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顺 《健康天地》2009,(9):66-69
<正>秋季干旱少雨,燥邪当令。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所谓"秋后算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因时而烹,适时而调,这是我国中医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之变更;气候有温、热、冷、寒之差异,人体阴阳气血亦有消、长、盛、衰之不同。为了调整机体适应自然之变化,烹调饮食应当注意适当调节。《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周礼·天官》也说:  相似文献   

3.
<正>燥为秋季主气,燥邪伤肺,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又是致病因子,秋燥时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最易伤人津液,即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则出现"燥象":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燥邪伤肺,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肺为娇脏,其气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受外邪侵  相似文献   

4.
《健康生活》2021,(9):48-49
正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论语·乡党第十》也讲:"不时不食",意思就是应顺天时而食,吃东西要按时令、按季节,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传统医学认为,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在秋季开始暴发或慢性疾病复发加重。所以,秋季应忌吃过燥的食物,因苦燥之物易伤津耗气,伤人肺阴。  相似文献   

5.
<正>秋燥,燥易伤津,燥更伤肺,常见鼻燥咽干,口唇皱裂,口渴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毛发不荣。《内经》曰:"燥者润之"。防治秋燥要"四润"——润肺止咳多进食新鲜蔬果、牛奶、蜂蜜,特别是梨汁、藕汁等。忌烟酒,炒菜少用葱、姜、蒜,少吃油炸食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外感"六淫"邪气,二是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邪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界气候正常的时候称"六气",当出现"太过与不及"等异常之时称"六淫"。而"六气"在自然界分属春、夏、秋、冬四季。风对应春季,暑、湿对应夏季,燥、火对应秋季,寒对应冬季。我们现在正处于夏季,夏天要防暑、湿、热。防暑降温往往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方面,而防暑降温最主要的方法是多吃寒凉饮食以抵御暑热,  相似文献   

7.
李一晗 《健康世界》2011,(10):108-109
湿夏过后,转眼就进入到燥秋,许多人会感到嘴唇干裂、面部皮肤起皮以及咽喉肿痛等。到入冬后,天气转冷,北方屋内的暖气,又会带来无处不在的静电,上述燥秋出现的症状就会加重。  相似文献   

8.
《家庭医学》2016,(10):5-5
正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为了补充夏日的消耗,入秋后人们通常热衷于进补。但伴随"秋乏"来袭,人们难免会出现少气懒言、周身困乏、食少不化等不适感。此时若大鱼大肉地进补,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还会化热助燥。所以,正确的进补应当能够二者兼顾,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9.
张凤敏 《保健医苑》2007,(11):51-51
<正>秋冬季节雨水较少,空气干燥,中医称"秋主燥",机体适应性差,容易出现口干鼻燥、皮肤干裂、目赤牙痛、外感咳嗽等"秋燥"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医所说的"湿"、"燥"两气,与气象学中的湿度内容基本一致。当空气中湿度过大时,人就容易遭到"湿淫"的侵害;而当湿度过小时,则需防"燥淫"(也称"燥邪")。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来说最为舒适。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就要借助汗液的蒸发来排出热量。此时,空气湿度  相似文献   

11.
夏日气候燥热,应以热者凉之、燥者清之的原则,清燥解热乃夏季养生之道。 祖国医学认为,对老年人而言,夏季养生重在“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体延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秋风凉爽,舒适宜人,但同时秋季天气干燥。中医有"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之说,就是指秋天的干燥气候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和肺液,多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等。如若稍不注意,人体就会被秋燥侵袭,伤肺伤阴,引发多种疾病。因此,秋季防燥润肺是关键。食粥是秋季养生的最佳选择,能和胃健脾、养阴清燥,同时还能帮助消化、预防感冒等。防燥润肺粥制作简单,味道可口,功效颇佳,现简  相似文献   

13.
陈秀雯 《健康天地》2010,(11):54-55
<正>秋冬养生以肺为先中医认为:"燥易伤肺"。因而"肺燥"是秋冬季就医时患者听到最多的名词。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胶痰难咳,谓之"燥咳"。鼻乃肺之窍,鼻干燥于秋之后尤为常见,喉、咽也分别是肺的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袭击,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  相似文献   

14.
<正>时令进入漫长冬季,北风呼啸,雨水偏少,气候干燥。再加上冬天空调暖气的使用,更是燥上加燥,所以"冬燥"往往比"秋燥"更厉害,这让皮肤很受伤。由于缺水,皮肤很容易出现皲裂、瘙痒等症状,一痒就忍不住想抓,但抓得越猛,越易引发皮炎、湿疹。皮肤病专家提醒,冬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人们需做好皮肤病的防治工作,一旦出现皮肤  相似文献   

15.
正冬干物燥宜饮茶冬令三月,"燥"是冬令的主气,肺易被燥所伤,容易出现鼻干口燥、干咳和咽喉痛等上呼吸道疾病。冬令应适当进补,最适合的是"润补",即养阴、生津和润肺,采取平补、润补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养阴润肺的目的。冬季养生的主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这样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寒冷、干燥的气候变化;而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冬令进补的关键是"补肺润燥",而在"冬补"系列中,养生茶、药茶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健康人生     
<正>如果从生物学的观点,人生像一首诗,有其自身的韵律和节拍。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个人有童年、壮年和老年三个阶段。有人说,健康人生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在那一季里什么东西是好的"。顺着这一思路,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有规律可循的。人过中年,随着身体内分泌腺功能降低,健康人生在这个阶段应该显得更为平和、宽容、简朴和知足,就像陈酿的美酒甘醇飘香;就像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形容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燥  相似文献   

17.
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称之为"秋燥"。祖国医学认为,秋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早秋时节,气温偏高,气候干燥,天气温和,故称为温燥;晚秋时节,温度下降,气候干燥,天气凉爽,故称为凉燥。人们又将秋燥称为"燥邪",燥邪使人致病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津液减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一夏的头发,变得毛毛燥燥的不易梳理,头皮不断泛出油光,感觉总是痒痒的。此时,你应该如何护理秀发呢? 一、避免紫外线伤害 头发和皮肤不同,一旦受到损害便不会自动复原。夏季我们都很在意防护皮肤,使它免受紫外线的侵袭,但对头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保护措施。平常使用头发造型  相似文献   

19.
正天气逐渐转凉,有些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只是这感冒不同于春季的换季感冒,引发秋季感冒的"元凶"更多的不是"凉"而是"燥"。那么,哪些人群易患秋季感冒?又该如何防治秋季感冒?秋季人们还容易患哪些疾病呢?秋季患感冒诱因是干燥秋天的天气特点一个是凉,一个是燥。中医所说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外感病邪,其中就包括"燥"。  相似文献   

20.
中医小知识     
燥(燥气)①六淫之一。燥气易伤津液.临床表现为目赤、口鼻干燥、唇焦、干咳、胁痛、便秘等.其中证候偏热的为"温燥",偏寒的为"凉燥"。②阴津亏损的病症。参见"内燥"条。内燥指体内阴津耗伤而出现的证候.多因热病后期,或出汗、吐泻、出血过多,或用药不当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骨蒸潮热、心烦、唇燥、舌干无津、指甲干枯等内热伤阴症状。凤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满、胁痛、皮肤干涩、舌苔薄白而干.脉浮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