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可塑性骨修复重建和释药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灰石/羟基丁聚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局部释药系统植入动物体内后可能引发的急、慢性全身毒性反应、对动物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皮内刺激反应的程度及其细胞毒性和溶血反应,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全部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KM小鼠20只,将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植入动物肌和骨内及动物腹腔注射材料浸提液。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聚释药系统以具良好可塑性能纤维蛋白胶为微球支架,纳米羟基磷灰灰石为载药核心,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降解可调控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及聚乙二醇,承载硫酸庆大霉素制成。按照GB/T16886.1-1997医用植入材料评价标准和所推荐的生物学和动物实验,对其进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植入实验、亚急性及慢性全身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结果:入选兔42只,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注射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聚释药系统浸提液后,在规定的72h观察期内,小鼠实验与对照组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两组体质量增加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20±0.05,0.19±0.050.35±0.07,0.36±0.06;0.52±0.09,0.54±0.10t=0.46,;;0.23,0.54,P>0.05)②材料埋置动物体内后,植入局部皮肤未见过敏、。感染及液化坏死征象;未引起明显肝肾功能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0.775,1.230,0.169,0.650,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0.081,0.316,0.104,0.326,P>0.05;尿素氮:t=0.617,0.840,1.517,0.341,P>0.05;肌酐:t=0.749,0.335,0.614,0.806,P>0.05),且实验组内各时相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F=0.347,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F=0.144,P>0.05尿素氮:;F=0.784,P>0.05;肌酐:F=0.467,P>0.05);病理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组织,其炎性变化符合一般的炎症变化转归规律。③材料浸提液与血液混溶的溶血率为1.2%,低于标准规定的5%。④骨髓基质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组体外培养见细胞形态良好,细胞增值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1.584,0.540,0.529,P>0.05)⑤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后。均未出现红斑、水肿和坏死,皮肤反应程度得分为0分。结论: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国冬军  蒋海越  潘博  庄洪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49-51,i0002
目的:探讨聚羟基丁酸酯一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氧化异丙烯F-127复合支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4在中国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外耳整形与再造中心完成。①选取4周龄无胸腺雄性裸鼠8只,左侧背部皮下为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组,右侧背部皮下为单纯支架对照组。人软骨细胞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外耳整形与再造中心临床小耳畸形患者行肋软骨移植时剩余的边脚料分离软骨细胞。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泡沫材料由清华大学化工系提供,1.0cm&;#215;1.0cm&;#215;0.3cm大小,环氧乙烷消毒后备用。(砻消化、分离、培养人肋软骨细胞,将第3代细胞制成悬液,细胞浓度为5&;#215;10^10L^-1。取mL软骨细胞悬液与少量30%氧化异丙烯FM27溶液(4℃)均匀混合后接种至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支架上,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后植入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组,单纯支架对照组植入单纯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氧化异丙烯F-127复合支架。(3)术后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阿尔辛蓝-丽春红染色对再生的软骨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选取4周龄无胸腺雄性裸鼠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2周大体标本观察结果: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组形成了与支架形态相同的乳白色类似软骨样组织,表面光滑有弹性。单纯支架对照组呈褐色,质地较软。②再生的软骨组织术后12周组织学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证实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组有软骨细胞存在,并且有基质分泌。单纯支架对照组无新生软骨组织形成。结论:利用聚羟基丁酸酯-聚羟基己酸酯共聚物/氧化异丙烯F-127复合支架可在裸鼠体内形成人组织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3.
