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技术对无法配合听力测试或行为测试结果不可靠的听障儿童进行助听听阂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在隔声室内,12名感音神经性聋患儿,依序先后配戴数字助听器和模拟线性助听器,分别进行自由声场(FF)和(ASSR)声场测试,分析比较其助听听阈评估效果。结果分别采用不同测试方法评估佩带不同类型助听器的助听听阈结果,其相关性不一致。模拟线性助听器的助听听阈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数字助听器助听听阈的相关性较差。载波频率为2kHz时,两类助听器所得的助听听阈相关性均极为显著,但当载波频率为4kHz时,助听听阈的相关性均较差。结论ASSR技术不能为配戴压缩性助听器的听障人群提供精确的助听听阈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多频听觉稳态反应(ASSR)Chirp刺激信号在声场中测试助听反应阈,观察其阈值与行为测试助听听阈的相关性,探讨多频听觉稳态反应Chirp刺激信号声场测试评估助听器补偿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2例(39耳)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已配戴助听器的患儿(听障组)和16例(32耳)听力正常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国际听力Eclipse EP25型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仪及美国GSI-61型听力计,分别对听障组在声场中使用两种仪器测试助听听阈;对对照组进行裸耳行为听阈与声场中听觉稳态反应阈测试.结果 在0.5、1、2、4 kHz处,听障组ASSR助听反应阈与行为助听听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68、0.77和0.82,P值均<0.01,显示两种测试结果有相关性;对照组裸耳行为听阈与声场中记录的听觉稳态反应阈在0.5、1、2、4 kHz配对t检验均呈显著差异(P<0.01),ASSR声场反应阈高于行为听阈20~30 dB HL.结论 应用多频听觉稳态反应Chirp刺激信号声场测试进行助听器补偿效果评估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听障老年人的助听器验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听障老年人助听器验配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对112名受试者进行跟踪随访,客观记录他们使用助听器的感受,分析助听器验配方法和技巧对助听器效果的影响。结果老年人的行为认知和听觉反应能力极大地左右着助听器的配戴效果;气骨导听阈,舒适阈,不适阈、言语识别阈的检查和使用对于老年人助听器验配十分重要;低频部分的听力补偿要低于目标值,高频部分要略高于目标增益值;老年人助听器配戴的适应期平均为3个月;双耳配戴的效果明显优于单耳。结论完全按照助听器验配软件设计的程序给老年人验配助听器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验配经验、技巧和验配后的适应性训练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可听度扩展——耳蜗高频死区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助听器诞生以来.助听技术一直在不断完善、改进和更新。但是对于高频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而言.虽然这些技术的确改善了他们配戴助听器的舒适度,但仍然不能解决其听清并理解语言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使用头戴式气导耳机对完全耳道式(completey-in-the-canal,CIC)助听器配戴者进行助听听阈评估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对26例(35耳)CIC型助听器配戴者分别进行裸耳纯音听阈测试、声场条件下的助听听阈测试和头戴式气导耳机条件下的助听听阈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IC型助听器配戴者声场条件下与头戴式气导耳机条件下的助听听阈在250、1000、2000和4000 Hz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差值均<5 dB HL;声场条件下的助听听阈、头戴式气导耳机条件下的助听听阈和裸耳听阈两两间在250、500、1000、2000和4000 Hz频率下均呈显著直线相关趋势(P<0.01)。结论CIC助听器配戴者可用头戴式气导耳机进行助听听阈测试,但由于本研究只观察了250~4000 Hz的助听听阈,因此使用头戴式气导耳机进行评估的方法并不能替代声场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助听器效果评估简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听障患者验配助听器后,究竟如何准确评估其助听效果一直是参与助听器验配的临床听力学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尽管可以用声场测试的方法了解听障患者的助听听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判断助听器的效果,但是用于声场测试的纯音(pure tone)远不能代替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各种让听障患者自己参与的助听器主观效果评估工具——自测问卷(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应运而生,并且成为判断助听器是否选配成功的主要依据之一[1~6].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宁夏地区136例听障患者发放助听器后的配戴效果,了解使用助听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听障患者助听器验配及项目执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询问病史,进行耳内镜检查、纯音听力测试,了解患者听力损失程度及听阈曲线类型,为患者进行助听器验配,采用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the international outcome inwentory for hearing aids,IOI-HA)通过面对面问答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助听器效果评价,比较不同配戴时间、听力损失程度、听阈曲线类型助听器IOI-HA的得分。