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浊,其形成与当代人类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是脏腑功能失调的"果"和"因",具有致病隐匿、致病广泛、缠绵难去的特点,影响诸多脏腑的生理功能。血浊循行脉中,留浊于诸髓,或不能濡养诸髓,导致髓易损、难复,加剧髓类疾病的发生。故通过论述血浊以及血浊对髓的作用,分析血浊伤髓的病理过程,以更好地理解血浊的致病机制,提高对调控血浊的重视程度;并丰富对髓伤病变机制的认识,为指导临床诸髓疾病的辨治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2.
痰浊与衰老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亏虚是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而痰浊又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脏腑亏虚与痰浊瘀结互为因果。文中还探讨了痰浊的致病特点、痰浊促使衰老的机制、痰浊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痰浊防治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3.
浊毒论     
毛宇湘 《环球中医药》2012,5(7):520-522
毒邪致病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重要的病因病机理论之一,浊毒作为毒邪的一种,历代医家鲜见论述.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之病理特性兼"浊"、"毒"两者之长,胶固难解,其致病更加广泛、凶险、怪异、繁杂、缠绵难愈、变证多端,甚至转为重症坏病,具有"易耗气伤血、入血入络;易阻碍气机、胶滞难解;易积成形、败坏脏腑"的特点.浊毒侵犯人体后蕴蒸缠结导致体内的"浊毒化"过程,形成浊毒证特有的临床症候.治疗浊毒是"化浊毒"的过程,要化浊解毒同时进行,给浊毒以出路,使浊毒尽快排出,以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同时截断浊毒的生成,断其浊毒生成之源,使机体尽快恢复健康.对浊毒的认识与研究,是新认识,新理论.本文提出了解决许多疑难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新途径,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环境污染、情志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皆可损伤人体正气,引起机体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失调,阴阳平衡破坏而产生血浊。血浊一旦形成,浊邪内阻,又扰乱脏腑气机,导致五脏功能受损,百病丛生。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衰竭中的浊毒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导致各脏腑功能紊乱的致病因素。通过中医历代文献以及现代医学研究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与脾胃中土在病因病机、致病特点等的认识,从而提出从"补土"治疗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  相似文献   

6.
付玉芳  刘伟  张国丽 《山东中医杂志》2011,(10):687-688,708
以脾肾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可致卫气内伐于营血而化生血浊。而卫气内伐、营卫相干又决定着血浊的主要致病特点:血脉蕴热、痰瘀并生、阴阳失节、多脏受扰、卫外不固等。因此血浊的治疗以调卫和营为基本大法,包括健运脾胃、清热活血、清化痰浊、温振肾阳、滋养阴血等具体方法及其各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7.
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将血浊应用于皮肤病的临床诊治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指出血浊是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皮肤病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浊是皮肤病的病理枢纽;提出以化浊行血、宁肤清热为治疗原则,以化浊宁肤汤为基础方,选药以治化浊行血其本...  相似文献   

8.
李鑫  张钊奇  刘伟 《中医杂志》2023,(16):1651-1655
血浊理论在脑小血管病的辨证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阐述血浊的基本概念、性质、致病特点及血浊与诸病理因素的关系,提出在血浊理论指导下的脑小血管病“浊血伤髓”的发生学认识。明确了浊血伤髓是脑小血管病的核心病机,指出脑小血管病的发生是以肾精不足、髓海亏虚为前提条件,血浊壅盛、损伤脑髓为关键原因。因此在治疗上主张从血浊入手,在清化血浊、填精益髓的核心治法下,选择化浊益髓方为基础,结合调肝和气、理血通络、调理脏腑等方法改善脑小血管病的病情,为其辨证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肝脾肾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浊邪蕴积形成血浊。血浊是诸多现代疾病的病理枢纽,与疾病的发生、转归与预后有着密切关系。从黄褐斑形成的病因出发,探讨血浊与黄褐斑发生的相关性,运用血浊新概念指导临床,在黄褐斑的治疗与防治预防中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脂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使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明显增加,同时亦增加肿瘤的患病风险,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对血脂异常近年来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药治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作一概述。"血浊"作为血脂异常的中医学病名为大多数中医学家所接受,其主要病机为脏腑气化失司,气血津液失常,聚湿成浊,形成血浊。治疗多从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输化失常论治,具体治法则有化痰活血法、健脾化浊法、行气活血法、温补脾肾法和滋补肝肾法等。  相似文献   

