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姣  张彦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0-22,26
了解澳门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及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所记录的学校及学生人数,选取澳门7所幼儿园1 229名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澳门3~6岁学龄前儿童进餐规律较好,能定时、定点、定量吃饭者占71.4%;70%以上的儿童能保证每日都进食水果蔬菜,但有47.3%的儿童会挑食偏食;超过70%的儿童喜欢吃零食,主要为糖果(69.8%),味道好是孩子喜爱零食、含糖饮料和西式快餐的主要原因(63.7%).88.3%的家长常在吃饭时对孩子进行饮食教育,92.8%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均衡饮食,91.5%的家长会赞赏孩子的良好饮食行为,但56.0%的家长会强迫孩子进食.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偏食挑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强迫进食是导致孩子偏食挑食的主要家庭因素(B=0.78,P=0.00);当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为父母(F=3.8,P<0.05)且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F=3.1,P<0.05)时,孩子的挑食偏食行为就越少.结论 父母应承担起照顾儿童日常饮食的责任,以身作则并以鼓励而非强迫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饮食,减少幼童的偏食挑食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和家长对饮食行为认知态度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儿童,对其及其家长进行6个月的健康教育,再次问卷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儿童饮食行为和家长认知态度的改变。结果共317人,其中男童176人,女童141人通过健康教育,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得到改善,干预前的挑食(67.2%)、吃饭慢(24.0%)、饭前吃零食(13.6%)、吃饭时玩(26.8%)、吃饭地点不固定(13.2%)、不愿尝试新食物(28.4%)和吃饭含饭(19.6%)等行为问题干预后分别下降为48.3%、17.0%、6.0%、17.7%、4.7%、21.5%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认知态度也有所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家长和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3.
2457名城镇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安乡县城关地区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订有效的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资料。结果调查对象吃零食的比例为98.7%,其中上学日上午、下午和晚上吃零食的比例分别为42.5%、59.6%和69.7%,周末吃零食的比例为94.2%。喜欢吃某些零食前5种原因是味道好、有营养、颜色好、家里人常吃和包装好。零食的最主要购买地是超市,最主要准备人是母亲。不同时段吃的前2种零食都为水果和面包/饼干。结论安乡县城关地区儿童少年吃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零食的营养质量不高,改善零食行为的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母亲是饮食行为教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丰台区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现状,为风险评估、干预并制定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丰台区6所小学共1 171名学生及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小学生消费零食行为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1 171名学生中,有922人自报食用零食,占78.7%。小学生常吃零食种类前3位为新鲜果蔬、谷类和坚果。小学生零食知识知晓率为45.4%。在睡前30 min和正餐前后吃零食的学生比例为16.1%和21.3%,小学生选购零食或饮料的前3位原因是味道好、解渴/解饿和方便。86.3%的家长参与决定小学生的零食和饮料。结论北京市丰台区小学生零食消费结构优化,但仍较注重口味,存在不良零食消费习惯;家长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零食行为。加强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知识的宣传对改善小学生健康零食消费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获取数据信息,并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各项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依次为:边吃边玩(69.25%)、吃零食(57.96%)、吃饭需要哄(51.16%)、偏食挑食(47.07%)、厌食(40.00%)、不吃早餐(22.45%)、睡前半小时吃东西(16.19%)。家长接受饮食营养讲座义诊、不吃保健品的儿童吃零食越少。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家长不注重饮食搭配,独生子女厌食的越多。养育儿童总支出越高、独生子女偏食挑食和边吃边玩的越多。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不吃早餐的越多。家长接受过饮食讲座或义诊,儿童睡前吃东西的越少。