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以往工作表明大鼠和人相似,存在循经低阻抗线,而且这条线下神经束的分布显著多于非低阻区。本文进一步用甲苯胺兰染色法初步观察了大鼠循经低阻线的肥大细胞具有的形态学特征。实验用大白鼠13只,雄性,体重250~300克。先测定膀胱经的低阻抗线,然后在乙醚麻醉下断头处死,复查低阻抗线,并以炭素墨水标记。再用干冰冷冻局部皮肤,深达肌层。以该低阻线为纵轴,切下7(长)×  相似文献   

2.
经络低阻抗现象研完是经络的重要生物物理课题。本文报告循经低阻缦下角质层在形态学上与非经络线比较有差别,提出了经络循经低阻抗现象发生的原因。这对经络实质的探讨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发现隐性循经感传线、低电阻线与古典的经络线完全一致。实验证明与古典经络线重合的隐性循经感传线及低阻线其宽度为2毫米。既然经络如此之微细,用传统的取穴法,是很难确切找到经络线的。所以穴位亦相应的不甚准确。但在隐性循经感传线与低电阻线的测试下,客观的而且重复不变的经线可以准确地找到。由此穴位的选取十分精确。我们自1986年1月开始,将隐性循经感传线和低电阻线用于治疗肺气肿、肺心病20例。该病的诊断除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外,均拍 X 光片、作心电  相似文献   

4.
<正> 以前工作表明大鼠和人类相似,存在循经低阻抗线,而且这条线下神经束的分布显著多于非低阻抗区。本文用诱发萤光法初步观察了大鼠循经低阻抗线的肾上腺能神经末梢的分布。实验用大白鼠7只。先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测出背部“膀胱经”的低阻抗线。然后在颈动脉放血,复查低阻抗线并以炭素墨水标记。用于冰冷冻局部皮肤,深达肌层。用锐刀切取沿低阻抗线两侧3毫米、深达7~8毫米、长约1厘米的皮肤块。经恒冷箱切片后用dela Torre法诱发萤光,在Leitz萤光  相似文献   

5.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人类皮肤普遍存在的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上有较其两侧皮肤的阻抗为低的特性。最近又发现这条循经的低阻抗线不仅在正常人而且在患者已经截下的肢体仍然存在。这个现象启示循经低阻现象不一定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而很可能是来自皮肤本身物质结构的特殊性。深入研究这条低阻线的原因,可能有助于探讨经络的实质。本工作利用抽空减压,使皮肤起水泡的方法,初步证明LPSC在表皮层也具有低阻抗特性。  相似文献   

6.
对循经低阻线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已有研究证明正常人与患者都存在循经低阻线。动物实验也证明大鼠体表和人类相似,其特征是该线上各点的阻抗都较两侧皮肤为低,而且可用其它生物物理学方法加以验证。有人应用普通组织学方法证明循经低阻线皮肤中神经束的数目显著多于对照区。为了进一步研究循经低  相似文献   

7.
温灸诱发循经高温线形态学和组织酶化学相关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志波 《针刺研究》2005,30(2):102-105,108
目的:研究经络温度现象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探讨循经高温线的形成机制,了解经络现象的实质。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家兔16只,应用红外热像仪寻找和定位温灸家兔“后三里”穴后诱发出的循胃经高温线,对高温线上和经线外组织进行取材,观察和比较经线内外乙醛酸诱发荧光反应以及乙酰胆碱酯酶、乳酸脱氢酶的含量。结果:温灸家兔“后三里”穴能诱发出循足阳明胃经的高温线。循经高温线上分布的乙醛酸诱发出的荧光物质(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比经线外少。循经高温线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强,高温线外酶活性则较弱,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循经高温线上乳酸脱氢酶活性比较强,高温线外乳酸脱氢酶活性则较弱,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温灸后所诱发出循经高温线现象是一种较可靠的经络温度现象。②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较少、能量代谢旺盛、乙酰胆碱含量增加引起的血管扩张均是循经高温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经脉线的全程均可用隐性感传(LPSC),低阻抗(LIP)和高振动声(PAP)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严格定位,而且三种方法所测定的经脉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其宽度仅为1毫米,其位置终生相对不变,并和古典经络图基本互相吻合。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脉线的三种生物物理特性分别与不同层次的四种组织形态结构相关。经络线角质层变成可能与经络的低阻抗特性有关;人体和大鼠循经低阻线下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小,神经末稍、神经束、血管以及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与循经敏感现象有关;在经脉线下的深肌层内,特殊结构的结缔组织复合体,可能与循经高振动声的发生有关。由此可见,经脉线实乃一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经脉线的多种生物物理特性都有相应的形态学结构进一步证明早在2000年前中国《黄帝内经》和960年前宋代铜人所载的十四条经脉是真实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神经电场理论的经络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n CY 《中国针灸》2010,30(10):835-839
在探讨感传经络的循经性带电小分子富集、低电阻、同位素迁移、肌电现象、导声性、热辐射、磁现象、光电特征等物理性生理病理现象基础上,提出循经感传作为生理感觉,只能是神经兴奋反射活动的结果,产生形成经络感传性神经电活动的直接刺激因子是机体感传相应部位带电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富集。导致循经性带电生物小分子物质富集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神经纤维因为其独特的电生理学机制及其分布走行规律,形成了能够促使带电小分子物质循经性富集的生物性电源电场。循经性电场是由经络临近部位不同空间多条神经生物电活动所形成的一条等电势平衡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体经脉线上热传输的特性。方法:以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医热灸的方法,在人体任脉线上的穴位与非穴位点及旁开非经非穴点加热,诱发出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可观察到与古代医典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人体任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在加热神阙穴旁开对照点时,还观察到与人体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对人体经络的热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热在经脉线上的传输具有循经特异性。结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现代医学解剖学来解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  相似文献   

