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行研究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瘤苗细胞主动免疫诱导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直接分离骨髓树突状细胞和体外生长因子诱导扩增培养相结合,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再以500g/LPEG诱导其与NS1骨髓细胞融合,HAT选择培养得到两者的融合细胞,体外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并进行免疫预防与治疗的在体外动物实验。结果融合细胞也能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NS1无此作用。体内免疫  相似文献   

2.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瘤苗研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有效地引发并增强突主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研制小鼠骨髓树太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瘤苗。方法利用特异的CD4、CD8、B220单克隆抗体和补体缓冲液及DCs的半粘附性,直接从骨髓细胞中分离出高纯度的DCs及其前休  相似文献   

3.
大鼠结肠癌淋巴转移时树突状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结肠癌淋巴转移时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用S100蛋白质抗体对12例大鼠结肠癌动物模型的肠周淋巴结转移灶和8例正常大鼠肠周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定量分析显示,肠周淋巴结转移灶中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DCs)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肠周淋巴结树突状细胞(DCs)(P<0.01)。结论提示DCs在防止肿瘤转移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脐血树突状细胞(DC)和食管癌细胞的融合疫苗,观察其在体内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分离脐血CD34^+干细胞并诱导扩增为成熟DC,并与EC109细胞经聚乙二醇(PEG)法融合;免疫磁珠法筛选EC109-DC;重建SCID小鼠免疫功能;体内保护抗肿瘤免疫保护实验。结果①融合疫苗可体外生长,形状以不规则形为主,核仁大、细胞边缘可见突起;②重建SCID小鼠免疫功能实验中PBL组均检测到人IgG的存在,与PBS组相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③在免疫保护中,经融合瘤苗免疫的小鼠,肿瘤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肿瘤大小和肿瘤重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①重建SCID小鼠免疫功能实验中PBL组均检测到人IgG的存在,提示免疫重建成功;②融合瘤苗对EC109细胞的攻击有明显的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转移结肠癌细胞SW620分泌的可溶性细胞因子营造的微环境对人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化发育的影响,为DC疫苗在结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重组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的RPMI 1640培养液诱导培养,第2天对照组同前培养,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SW620条件培养基,均隔天半量换液,第4天加入超声破碎法制备的SW620抗原,第6天加入脂多糖.第8天收集对照组正常成熟DC和实验组肿瘤相关DC(TADC).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RT-PCR检测CD1a mRNA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体外杀伤活性实验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及杀伤能力.结果:TADC与正常成熟DC相比,细胞形态明显受到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正常DC及TADC CD86及CD1a分子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6.95及19.09,P<0.001).与正常DC比较,TADC CD86分子阳性率由(68.56±8.04)%降为(42.41±10.87)%,CD1a分子阳性率由(55.71±12.12)%降为(26.60±12.03)%(P均<0.05);CD1a基因表达降低,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112.53±7.16)%懈.(91.26±6.62)%]及杀伤能力[(62.42±0.57)%vs.(50.37±2.21)%]均下降(t分别为6.17、17.41.P均<0.001).结论:SW620条件培养基所营造的微环境对DC的诱导分化及其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观察BALB/C小鼠脾来源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体的抗肿瘤效应。方法以灭活的NS1细胞免疫活化BALB/C小鼠,取其sDC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筛选出融合细胞,用此融合细胞作为瘤苗,免疫治疗皮下荷NS1瘤的小鼠2次,间隔1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杂交瘤技术将脐血来源DCs和SGC7901胃癌细胞融合,以研究融合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肿瘤的功能。方法:利用聚乙二醇(PEG)化学融合技术将DCs和胃癌SGC7901细胞融合,SP免疫组化方法鉴定细胞表型;MTT法测定融合细胞刺激同源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细胞毒性试验检测融合细胞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SGC7901的杀伤作用。结果:DCs和SGC7901胃癌细胞在PEG的作用下成功融合,其融合细胞即表达肿瘤标记物CEA,又表达DCs标记物HLA-DR,融合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DCs、DCs+SGC7901及SGC7901。融合细胞活化的CTL对胃癌细胞杀伤率为21.4%±0.0165%,明显高于DCs组(16.3%±0.0015%)、混合细胞(15.3%±0.0044%)及胃癌组(11.2%±0.0156%)。结论:脐血来源的DCs在PEG作用下能成功与胃癌细胞融合,且融合细胞可有效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强大抗肿瘤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与结直肠癌(Lovo)细胞融合疫苗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①应用PEG融合技术融合树突状细胞和Lovo细胞,制备融合疫苗。②通过描记细胞生长曲线、倒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③通过检测疫苗的克隆形成率、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疫苗的成瘤活性来观察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学效应。结果:融合疫苗呈悬浮生长,具有两种亲代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CD80、CD83、CD86等在融合细胞表面的表达较单纯DC显著丰富;融合细胞不出现明显的细胞倍增;融合疫苗在软琼脂上培养21d,未见明显的细胞克隆形成;通过^3H—TdR掺人法检测融合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发现融合疫苗可强烈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融合疫苗接种于裸鼠体内观察30d,未见肿瘤组织生长。结论:融合细胞具有作为抗肿瘤疫苗应具备的低增殖能力和不成瘤的安全性;融合疫苗可明显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说明将其作为抗结直肠癌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取其脾脏分离树突状细胞产针这些带有抗原信息的DCS经尾静脉注射给小鼠,以观察DCS过继转移抗原的作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小鼠抗体形成细胞及血清中SRBC效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次免疫DC组抗SRBC效价高于初次免疫DC组P〈0.05,DCS具有过断转移抗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脐血树突状细胞和食管癌细胞融合疫苗 ,研究融合疫苗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免疫磁珠法分离脐血CD34 干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扩增为成熟树突状细胞 (DC) ;用聚乙二醇法 (PEG)将DC与食管癌细胞EC10 9融合 ,免疫磁珠法筛选阳性克隆EC10 9-DC ;利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融合疫苗表型 ;绘制融合疫苗生长曲线。结果 融合疫苗EC10 9-DC可在体外培养生长 ,高表达CD80 ,CD83和CD86 ,增殖活性低于EC10 9。结论 融合疫苗EC10 9-DC细胞具备了刺激免疫细胞活化的分子表型 ,为食管癌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DC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1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el,DC)是 1973年Steinman和Cohn在小鼠脾组织中分离发现的 ,因其形态具有树突状突起而命名[1] 。不成熟DC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外周非淋巴组织 ,具有很强的内吞活性 ,但其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能力很弱。受抗原刺激后 ,可摄取抗原并将其加工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Ⅰ /抗原肽或MHC Ⅱ /抗原肽段复合物形式 ,在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Ⅰ (IL 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α(MIP 1α)和MIP 1β等趋化作用下迁…  相似文献   

