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分析易复发和稳定颅内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特征差异,为临床缺血性卒中复发预判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前瞻性纳入了42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年龄60.38±10.97岁,男性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发病4周内行首次3D hr-VW-MRI检查,3个月后行随访3D hr-VW-MRI检查。基于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定量特征,形态学特征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偏心指数及强化率。对比分析复发组与稳定组各个定量特征之间的差异。
结果:复发组患者11例,稳定组患者31例。形态学特征显示,复发组的斑块体积、偏心指数、责任斑块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责任斑块整体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稳定组(P均<0.05)。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最小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在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能够有效评估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复发性卒中患者的斑块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预防卒中复发提高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颅内动脉管壁及斑块特点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 方法 收集5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扫描。根据脑梗死发病后72 h内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non-END组,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及斑块的差别。 结果 END组患者的斑块长度较non-END组更短[6.35(9.54) vs 10.75(9.73),P<0.05],END组血管重构指数低于non-END组[(0.917 3±0.146 8) vs (1.010 9±0.125 1),P<0.05],END组负性重构的比例高于non-END组[56.52% vs 28.57%,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END与血管重构及斑块长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成像 (MRI)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和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动物模型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 ,多序列MRI能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病理构成及其稳定性。正在研究开发的血管内MRI(IVMRI)在显示动脉壁厚度及斑块的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MRI造影增强的T1加权像 (T 1WI)能较清楚地使斑块本身、炎性斑块以及斑块中的纤维蛋白和血栓强化。MRI还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前、后疗效随访的重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三维(3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分析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的发生与斑块位置的关系,探讨斑块所处位置可能引起IPH的潜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从放射科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中提取。应用ITK-SNAP软件3.6.0对原始图像进行横断面和矢状面多平面重建(MPR)。根据斑块在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IPH(SNAP)成像序列的MRI信号特点判断有无IPH,记录斑块位置所处象限;观察增强前后的斑块信号差异,判断增强的程度。结果最后共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52例患者双侧颈动脉各有1枚斑块,14例患者仅单侧有1枚斑块,共计118枚斑块。有IPH斑块28枚,IPH体积/斑块体积的比值为0.23±0.16,斑块强化率达100%(28/28);无IPH的斑块90枚,斑块强化率为62.22%(56/90);有IPH斑块的强化率显著高于无IPH斑块(P<0.05)。无IPH斑块的分布:第Ⅰ象限6个(6.67%),第Ⅱ象限28个(31.11%),第Ⅲ象限16个(17.7... 相似文献
7.
斑块内出血是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标志物,意味着较高的卒中风险.因此,准确诊断斑块内出血是评估缺血性事件发生风险的重要举措.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能够无创、清晰显示斑块成分,且与病理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为探究斑块内出血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提供新的线索.本文就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检测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丁朝阳 《中国CT和MRI杂志》2021,(8):25-27
目的 探究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易损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医院神经内科经头部加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疑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D-T1-SPACE序列在注入对比剂前后行加扫,78例患者,有37例急性脑梗死,1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7例无明显症状.根据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患者前循环低灌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由大脑中动脉狭窄引发的症状性ICAD患者,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次数将其分为初发组(n=92)和复发组(n=38),基于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Tmax)阈值Tmax>4 s及Tmax>6 s定量低灌注体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分水岭梗死发生率、Tmax> 6 s及Tmax> 4 s的低灌注体积,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初发组相比,复发组血管狭窄率更高(P=0.003)、分水岭梗死发生比例更高(P=0.037)、Tmax>6 s及Tmax>4 s 的低灌注体积更高(P值均<0.001),其中Tmax>4 s的低灌注体积是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0,低灌注体积每增加10 mL,95% CI:1.051~1.194,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 CI:0.672~0.839),灵敏度76.3%,特异度63.0%。结论:基于时间阈值Tmax>4 s量化的低灌注体积,是前循环症状性ICAD患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成为预警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基于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CAD)是国人缺血性卒中主要原因,防治难点在于卒中高危
人群筛查及有效治疗方法的选择(药物治疗/介入治疗)。3.0 T HR MRI具有在体、无创、无电离辐射等优势,能够从管壁结构及斑
块特性的视角筛选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狭窄的卒中高危因素,观察疾病进程和临床疗效,具有潜在
的预判介入手术获益人群的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目前HR MRI在MCA狭窄患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法学可行
性、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学等3方面,缺乏临床疗效评估及预后因素分析(尤其是术后再狭窄)相关实践,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人群筛查及有效治疗方法的选择(药物治疗/介入治疗)。3.0 T HR MRI具有在体、无创、无电离辐射等优势,能够从管壁结构及斑
块特性的视角筛选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狭窄的卒中高危因素,观察疾病进程和临床疗效,具有潜在
的预判介入手术获益人群的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目前HR MRI在MCA狭窄患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法学可行