张文捷  周跃  王建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148-150,T0006
背景:近年来,α-羟基酸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已广泛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研究,这种支架有可能克服因自体神经移植缺乏及供区的永久性失神经支配以及供受区神经匹配等问题,提高神经诱导作用。 目的:对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神经再生诱导作用进行对比观测。 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骨科。 材料:清洁级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kg;共聚比为(85:15)及(50:50)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12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6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将培养的许旺细胞接种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共聚物膜上的生长情况。②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材料肌肉包埋组织学观察:取Wistar大鼠15只,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法分以1,2,4,8和12周为时相点分为5组,每组3只。将共聚物材料(85:15)裁剪成10mm&;#215;5mm&;#215;0.3mm的膜,植入大鼠椎旁肌内,各时相点切取包含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在内的周围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③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材料样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预实验:取Wistar大鼠51只,分为共聚物85:15管组、共聚物50:50管组和硅胶管组,各组以2,4.6,8和12周为观察时相点,除12周为5只太鼠外,其余各时相点均为3只大鼠。于各时相点对各组材料进行大体观察及12周对大鼠进行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并取材桥接管中新生神经中段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②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大鼠实验模型应用组织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神经诱导作用。次要结局:许旺细胞和共聚物共培养条件下许旺细胞的生长行为观察。 结果: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肌肉包埋条件下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组织学观察结果: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早期诱发以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轻度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持续到10~12周时基本消退。②许旺细胞的培养及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的共培养观察结果:许旺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上能良好的生长并发生增殖。③大鼠体内神经桥接实验结果:大体观察:硅胶管促发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囊包裹于管壁,而两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组未见类似现象;12周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管组与硅胶管组无显著差别[(17.03&;#177;0.66),(17.15&;#177;0.76)m/s,P〉0.05];共聚物85:15管组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轴突数及神经组织面积比与硅胶管组均无显著差别[(0.45&;#177;0.16)μm,(3.96&;#177;1.73)μn,(10135&;#177;1053)个/mm^2,(23.4&;#177;2.7)%比(0.45&;#177;0.19)μm,(4.07&;#177;1.86)μm,(9879&;#177;1491)个/mm^2,(23.6&;#177;3.1)%,P〉0.05];而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管体内神经桥接4周时即出现破裂,不能为坐骨神经桥接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 结论:与硅胶管及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50:50)相比,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85:15)是一种异物反应小、生物相容性佳,生物降解速率合适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4.
背景:现有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多为块状,不能任意塑形,难以与骨腔完全贴敷,易导致骨髓炎复发,且药物爆释作用明显、载药量不大、释放时间短、有一定抗原性。为此,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制一种新型的可塑性局部药物缓释系统,以期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目的:观察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nanohydroxyapatite/poly(3-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olyethylene glycol,nano-HA/PHBV-PEG]载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骨窗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后2周,行病灶清除。Ⅰ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Ⅱ组植入可塑性nano-HA/PHBV-PEG1mL及23.2mg硫酸庆大霉素粉;Ⅲ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5d,共23.2mg;Ⅳ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Ⅴ组无任何植入。术后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结果与结论:Ⅰ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1),其组织学观察无明显骨髓炎表现。Ⅱ、Ⅲ、Ⅳ组细菌计数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3组间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骨髓炎表现也无本质差别。Ⅱ、Ⅲ、Ⅳ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均较高,明显大于Ⅴ组(P〈0.01或0.05);其组织学显示出严重骨髓炎表现。结果提示:①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可塑性nano-HA/PHBV-PEG-DDS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能快速有效地治疗骨髓炎。②传统的全身抗生素应用或单纯局部应用抗生素方法虽然较不用抗生素好,但不能确保一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③在不用药、传统全身用药或单纯局部用药条件下,一期植骨反而会加重骨髓炎。  相似文献   

5.
