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为明确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在中医范畴的病名、病机、发病特点,规范治疗原则,本文通过临床治疗和观察,结合历代文献资料,对本病的病名、病位、病机进行了鉴别、梳理,认为本病的中医病名应当为“湿毒疫”,易陷入膜原而成重症,病机为邪气闭阻三焦,湿浊郁而成毒,病程较长,容易缠绵反复。病位多在太阴肺脾,后易累及多脏。  相似文献   

3.
按中医因地制宜的理论,根据武汉市与福建省不同的地理气候,福建省与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差异,提出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的证型不能完全覆盖福建省的全部病例,福建省应增加"湿热郁肺证",并提出"湿热郁肺证"的临床表现、治则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4.
张怀亮 《中医学报》2021,36(4):679-6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名应为湿毒疫,病因为运气—气候因素、地域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病位主要在太阴肺、脾,病之初期、中期、极期、后期,虚实寒热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本传变规律为:疫疠之气兼秽湿浊毒,或夹风夹寒,侵犯肺系;或首入中焦,或由中阳亏虚,传至中焦;心阳不足时,反侮于心;时流下焦(肝肾),终致湿毒弥漫三焦,湿阻气滞而变生诸证。当分期论治,注重清解湿毒,宣畅少阳三焦,重视补气药应用,三因制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武汉某方舱医院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病机核心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46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采集患者发病时的症状、体温和入舱时的症状、体征(包括生命体征和舌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描述性和聚类分析,探讨患者发病到入舱时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为"新冠肺炎",通过一线诊治的江西省内68例确诊为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病例临床分析,结合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及辨证施治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涉及胃和大肠,其病因为湿毒,并归纳以下4个常见证型:(1)湿毒犯肺,风热夹杂证;(2)寒湿困脾,肺气不利证;(3)湿毒郁肺,内蕴化热证;(4)肺脾气虚,湿毒困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病因及病机演变,为疫情防控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1)数据统计:依据2020年1月—2022年6月明确记录患者入院时寒热情况的相关文献15篇,统计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时寒热类型对应的病例数及频率。依据2022年7月前新冠肺炎变异株临床诊疗文献12篇,统计新冠肺炎不同变异株的病因属性。(2)文献研究:查阅新冠肺炎相关理论探讨文献,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新冠肺炎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治法方药等方面讨论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及病机演变。结果 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主要病因属性为湿疫毒。新冠肺炎早期可见恶寒、发热,以低中热为主,部分表现为往来寒热、身热不扬等。一些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已有肺部炎症表现。肺部影像学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肺间质改变,并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等实验室指标改变。新冠肺炎中期临床表现以肺系病变和脾胃病变为主,重症期可见呼吸困难、神志异常,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肝功能损害等。此外,临床部分痊愈者存在核酸检测复阳现象。临证中应用解表清里、化湿解毒的治法多有较好疗效。结论 新冠肺炎的发病过程为湿疫毒从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50例,均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胸部CT、中医证候特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并依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进行分析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居多,男女比为1.27∶1;74%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20%的患者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胸部CT以多肺叶病变为主,白细胞未见明显升高,多见淋巴细胞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发热(84%)、咳嗽(62%)、乏力(62%)、纳差(58%)、口干(56%)、腹泻(56%)、自汗(54%)症状;舌象以淡红舌或红舌为主,多见腻苔(68%)、白苔(74%)。证型以湿毒郁肺证为主(82%),少数患者表现为热毒闭肺证(18%);其中湿毒郁肺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热毒闭肺型患者(P=0.002),而湿毒郁肺型患者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热毒闭肺型(P=0.02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湿毒郁肺型为主,符合中医湿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杭州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的77例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血液检查数据、胸部CT平扫报告、中医证候特征、舌象和脉象等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平均年龄(44.13±13.62)岁;74.03%的患者有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湖北地区旅居史,29.87%的患者为聚集性病例;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93.51%),淋巴细胞计数减低(40.25%),C反应蛋白升高(46.75%),胸部CT提示病毒性炎症改变(90.91%);半数以上患者有咳嗽(61.04%)、发热(50.65%)等症状;舌质以淡红舌或红舌为主(83.12%),舌苔以白腻苔(46.75%)多见,脉象以濡脉较多(45.45%);证型以湿毒郁肺型(72.73%)为主,少数患者为疫毒闭肺型(27.27%)。[结论]杭州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步分析以湿毒郁肺型为主,属"湿毒疫",符合中医湿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爆发多起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后经病原学检测判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将由其引发的疫情拟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控制措施。由张伯礼院士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深入疫区,开展疫区中医药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与转归,取得显著成效。文章从目前已公布的临床资料出发,比较分析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查、中医证候、治疗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指导COVID-19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属“寒湿疫”范畴,以湿邪为病机核心,以肺为病位中心,以脾胃盛衰为疾病进退的关键。治疗与预防调护方面,急性期,卫气同调,宜宣清和化;恢复期,肺脾同治,宜清补轻宣,注重饮食、情志调摄;谨慎使用抗病毒、抗生素、激素及液体疗法。  相似文献   