11.
Z Wang  S Wu  Y Cao  Y Zhang  G Liu  Z Zhu  R Xu 《针刺研究》1990,15(1):85-6, 47
<正> 已有研究证明正常人与患者以及动物的体表部存在循经低阻线。为了探讨这种现象的形态学基础,我们应用法沃尔斯基浸银染色法,对10例人循经低阻线下和其旁边对照区的皮肤内神经成分进行了连续切片的观察和计数,发现低阻线下方皮肤与对照区皮肤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 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穴位取心包经的内关、胆经的光明以及督脉的大椎穴 ,用 6T67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 :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 1 0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 ,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 ,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 ,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 ,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 ,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灸命门后诱发的督脉红外辐射轨迹。方法:对30名健康志愿者命门穴进行艾灸,采用日本NEC公司生产的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观察其沿督脉线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表现。结果:(1)艾灸命门30min后,可观察到部分受试者的背部整体温度提升;(2)艾灸命门穴的过程中,加热处皮温沿督脉线双向扩展,可观察到热量沿督脉循行方向向上延展的趋势较向下更为明显;(3)在艾灸的激发下,受试者督脉线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显现率有所提高,同时可使原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延长,且更加连续、清晰。结论:艾灸命门穴对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命门穴汇聚一身之阳,可通调人体之阳气。  相似文献   

14.
三、穴经彼此孤立发现?有人认为,穴位、经络“开始时是各自发现,不是由此产生彼,或由彼产生此……”。这种观点主要在于忽视了穴经的联系性及其互为因果性。人体是一个统一体。针灸局部点会出现循经感传线,循经感传线的出现又会加深对穴位功能的重新认识,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穴位点是经络线的关键部分,是经络之气互相联系交通的中转站,在中医来看,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热对人体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体作为观察对象,对沿任脉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状态下未能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radiant trackalong meridian,IRRTM)的对象进行穴位、非穴位及非经对照点加热诱导,用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多数受试者在任脉线上的穴位点或非穴位点加热都可以显著提高IRRTM的出现率,还可使已有的红外辐射轨迹距离增长,变得更加连续规整。而非经对照点一般不能诱发明显的IRRTM。加热诱发的效果受季节、受试者体形及加热时间的影响。结论加热对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加热经上穴位点与非穴位点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为进一步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及其相关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根据,也为临床灸疗和诊疗技术提供了直接和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应用自行研制用于皮肤电阻抗检测的微机系统与对人体皮肤低阻点分布检测结果表明,皮肤低阻点分布基本上是循经的。实验证实此方法可靠,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进行活体显示,为经络组织液通道学说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任脉低电阻点(LIP)组、任脉低流阻点(LHRP)组和旁开组,每组8只。将荧光素钠分别注入大鼠任脉LIP、任脉LHRP和任脉旁开点,使用荧光照相法观察荧光素钠的迁移规律。结果:任脉LIP和LHRP注射荧光素钠后均出现循经迁移轨迹,旁开组仅出现局部扩散;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的距离均显著长于旁开组(P0.01),迁移线宽度均显著小于旁开组(P0.01),循经迁移速度显著快于旁开组纵向扩散速度(P0.01)。结论:使用荧光照相法可显示大鼠任脉循行线,为经络的组织液通道学说提供了依据,并为经络可视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1975年我们首先将循经感传现象在病人、病经、病所多见称之为循经感传的病性。感传趋向病所的现象它是人体机能调整实质过程的反应。趋病性构成循经感传规律性的核心部分。气至病所治疗对心电图、脉图、血免疫等呈双调节作用。感传对人体的调整机制是经络原理的主要内容。为此研究循经感传的趋病性是至关重要的。本组实验1718条经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率为85.2%;100例病人临床有效率为93%;感传对心功、血液、心钠素等有显著调整。证明了循经感传趋病性的应用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JJ  Shen XY  Zhao Y 《中国针灸》2010,30(10):831-834
对近年来经络和腧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及红外光谱特性的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可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该轨迹多表现为经络线下表皮层的高温线带,可在腧穴的各种刺激下诱发产生,其中温灸是诱发循经高温线的最佳方式。经穴区具有高温和低电阻特性,而穴区的三磷酸腺苷(ATP)能量代谢高于非穴区,提示穴位红外辐射温度和光谱均承载着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笔者认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还远不够揭示经穴的实质,加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经穴的形态结构及经穴的伏安特性等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