13.
用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取其脾脏分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将这些带有抗原信息的DCs经尾静脉注射给小鼠.以观察DCs过继转移抗原的作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小鼠抗体形成细胞(AFC)及血清中SRBC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次免疫DC组抗SRBC放价高于初次免疫DC组P<0.05,提示:DCs具有过继转移抗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树突状细胞对结肠癌淋巴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熏ICAM-1)在癌组织淋巴管转移中的作用,以及树突状细胞穴dendriticcells熏DCs雪与结肠癌淋巴管转移的关系熏笔者应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手术切除标本3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熏年龄27~77岁。采用SumiyaIshigami方法记数和分级,以SPSS软件行卡方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结肠粘膜下层仅见少量散在分布的淋巴管,ICAM-1阴性表达。结肠癌时,淋巴管数量明显增多,ICAM-1呈阳性表达。其原因可能是存…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具有较强免疫活性树突状细胞(DC)的制备及其鉴定。②方法 采用3M KCL提取法和弱酸洗脱法获得肺癌细胞GLC-82的可溶性抗原多肽,并定量抗原多肽浓度;用GLC-82细胞抗原多肽;中击致敏,从人外周血PBMC中用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扩增并经鉴定的DC;利用负载GLC-82细胞抗原多肽的DC,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肺癌细胞抗原的特异性CTL;③结果 人体外周血PBMC体外经7天诱导出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特性,经GLC-82抗原致敏的DC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CTL,高表达CD3^+、CD4^+、CD8^+,且随培养时间延长,CD3^+和CD8^+ T 细胞百分率增加,CD4^+/CD8^+比例下降,动态观察CTL增殖倍数迅速增加;④结论 利用3Mkcl单盐提取法制备肿瘤可溶性抗原,并以终浓度50ng,/mL冲击致敏,从外周血PBMC中分离、扩增、活化的DC,使其负载肿瘤抗原,体外诱导能产生特异性CTL。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型E6基因转染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制备的疫苗,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体内对人宫颈癌(CaSki)细胞的免疫治疗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细胞因子扩增人外周血DC,脂质体(Lipofeetamine)转染HPV16E6制备HPV16E6-DC疫苗。进行致瘤性检测,并观察在SCID小鼠体内疫苗抗人CaSki细胞的免疫保护及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结果:①ttPV16E6-DC疫苗接种于小鼠体内未见肿瘤形成,脾、肺、肝和肾等器官未出现肿瘤病变。②在免疫治疗组,用HPV16E6.DC疫苗治疗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慢,瘤体积小于对照组,瘤重量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③在免疫保护组,经HPV16E6-DC疫苗免疫的小鼠,CaSki细胞攻击后,肿瘤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瘤重量也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外周血来源的HPV16E6.I)12疫苗无体内致瘤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CaSki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的生长,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对机体具有相应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及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是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研究人员对融合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形成抗肿瘤疫苗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从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融合细胞的优势及抗肿瘤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BALB/C小鼠脾来源树突状细胞(spleendendriticcels,sDC)与肿瘤细胞融合体的抗肿瘤效应。方法:以灭活的NS1细胞免疫活化BALB/C小鼠,取其sDC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筛选出融合细胞;用此融合细胞作为瘤苗,免疫治疗皮下荷NS1瘤的小鼠2次,间隔1周。结果:融合细胞瘤苗本身无致瘤性。用融合细胞瘤苗免疫治疗荷瘤小鼠后,其瘤体消失,且在观察期60d内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脾来源树突状细胞与NS1细胞融合瘤苗免疫荷瘤小鼠后,激发其体内存在的抗NS1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热休克法与冻融法制备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对小鼠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BALB/c小鼠建立EMT6乳腺癌肿瘤动物模型,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冻融法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热休克法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定期测量肿瘤的大小,至第21天处死小鼠并称量肿瘤重量。结果注射热休克法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组肿瘤生长得到明显抑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与冻融法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组比较P〈0.01。结论热休克法制备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较冻融法制备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对小鼠乳腺癌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树突状细胞(DC)融合瘤苗,观察其防治胶质瘤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来源DC,在PEG作用下将其与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融合,通过双荧光标记法检测融合率、MTT比色法检测融合疫苗体外杀伤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融合瘤苗免疫荧光检查阳性,其激活的CTLs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结论:PEG法可有效制备DC与胶质瘤细胞融合瘤苗,融合瘤苗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以DC为基础的抗胶质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