13.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其病位在肺,总的病机为湿郁于肺,治疗的关键环节是尽早正确及时除湿,通腑泄浊。依据四诊合参、审症求因,初步提出分期辨证论治: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在临证时需要个体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本次疫病。未感染者要早预防,已感染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诊治过程,为妊娠期COVID-19的正确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已治愈出院的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妊娠期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COVID-19患者接触史、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探讨妊娠期COVID-19快速且正确诊治的方法。结果:患者,女性,38岁,因"停经30+2周,腹泻、恶心3d"入院。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和恶心等急性胃肠道感染症状,因有武汉市COVID-19患者接触史,行咽拭子核酸检测及肺部CT检查;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肺部CT检查示,左肺下叶及右肺上、下叶见多发斑片影。临床诊断为COVID-19。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及胎儿宫内安危,给予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好转,痰液及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2次转阴,肺部炎症明显好转,胎心监护有反应型,共住院15 d,母胎安全,痊愈出院。结论:腹泻、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是COVID-19患者的首发症状。CT检查用于筛查疑似COVID-19病例有重要作用,且孕期亦可安全使用。早期、规范的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对非重型COVID-19有效。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来势凶猛,传染力强,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中华医学会肾病分会、国家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关村肾病血液净化创新联盟等组织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的防控建议及措施,但在防控范围方面尚有需补充之处,在制定防控流程中应予以重视和补充。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疗效显著,但在疫情预防环节中医药参与不足,现代研究已证实多种中医药方法防控疫病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更好地做好血液透析室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需制定科学的防控流程,并挖掘历代防治疫病的经验和方法,多措并举,力争将血液透析室的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联合应用连花清瘟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3家医院就诊的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纳排标准的连花清瘟颗粒联合常规治疗患者51例为治疗组,倾向性配对1:1,常规治疗患者5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持续时间、有效率,其他症状体征消失率、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好转率等。[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治疗组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分别为83.7%、61.3%、62.2%,对照组为61.0%、34.3%、35.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消失平均时间为(2.9±1.7)、(3.5±1.5)、(3.9±2.0) d,对照组为(3.9±1.3)、(4.8±1.5)、(5.2±1.8) 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治疗有效44例(86.3%);对照组为35例(6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咳痰、气促、胸闷、食欲减退症状消失率分别为55.0%、61.5%、54.6%、34.8%,对照组为15.8%、14.3%、15.8%、7.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转重型4例(7.8%),对照组11例(2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部CT好转28例(54.9%);对照组为23例(4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连花清瘟颗粒能明显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的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促、胸闷、食欲减退临床症状,提高主要症状有效率,降低普通转重型比例,提示连花清瘟颗粒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患者治疗中。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截至2020年2月1日收治的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四诊资料,其中1例高龄患者是危重患者,这一点与其他地区表现一致,而其余4例病情相对较轻,其病机特点是湿热并重,未表现为风寒湿。这5例患者初期均未表现风寒征象,临床仍以湿邪缠绵难愈,病势迁延为主。  相似文献   

18.
肖颖彬 《西部医学》2020,32(3):313-315
【摘要】目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进入了一个严峻且复杂的局面,疫情防控和救治形势十分严峻。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病情演化规律的认识,疾病确切的发病机理,尤其是发生重症化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分子通路的角度,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靶点,探讨2019-nCov可能对NCP患者的心脏损害及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胸部CT影像学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诊断指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增进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影像诊断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掌握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CT影像指标之间的互补关系,中华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主任委员组织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中华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感染影像专业委员会、北京影像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等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现就新版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特点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71岁,胸部CT平扫示两肺多发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符合病毒性肺炎表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眼观:肺标本表面呈暗红色,弥漫充血,局部褐色。镜检:肺泡上皮细胞表现为增生、萎缩、脱屑,部分肺泡间隔增宽,肺泡上皮坏死,脱落,肺泡腔及支气管腔内可见纤维素性、黏液性渗出坏死物,支气管黏膜上皮坏死剥脱,呈坏死性细支气管炎表现。大量的肺间质纤维化局部伴透明变性,多灶充血及出血性梗死,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间质内炎细胞弥漫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结论 本例病例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关于肺病理改变的特征。目前对于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理学证据尚不多,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对我们认识新冠病毒感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