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类高危乳腺癌,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PR)和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因而不能从针对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和Her-2的靶向治疗中获益.本研究旨在分析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和Her-2均为阴性的12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长期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占89.0%.T1、T2患者占78.1%,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48.4%,Ⅰ、Ⅱ期患者占60.9%.5年无病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1.1%、84.3%、75.8%和8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分期和脉管癌栓与TNBC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17.449,P=0.000)、原发肿块大小(RR=31.237,P=0.000)是影响TNBC预后的因素.结论:TNBC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时常年轻、有淋巴结转移、肿块较大,有乳腺癌家族史,预后差,淋巴结转移和肿块大小是影响TNBC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年轻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年龄≤35 岁的年轻TNBC患者94例,所有患者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因素.结果 全组94例年轻TNBC患者,占同期收治年轻乳腺癌患者的12.0%.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共81例,占86.2%.分期为Ⅰ、Ⅱ、Ⅲ和Ⅳ期的患者分别有17例(18.1%)、48例(51.1%)、28例(29.8%)和1例(1.1%).14例(14.9%)患者存在脉管瘤栓.全组94例患者的1、3、5和7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88.3%、66.9%、59.7%和59.7%,1、3、5和7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98.9%、85.6%、72.9%和69.6%.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腋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以及有无脉管瘤栓对年轻TNBC患者的5年OS具有显著影响(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脉管瘤栓是影响年轻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在随访期出现复发和(或)转移的33 例患者中,29例发生于术后3年内,其余4例发生于术后3~4年间.结论 年轻TNBC 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特点,需要探索更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双阴性、HER-2过表达乳腺癌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4年12月间,经免疫组化检测ER和PR双阴性、HER-2过表达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治疗方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11例ER和PR双阴性、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9岁.浸润性导管癌97例(87.4%),腋窝淋巴结转移54例(48.6%),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25例(22.5%)、44例(39.6%)和36例(32.4%).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0.7%和7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大小(P=0.000)、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0)、分期(P=0.003)及有无曲妥珠单抗治疗(P=0.000)是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2)和原发肿瘤大小(P=0.012)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ER和PR受体双阴性、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是一种特殊亚型乳腺癌,具有较差的临床生物学特征,淋巴结转移数和原发肿瘤大小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60岁)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60岁以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长期生存状况,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结果全组共84例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TNBC患者纳入分析,占同期收治老年乳腺癌患者的9.6%,中位年龄为66岁(60~88岁)。60.7%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其他疾病,3例(3.6%)患者具有乳腺癌或卵巢癌的家族史。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共75例(89.3%)。病理分期肿瘤大小为T1或T2的患者占92.9%,Ⅰ、Ⅱ、Ⅲ和Ⅳ期的患者分别有14例(16.7%)、51例(60.7%)、18例(21.4%)和1例(1.2%),10例(11.9%)患者存在脉管瘤栓。全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68.0%和83.2%。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和辅助化疗周期数对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临床分期是老年TNBC独立的预后因素。在随访期间共有10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区域淋巴结转移,22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7例患者同时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中13例(15.5%)患者同时出现2个部位以上的转移。至末次随访时已有13例患者(15.5%)死亡。结论老年TNB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年龄及临床分期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对该特殊群体患者,亟需探索更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赵真  段卫明  陶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6):1182-1184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例资料,探讨术后辅助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37例术后TNB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生存情况、治疗效果。结果:137例患者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时中位年龄50岁,为术后I至III期病人,浸润性导管癌131例(95.6%);肿瘤直径≥5cm者24例(17.5%);区域淋巴结阳性者70例(51.1%)。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34-100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59.1%。以蒽环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方案5年无病生存率(63.6%)高于CMF方案(37.5%)(P=0.038)。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化疗周期数、化疗方案与TNBC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其辅助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40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男性乳腺癌发病年龄偏晚,病程长,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的乳晕下肿块,确诊时腋淋巴结转移率为57.5%。ER(+)占85.7%,PR(+)占71.4%。术后辅以内分泌治疗、放疗和(或)化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和65.0%,与未行辅助治疗者5年生存率(22.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腋淋巴结阳性和阴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3.5%和73.3%,二者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男性乳腺癌易发生腋淋巴结转移,预后差;且较女性患者的激素受体水平表达高。