独生子女、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年龄越小吃饭越需要哄。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严重,应针对不同类型、年龄阶段的饮食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的知识、态度以及行为认知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海口市8所幼儿园472名5岁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海口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其中"窝沟封闭可以预防龋齿"的知晓率为12.29%,"牙菌斑是引起牙龈炎和龋齿的主要原因"知晓率为29.03%。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持正向态度,均达80%以上,94.92%的家长认为"口腔健康对自己生活很重要,预防牙病首先靠自己",90.04%的家长认为"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很有必要",仅有29.45%的家长认为"母亲牙齿不好会影响孩子牙齿"。3岁前刷牙的儿童为61.65%,每天刷牙次数≥2次的儿童为28.39%,使用含氟牙膏的儿童为18.22%,家长每天帮助孩子刷牙为16.74%,每天检查刷牙效果为17. 80%。家长口腔健康知识和态度得分呈正相关(r=0.329, P0.05),知识和行为呈正相关(r=0.182, P0.05)。结论海口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认知水平较低,口腔健康态度较好,儿童口腔健康行为有待改善,应开展针对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深圳市龙华区全区幼儿园在册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其健康相关行为以及父母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和做法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得分与儿童性别、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父母学历、家庭月收入、父母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和做法的关联。结果被调查的62 922名学龄前儿童中,男孩和女孩分别占54.5%和45.5%;小班、中班和大班分别占23.7%、35.1%和41.2%;深圳和非深圳户籍分别占30.4%和69.6%。调查的32个健康相关行为的正确率介于12.2%~98.0%,其中6个饮食行为以少吃油炸食品的正确率最高为98.0%,吃饭时不边吃边玩的正确率最低为58.8%;12个卫生行为以不随地大便的正确率最高为89.1%,饭后漱口的正确率最低为12.2%;11个安全行为以不玩火的正确率最高为96.5%,上下楼靠右慢走的正确率最低为40.3%;3个休息和娱乐行为以看电视/电脑时间不超过1 h的正确率最高为64.8%,早睡早起的正确率最低为33.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得分与儿童性别、户籍、年级、父亲和母亲的学历以及他们对培养孩子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和做法得分有关。结论深圳市龙华区学龄前儿童的部分健康相关行为仍需改善,建议幼儿园和家长共同配合,加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有效方法,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某幼儿园的181名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基线调查,并分别对儿童、家长及教师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干预后再次调查,并对教师和领导进行座谈。结果家长部分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部分健康知识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不吃零食、油炸食物等行为持有率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儿童不喝碳酸饮料、不吃洋快餐等行为持有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健康教育要针对儿童个体特点,采用儿童、家庭、学校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9.
吃零食是儿童青少年一种普遍的饮食行为。所谓零食指非正餐时间所吃的种种食物。经常吃零食会引起龋齿、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等不健康问题。调查显示:零食中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餐中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和湖北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和湖北省部分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况。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1860名3~17岁、身体健康的儿童青少年。采用零食消费调查表来获取信息。结果 89.9%的儿童青少年有吃零食的习惯。吃零食与否有性别差异(P〈0.01),不同类型调查对象零食消费率不同(P〈0.01)。零食消费的主要原因是好吃、饿了/渴了、周围朋友/同学有人吃、电视/报刊等广告宣传、赠送玩具/小礼物。在休息日或休假日吃零食的机会最多,消费地点最常在家中;零食来源主要由家长、家里人或其他成年人或者孩子自己购买。吃零食的儿童青少年最常消费的前10位零食为:新鲜水果类、膨化小食品、纯奶及制品、面包类、糖果及巧克力、水果干或蔬菜干、坚果类、新鲜蔬菜类、饼干类、蛋糕类。结论 必须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的饮食营养教育,尤其是如何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  相似文献   

11.
