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者男,70岁。反复四肢、躯干结节、斑块伴发热半年,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肤感染、结缔组织病。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可见无浸润带,真皮浅深层灶片状炎细胞浸润。真皮内血管、神经、汗腺周围可见泡沫样细胞聚集。特殊染色:AFB(+)、GMS(-)、PAS(-)、GRAM(-)。组织液抗酸染色镜检结果:右耳垂5+,右眉弓6+,右颧6+,下颌6+,平均细菌密度指数5.75。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患者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一直误诊误治,未正确诊断,皮肤科医生应加强对麻风的认识和警惕性。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7岁。全身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伴痛,高热1周。组织液抗酸染色查菌BI 3.40。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变薄,表真皮间无浸润带,真皮内成团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泡沫细胞等浸润,累及脂肪层和附属器。2年前患者曾诊断为BL麻风,抗麻风联合化疗治疗1年。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 ,4 3岁 ,因手足麻木 3年 ,躯干四肢起红斑 1年 ,于 2 0 0 0年 10月来诊。患者 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手足麻木 ,曾在本地及省内多家医院诊治 ,均诊为末梢神经炎 ,用过多种维生素及“营养”神经的药物 ,无明显效果。近 1年来 ,逐渐出现双臂、双小腿麻木 ,手足对冷热觉不敏感 ,并在前胸、后背起红斑 ,不痒 ,遂来本所就诊。详细询问病史 ,2 5年前 ,其父亲的舅舅患过麻风病 ,现已去世。入院查体 :体温 37.2℃ ,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双眉外三分之一脱落 ,双睑结膜、眼结膜充血 ,鼻粘膜充血并轻度肿胀 ,面部弥漫性浸润 ,躯干四肢散在浸润…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6岁。面部、四肢多发性暗红色丘疹、结节1年。曾在当地医院误诊为痤疮。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表皮下"无浸润带",真皮内见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及泡沫细胞。抗酸染色(4+)。确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相似文献
5.
6.
患者男,39岁,因"反复面部、四肢红斑伴感觉减退3年,水肿性红斑1周"就诊。体检:面部肿胀,额部、眉间、两颊部、唇部可见水肿性红斑;右胸部亦见相似皮损;右臀股部可见直径约15cm的环形红斑,中央浅白色,外周红色,浸润明显;左侧尺神经轻度粗大,余浅神经未触及。组织病理支持"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患者,女,38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颌及双颊部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及红斑,自觉微痒,未引起重视,后逐渐发展至整个面部、双耳垂、颈部,同时伴有疼痛,曾多次在当地医院、诊所按“面部皮炎”口服糖皮质激素、中药、抗过敏药等治疗,每次治疗后,皮损色减轻,但无明显消退。2月前于劳累后突感畏寒、发热(体温37.5℃~40℃)、乏力、 相似文献
8.
2例界线类偏瘤型麻风误诊7年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例1,男,27岁。1993年因双手麻木,肌力减退,继而出现肌肉萎缩,曾多次在省级及当地三甲医院诊治,诊断为脊髓空洞症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对症治疗多年,病情未见好转且加重。2000年7月患者因胸腹部出现散在淡红色斑,右足底出现溃疡久治不愈,全院会诊时,考虑为麻风,转来我院。体检:双侧眉毛脱落,两眼闭合不全,面部浸润,有较多结节,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福建人。主因四肢结节反复发作3年余,曾伴手足麻木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3年前发现四肢出现小红点,渐大并成红斑结节,大小不等,偶能自行消退,偶伴手足及四肢远端麻木,未诊治。一年前来京找工,皮疹渐增多,增大,麻木感增加且持续时间延长,但皮疹也能自行缓解,缓解后遗留色素沉着斑。曾在某医院按结节性红斑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1岁,全身棕红色斑块、结节10年,加重1年,多次于当地诊所及外院治疗,无明显好转.患者眉毛、睫毛大部分脱落,左侧桡神经粗大,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与真皮间有无浸润带,真皮内可见以泡沫细胞为主的肉芽肿性浸润,抗酸染色检查(+).诊断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相似文献
11.
12.
患者男,36岁,水族,已婚.因发热伴左肘部肿块、疼痛1个月余,右肘部肿块、疼痛5d于2011年9月28日来本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达39.7℃,经抗生素治疗高热不退,注射地塞米松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左肘部出现一蚕豆大肿块,进行性增大,伴红肿热痛,肿痛剧烈,有发热,无皮肤破溃.在多家医院拟诊为发热伴皮下肿块待查,皮肤软组织感染?肿瘤?败血症?予抗生素、地塞米松、双氯芬酸钠片等治疗后,肿块能缩小,疼痛减轻,体温恢复正常,但停药后肿痛复发.5d前右肘部发生类似肿块,疼痛难忍.在外院取左肘部红肿皮肤做组织病理检查,抗酸染色阳性,转至本院.既往体健,有青霉素过敏史.出生在贵州,18岁外出打工,1年前到浙江.妻与1子及家族中其他成员无结核病、麻风病史.追问病史,患者2009年8月起左前臂及左小指皮肤有麻木感,但因曾做左肘部小肿块切除术,被认为是手术的后遗症,经治疗无改善而放弃就医. 相似文献
13.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6个多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皮疹及发热,最高体温达39.6℃,伴头昏、干咳、心悸、流涕,皮疹初发左侧腹部,表现为红色斑片、丘疹、结节,后逐渐增多并发展至躯干及四肢,皮疹及周围皮肤伴压痛,无瘙痒,可自行破溃,有红色粘稠物流出,期间未就诊、未行特殊处理后上述皮疹自行愈合并留下色素斑。2个多月前因再次出现发热及皮疹增多情况就诊于当地医院,经诊治(具体不详)后患者仍反复发热,皮疹不消退,遂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发热原因和结节性红斑收住我院全科病房住院治疗。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否认传染病史。患者生于贵州省荔波县,久居当地。 相似文献
14.
15.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颜面、躯干、四肢出现红斑3年于2006年4月2日就诊。3年前患者右侧肩部出现一甲盖大小的红斑,无痒痛,半年后红斑如巴掌大小。颜面、躯干、四肢部位渐出现类似大小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女性瘤型麻风.患者女,39岁,因多关节痛,面部及上肢酱红色丘疹,斑块半年就诊,伴有光敏,发热及乏力.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强阳性、血红蛋白 97g/L,血小板51 × 109/L,补体C3为560 mg/L(850~1930 mg/L)、C4为103 mg/L( 120~360 mg/L)、ANA 1:160阳性.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条件,给予泼尼松50 mg/d、沙利度按100 mg/d及羟氯喹200 mg/d,治疗后系统症状改善,但皮损进行性加重,两年后逐渐出现上腭及鼻中隔穿孔等病变.最终经组织病理检查及抗酸染色确诊为瘤型麻风.提示瘤型麻风可以出现多系统损害,自身抗体阳性,必须警惕误诊为风湿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A G Chandorkar N P Burte J H Jadhav R K Gade P M Bulakh S N Tayshete V M Kale 《Indian journal of leprosy》1984,56(2):264-268
Six male bacteriologically highly positive patients of lepromatous leprosy with ENL reaction not adequately controlled by conventional antireaction drugs were put on thalidomide 400 mg per day in four divided doses. Reaction was controlled between 13th to 18th day of therapy. There was no change in the bacteriological status. Liver functions, renal functions and hemogram were normal before therapy and remained unaltered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Apart from fatigue, drowsiness and occassional constipation, thalidomide had no adverse effect. Control of ENL reaction by thalidomide in these patients is probably due to its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 more likely by its stablising action on lysosom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