤后 6~ 12h达到最低值 ,以后逐渐恢复。相比之下 ,在创周恢复过程中SP出现较早 ;在创面和创周的真皮层 ,SP免疫反应阳性的的巨噬细胞样大细胞从局部血管中游出 ,烫伤后 12h该细胞与局部含SP的神经关系密切 ,伤后 2 4h该细胞染色增强、破碎并释放大量SP免疫反应阳性的颗粒状物质 ,而后这些细胞在烫伤后 4 8h消失。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伤后 6h相同大小细胞内表达编码合成P物质前体的前速激肽A(PPTA)mRNA。  结论 皮肤烧伤后 ,SP不仅从皮肤内神经末梢释放 ,也可能从局部炎性细胞合成释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的变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烧伤(烧伤总面积32%-96%TBSA)患者设为试验组,常规进行休克期液体复苏和创面处理;另选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试验组患者伤后1、3、6、12、24、48 h和对照组人员血液中CGRP、NPY、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伤后3 h试验组患者CGRP水平为(28±6)ng/L,较对照组(55±7)ng/L降低,12 h达低谷(15±4)ng/L,伤后48 h仍低于对照组(P<0.05)。伤后1h试验组NPY、cTnT值[(136±20) ng/L、(0.41±0.08)μg/L]较对照组[(86±13)g/L、(0.16±0.06)/μg/L]升高,12 h达峰值[(189±31)ng/L、(1.78±0.47)μg/L],48 h仍高于对照组(P<0.05)。CGRP与cTnT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76,P<0.01);NPY与cTnT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血液中CGRP值降低、NPY值升高在严重烧伤休克期心肌损害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烧伤早期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及内皮素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ET)在烧伤后血浆浓度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分组测定40例不同面积的烧伤患伤后6、12、24、48h及25例正常人血浆ADM、ET浓度。结果 ADM及ET水平在烧伤后立即升高,与烧伤面积呈正相关,ADM在12h时达到高峰,之后虽然略有下降,但48h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ET在6h时达高峰,之后下降,但病情较重(Ⅲ组、Ⅳ组)48h仍处于高水平(P<0.05-0.01)。ET与ADM水平6h内等比例增高,比值接近正常对照值,,6h后各组比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 烧伤早期血浆中ADM、ET含量有明显变化,提示两参与调节烧伤后病理变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及粒系造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常规制备小鼠骨髓细胞(BMC),用其分别建立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培养体系和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体系.在两体系中均加入15%TBSAⅢ度烧伤小鼠伤后12 h及1、3、5、7、10 d的血清(烧伤血清组)和小鼠正常血清(正常血清组),另设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各血清对两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烧伤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浓度的变化,并将此二指标分别与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作对数线性拟合相关分析. 结果 (1)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明显升高,均在伤后1 d达峰值[(384±60)、(127±16)CFU](P<0.01),此后逐渐下降,到伤后7 d[(125±14)、(34±20) CFU]接近正常血清组水平(P>0.05).(2)烧伤血清中EPO浓度在伤后12 h-7 d较正常值显著升高(P<0.01); GM-CSF浓度在伤后12 h、1 d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3)烧伤血清EPO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E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呈显著对数正相关(r=0.857 0,P=0.013 7);GM-CSF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无显著相关性(r=0.704 9,P>0.05). 结论小鼠烧伤后早期的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刺激活性较强,其中EPO水平增高是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刺激活性较强的重要原因,GM-CSF水平增高可能与烧伤血清对粒系刺激活性较强无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