结果118例(86.76%)助听器使用者认为配戴助听器后对生活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帮助;130例(95.6%)助听器使用者认为使用助听器后生活满意度有中等及以上提高;每天使用时间及参与社会活动时仍存在的困难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平均得分不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以上两个项目的平均得分逐渐减少;不同文化程度、听力损失程度、听阈曲线图类型的听力障碍患者配戴助听器使用效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助听器使用者对配发的助听器总体较为满意,使用情况良好;助听器使用时,还要大力提倡坚持配戴、及早干预;加强对助听器配戴者回访的管理,对于助听器使用中的不足与问题应及时调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选配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不同听觉补偿方式对其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3月龄选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后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助听器组18名,人工耳蜗组14名,两组的听力损失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均在干预1年内进行相同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使用声场测听测试助听听阈;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3、6、9、12个月时的听觉能力;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评估》测试两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言语能力。结果两组患儿助听听阈均优于助听前,但人工耳蜗组各频率助听听阈显著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听觉能力得分均随听觉补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P<0.05);助听器组在干预后9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术后6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干预后6、9、12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助听后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前,人工耳蜗组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结论对于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优于助听器选配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听觉中枢功能状态对老年感音神经性听障患者听力语言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诊治的老年感音神经性听障患者109例,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助听听阈测试、皮层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及言语识别测试。以55 dB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下皮层听觉诱发电位P1是否全部引出波形分为A组(引出波形,n=47)和B组(未引出波形,n=62);比较两组患者纯音测听、助听听阈结果和言语识别率,分析助听听阈与听觉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幅值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纯音听阈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在低频、中频、高频的助听听阈值均显著低于B组(P<0.05)。配戴助听器后两组患者的言语识别率均增加,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P1波幅值随着刺激强度增强逐渐降低,助听听阈随着引出P1的刺激强度增强逐渐提高。助听听阈与幅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1波潜伏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层听觉诱发电位与助听听阈测试结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行为测听在准确评估聋儿听力及验配助听器中的作用。方法 对41例1.2~12岁聋儿分别进行行为测听或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获得聋儿的听阈。助听器选配用DSL 验配方法,以真耳测试及声场测试判断助听效果,进行随访并定期调试助听器。结果 ABR测试组仅有4例助听听阈进入LATSS(长期平均言语会话谱),而行为测听组有19例助听听阈进入LTASS。结论 行为测试结果验配助听器的效果明显优于ABR,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108例重及极重度聋幼儿助听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为双耳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选配助听器 ,并进行定期调试 ,观察助听效果。方法 用功能增益法评估助听器效果。结果 佩戴助听器 1~ 3年后的助听器效果较初戴时好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高频差异更大。结论 聋儿佩戴经验配后的助听器 ,听敏度特别是高频部分的听敏度有提高  相似文献   

12.
聋儿配戴助听器后使用无线调频语训系统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比较全数字助听器与无线调频语训(FM)系统不同结合方式对重度听力损失儿童的助听效果,方法:聋儿双耳分别配戴全数字助听器,双耳全数字助听器结合单耳FM系统,双耳全数字助听器结合双耳FM系统,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中,以不同强度的言语声测试言语可懂度,比较在安静环境和噪声环境中使用与不同使用FM系统及单耳使用与双耳同时使用的助听效果。结果: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使用FM系统的言语可懂度优于不使用该系统(P<0.05),单耳使用该系统和双耳使用该系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聋儿配戴助听器使用无线调频语训系统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言语可懂度高于不使用该系统者。  相似文献   

13.
