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G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内镜(e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265例GIMT病理特征并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Ki-67等抗体的表达情况,确诊后回顾其中32例术前EUS检查结果.结果 265例GIMT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146例,平滑肌(肉)瘤(leiomyoma or leiomyosarcoma)113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免疫组化结果:GIST以CD117阳性132/146(90.4%)和CD34阳性109/146(74.7%)为主,SMA和S-100分别在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膜瘤中强阳性表达,9例GIST中7例Ki-67阳性且伴较多有丝分裂,病理诊断为交界性或恶性GIST.交界性、恶性GIST多见于男性患者.EUS对GIST、平滑肌瘤的定位准确率为96.9%,诊断准确率84.4%,良恶性鉴别准确率71.9%.结论 GIMT主要为GIST.形态上类似的GIST与平滑肌瘤及神经鞘膜瘤区别可用CD117、CD34、SMA、S-100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物.联用Ki-67表达和有丝分裂数判断间质瘤的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高.EUS对于GIMT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合EUS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活检是未来的诊断选择.  相似文献   

2.
53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内镜特点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53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内镜和病理特点,加强对间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53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患者的影像、病理资料,并完成CD117、CD34、SMA和Desmin的免疫组化检查,分析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临床、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结果 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在内镜超声中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胃和食管发生间质瘤和平滑肌瘤比例高于消化道其他部位,分别为64.71%和68.42%;间质瘤中CD117和CD34为弥漫性阳性表达,SMA和Desmin阳性表达率较低,但在小肠病例中SMA表达较CD34高;平滑肌源性肿瘤中SMA和Desmin呈弥漫阳性表达,而CD117和CD34的表达显著低于间质瘤;同时根据相关性分析证实,Desmin阴性对间质瘤的诊断意义增强,CD117和CD34阴性有利于平滑肌瘤的诊断.结论 内镜超声检查结合CD117、CD34、SMA和Desmin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梭状细胞形态的间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肿瘤标本用显微镜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检查CD117、CD34、波形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复习胃间质瘤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了解其内镜和临床特征。结果33例胃间叶肿瘤中,间质瘤28例。该28例中良性9例,交界性11例,恶性8例。胃镜下多呈黏膜下显著隆起性病变,10例表面存在深凹陷性溃疡。病灶位于胃底15例,胃体10例,胃窦3例。显微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型和上皮细胞型,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表达阳性率为:CD117 100%(28/28)、CD117 100%(28/28)、波形蛋白100%(17/17),而结蛋白无表达,S-100蛋白表达率仅为18.2%(4/22)。结论胃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32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大多数病例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CD117、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和诊治方法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进展。新的GIST的诊断定义是表达KIT蛋白(CD117)、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除手术外,近3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GIST患者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DOG1等抗体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并评价DOG1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GIST、20例平滑肌肿瘤、34例神经鞘瘤及2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DOG1、CD117、CD34、SMA、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中DOG1阳性表达率为93.0%,CD117为88.9%,而CD34为72.2%;DOG1在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均为阴性表达,CD117在平滑肌肿瘤及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阳性率为3.3%及3.6%。CD117阴性者中DOG1阳性表达率为37.5%。且9例胃肠外GIST中DOG1、CD117及CD34的阳性率为100%、77.8%和44.4%。8例CD117阴性病例中,DOG1阳性表达率为37.5%(3/8)。结论 DOG1在诊断GIST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在GIST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筛查格列卫等靶向药物治中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抗体。DOG1和CD117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评价GIST复发可能性,还应结合肿瘤大小、核分裂数/50HPF及肿瘤原发部位等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多层螺旋CT检查示肿瘤位于食管1例、胃10例、小肠3例、结肠1例;肿块最大径3~ 15 cm;8例为腔外生长,4例为腔内生长,3例混合性生长;大多数密度不均匀,少数有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大多中等至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病理检查光镜下见肿瘤为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样细胞型4例,梭形及上皮样细胞混合型2例.免疫组织化学特征:CD117阳性13例(86.7%),CD34阳性10例(66.7%),Vimentin阳性14例(93.3%),SMA阳性7例(46.7%).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能准确显示GIST的肿瘤部位、形态、大小,确诊依赖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孙志超 《山东医药》2014,(21):44-4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表达与肿瘤风险度的关系。方法选择33例GIST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观察肿瘤的病理改变,并行CD117、CD34、SMA、S-100免疫组化标记,对其病理学改变及免疫组化表达结果与肿瘤风险度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肿瘤极低度风险6例,低、中度风险20例,高度风险7例;肿瘤风险度越高,肿瘤直径越长( P<0.05)。病理类型为梭型细胞型28例,混合细胞型3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不同病理类型的风险度分级不同(P<0.05)。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风险患者的CD117、CD34、SMA、S-100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GIST的病理类型逐步由梭形细胞型向混合细胞型及上皮样细胞型转化;肿瘤病理学形态结合CD117、CD34检测对其诊断具有特异性作用;肿瘤风险分度需根据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超声(EUS)发现的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行ESE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周围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7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均成功挖除,2例ESE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术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其中胃底8例,胃体8例,胃窦1例。病变最大直径0.7~4,3(平均1.5)cm。全组未出现ESE术后出血,随访2~30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ESE治疗小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和诊治方法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进展。新的GIST的诊断定义是表达KIT蛋白(CD117)、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除手术外,近3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GIST患者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肿瘤伴发消化道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例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伴发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收集70例GIST中,8例伴发消化道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标记CD117、CD34、Vimentin等。