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评价钙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程度。方法:选取我院124例患者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有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均对其予以冠状动脉造影(CAG)分析,统计钙化斑块导致血管阻塞情况,并和CAG结果对比。结果:DSCTA检查到小钙化斑块有244处,5%CAG表示出现梗阻;中钙化斑块为88处,14%出现梗阻;大钙化斑块为172处,42%梗阻。DSCTA所具有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44%,阳性预测56%,阴性预测100%,准确率67%。结论:DSCTA能够敏感探测到小等、中等大小钙化斑块血管阻塞情况,其准确率超过90%,2/3大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症状能够被诊断出,发生错误诊断的一般为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常规CTA与减影法CTA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18例同时进行了DSA检查,8例同时进行了MRA、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5.1%.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重建图像,影像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法CTA,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及其相关疾病过去常被忽略,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证明其相关疾病并不少见[1,2].脑静脉解剖复杂、变异较多,易发生病变,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病情重、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如脑静脉窦血栓的死亡率高达20%~78%[3].多层螺旋CT减影静脉成像(subtraction CT venography, SCTV)技术以其无创性,扫描时间短,能完整、清晰显示脑静脉等优点被广泛认可,其强大的后处理软件能立体、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地动态观察,从而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降低手术风险.本文主要就脑静脉的各种影像成像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多层螺旋CT减影技术在脑静脉成像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8月我院心内科临床拟诊为冠心病88例患者进行冠脉CT血管成像(CTA),其中36例行冠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8例患者共有47例(53.41%)94支冠脉血管狭窄,30例(34.9%)冠脉钙化病变,42例(47.72%)冠脉血管心肌桥,36例行冠脉造影(CAG)进行对比分析冠脉狭窄程度有34例结果相符,符合率为94.44%。结论 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钙化病变、心肌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研究基底动脉走行和变异,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方法观测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CTDSA检查、非脑卒中患者且头部或头颈VCTDSA检查未见病变者110例,在容积再现(VR)图像上观察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基底动脉有无迂曲、是否存在窗型变异,并分别测量基底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同时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与基底动脉迂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10例检查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7.27%(19/110);基底动脉有迂曲占22.73%(25/110);基底动脉窗型变异占2.73%(3/110)。(2)基底动脉平均长度为(28.25±3.88)mm,平均管径为(3.86±0.54)mm。(3)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呈正相关(P<0.01,r=0.52)。结论 VCTDSA能清楚显示基底动脉的解剖和变异,管腔及血管长度值可以为提供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头颈部CT血管减影成像中低剂量对比剂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评估。方法选取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50例,采用CT扫描方法,对比剂注射方法和影像重建方法观察2组患者的动脉内对比剂浓度水平,重建影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主动脉弓,舌骨,大脑中动脉均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锁骨下静脉伪影程度,静脉污染程度,重建影像质量均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多层螺旋CT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效果显著,能够使获取的图像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值得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的两次屏气减影扫描方案行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以及联合使用100 kV管电压行低剂量扫描在屏气受限的患者中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于钙化积分>400且体重指数<25 kg/m2,同时伴有屏气受限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7人。心脏平扫容积数据及增强容积数据在两次屏气中采集完成;且两次扫描保持相同的时间窗,即位于R-R间期的65%~80%。采用4分法对目标钙化节段行图像质量评估。结果 共53个目标钙化节段纳入本研究。较常规CCTA相比,减影CCTA的目标钙化节段的图像质量明显改善(3.36±0.92 vs.2.51±0.95,P<0.01)。不可评估冠脉节段数在常规CCTA中共23(43.4%)个节段,在减影CCTA中,共6个冠脉节段(11.3%);行减影CCTA扫描后,严重钙化节段的可评估性明显提高(P=0.02)。行减影CCTA扫描总的有效辐射剂量为(2.80±0.64)mSv。结论 这种改良的两次屏气扫描方案在屏气受限患者中行减影CCTA的临床可行性,即通过降低甚至消除钙化斑块伪影的不良影响,提高严重钙化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以及临床可评估性。通过联合使用100 kV扫描管电压,对于体重指数<25 kg/m2的患者,可以显著降低扫描的总的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4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5例,共57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并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将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DSA)与MSCT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A对冠状动脉狭窄显示的敏感性为80%以上,特异性可达90%以上,且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为94%左右,诊断的准确率为81%。结论:MSCTA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较高,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基本能够满足冠状动脉疾病初步诊断的影像学需求。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方法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47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和3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心脏平扫和经肘静脉以3 ml/s的速率注入100 ml对比剂增强扫描,分别进行钙化积分分析和冠状动脉MPR、MIP、VRT三维重建,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和各级分支的显示情况.结果在患者准备充分和扫描技术合理的情况下,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达到诊断要求.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受心脏和呼吸运动、回顾性门控技术选择、扫描参数的设置以及射线硬化效应的影响.