由于过量摄入零食能影响孩子的正餐,甚至由此造成孩子营养不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拒绝给孩子吃零食。事实上,拒绝零食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必要。美国一项研究认为,科学地给孩子吃零食是有益的。美国专家为此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认为适量的零食能更好地满足身体对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调查发现,在三餐之间恰当加吃零食的儿童,比只吃三餐的同龄儿童更易获得营养平衡。孩子从零食中获得的热量达到总热量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杜琳  林月桢 《中国校医》2000,14(5):325-326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订有效的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资料。结果 调查对象吃零食的比例为98.7%,其中工作日上午、下午和晚上吃零食的比例分别为42.5%、59.6%和69.7%,周末吃零食的比例为94.2%,喜欢吃某些零食前5种原因是味道好、有营养、颜色好、家里人常吃和包装好。零食的最主要购买地是超主要购买地是超市,最主要准备人是母亲,不同时段吃的前2种零食都为水果和面包/饼干。结论 广州市儿童少年吃零食的现象非常普遍,零食的营养质量为高,改善零食行为的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母亲是饮食行为教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干预,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研究对象。按照人均GDP水平将聊城市辖下的所有乡镇分为发达、中等及欠发达三类,每类抽取2个大体类似的乡镇,将6个乡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最后在抽取的每个乡镇样本中随机抽取50户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针对干预组的家长采取为期一年的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经常吃零食(31.1%vs 59.4%)、吃饭看电视(51.7%vs 66.5%)的儿童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定期了解儿童膳食情况(53.6%vs 34.7%)、支持开展营养教育的家长的比例(100.0%vs 97.1%)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中经常吃零食的儿童由基线的73人(48.3%)下降到47人(31.1%)(P0.05);经常不吃早餐的儿童由基线的28人(18.5%)下降到12人(8.0%)(P0.05);边吃边玩的儿童由基线的101人(66.9%)下降到78人(51.7%)(P0.05);厌食的儿童由基线的66人(43.7%)下降到25人(16.6%)(P0.05);给儿童服用保健品的家长由干预前43人(28.5%)下降到28人(18.5%)(P0.05)。结论此次通过对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干预从而改善儿童饮食行为的干预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农村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关注程度和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寻找相应的健康教育重点内容和正确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沈阳市9所幼儿园,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家长对儿童龋齿的关注程度、儿童日常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和家长的相关认知水平等.结果 92.8%的家长知晓自己孩子的刷牙方式,91.7%的家长知晓孩子患龋情况,分别有97.4%和92.7%的家长为孩子配备专用的牙刷和牙膏;家长对培养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报告率均较低,仅38.6%的家长知晓窝沟封闭的好处.结论 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牙齿健康状况关注程度较高,但忽视了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应对家长加强儿童口腔保健方面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有的家长往往把吃零食归于不良饮食习惯,不给孩子吃零食。有的家长却一味满足孩子的口味,要什么给什么,每日零食不断。这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适当地给孩子吃零食是有益的。调查发现,儿童从零食中获得的热量达到总热量的20%,获得的维生素占总摄食量的15%。获得的矿物质占20%,铁质占15%。这表明,适量吃零食是儿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1.零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吃零食在儿童青少中是一种普遍的饮食行为,经常吃零食可能会引起龄齿或其它健康问题。本文对各国儿童青少年吃零食的行及零食的营养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部分儿童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合肥市儿童的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合肥市3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儿童进行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94.2%的儿童有吃零食的习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喜欢的零食种类基本相同,零食主要准备人是妈妈;儿童少年在家中、幼儿园/学校和其他场所吃零食前不洗手的比例分别为30.3%,45.4%和63.1%;儿童选择零食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口味、包装、营养、卫生、奖品、品牌和广告;零食奖励、家中常备零食、零食的口味和包装是促进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因素。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儿童的零食行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态度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市155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营养认知的调查,采用Logistic法分析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频率与其体型(超重或肥胖)的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多数喜欢在外就餐(852/1430,59.6%),在外就餐时父母多数喜欢为孩子搭配饮食(994/1498,66.4%),但多数父母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儿童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199/1498,80.0%)或没有带孩子参加相关的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330/1498,88.8%)。在外就餐选择中餐的家庭高达49.6%,选择西餐的较少(5.9%)。结论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历下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及营养品摄入基本情况及特征,为进一步开展行为干预,促进儿童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济南市历下区4所幼儿园,将所有6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的一般资料、家长的一般资料、儿童饮食行为习惯问题和儿童营养品摄入情况问题。结果 存在饮食行为习惯问题的儿童检出率为98.8%,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吃快餐(66.0%),边吃饭边看电视(57.1%),挑食或偏食行为(56.4%),每餐吃的很饱(32.1%)。 结论 历下区学龄前儿童确实存在饮食行为习惯问题,应加强健康教育和早期行为干预,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践行正确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20.
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行为的影响。方法:以181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于健康教育前后,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童口腔保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家长都有口腔保健的常识,但对龋齿的饮食预防认识欠缺;通过此次健康教育,认识有所提高,大多数家长在此次健康教育活动中认识到了有效刷牙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前后能够督导幼儿坚持早晨和睡前刷牙,能够做到有效刷牙的幼儿人数有所增加(χ2=4.2395,P=0.039 5)。结论:学龄前儿童预防龋齿的健康教育活动应以学校和家庭为主,教育的内容应重点放在饮食干预上,并且需要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并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