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又可的《温疫论》对于温疫的论述和治疗独具特点。治疫立足祛邪,除邪务尽。主张“客邪贵乎早逐”,“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治疫方法积极稳妥,温疫初起,疏利透达;疫邪入里,主用通下。既强调逐邪,又重视辨证论治,不拘一格,于通下法的运用尤为擅长。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医临床亦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应给予高度重视和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有性治温疫重用下法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吴有性 ,毕生致力于疫病的研究 ,晚年著有《温疫论》。其书对疫病的治疗 ,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其祛邪之法 ,重视攻下 ,尤推重大黄之类的药物。本文试就其对攻下法的应用 ,探讨如下。1 客邪贵乎早逐1 )温疫初期 ,膜原伏邪有入胃之趋势时 ,即在达原饮疏利透达的基础上加大黄以下之。如在“注意逐邪勿拘结粪”篇中说 :“温疫可下者 ,约三十余证 ,不必悉具 ,但见舌黄心腹痞满 ,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设邪在膜原者 ,已有行动之机 ,欲离未离之际 ,得大黄促之而下 ,实为开门祛贼之法 ,即使未愈 ,邪亦不能久羁”。2 )疫邪入胃 …  相似文献   

3.
“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指高热病人可因出汗而热退病解。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发汗法 :如服汤药、浴法、蒸法、熏法、烧针等 ,均可使疾病因汗出而解。《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之”。此即后世医家应用汗法的理论依据。吴又可《温疫论》云 :“疫邪留于气分 ,解以战汗”。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更对“战汗透邪”的临床应用、作用机理作了明确的阐述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相似文献   

4.
“逐邪勿拘结粪”说是吴又可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又可《温疫论》虽有“杂气”、“膜原”等著名论述,但皆不如“逐邪勿拘结粪”的逐邪学术观点之贡献大。“逐邪勿拘结粪”的观点主要是:祛邪为首务、祛邪务早、攻下重在祛邪、祛邪重用大黄。“祛邪勿拘结粪”说理论上阐明了下法祛邪的重要性,临床上提高了治疗效果,对后世影响较大。近20年来,医家们治疗肺炎、流脑、乙脑等在没有大便秘结情况下早用大黄而提高疗效,便是吴氏“祛邪勿拘结粪”观点所起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攻下是重要的医疗法则之一。而下后调治为下法的延续治法,其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明·吴又可《温疫论》治温疫急症,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他善用下法,对下后调治之法亦深有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  相似文献   

6.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名医喻嘉言的学术成就和个人体会,即:(一)创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以及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同时发病三大例。(二)创立“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的温疫防治法。(三)创立《秋燥论》,以补《内经》的缺陷,而决千古之大疑。喻氏所创立的上述三说,不仅弥补了《内经》和《伤寒论》的不足,而且促进了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贡献颇大,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8.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吴有性与《温疫论》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一代治温疫病大家。著有《温疫论》一书,为世人所称,对后世治疗温疫病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吴氏对疫病流行的病因,提出“杂气说”。明言杂气为“天地之厉气”,“触之者即病”。病的特征是长幼之病多相类似。对疫病病因...  相似文献   

10.
《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性疾病的专著,体现了吴有性在疫病辨证及论治方面的诸多独到见解,即在病因上明确提出"异气"致病,创造性地以膜原为主要病位,提出"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倡导治疗以攻邪为主兼顾扶正,重视"汗法""下法"的使用,运用灵活多变的药物配伍创达原饮、三消饮等名方,奠定了疫病辨证治疗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1.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同时提出了“杂气”与“疠气”这两个概念。后世不少医家以为“杂气”、“疠气”名异而实同,相延至今,似成定论,近年出版的《温疫论评注》、《中国医学大辞典》等书亦然。笔者通过重温《温疫论》,认为吴氏所论仅在阐其异,并未言其等,所谓“名异实同”实非吴氏本意,有必要重新认识。现根据原文中有关内容,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的辨治理论体系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形成了独特的治疗外感病的辨证思路 ,笔者以温病学流派和常见温病类型为出发点 ,结合临床实践 ,谈谈温病学的临床辨治思路。1 温病学的辨治思路1 1 审病原 ,力寻有效药物 吴又可《温疫论》开宗明义指出 :“温疫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感” ,且“一气自成一病”。基于这种认识 ,吴又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说 :寻找直接攻击特异性病原的有效药物 ,“以物制气”。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一理想未能得以实现 ,尚“不知何物之能制” ,故勉用汗、吐、下法开门逐邪。他的继承人戴大章、杨栗山、余霖…  相似文献   

13.
仲景继承发展《素问.热论》以六经分证,创立《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叶天士创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吴又可著《温疫论》创温疫学说;喻嘉言倡温疫分三焦施治等不断丰富扩充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内容。薛伯寿教授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对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尤为推崇,认为伤寒、温病皆外邪致病,邪自外入,自应因势利导达邪外出,相对而言伤寒宜辛温解表;温病宜辛凉透达。临床不可拘泥伤寒、温病方,需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分消,或融会贯通,如此珠联璧合,择优而施,能扩大其功用主治,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一部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分析有许多创新性的认识,对温疫的辨证施治也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对温疫祛邪大法尤其是攻下法的应用更是得心应手,提出了很多攻邪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对当今各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辨证施治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扶正固本论痰饮解放军第四医院段均才论治痰饮,有法可循。《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治痰饮的大法。温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和则要求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和为原则。祛痰逐饮非一日之功。临证首先要察正、邪盛衰的虚实变化,以防...  相似文献   

16.
“准”、“快”、“狠”是明清辨治疫病的整体特色;开门逐邪,给邪出路是明清辨治疫病的首要原则;疏利表里,调畅气机是明清治疗疫病的重要方法;酌补顾虚,恢复正气是明清治疗疫病不可缺少的环节,研究探讨明清时期温疫学派辨治疫病的方法与特色以弘扬温疫学派之学术成就,可为现代临床治疗传染性疾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8.
一、春温邪外发,治取清透并重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斯言,已为后世“伏邪”论之根据,然也,非也,论各不一。余以为热病皆伤于邪。毒邪伤人,咸多伏藏,发病与否,既取之于毒邪的质量,更决之于正气的强弱。《经》云:“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强邪弱者,可“合而自去”;正邪相等,则毒邪潜藏,伺机而发;邪强正弱,不久即发。此非“寒”之一邪为然,而风、暑、湿、燥,诸种毒邪无不然也。  相似文献   

19.
温疫论为吴又可所著,成书于1942年,是医学史上温病学说的一部专著,全书虽未引古经一语,却对温疫的病因,病理传变和治法方药,提出较完整的,新的学术见解,为后世治疫有绳墨可循。对祖国医学中的温疫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将本人初读《温疫论》的几点体会,略述于后: 一、病因上的突破在《温疫论》成书以前,对温疫的病因都认为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这种气候的反常造成温疫的发生。但吴又可却认为,虽然气候的异常变  相似文献   

20.
吴氏《温病条辨》列银翘散加减为治疗太阴温病邪犯卫分,太阴伏暑清暑透邪,透解温毒的要方,兹辨析如下: 一、卫分风热,随证化裁上焦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上焦五条:“太阴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