背景:现有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多为块状,不能任意塑形,难以与骨腔完全贴敷,易导致骨髓炎复发,且药物爆释作用明显、载药量不大、释放时间短、有一定抗原性。为此,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制一种新型的可塑性局部药物缓释系统,以期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目的:观察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nanohydroxyapatite/poly(3-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olyethylene glycol,nano-HA/PHBV-PEG]载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骨窗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后2周,行病灶清除。Ⅰ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Ⅱ组植入可塑性nano-HA/PHBV-PEG1mL及23.2mg硫酸庆大霉素粉;Ⅲ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5d,共23.2mg;Ⅳ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Ⅴ组无任何植入。术后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结果与结论:Ⅰ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1),其组织学观察无明显骨髓炎表现。Ⅱ、Ⅲ、Ⅳ组细菌计数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3组间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骨髓炎表现也无本质差别。Ⅱ、Ⅲ、Ⅳ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均较高,明显大于Ⅴ组(P<0.01或0.05);其组织学显示出严重骨髓炎表现。结果提示:①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可塑性nano-HA/PHBV-PEG-DDS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能快速有效地治疗骨髓炎。②传统的全身抗生素应用或单纯局部应用抗生素方法虽然较不用抗生素好,但不能确保一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③在不用药、传统全身用药或单纯局部用药条件下,一期植骨反而会加重骨髓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银杏叶提取物杏丁注射液对豚鼠庆大霉素中毒性耳聋早期干预的作用。 方法:①实验于2003-11-29/2004-01-05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川南听力与言语疾病防治中心完成。选用耳廓反射正常的健康杂色豚鼠24只。随机将鼠分为3组:庆大霉索模型组8只(16耳),庆大霉索+杏丁注射液组8只(16耳)。对照组8只(15耳)。②庆大霉素模型组每天臀部肌注庆大霉素(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mg/kg,连续7d;庆大霉素+杏丁注射液组每天臀部肌注庆大霉素100mg/kg+杏丁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4mL/kg,连续7d;对照组臀部肌注等量O.9%生理盐水7d。③于肌注药物3和7d后采用耳声发射仪进行测试,对1。2。4,6kHz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进行比较分析。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鼠24只(47耳)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庆大霉素模型组肌注庆大霉索3d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分析频率4,6kHz的幅值明显低于庆大霉素+杏丁组[(23.19&;#177;3.80)。(26.40&;#177;4.70)dB SPL;(24.88&;#177;5.12),(29.96&;#177;5.74)dBSPL,t=2.079,3.763,P〈0.05];分析频率为1和2kHz时两组耳声发射幅度差异不明显(P〉0.05)。4个分析频率下庆大霉素+杏丁组与对照组耳声发射幅度差异不明显(P〉0.05)。②庆大霉索模型组肌注庆大霉素7d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分析频率4。6kHz的幅值明显低于庆大霉素+杏丁组比较[(21.39&;#177;3.04),(24.83&;#177;3.27)dB SPL;(23.90&;#177;4.35)。(27.90&;#177;4.15)dB SPL,t=2.239,4.269,P〈0.05];分析频率为1和2kHz时两组耳声发射幅度差异不明显(P〉0.05)。庆大霉索+杏丁组肌注庆大霉素+杏丁7d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分析频率2,4,6kHz的幅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3.127,2,121,2.352,P〈0.05)。 结论:杏丁在早期可有效拮抗庆大霉素对耳蜗毛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沈沸  苗玲  徐群  张毅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78-2580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托吡酯能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增强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的活性;阻滞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海人藻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 acid/kainic acid.AMPA/KA)型谷氨酸受体的作用,从而推测其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托吡酯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与材料:地点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生物实验室。健康雄性大鼠50只Sprague-Dawley,体质量280~350g,随机分为3组,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干预:以腔内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将50只Sprague-Dawley大鼠单纯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40mg/kg治疗组(20只)、80mg/kg治疗组(20只),在缺血30min后一次腹腔注射托吡酯,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分别在4,24h后观察神经功能评分,24h后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湿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测定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①24h后神经功能评分显示,无论是40mg/kg组(3.20&;#177;0.52)还是80mg/kg组(2.70&;#177;047),分别与4h(40mg/k,3.90&;#177;0.31;80mg/k,3.80&;#177;0.41)相比有非常显著(P&;lt;0.01)的差异,两治疗组24h的评分与对照组的评分(3.80&;#177;0.63)相比也有显著(P&;lt;0.05)和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lt;0.01)。②托吡酯治疗40mg/kg、80mg/kg两组大鼠梗死侧大脑半球的含水量分别为(81.98&;#177;0.78)%,(80.38&;#177;0.80)%较对照组(83.05&;#177;0.56)%有显著的(P&;lt;0.05)和非常显著的(P&;lt;0.01)减少.