治疗上首选手术治疗,辅以内分泌治疗、放疗和(或)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积极的辅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2月至2004年2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手术乳腺癌304例,根据免疫组化ER、PR和HER-2的检测结果分为三阴组和非三阴组,对比分析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中三阴性乳腺癌患者81例(26.6%),多见于围绝经期妇女,中位年龄50.8岁(26岁~85岁);有乳腺癌家族史者8例(9.9%),浸润性导管癌58例(71.6%),组织学分级III级者占49.0%,淋巴结转移率为44.4%;Ⅰ、Ⅱ、Ⅲ期患者分别占6.2%,70.4%和23.5%.随访至2009年2月,中位随访71个月(60个月~84个月).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内脏转移率显著增高,5年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6.5%和87.6%,显著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84.7%和93.7%,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其发病有较高的家族倾向.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高,预后差,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转移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以肺、肝、脑转移多见.三阴性乳腺癌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17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长期生存状况。分析其临床
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4例。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155/178,87.1%)。组织
学分级多为Ⅲ级(53.1%)。中位肿瘤最大径2.8 cm(0.2~12 cm),T1、T2期患者160例占89.9%。108例(61.7%)
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分期为Ⅰ、Ⅱ、Ⅲ期的患者分别有60例(33.7%)、81例(45.5%)、31例(17.4%)。58例(48.3
%)患者p53阳性。中位随访时间74月(10~156月),5年
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是76.9%和86.1%。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对DFS和OS
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DFS及O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术后分期是OS的影响因素。共有41例
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及第二原发肿瘤,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骨转移、局部复发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肺或胸膜转
移、肝转移及脑转移。结论 本组TNBC肿瘤直径较小,组织学分级低分化比例较高(53.1%)。复发转移以骨转移、
局部复发及肺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分期是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 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腋淋巴结无转移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64 7% )明显高于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 30 8% )。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 5年生存率 ( 62 5% )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2cm的患者 ( 4 5 5% )。ER受体阳性患者的 5年生存率 ( 66 7% )明显高于ER受体阴性患者 ( 38 9% )。结论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取决于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 ,肿瘤大小以及ER受体是否阳性。其中腋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因素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位置之间关系。方法 收集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资料完整的763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49岁,早期患者占84.7%,淋巴结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均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并随淋巴结数目的增多而增加(P<0.001),对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原发灶位于内象限时复发、转移率最高(9.8%和13.7%)(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手术方式、放疗剂量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和和手术方式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1)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早期病例所占比例高,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ki67阳性表达率高;(2)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与转移淋巴结数目相关,和原发灶位置无关,对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原发灶位于内象限复发、转移率最高;(3)TNBC患者复发率随BMI值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于肥胖患者,复发率反而下降;(4)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放疗剂量均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5)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和和手术方式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及湖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560例,对比分析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情况。结果三阴性乳腺癌多见于绝经前女性,肿瘤直径大,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转移率高,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绝经与否、肿瘤直径大小以及淋巴结有无转移与其预后相关。 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类预后差的乳腺癌亚型。  相似文献   

12.
张璐  白俊文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9):1001-1004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1~2枚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SLNs)阳性乳腺癌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的临床病理因素,并为临床精准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8年6月274例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选1~2枚SLN阳性但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率较低的患者,同时明确其与不同分子分型的关系。结果274例1~2枚SLN阳性乳腺癌患者中,NSLN转移率为36.9%(101/274)。HER-2阳性(HR阳性)患者NSLN转移率最高, 占55.3%(21/38);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中NSLN转移率最低,占18.5%(5/27)。