11.
试论血浊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自然环境的改变,现代疾病转向以精神情志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三大致病因素突出,进而导致疾病谱系发生改变。这些致病因素污浊血液,血液变得浑浊或混乱以及血的循行发生障碍,脏腑气机失调,导致有症状或无症状疾病的发生,因此血浊成为现代疾病的病理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应运而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血浊理论,运用化浊法治疗以及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皮肤病等诸多现代多发病,明显提高了临床效果,为现代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打开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栋先  王中琳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0,37(10):1095-1099
血浊理论的提出为辨治现代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高脂血症的发生发展与血浊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认为脾虚失健或脾运不及,浊邪污血是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与肝、肾有关,从浊论治,兼顾脏腑,辅以援药是其特色治疗方法,可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实现"治未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主要方面,其科学内涵与当今医学界倡导推广的"三级预防"吻合,同时大力发展治未病也是21世纪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之一。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等级较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膏脂代谢失常,瘀积体内,化湿化浊,日久成瘀成毒,最终导致机体血脂异常。形成原因皆为湿、浊、瘀、毒互结,病理产物既可单一致病,又可协同作祟,病机为湿浊瘀毒内蕴,导致脏腑功能失司,运化功能失常。以此总结出中医治未病之"湿浊瘀毒"学说,可以提早干预血脂异常病前状态,预防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14.
浊邪是指具有浑秽、稠厚、黏滞、胶结特性的一类内生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浊邪蕴久化毒,出现浊、毒的双重致病特征时,称为"浊毒"。浊毒致病,有浑秽、重浊、火热、广泛、危重、顽固的特征,符合慢性肾脏病临床表现和病程特点。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日久脾肾衰败,无力运化水湿,致浊邪壅滞,恋久化毒。浊邪"毒化",直伤脏腑,变证丛生,多见于慢性肾脏病3~5期,提示病情危重。浊毒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密切相关,治疗上宜用发表透浊、芳香化浊、渗湿利浊、通腑泄浊、辛开苦降等法,因势利导,驱邪以安正。  相似文献   

15.
论脂浊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医家一直把脂浊归入痰浊的范畴。但痰的广义甚广,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诸如高脂蛋白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性疾病的增加,用痰浊理论去分析脂浊相关病证,往往显得能力不足,科学性不强,从而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广义的痰浊理论去研究脂浊病证显得过于宽泛和笼统,因此把脂浊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来研究显得必要和迫切。文章正是依据这个需要,把脂浊的概念从痰浊大概念中剥离出来,辨证看待二者关系,并从脂浊形成的原因、性质和致病特点、脂浊致病与脏腑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以及提出脂浊致病的辨证施治在现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脂浊致病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医病因学说、防治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现代病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正常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血浊是2型糖尿病的启动因素,促发了血糖增高和形成持续高血糖状态;病情进一步发展,血浊变生浊毒,败坏形体,糖代谢紊乱明显,诱发各种并发症。血浊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形成的全过程,化浊行血法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了浊毒致病论的沿革,包括"浊"、"毒"的理论渊源、相互关系、浊毒致病的特征、浊毒的致病特点和浊毒证的临床表现,对浊毒致病论在现代中医病因学中的运用做了归纳总结,指出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蕴成毒,浊毒之邪深伏五脏六腑,最终形成繁杂的各脏器病理改变是诸病的病机关键。"浊毒"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所有浊毒致病或符合浊毒证诊断的疾病,均可以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诊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浊毒浅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有关"浊"和"毒"的概念上迄《黄帝内经》,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医学文献均分别有散在论述。李佃贵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浊毒并称,提出浊毒理论。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多种病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致病有3个特点:(1)黏滞难解,易阻遏气机;(2)入血入络易伤气阴;(3)气血失调易瘀易积。浊毒为患所造成的病证,属于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使机体处于浊毒状态从而产生特有临床表现的一组或几组证候群。临床常表现为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常伴有颜面晦浊、黯滞、少泽,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质黯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等脉证表现。因此,概括来说,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证则是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中的病理状态。浊毒学说是研究浊毒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学说。浊毒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与浊毒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规律的应用理论体系,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浊毒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对完善中医学术理论、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并提高多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完善浊毒理论体系,扩大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本刊将从2010年1月号起开辟"浊毒证治研究"专栏,欢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踊跃投稿,共同探讨、研究浊毒理论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杰  李鑫  刘伟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21,38(11):1393-1397
血浊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血液超过自清、自洁能力后所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内皮功能障碍是多种心脑血管、肾脏和代谢性疾病的基础,能够导致血管舒张功能的失灵和组织代谢失常。文章从血浊与内皮功能障碍的病理特点、致病机制、血失清纯之血浊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关系等方面探析血失清纯之血浊与内皮功能障碍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等均具血浊的特征,有着与血浊相似的致病机制、致病特点和致病类型,可作为血浊的生化基础,使现代科学与中医学具有一个切实的结合点.血浊是其他病理因素的前驱阶段,与痰、瘀、毒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确四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疾病诊疗的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