③40mg/kg托吡酯治疗组观察的梗死体积百分比(38.00&;#177;4.26)%比对照组(41.40&;#177;3.36)%小(P=0.1686);而80mg/kg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34.50&;#177;6.52)%则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lt;0.05)。结论:托吡酯能减轻线栓法大鼠急性局灶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损害,减轻脑组织水肿程度,大剂量托吡酯还能减小梗死体积,托吡酯对大鼠脑缺血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制备新型的曲安奈德缓释系统,对其形态、载药及体外释药性进行检测,评估应用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曲安奈德控释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化学教研室完成。①以包封率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试验粗选制备工艺条件,再应用正交设计实验,通过选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曲安奈德用量、聚乙烯醇浓度等3个因素进行制备工艺优化。②以聚乙烯醇作为乳化剂,以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曲安奈德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微球的理化特性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分析。 结果:①曲安奈德微球及其冻干粉剂一般性质: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平均粒径为(17.751&;#177;2.154)μm。冻干粉剂为白色疏松粉末,无塌陷或萎缩现象,加双蒸水后为白色乳状溶液,再分散性良好。②微球载药率与包封率测定情况:曲安奈德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26.28&;#177;0.51)%和(66.73&;#177;1.24)%。③药物释放实验结果: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ehi方程,28d内无突释现象,28d后其释放度达81.2%。 结论:曲安奈德微球及其冻干粉剂制备工艺良好;微球中曲安奈德生物活性保存良好,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应用。这种新型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在激素类药物给药途径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托吡酯、氟桂利嗪对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慢性颞叶癫痫模型的干预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12在中山大学电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8—10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60只,右侧海马植入双极电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12只。对照组植入电极不予电刺激,单纯刺激组仅给予电刺激,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刺激前90min分别给予40mg/kg氟桂利嗪、80mg/kg托吡酯及上述剂量两药联合灌胃。观察点燃率,点燃速度及异常脑电发放时间。经历全面痫性发作后,主动脉灌注法处死动物做右侧海马部尼氏体(标记神经元)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染色并计数。对照组大鼠与其他组饲养相同天数后处死做病理检查。 结果:对照组动物无死亡,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有11,10,11,11只大鼠充分点燃并完成后续实验。成功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首次全面点燃所需刺激次数分别为[(16.36&;#177;4.32)、(18.40&;#177;3.86)、(24.36&;#177;7.71)、(32.01&;#177;9.46)次],平均异常脑电发放时间分别为[(46.24&;#177;12.22)、(43.52&;#177;13.40)、(30.92&;#177;6.73)、(25.20&;#177;3.86)s]除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两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对照组、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动物右侧海马神经元计数均值分别为[(5958.5&;#177;167.5)、(4838.5&;#177;70.0)、(5159.0&;#177;175.5)、(5480.5&;#177;219.5)、(5547.0&;#177;321.0)个/mm],星形胶质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2162.5&;#177;173.0)。(3282.0&;#177;163.5)、(2872.0&;#177;163.0)、(2532.5&;#177;82.0)、(2502.5&;#177;1375)个/mm^2,除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两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托吡酯对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有明显抑制效果。氟桂利嗪作用不明显。联合用药时有一定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八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健康老年人淋巴系统T和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①于2004—10选择上海市光三村老年居民20名,男10名,女10名,年龄55~65岁。近期均无从事规律性运动,且对干预方案及检测指标知情同意。按性别1:1比例将20名老年人分为2组: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名。②运动组:以杨氏24式太极拳(包括: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和手挥琵琶等共24式)为主要内容。每周训练4次,共8周,每次训练60min,包括10min准备活动,40min太极拳运动,10min整理活动,中等强度(50%-65%最大心率)。对照组:不参加任何集体或个人的有计划训练。③训练开始前1d及8周训练结束后第2天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的百分比表达,计算CD4^+与CD8^+比值。用Array 360 system全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水平。 结果:老年人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前2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相近(P〉0.05),实验8周后,运动组CD4^+表达和CD4^+与CD8^+比值明显高于实验前[(41.59&;#177;4.32)%,1.87&;#177;0.28;(32.58&;#177;3.16)%,1.07&;#177;0.33,t=-4.02,-5.23,P〈0.05,0.01],CD8^+表达明显低于实验前[(22.25&;#177;5.12)%,(30.41&;#177;3.57)%,t=3.05,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②实验前2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实验8周后,运动组IgG和IgA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12.78&;#177;3.30),(3.18&;#177;0.96)g/L;(11.20&;#177;2.32),(2.56&;#177;0.42)g/L,t=-3.72,-2.98,P〈0.05];IgM水平也高于实验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IgG,IgM和IgA水平低于实验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太极拳训练可有效提高健康老年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