三个预选公式在聋儿助听器验配中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出适合聋儿的助听器预选公式。方法对重度和极度感音神经性聋的15例(30耳)患儿应用NAL-R、Berger、1/3增益公式,进行了助听器验配,并对不同频率上的目标增益值、真耳介入增益值、助听前后的声场阈值方面进行了比较;探索适合于这类患者的最佳预选公式。结果1各公式助听前后的声场阈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预选公式验配后有不同程度的助听效果;2助听效果最好的是Berger公式,助听效果最差的是1/3增益公式。结论虽然助听效果最好的是Berger公式,但是还应强调个体化。  相似文献   

14.
We have developed a hearing aid which reduces the low-frequency energy of the input sound according to the input noise level and the spectrum of the environmental noise. The results of speech discrimination tests using speech in noise in 70 hearing-impaired subjects showed improvement in word discrimination scores in noise of over 15% for 50 of 53 subjects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This group of hearing-impaired patients was subdivided int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a) audiogram type [flat, sloping (i.e. gradual high-frequency loss) and abruptly falling (steep high-frequency slope)]; (b) degree of hearing loss (less than or more than 50 dB average loss) and (c) etiology (familial deafness, presbyacusis). Results on 17 subjects with conductive or mixed hearing impairments showed no improvement, but expressed a preference for this system. The subject reported that the sound was more natural and quiet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AGC hearing aids.  相似文献   

15.
In ‘hearing aid consult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an aid are made without observing the patient's aided performance. This practice is undesirable since aided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ability is different to predict on the basis of unaided scores. On the other hand, maintenance in the clinic of a representative stock of hearing aids is costly and time- consuming. As a possible alternative, the intelligibility of ‘hearing-aid-processed’ PB lists (recorded through a hearing aid) was compared with aided discrimination under clinical conditions. Fifteen subjects with sensorineural loss were used. No differences resulted between the two test conditions, indicating that hearing-aid-processed stimuli can giv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aided discrimina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线性频率压缩(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 NLFC)助听器对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耳聋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的影响,为耳聋患者助听器选配及助听效果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25例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均双耳佩戴助听器,根据患者是否有NLFC助听经验分为A、B两组:A组13例有NLFC助听经验,日常使用NLFC技术;B组12例无NLFC助听经验,日常使用传统放大(conventional process, CP)技术.所有患者分别在NLFC和CP条件下进行噪声下句子识别测试,比较其结果.结果 A组患者在NLFC和CP条件下的噪声下言语识别率分别为82.33%±16.06%、76.70%±18.08%,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分别为83.04%±12.56%、81.79%±20.07%(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在NLFC和CP条件下的高频(4、6、8 kHz)助听听阈分别为53.54±7.30、57.01±6.81 dB SPL,B组分别为57.42±8.38和61.21±7.42 dB SPL,两组NLFC条件下的助听听阈低于CP条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统计学回归处理,患者在NLFC和CP条件下的高频助听听阈差值与言语识别率差值呈线性相关(r=0.63,t=3.89,P=0.007).结论 NLFC技术可改善患者高频可听度及噪声下言语识别,一定的NLFC使用经验可使NLFC助听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配戴助听器治疗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的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组时的听力图类型将56名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的耳鸣患者分为平坦型、上升型、下降型和切迹型4组,采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评估其配戴助听器前后耳鸣的变化程度,了解配戴助听器治疗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的耳鸣患者的疗效。结果配戴助听器半年后,耳鸣情况得到改善,无论从THI总体得分,还是分别从功能性、情感性、严重性三个方面的评分来看,配戴助听器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平坦型、上升型、下降型、切迹型4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配戴助听器对部分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的耳鸣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者对助听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已验配助听器的患者助听器常戴率不高,助听器使用者对助听器综合效果的满意率也不高。老年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者助听器效果差异化非常明显。本文重点讨论如何依据听力障碍的类型、听力曲线特征以及临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老年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助听器验配,力求使助听器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