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分析和探讨环境气象因素对骚扰阿蚊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相关环境气象因素的强弱指示性。方法在蒙山大洼林场生境中,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等4种方法采集骚扰阿蚊成蚊,并同时记录采集点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度及降雨量等环境气候因素。应用SAS统计,多元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结果 将每一时刻前1 h骚扰阿蚊诱捕数量和相应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及风速作为自变量加入到:yt=yt-1 c+bo+∑bixi+ωt公式中,取置信水平F=2,取得的数学模型是:y=0.553 7+0.577 6C-0.032 1W+0.020 1T(复相关系数为0.95,标准估计误差为0.33)。由此分析表明在影响骚扰阿蚊种群活动动态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中风速和温度的作用比相对湿度和光照度更为重要。其他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骚扰阿蚊昼夜叮刺周环的环境因素中,温度和光照度是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和风速次之,降雨量的影响最弱。最适宜骚扰阿蚊种群活动的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为80%~90%,光照度为1~300 Lx,在风速小于0.50 m/s时,和捕蚊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降雨量、温度及土壤的相对湿度对骚扰阿蚊季节消长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相对湿度、光照度、光照时数、风速却不明显。结论环境气象因素对骚扰阿蚊的种群动态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且这种作用是综合性的,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2.
骚扰阿蚊种群动态季节消长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和分析蒙山大洼林场骚扰阿蚊的种群动态季节消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捕获成蚊,分类记数,并记录环境气象因素。结果 骚扰阿蚊的全年活动期为6个月,呈单峰式,5月上旬开始捕获成蚊,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上旬,11月中旬成蚊消失。网捕法在季节消长方面更为重要。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共同对骚扰阿蚊的季节消长产生作用,气温和降雨量是影响蚊虫季节消长的两个主要因素。结论 骚扰阿蚊为野栖性蚊种,夏天的晚上应尽量减少户外宿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蒙山大洼林场骚扰阿蚊的叮刺周环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捕获成蚊,分类记数,并记录环境气象因素。结果骚扰阿蚊的叮刺活动主要在夜间,有2个明显的高峰,昏峰出现在18:00-21:00,晨峰发生在2:00~3:0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不同月份所形成的峰值其高低、宽窄亦不同。入帐诱捕法在研究叮刺周环方面更为重要。环境因素综合影响骚扰阿蚊的叮刺活动。结论骚扰阿蚊为野栖性蚊种,夏天的晚上应尽量减少户外宿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农村的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并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全年3类环境共计诱捕成蚊30 160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其中库蚊亚科库蚊属有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伊蚊属有白纹伊蚊,阿蚊属有骚扰阿蚊;按蚊亚科按蚊属有中华按蚊。年均成蚊总密度为134.2只/灯晚。致倦库蚊种群数量最多占46.94%,中华按蚊占26.23%,三带喙库蚊占12.94%。结论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群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对三峡库区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蚊虫灯诱捕量的混合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逐日蚊虫灯诱资料,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气象因素与诱捕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风速是影响灯诱捕量最显著的因素,并计算或校正影响的校正指数。如在多元回归的基础上,加入前1和2天诱蚊资料作为自变量,建立混合回归模型,后者在拟合精度与残差模式方面均较前者有很大改善,说明混合回归分析更适于描述蚊虫种群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诱蚊灯法对温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诱蚊灯法监测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变化规律,为防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和2008年每年4-11月在监测点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结果 两年内诱蚊灯法监测共诱捕成蚊7685只,主要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2007和2008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4.06和3.46只/(灯·h),密度季节高峰期在5-7月,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季节高峰与人工小时法相近.结论 诱蚊灯法适用于家栖和半家柄蚊虫季节消长监测,对白纹伊蚊监测效果有限,诱捕持续时间可采用3 h或15 h.  相似文献   

7.