性、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学等3方面,缺乏临床疗效评估及预后因素分析(尤其是术后再狭窄)相关实践,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两种类型——穿支闭塞型病变(BOD)和非穿支闭塞型病变(non-BOD)的血管重构与斑块特征.方法 将32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分为BOD 18例,non-BOD 14例.应用3.0T HR-MRI对基底动脉进行管壁增强扫描,然后使用CMRtools软件对血管狭窄最严重的层面的管壁及斑块面积等参数进行测量,研究血管的重构和斑块特征.结果 HR-MRI管壁成像结果显示,non-BOD组血管狭窄程度较BOD组更明显[(68.9%±19.1)% vs (43.8%±18.8)%,P=0.017].正性重构更常见于non-BOD (57.2% vs16.7%,P=0.036).BOD组管壁面积指数小于non-BOD组(P<0.001).两组血管强化均以偏心性为主,两组斑块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但BOD组强化程度小于non-BOD组[(39.9±23.2)% vs (65.3±21.1)%,P=0.004].结论 基底动脉BOD梗死和non-BOD型梗死在血管重构和斑块性质方面的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不同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能力,以利于诊断及优化序列。方法使用3.0T MRI扫描仪对35例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统计TOF、T1W、T2W、PDW及CE-T1W对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的阳性及阴性例数,随后统计5序列显示斑块成分的阳性例数及阴性例数,并以此为标准,计算各序列显示斑块各种成分的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结果共发现74个斑块,其中68个斑块纳入分析,57个斑块中存在脂核,出血斑块30个,43个斑块有钙化。对于脂核的显示,以CE-T1W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0.9%和0.944。对于出血的显示以T1W最佳,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2.1%和0.911。而TOF显示钙化能力最强,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2%和0.936。结论对于脂核的显示,以CE-T1W显示最佳,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T1W与TOF对于判断斑块内出血的存在,与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而TOF能够准确判断斑块表面钙化及较小钙化的存在。TOF、T1W和CE-TIW序列组合能够很好地判断斑块脂核、出血及钙化。 相似文献
14.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颅内动脉管壁成像(VW-MRI)技术在2型糖尿病(T2DM)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基底动脉(BA)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收集76例本院临床初步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VW-MRI影像资料,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部分序列图像缺失的病例,最终入选患者55例,其中T2DM组22例、非T2DM组33例,观测BA管壁情况。结果显示,与非T2DM组比较,T2DM组BA具有更大的血管面积(VA)、管壁面积(WA)(P<0.05),两组中的斑块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斑块分布以背侧壁居多,非T2DM组斑块分布以侧壁居多。结果表明,T2DM患者BA具有更大的动脉负荷,可能更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硬化和管壁正性重构,斑块位置更容易引起穿支动脉开口堵塞,进而导致桥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可信度.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2月,对66例经DSA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M1段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进行HR MRI检查,测定MCA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umen area,LAnarrow)、血管面积(vessel area,VAnarrow)及参考血管LAreference及VAreference,分析MCA斑块分布部位(前壁、后壁、上壁、下壁);比较2位研究者的定量测量及定性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其中一位研究者首次及1个月后的再次分析结果;ICC法分析观察者自身差异及不同观察者间差异.结果 HR MRI测量VAnarrow、AVreference、LAreference具有非常好的组间(ICC 0.801、0.843、0.808)及组内一致性(ICC 0.811、0.916、0.958);LAnarrow测定结果的一致性一般(ICC 0.584、0.625),要差于其他3个指标.HR MRI判断有无斑块的一致性非常好(ICC0.917、0.960);HRMRI判定MCA不同部位(上壁、下壁、前壁、后壁)斑块的组间(ICC 0.856、0.836、0.791、0.905)、组内(ICC 0.876、0.827、0.825、0.950)一致性较好.结论 基于HR MRI的MCA粥样硬化性狭窄定量、定性分析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但对血管最狭窄处的定量分析可信度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102例脑缺血患者中,脑梗死52例,短暂性脑缺血50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分(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6.525,P=0.000)。结论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及易损性明显高于非症状侧斑块,症状侧斑块内易损成分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MRI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华 陆建平 张亚明 刘岐 白晨光 LI Yue-hu LU Jian-ping ZHANG Ya-ming LIU Qi BAI Chen-guang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1):1280-1283
目的:探讨将MRI应用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并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T1WI、T2WI、PDWI、TOF序列分别对实验动物进行扫描,同时对实验动物进行B超检查.结果: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MR图像T1WI、T2WI、PDWI表现为兔动脉管壁增厚,斑块呈等信号、高信号或低信号,与病理切片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MR成功检测斑块并分析其成分;与超声比较,MR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MR可以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斑块并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轻中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重构模式,探讨血管重构模式与颈动脉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 纳入经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且斑块≥2 mm发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32例,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根据斑块的信号、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判定斑块的稳定情况;同时测量斑块最厚层面、远端及近端参考点的总管腔、管壁面积,计算出管壁标准化指数、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斑块负荷及斑块大小.RI≥1.05为正性重构(positive remodeling,PR),RI<1.05为非正性重构(non-positive remodeling,non-PR).比较PR组与Non-PR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对重构模式与斑块易损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55个颈动脉斑块,PR组与Non-PR组在总管腔、管壁面积、管壁标准化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负荷及斑块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重构模式与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2,P>0.05).结论 轻中度血管狭窄早期以PR为主,重构模式与斑块的易损性无正性相关,斑块自身成分的变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至关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