结论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术后复查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在检查中充分准备和训练患者、选择合理的技术参数是获得高质量三维重建图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狭窄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例经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钙化斑块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共发现钙化斑块84个,其中单纯小点钙(直径<0.15cm)16个,局部几乎无狭窄;单纯钙化斑块(直径≥0.15cm)56个,平均直径(0.27±0.09)cm,钙化斑块直径与局部管腔直径之比(C/V值)为0.85±0.33,75%的斑块狭窄程度小于50%,其狭窄程度与斑块直径及C/V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含钙化成分的混合斑块12个,其狭窄程度与混合斑块关系较密切。结论大部分钙化斑块表现为轻度狭窄,其狭窄程度与斑块直径无关,含钙化成分的混合斑块狭窄程度与混合斑块特点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58例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别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并以CAG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敏感性为94.2%,特异性为94.6%,阳性预测值为87.3%,阴性预测值为96.4%。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医师及同一医师前后两次采用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诊断冠心病(CAD)的可重复性.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同时完成ICA及CTCA检查,且符合人选标准的患者100例.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按照盲法原则独立分析这100例患者的ICA影像资料,30 d后,其中1名按照盲法原则重复分析;另2名CTCA医师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CTCA影像资料;最后分别核对2名ICA及CTCA医师的诊断结果并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作为最后诊断结果.比较ICA及CTCA医师间、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CAD的Kappa值,若K值=0.65~0.75为一致性好,K值>0.75为一致性极好.结果 ICA及CTCA医师间诊断CAD的K值分别为0.89和0.79,95%CI分别为0.85~0.93和0.73~0.85,x2值分别为504.21和404.13;同一医师诊断CAD的K值分别为0.90和0.81,95%CI分别为0.86~0.94和0.75~0.87,x2值分别为505.42和431.25;K值均>0.75.ICA同一医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为86.86%,高于医师间的80.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6,P<0.05);诊断CAD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为97.32%,高于医师间的96.49%,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19,P> 0.05).CTCA同一医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为81.89%,高于医师间的75.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5,P<0.05);诊断CAD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为95.29%,高于医师间的94.34%,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7,P>0.05).结论 ICA和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极好,ICA法优于CTCA法,不同医师和同一医师前后两次的诊断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减影CTA(CT angiography)去骨技术和常规CTA去骨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重建时间和图象质量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行脑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后处理重建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以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图像质量和重建时间.结果 减影CTA图像质量和常规CTA图像质量优良的均占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CTA血管重建时间(3.59±2.55)s短于常规CTA(14.71±2.9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影CTA去骨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优良,重建血管迅速,应作为脑血管成像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研究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10年12月于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的8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对2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结果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及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情况,并同时比较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各分支的分布。结果 8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300节段冠状动脉(直径≥1.5mm)图像中,64SCT提供优良图可供分析为1259节段。可评估率96.8%,不可评估节段3.2%,多因心率(律)异常所致1.9%;显示230处斑块,以钙化斑块居多,发生部位以前降支最多。依据节段计算64MSCT的准确性,其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性病变敏感性为86.0%。特异性为93.3%,阳性预测值84.6%,阴性预测值93.9%,准确率91.1%。结论 64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分险小的无创性检查,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普查筛选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方法 、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其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意义。方法 临床可疑冠心病的126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后处理,其中33例经X线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证实。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三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26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图像质量优良率达87.3%;心率〈60次/min、61~70次/min和〉71次/min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占91.4%、83.3%和55.6%,三种不同心率对图像质量显示有显著性差异(χ^2=12.836,P〈0.01);重建相位在70%时,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优良图像率分别为99.2%、96.8%、91.3%和87.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1.463,P〉0.05);33例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489个可比节段),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分支血管有意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5.5%、95.8%、80.7%、97.0%和94.1%。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方法 ,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但图像质量受心率等因素影响较大,需加强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