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剃毛备皮法在普外科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普外科腹部手术病人共1085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剃毛备皮组(常规组)和不剃毛备皮组(试验组),通过分析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及感染率,以此评价不剃毛备皮法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的切口愈合率与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和患者倾向不剃毛备皮法.结论 两种备皮法在预防切口感染上无明显差异,护士及患者均倾向于不剃毛备皮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术前不同备皮方法(剃毛与不剃毛)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96例食道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剃毛组和未剃毛组,统计分析两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情况;结果剃毛组发生切口感染6.67%;未剃毛组发生切口感染率7.84%;两组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剃毛备皮法和代传统的剃毛备皮法对手术切口感染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阴道分娩术前行常规剃毛备皮与非剃毛备皮对产妇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CI、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比较经阴道分娩术前行剃毛备皮与非剃毛备皮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5年12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项研究(英文3篇、中文3篇),共1 924例产妇,其中剃毛备皮组1 083例,非剃毛备皮组841例.剃毛备皮组与非剃毛备皮组产妇产后发热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7,P=0.57,RR=1.14,95%CI(0.73,1.76)];两组产妇伤口感染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0.43,P=0.66,RR=1.11,95%CI(0.69,1.78)].结论 阴道分娩前无需常规行剃毛备皮.  相似文献   

4.
<正> 备皮是手术科室围手术期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包括清洁皮肤和剃除毛发两项内容,其目的主要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经过各家医院百余年的体会,对备皮工作的看法开始有了分歧。我院普通外科自1985年开始采用不剃毛备皮法做术前准备,经过4年左右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备皮方法对骨科手术愈合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264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剃毛备皮,观察组采用脱毛剂备皮,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与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与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脱毛剂备皮法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切口的感染率,改善切口愈合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备皮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肝择期手术患者采取不一样的备皮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截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共2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在术前1d做常规的术前准备(术前宣教、皮试、配血),观察组采用的是术前1d不剃毛备皮方式,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术前ld剃毛备皮方式。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准备的满意度、手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护士工作量,比较这两种不同备皮方式的效果。结果:术前准备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在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疾病概况,手术前、手术后肝功能及手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类别)没有差别的前提下,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拆线时间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三者P〉0.05)。住院期间换药次数对照组为(2.91±1.102)次,高于观察组的(2.42±0.582)次,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O.001)。结论:采取不剃毛备皮的方式与常规剃毛备皮的方式相比,肝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满意度高、换药次数少、护士的工作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术区剔除毛发是腹部手术前的常规准备,其目的在于预防切口感染.自腹腔镜手术开展以来,也延续了术区备皮的术前准备工作.但术前术区备皮工作是否必要,目前存在争议,国内外许多机构和学者均推荐不剃毛备皮法.腹腔镜手术在妇科已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术前备皮是否必要有待临床进一步的观察.本研究通过302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前未备皮,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术前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缺血事件的效果。方法急诊行PCI术的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PCI术前给予口服氯吡格雷300 mg,试验组PCI术前给予口服氯吡格雷600 mg,两组其他常规治疗相同。观察两组术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30 d,试验组死亡1例,无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发心肌梗死发生,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67%;对照组死亡1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明确的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2例,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67%,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给予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显著减少术后30 d内心血管事件,并且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血栓素蛋白1(TSP-1)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的患者44例(男性33例,女性11例),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有明显血栓征象,平均年龄(62.0±11.4)岁,随机分成替罗非班组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n=24)与对照组(n=20)。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TSP-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PCI术中IRA的TI MI血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替罗非班组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比20.0%,P<0.05),IRA远端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比15.0%,P<0.05)。替罗非班组TSP-1增加明显;PCI术前替罗非班组TSP-1(346±145)ng/L,与对照组(339±125)ng/L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PCI术后TSP-1水平较术前分别增加(39±11)%,(18±9)%,组间比较,P<0.05。结论: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能是TSP-1水平增加的原因之一;IRA无复流发生减少,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增加。TSP-1水平与IRA开通后TI MI血流呈正相关,TSP-1水平增加的意义尚不明确,其与远期预后、特别是心力衰竭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推测围绕TSP-1的研究或治疗有可能是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手术备皮的方法。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病人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理发店专用简易折叠式剃须刀进行术前备皮,对照组采用直止血钳夹双面刀片进行术前备皮,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备皮所需时间、头皮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种备皮所需时间,头皮损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易折叠式剃须刀用于颅脑损伤急诊手术备皮的方法优于直止血钳夹双面刀片备皮法。  相似文献   

11.