蚊媒传染病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气象因素与蚊类种群动态变化和蚊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和登革热]发病的关系,为实施蚊媒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温州市20042006年疟疾、乙脑和登革热发病资料、2004—2006年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间、降雨天数、降雨量等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蚊类密度与同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与降雨天数无关。回归方程为Y=23.671+0.190x3+0.299x4,x3、x4分别代表最低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结论气象因素影响着蚊类密度的变化,尤其是平均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从而成为影响蚊媒传染病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江湾地区对三带喙库蚊进行连续取样,应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雌蚊总数和一定时滞的经产蚊数两序列的互相关性,对自然种群产卵周期和存活率进行估测,并观察气象因素(主要是风速)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三带喙库蚊自然种群的产卵周期为2天,产卵周期存活率为0.422~0.457,日存活率为0.650~3.676。风速等气象因素对取样结果分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进行蚊类种群鉴定及分类计数。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建设初期,人房和畜圈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骚扰阿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交替出现,2005年及2007年后,人房和畜圈以骚扰阿蚊为主;人房成蚊密度低于畜圈;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呈双峰型,蚊密度高峰期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结论三峡库区宜昌段随着环境的改变,蚊密度和蚊种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提示要继续加强蚊类监测,为有效防制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苏州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苏州市室内蜚蠊种群密度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城市蜚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蜚蠊密度调查采用粘捕法;用PEMS统计软件分析密度消长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相关性.结果苏州市室内蜚蠊活动高峰出现在6月前后,9月后活动逐渐减少.蜚蠊种群密度消长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9 5(P<0.01),0.816 8(P<0.01)和0.739 6(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苏州市室内蜚蠊全年活动,蜚蠊的发生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蒙山2种优势蚊种骚扰阿蚊和淡色库蚊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发现蚊虫的竞争特点.方法引入生态位理论,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分离对骚扰阿蚊和淡色库蚊的竞争特点进行理论上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对2种蚊虫在时间、温度序列上的生态位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获得了2种蚊虫的种间竞争特征.结果 2种蚊虫在资源利用上有较大的相似性比例.骚扰阿蚊有较宽的生态位宽度,且对淡色库蚊有较大的重叠.结论建立骚扰阿蚊种间竞争特点的数学模型,对竞争可能产生的结局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取得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结果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和分析山东不同地区蚊类的嗜血习性,并对常见蚊种选择吸血宿主的嗜好作出判断。方法用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采集不同场所的蚊虫,鉴定蚊种后,将其杀死作胃血沉淀试验,对血源相近的宿主在不易鉴别时,采用凝集抑制试验方法。结果从人房、家畜舍及野外共采集蚊虫14种,获得胃血标本13 283份。不同蚊种的偏嗜性不同,淡色库蚊的嗜血范围广泛,但以人血和鸡血为主,兼吸其他动物的血;三带喙库蚊主要嗜吸牛(羊)、马(驴、骡)、猪等家畜血,并兼吸人血;中华按蚊的主要嗜血对象是牛、羊,其次是马、驴、骡、猪,而吸人血者较少;骚扰阿蚊主要吸人血、牛血并兼吸猪、鸡及其他家畜、禽血。另对山东地区其他6种蚊虫也进行了选择吸血宿主嗜好的判断。结论蚊虫对人或不同动物的血液有不同的偏嗜性。  相似文献   

13.
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细菌性痢疾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将绍兴地区1991-2001细菌性痢疾各年逐月发病数进行正态化处理后,再利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等5项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与气温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气压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细菌性痢疾发病与高气温,低气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济南国际机场常见蚊种的叮刺周环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入帐诱捕法、网捕法及灯诱法。结果 共采集成蚊5属8种,计2018只。谈色库蚊、三带喙库蚊是当地的绝对优势蚊种,分别占所采集蚊虫总数的88.50%和9.61%。捕获的蚊虫数量均有两个高峰,一般是在日落后1—2h达到第1个高峰,在日出前1—2h又形成第2个高峰,前峰高于后峰,6—7月份昏峰值明显,10月份晨峰值更为显著。结论 谈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的活动曲线与生境中整个蚊虫的活动曲线相一致,但两蚊种之间又有区别。影响蚊虫昼夜叮刺周环的环境因素中,温度和光照度是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和风速次之,降雨量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陇县蚊类种群构成及生态习性。方法对县区6类不同生态环境定时、定人、定点进行蚊虫孳生地及蚊幼虫、成虫密度监测。结果陇县城区采获蚊虫4属6种,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7~9月间,蚊幼虫平均容器指数为52.02,房屋指数为55.45;成蚊帐诱法监测密度为8.85只/h,人工小时法监测密度为42.5只/h,诱蚊灯法监测密度为4.29只/h。成蚊密度农村居民区较高,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主要分布在牛圈、室内,白纹伊蚊仅在轮胎堆放处等特殊场所分布。结论初步摸清了陇县蚊类的种群构成和生态分布,为开展蚊虫防治,预防虫媒传染病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CO2灯诱法与人帐诱捕法捕蚊效果现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现场调查CO2灯诱法与人帐诱捕法的捕蚊效果。方法采用CO2灯诱法与人帐诱捕法。结果捕获的1548只蚊虫中,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分别占87.86%、11.95%N0.19%;2种方法捕获的蚊虫种类相同,但CO2灯诱法捕获的蚊虫密度指数[21.8只/(灯·h)]显著低于人帐诱捕法[84.0只/(帐·h)。结论CO2灯诱法可作为蚊虫种群调查的一种手段,尤其在发生蚊媒传染病的地区,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农村居民住宅周围蚊媒种类和构成以及蚊媒季节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人工吸捕方法,在猪圈内捕获蚊虫,并进行分类鉴定和记录统计。结果在猪圈内捕获7种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优势种;按蚊的发生高峰在6月中旬,阿蚊的发生高峰在9月下旬,库蚊有两个高峰,分别发生在7月上旬和8月底9月初。结论6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是合肥地区控制蚊媒密度和减少与蚊媒接触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广西南宁市3家医院的支气管哮喘发病资料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得知影响支气管哮喘的关键因素是锋面过境,气压变化较大,干旱少雨,湿度低,气温偏低和温度变化剧烈。提示激变的天气影响是支气哮喘病发生的诱因之一。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