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研究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髋关节的几何结构强度,探讨各强度参数与骨折发生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在进行了100例健康者DXA双侧股骨颈骨密度(FN BMD)、骨结构参数[截面转动惯量(CSMI)、截面面积(CSA)、截面模量(SM)、皮质骨内径(ED)、皮质骨外径(OD)、皮质骨厚度(CT)、髋轴长度(HAL)、股骨颈干角(NSA)、髋关节强度指数(SI)]配对t检验比较的基础上,对5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与年龄匹配的健康组DXA髋部几何结构强度参数进行比较,并作为骨折危险因素变量带入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计算各参数与骨折发生的相对危险性.结果 双侧髋部的DXA参数均呈高度正相关(r=0.847~0.998,P<0.05),部分参数存在较小但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骨折组女性的FN BMD、CSMI、CSA、SM、CT和SI显著低于对照组女性.骨折组男性的FN BMD、CSMI、CSA、SM和SI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经身高、体重和FN BMD 校正后,骨折组女性的CSMI、SM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女性,骨折组男性的SM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HAL为男、女性组入选股骨颈骨折模型的唯一因素,其OR值分别为1.385和1.269.结论 髋部几何结构参数差异可以解释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骨强度的降低,DXA测量的HAL参数对于男、女性髋部骨折风险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与髋部骨密度(BMD)和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 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47例为骨折组,无骨折5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股骨近端骨密度及股骨颈轴长(FNAL)、颈干角( NSA)(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股骨近端骨密度明显降低,FNAL长于对照组,NSA较对照组大.结论股骨近端骨密度和FNAL及NSA可以提高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唑来磷酸对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9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唑来磷酸治疗.记录住院期间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再骨折率、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及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结果 研究组有1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恶心呕吐、乏力、低钙血症,未发生无法耐受的唑来磷酸不良反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个月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12个月内再骨折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唑来磷酸能提高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减少再骨折的发生,但并不促进骨折愈合或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密度测定、Singh指数两种不同检查方法评估骨质疏松程度的相关性,了解不同髋部骨折之间Singh指数的差异性,为基层医院筛查高危人群提供简便廉价的方法.方法 统计因轻微外伤所致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各100例,调取骨盆正位片,并按Singh指数分类法统计股骨近端骨小梁级数,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Singh指数的差异性.结果 股骨颈骨折患者Singh指数为(3.73±1.100),粗隆间骨折患者Singh指数为(3.27±1.286),两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X线片评定股骨近端骨小梁结构变化对于预测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几何结构参数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5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的60例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在骨盆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在股骨颈、Ward's三角和转子处测量BMD值(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BMD值低于对照组(P<0.05);股骨颈骨皮质厚度与股骨颈BMD值有相关性(r=0.54,P<0.05);股骨距内侧皮质厚度、转子处BMD值、颈干角和Ward's三角BMD值相结合在预测髋部骨折中价值较大(r=0.78,r2=0.57,P<0.05).结论 股骨近端骨密度结合其几何结构参数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诊治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治疗过的脑卒中后偏瘫发生髋部骨折的患者,总结其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比较偏瘫侧与健侧的髋部骨折发生率,对骨折进行分型,分析其分布特点,术后的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左、右二侧髋部骨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侧髋部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健侧(P<0.05)。所有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在伽马钉内固定术后获得愈合。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在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2周在助行器保护下站立或行走。结论脑卒中后偏瘫侧髋部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健侧。伽马钉内固定术对脑卒中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良好的疗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脑卒中后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对患者骨密度与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Ⅰ)等表达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选取11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按照1∶1比例选取未骨折的老年患者110例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的差异,分析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BALP、CICP、CTX-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腰椎均值以及股骨颈中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粗隆、粗隆间以及总髋部骨密度比较中对照组均高于病例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进行骨代谢比较中显示,病例组中的BALP、CICP、CTX-Ⅰ均要高于对照组。腰椎均值和股骨颈的骨密度与BALP、CICP、CTX-Ⅰ相关性并无统计学意义,其不具有相关性。粗隆骨密度与BALP、CICP、CTX-Ⅰ具有负相关性(r0,P0.05);粗隆间骨密度与BALP、CICP、CTX-Ⅰ具有负相关性(r0,P0.05);总髋部骨密度与BALP、CICP、CTX-Ⅰ具有负相关性(r0,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不同部位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BALP、CICP、CTX-Ⅰ有相关性,应在髋部骨折患者早期骨代谢水平变化时,给予一定的预防治疗,减少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后低钠血症的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新鲜髋部骨折患者(年龄≥70岁)6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入院后第1、3天查血生化,观察血清电解质情况,记录内科并发症,探讨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结果 67例患者中有38例发生低钠血症,其中股骨颈骨折10例,粗隆间骨折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股骨颈骨折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钠血症的发生与高血压病、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后常发生低钠血症,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发生率高于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但与高血压病、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内科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PFNA)治疗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代谢和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为观察组对象,另在医院健康体检处选择50例无骨折病史的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PFNA治疗,测定并比较手术前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正常老年人的骨代谢和骨强度指标.结果 手术前,观察组患者骨代谢指标中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Ⅰ型(PINP)、甲状旁腺激素(PTH)、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和血清骨钙素(O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25(OH)D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血清PINP水平[(86.03±27.78)mg/L]较手术前[(53.97±26.13)mg/L]明显升高(P<0.05);PTH水平[(27.67±11.54)ng/L]较手术前[(51.22±17.65)ng/L]明显下降(P<0.05),略高于对照组[(36.85±12.86)ng/L](P>0.05),25(OH)D3、CTX和OC水平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均P>0.05).