王绍伟  郭会敏  安静霞  杨志家  刘津军  范卫泽   《四川医学》2021,42(11):1117-112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我院急诊行PCI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单纯行PCI治疗,试验组术前10 min给予rhBNP负荷剂量,术中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术后维持rhBNP静脉注射5 d。观察两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后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7 d血浆人脑利钠肽(NT-proBNP)、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后两组冠脉血流较术前均有改善,但较对照组,试验组TIMI血流3级及TMPG 3级水平有显著提高,CTFC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试验组NT-proBNP、CRP、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LVEDV及LVEF改善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山莨菪碱联合rhBNP可显著增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抑制炎性因子,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郑德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127-112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11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66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并分析两组基本临床情况、介入后的TIMI血流分级、平均住院天数、7d后的LVEF、ST段回落、cTnI和CK-MB的峰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治疗组TIMI 3级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对87.5%,P>0.05),但CK-MB峰值[(212.02±102.98)μg/L对(278.30±116.96)μg/L,P<0.05],cTnI峰值(46.36±36.00)μg/L对(57.78±30.56)μg/L,P<0.05]及平均住院天数[(9.36±4.76)d对(15.67±6.91)d,P<0.01],ST段回落[(6.97±3.66)mm对(4.35±2.17)mm,P<0.01];7d后的LVEF[(53±7)%对(45±8)%,P<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新活素对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70例急诊PCI术后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新活素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新活素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新活素注射液.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之间在心动能及短期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新活素组与对照组在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方面无差异(P>0.05),3个月后随访发现新活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55.7±5.1 vs.48.3±8.4,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值明显小于对照组(52.3±3.1 vs.56.1±2.8,P<0.01),同时在心指数方面也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升(3.5±0.9 vs.3.0±0.6,P<0.05).另外,新活素组患者心功能恶化发生率显著减少(8.82%vs.27.8%,P<0.05).结论 新活素可显著提升急诊PCI术后STEMI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构及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李晨丝  熊伟昕  黄建国 《吉林医学》2010,(30):5290-5292
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术前接受糖预处理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测量残留胃液容量,采用直观标度尺评分(VAS)测量患者术前主观不适感。结果:试验组的饥饿、口渴以及口干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其中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的患者中无一例出现吸入性肺炎的麻醉相关并发症,试验组的胃液量平均为(17.95±8.95)ml,对照组(15.40±7.30)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术前糖预处理安全可行,并可降低患者的口渴、口干、饥饿等主观不适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511例,桡动脉组403例、股动脉组108例,观察2组患者平均住院日、1周内超声心动图、术中及术后穿刺并发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急诊PCI组的平均住院(9.87±4.71)d、术中室颤发生率2.23%、即刻血流TIMI 3级94.79%、射血分数正常率53.60%、局部出血或血肿并发症2.73%、死亡率1.49%,均明显优于经经股动脉急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桡动脉途径穿刺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应用高压球囊后扩张对患者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影响。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STEMI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24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21例。试验组术中给予高压球囊后扩张,对照组不予后扩张。测定两组PCI术前后冠状动脉校正TIMI帧数(CTFC)、超敏C反应蛋白。记录两组患者支架内残余狭窄、无复流或慢血流、支架再狭窄、血栓复发等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两组支架置入理想达标率。结果 高压球囊后扩张后,试验组CTFC显著低于PCI术后即刻,且试验组CTF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低于PCI术后即刻,且试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中血栓素蛋白1(TSP-1)水平,分析其与不稳定斑块、血小板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组)、20例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B组)、20名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者(C组)的血液标本中TSP-1水平。AMI患者均按照指南规范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结果:3组基线临床特征在性别、年龄、风险因素及服用药物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入院时A组CRP、IL-6水平均高于C组,P<0.01,支持A组冠脉血管斑块处于不稳定阶段;入院时A组TSP-1水平(312±160)ng/L,高于B组及C组,P<0.05。术前准备阶段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TSP-1水平升高,3组较入院时分别增加(14±10)%,(22±15)%,(17±1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CI术或冠脉造影术后TSP-1水平变化显著,3组较入院时分别增加(55±21)%,(61±25)%,(56±19)%,均为P<0.01,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PCI或冠脉造影术明显促进TSP-1释放。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TSP-1、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组及对照组,TSP-1升高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药物抑制血小板活化,增加TSP-1表达;PCI术后TSP-1表达显著增加,初步分析与PCI术操作本身、术中应用肝素钠针以及替罗非班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6例成功接受急诊PCI术的AMI患者,根据心肌Blush分级分为0+1级组(n=26)、2级组(n=32)和3级组(n=28)。于PCI术前及术后24h、48h、14d测定血浆BNP浓度,14d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血浆BNP水平PCI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24h、48h和14d时Blush0+1级组>Blush2级组>Blush3级组,24h时分别为(631±285)ng/L、(362±149)ng/L和(278±135)ng/L(P<0.05);48h时:(482±246)ng/L、(278±112)ng/L和(205±124)ng/L(P<0.05);14d时:(257±133)ng/L、(163±78)ng/L和(119±50)ng/L(P<0.05)。14d时BNP水平与LVEDVI(r=0.75,P<0.01)、LVESVI(r=0.78,P<0.01)呈正相关,与LVEF(r=-0.63,P<0.01)呈负相关。结论急诊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显著影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老老年(≥8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心肌梗死组(对照组),其中AMI组发病12h内行直接PCI的患者为AMI急诊组,其他AMI患者(AMI择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择期PCI,两组合称为非急诊组,对各组的临床资料及冠脉介入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MI急诊组PCI即刻成功率(72.2%)低于非急诊组(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AMI急诊组并发症比非急诊组和AMI择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9),AMI组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老老年AMI患者中,急诊与择期PCI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虽然急诊PCI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但两者在院内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脉开通前向冠状动脉闭塞远端注射山莨菪碱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无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100例接受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冠脉开通前经OTW球囊中心腔或微导管向闭塞远端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盐酸山莨菪碱稀释液0.1mg(0.1mg/ml),后行常规PCI处理。对照组:直接行常规PCI处理。结果试验组开通即刻和开通5min后帧数分别为31±9和35±10,开通5min与开通即刻差值为3.7±1.8;对照组开通即刻和开通5min后帧数分别为36±13和44±13,开通5min与开通即刻差值为8.0±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脉开通前对闭塞血管远端冠脉内注射山莨菪碱可有效预防血管开通后无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