结果伴发消化道癌的8例GIST(4例良性,3例交界性,1例恶性)中,胃腺癌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2例,结肠腺癌1例。2种病变位于同一器官者4例,位于消化道不同部位4例;2种肿瘤均不相连,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腺癌6例,鳞状细胞癌2例,且临床及组织学均未能同时诊断出2种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Vimentin、CD34均为阳性8例;CD117阳性7例,阴性1例;S-100灶性阳性2例;SMA、Desmin只有1例小灶阳性表达。结论GIST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同时发生者并不少见,临床应重视对本病的诊断,内镜活检结合术中探查、术后病检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提高其柃出率。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征,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黏膜下肿瘤,可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可腔内生长,亦可腔外生长。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首选且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由于GIST的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的不同,导致最佳手术切除方法亦不相同,包括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治疗、内科内镜下治疗以及多镜联合治疗等手术方式。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本着创伤最小、疗效最大的原则,对GIST的手术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疗经验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36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19例,消化道出血12例,腹部包块7例.最常见病变部位为胃26例,小肠8例.病程1天~2年.肿块平均直径7.2 cm.CD117阳性29例,CD34阳性30例.总的随访率为31/36(86.1%),11例死亡.结论 GIST术前确诊较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联合CD117和CD34检测可提高GIST诊断.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GIST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D34、CD117和Ki67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经手术切除的GIST组织标本及瘤旁组织7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CD34、CD117和Ki67蛋白表达。比较GIST组织与瘤旁组织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比较不同危险度分级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特征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GIST组织CD34、CD117、Ki67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5)。危险度分级越高,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越多(P<0.05)。不同性别、不同肿瘤部位、不同肿瘤组织类型、不同肿瘤直径、不同肿瘤数目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无显著差异(均P>0.05);周围浸润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周围浸润(P<0.05);肿瘤血管CD34、CD117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肿瘤血管(P<0.05)。结论 CD34、CD117和Ki67在老年GIST中高表达,且与危险度分级、周围浸润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消化道间质瘤(GIST)和平滑肌瘤(LM)在超声内镜(EUS)、多层螺旋CT(MSCT)和免疫组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评价EUS、MSCT、免疫组化对二者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6月经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通胃镜及EUS检查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切除的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GIST或LM,分析资料记录完整的67例患者病变在胃镜及EUS、MSCT、免疫组化的特点,并评价EUS、MSCT与病理的符合情况。 结果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LM 43例、GIST 24例,其中,44例病变EUS诊断与病理结果相符,符合率为65.7%(44/67)、GIST和LM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7.2%、71.6%。23例诊断与病理不符(EUS将17例LM误诊为GIST、1例GIST误诊为LM、5例EUS未明确分类,术后诊断GIST 4例、LM 1例)。分析GIST和LM病变在EUS下病变平均大小、形状、分叶、表面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部位、起源层次、回声、生长方式、钙化上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7例病变,其中56例(LM 35例、GIST 21例)行MSCT检查,EUS诊断符合率58.9%(33/56)高于MSCT符合率17.9%(10/56)。LM的Desmin、SMA阳性率高于GIST,GIST的CD34、CD117、DOG-1阳性率高于LM(P<0.05) 。 结论GIST和LM在EUS下诊断易被混淆,EUS对二者诊断准确率相近,但EUS对LM和GIST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MSCT,MSCT对于GIST的诊断准确率高于LM,免疫组化可帮助鉴别LM和GIST。  相似文献   

16.
33例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CT、胃肠镜、超声内镜(EUS)等辅助检查资料,免疫组化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结果。结果 3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2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6例,直肠2例;术后病理诊断9例危险程度为极低度,7例危险程度为低度,8例危险程度为中度,9例危险程度为高度;免疫组化以CD117、CD34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0.9%,87.9%。结论 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非上皮性肿瘤。GIST、发生于胃肠肌层,是一类不成熟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而成。以前往往被误认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病理检查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的广泛应用,近来发现该病变衍生自间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肌性和神经混合性、未分化性4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来确诊的6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同时追踪其临床病情进展.结果 67例GIST患者,男女比例为1:1.23,发病年龄19 ~ 79岁,中位发病年龄54岁.发病部位主要为胃(65.7%)和小肠(26.9%).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不适或腹痛(46.3%)和消化道出血( 29.9%),其次为腹部包块(9.0%).GIST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首发患者中多表现为原发局限性肿瘤(94.9%).肿瘤直径为5.2 c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17阳性率为94.6%,CD34阳性率为91.5%.67例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l~9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患者1年、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92%和90%.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胃和小肠,其临床病理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CD117和CD34分子对其诊断较为重要,GIST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 《山东医药》2008,48(3):35-36
对2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瘤组织镜下均找到梭形细胞,CD117阳性22例、CD34阳性14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2例、S-100阳性3例;肿瘤恶性潜能分级及是否手术根治与预后密切相关.认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手段,采用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方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是合理、可行的;手术是确诊和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齐凤杰  赵树鹏 《山东医药》2008,48(19):55-56
对46例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发现胃肠道间质瘤(GIST)35例、平滑肌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2例.35例GIST免疫组化表型Vimentin、CD117、CD34蛋白阳性率较高.GIST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侵袭危险性分别为5、7、15、8例.35例GIST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约48.6%的患者愈后较差.认为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为主辅以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