手术前,观察组患者股骨粗隆间区以及股骨颈区骨强度指标中横截面转动贯量(CSMI)、骨密度(BMD)和截面模量z值(Z)均比对照组低(均P<0.05),屈曲比率(B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骨强度指标与手术前相比均稍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PFNA治疗后骨代谢增加,骨强度无明显改变,可能由于手术中应力遮挡作用而使髓内钉周围骨有少量丢失,需要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和防护措施以预防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西部中心医院骨科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37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组)和2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组)内固定失败改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门诊随访2~5年,评价两组患者THA术后近期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股骨颈骨折组相比,股骨粗隆间骨折组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且使用加长柄的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股骨柄和臼杯均固定良好,未发现移位、松动、骨溶解等迹象。结论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生物型THA疗效满意,后者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使用加长柄或组配柄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髋部骨折相关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5 1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74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板与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9月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20例,其中采用DHS68例,股骨近端锁定板52例。从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术后3~24个月随访,股骨近端锁定板优秀率明显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板是理想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宇军 《四川医学》2012,33(9):1603-160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和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2007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6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56例,平均年龄67.6岁(60~80岁),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固定,B组采用PFN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联合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采用PFNA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6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3例.根据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将患者分为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40例,除行PFNA治疗外,在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的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唑来膦酸盐序贯治疗;对照组共38例,单纯行PFNA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定期检测髋关节骨密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再骨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经X线片证实均能达到临床骨性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健侧髋关节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再发骨折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疗效满意.PFNA结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增加骨密度,同时减少术后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5.
翁茂盛  邢彬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3-44,4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HS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同定)和LCP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乐钢板同定),每组各32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疗效。结果LCP组手术时间为(55.2±11.3)min,明显短于DHS组的(84.1±14.5)min(P〈0.05);LCP组术巾出血量为(102.2±21.5)mL,明显少于DHS组的(260.7±42.1)mL(P〈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98,P〈0.05);LCP组术后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9%(31/32),明显高于DHS组的78.1%(25/32)(P〈0.05)。结论与DHS术式比较,LCP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m血量少、术后骨折愈合优良率高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DXA髋几何力学参数评估女性股骨近端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的女性人群髋几何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健康女性259例(年龄28.2-88.3岁)行DXA扫描获取股骨颈骨密度(femur neck BMD, FN_BMD)及髋几何力学参数,包括:股骨颈横截面惯性矩( 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 CSMI)、股骨颈横截面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截面模数( section modulus, SM)、曲率比率(buckling ratio,BR)、颈宽度(femur neck width,FNW)、髋轴长(hip axis length,HAL)、颈干角(neck shaft angle,NSA),并计算股骨颈强度指数(femur strength index,FSI),分析髋几何力学参数在不同骨量组间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髋几何参数对FN-BMD的影响。结果髋几何力学参数FSI、SM、CSMI、CSA随着骨量减少呈降低趋势,而BR、FNW、NSA、HAL参数随着骨量减少呈增大趋势。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后,不同骨量组间髋几何强度参数存在差异(P均〈0.05)。FN-BMD、体测指标与髋几何力学参数以及各髋几何力学参数间存在相关性(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SI(标准回归系数sβ=0.335)、CSA(sβ=0.269)、SM(sβ=0.132)、FNW(sβ=-0.080)是FN_BMD重要影响因素(P均〈0.001),该模型能够解释FN_BMD变化的92.6%。结论骨量丢失与髋结构重塑同步,共同导致髋强度下降。髋几何力学参数是评估髋部骨强度的有用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时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给予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45例给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对比2组手术指标并随访1年,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疗效91.11%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有显著疗效,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加压空心钉、动力髋螺钉和解剖型锁定钢板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共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320例,其中进行加压空心钉固定97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196例,动力髋螺钉固定27例。比较三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 296例获得6~36个月(平均18.5个月)的随访,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愈合,其中发生髋内翻3例,螺钉松动4例。功能评定:空心钉组优良率为92.8%,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为99%,动力髋螺钉组为77.8%。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材料,解剖型锁定钢板对各种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适用。加压空心钉固定虽操作简单,但只限用于31A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而动力髋螺钉对31A2型大粗隆外侧壁骨折粉碎程度大的病例打钉部位困难,头颈骨折块固定不牢靠,效果不佳,需慎用。  相似文献   

19.
辛红伟 《中国民康医学》2022,(1):126-128+156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2周,观察组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55%(13/44),高于对照组的9.0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好地改善髋关节功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