Luminal B型(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NSLN转移率明显高于Luminal A型(P=0.010)和TNBC患者(P=0.011);HER-2阳性(H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NSLN转移率明显高于Luminal A型(P=0.002)和TNBC患者(P=0.00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SLN转移数目(OR=4.022, 95%CI为2.348~6.889,P<0.001),SLN检测(OR=3.846, 95%CI为1.541~9.600,P=0.004),组织学分级(P<0.001)和分子分型(P=0.004)是1~2枚SLN阳性乳腺癌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Luminal B型(HER-2阴性)和HER-2阳性(HR阳性)患者的NSLN阳性率较高,SLN转移数目、SLN检测、组织学分级和分子分型是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E-钙黏素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及其在三阴性组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共18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49例、Luminal B型41例、HER-2阳性型44例,三阴性组(TNBC)54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E-cadherin在TNBC中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并随访54例TNBC患者3年复发或转移率及PFS。结果:乳腺癌中E-cadherin阳性率为52.13%,Luminal A型组阳性率为63.27%、Luminal B型组阳性率为63.41%、HER-2阳性组阳性率为43.18%及TNBC组为42.59%,四组间阳性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9,P<0.05)。TNBC与HER-2阳性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χ2=0.003,P>0.05),而TNBC组阳性率较Luminal A型组和Luminal B 型组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42.59% vs 63.27%,χ2=4.40,P<0.05,42.59% vs 63.41%,χ2=4.05,P<0.05);TNBC中E-cadherin阳性表达与年龄无关 (P>0.05),与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状态及Ki67负相关,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总体3年复发或转移率高达55.56%,无病生存率为44.44%。E-cadherin阳性组复发转移率为39.13%,E-cadherin阴性组复发转移率为67.7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5),3年无疾病进展时间(PFS)E-cadherin阳性组明显优于阴性组(P<0.05)。结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E-cadherin表达不同,E-cadherin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分期及浸润转移呈负相关,对预测3年复发转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共15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乳腺癌分为65例TNBC、93例非TNBC.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P-9的表达情况,明确MMP-9在二组间表达的区别.分析MMP-9在TNBC中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并随访65例TNBC患者3年复发或转移率,探讨MMP-9表达与3年复发转移率间的关系.结果:TNBC中MMP-9表达明显高于非TNBC(P<0.05);TNBC中MMP-9表达与年龄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及脉管浸润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阳性的TNBC患者3年复发转移率高达76.09%,明显高于MMP-9阴性组4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BC中MMP-9表达明显高于非TNBC,MMP-9与TNBC浸润转移有关,对预测3年复发转移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瘦素(OB)和瘦素受体(ObR)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HER-2以及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14例乳腺癌组织中OB和ObR的表达,回顾分析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OB和ObR在大多数乳腺癌组织中均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9.8%和85.1%;OB和ObR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均无关(>0.05);与ER、PR、p53的表达状态也无关(P>0.05);ObR的表达与HER-2相关(P=0.018);OB阳性者的总生存时间(OS)短(=0.009);在亚组分析中,绝经后、三阴乳腺癌和淋巴结转移组中OB阳性的OS均短于OB阴性(P分别为0.038、0.006和0.004)。结论 ObR与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OB可能是导致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脑转移(BCBM)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201例BCB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肿瘤激素受体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将患者分为3个不同分子亚型,并分析不同亚型BC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结果 201例患者中,Luminal型68例(33.8%),HER-2型87例(43.3%),三阴型46例(22.9%)。全组患者初始转移部位依次为肺68例(33.8%)、骨63例(31.3%)、肝52例(25.9%)和脑27例(13.4%)。不同亚型患者初始转移部位不同(P<0.05),Luminal型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最高(41.2%),HER-2型肝转移的发生率为35.6%,三阴型患者脑转移的发生率为30.4%。不同亚型患者首次复发至出现脑转移时间(TTBM)不同Luminal型为18.1个月,HER-2型为16.8个月,三阴型患者为8.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Luminal型患者总生存时间为95.7个月,HER-2型总生存时间为72.2个月,三阴型患者总生存时间为4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HER-2型患者脑转移前采用抗HER-2治疗的TTBM为21.9个月,较未行抗HER-2治疗的TTBM(7.2个月)明显延长(P=0.002)。结论肺、骨、肝和脑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三阴型乳腺癌患者容易发生脑转移且预后最差,三阴型和HER-2型未行抗HER-2治疗患者容易早期出现脑转移,抗HER-2治疗可以延缓脑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三阴乳腺癌患者低年龄组(<35岁)和高年龄组(≥35岁)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状态,探讨低年龄组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 月至2004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3 例可手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低年龄组及高年龄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存情况。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低年龄组占可手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7.96%。与高年龄组相比,临床分期Ⅲ期患者占37.21%(P=0.027),肿瘤直径>5cm者占 39.53%(P=0.000),组织学分级Ⅲ级的患者占37.21%(P=0.015),腋窝淋巴结阳性者占62.79%(P=0.012),术后进行放疗的患者占53.49%(P=0.010),5?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占44.19%(P=0.000),5 年无进展生存率53.49%(P=0.000)及总生存率67.44%(P=0.000)均与高年龄组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状态既是影响三阴乳腺癌患者低年龄组预后的因素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低年龄组具有肿瘤体积大、恶性程度高、容易转移复发、病期晚、预后差的特点,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4例乳腺癌病理组织标本BRCA1、Ki-67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94例乳腺癌中,淋巴结阳性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组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组的BRCA1低表达率较高(P<0.05),三阴组中BRCA1低表达率高于非三阴组(P<0.05);Ki-67高表达者多为组织分级较高、ER/PR阴性和HER-2阳性患者(P<0.05);且BRCA1和Ki-67具有负相关性(P<0.05),绝经后、组织分级低、淋巴结阳性、ER/PR阴性、HER-2阳性患者的BRCA1低表达合并Ki-67高表达所占比例较高(P<0.05),但在三阴组与非三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检测BRCA1、Ki-67对乳腺癌的临床转归具有一定预测意义,尤其是BRCA1可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