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肌内效贴结合镜像神经元激活训练对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20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吞咽治疗30min,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另外接受肌内效贴扎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1组另外接受观察静态食物图片人工音治疗,观察2组接受镜像观察动态吞咽视频声音治疗,每次训练2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持续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洼田饮水实验(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治疗后用WST分级结果进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OI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观察2组FOIS评分较对照组、观察1组提高(P<0.05)。治疗后3组WST分级、EAT-10评分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2组较对照组、观察1组降低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比较,观察2组较对照组及观察1组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内效贴扎治疗的同时,予以镜像观察吞咽相关的动作视频及声音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而对照组患者则增加假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观察组观看正常人吞咽动作视频,然后模仿吞咽动作;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风景视频,2组均每周治疗5次,每次10 min,一共治疗6周。2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渗透-误吸评估(PAS)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其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评级、PAS评级和EAT-10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FOIS评级(5.03±0.96)级、PAS评级(2.57±1.01)级和EAT-10评分(20.80±4.9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和个体化吞咽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所有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吞咽障碍诊断系统评估结果采用个体化综合吞咽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分级显示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SSA和SWAL-QO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均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下个体化的综合吞咽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运动观察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后具有吞咽障碍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午餐前及晚餐前加用运动观察法,即观看自制吞咽视频并模仿,对照组则观看相同时长的风景视频,连续干预3周。分别评估干预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EAT-10)、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结果 治疗后,两组WST、EAT-10、SSA、舌骨上下肌群持续时间均较干预前下降,舌骨上下肌群振幅及FOIS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观察组WST、FOIS、EAT-10、SSA、吞咽肌群振幅及持续时间指标上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观察法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侧低频加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rTMS假刺激,观察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治疗,分别为健侧1Hz和患侧10Hz刺激。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AS、FOIS及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AS、FOI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评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与电刺激治疗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CVA后吞咽障碍患者9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观察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临床疗效、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及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洼田饮水试验法分级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两组sEMG平均波幅均明显升高,吞咽时限缩短,其中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MGBF治疗急性出血性CVA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较NMES更明显,且能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然后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单纯的吞咽运动想象疗法。2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30~35 min,每日2次,持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透视检查评估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包括患者的呛咳情况和渗漏误吸程度。 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分别为(3.93±0.69)和(3.93±0.64)级,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分别为(4.90±2.11)和(5.13±1.98)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13±1.01)、(1.60±0.72)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评分[(2.90±1.84)、(1.97±1.30)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60±0.72)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1.97±1.30)级]改善较对照组[(2.13±1.01)和(2.90±1.84)级]更为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治疗脑梗死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脑梗死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隔日1次,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量表(WST)及电诊断AQ值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治疗结束后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结果进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和AQ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评分和AQ值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WST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WST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48)。结论:肌内效贴治疗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专项护理干预在预防颈椎前路术后患者吞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高淳人民医院颈椎前路术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实施专项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WST)、吞咽疼痛发生率、吞咽障碍发生率、术后舒适度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吞咽疼痛发生率、吞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WST评级、SS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吞咽障碍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专项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颈椎前路术后患者吞咽功能,有效预防吞咽障碍,提高患者术后舒适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穴位按摩联合运动想象,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情绪改善等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在成都市三家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1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按摩组(41例)、运动想象组(40例)、运动想象联合穴位按摩组(40例)。干预2周后,比较三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WST)、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联合组WST评分及HADS总得分明显低于穴位按摩组和运动想象组;SWAL-QOL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穴位按摩组和运动想象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WST评分与SWAL-QOL评分呈负相关(r=-0.427,P<0.01),与HADS评分呈正相关(r=0.291,P<0.01);SWAL-QOL评分与焦虑抑郁评分呈负相关(r=-0.283,P=0.002)。干预后WST评分与SWAL-QOL评分呈负相关(r=-0.429,P<0.001),与焦虑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308,P<0.001);SWAL-QOL评分与焦虑抑郁评分呈负相关(r=-0.464, 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WAL-QOL与HADS评分均与吞咽障碍的程度有关,焦虑、抑郁是影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运动想象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综合康复;吞咽功能障碍的程度与其生活质量、负性情绪的变化,这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临床应关注患者的康复整体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代偿性吞咽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42例摄食吞咽障碍不伴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1例。对照组予常规代偿性吞咽治疗,治疗组采用改良代偿性吞咽疗法治疗。治疗前后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进行分级及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代偿性吞咽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常规代偿性吞咽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NMES,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进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舌骨、甲状软骨向前、向上的运动幅度、时间,计算相应的速度,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洼田饮水试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才藤分级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PAS分级较NMES组、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前移速度中,强化NMES组在治疗2周后[(20.52±8.39)mm/s]、4周后[(33.00±19.83)mm/s]较NMES组及对照组增快;PAS分级与舌骨前移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中度相关(P<0.05)。 结论 强化NMES在改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方面优于NMES,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增快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林茜  陈美云  林秀瑶 《中国康复》2014,29(6):409-411
目的:观察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治疗前后采用饮水试验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饮水试验分级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冰棒咽部冷刺激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2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治疗组加用V 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进行NMES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在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定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定均有所好转(P均<0.05),且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92±0.95vs2.56±1.12,P<0.05)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7.60±1.89vs6.40±2.27,P<0.05)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NMES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在临床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评定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F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ICF组患者于收治后即开始Thre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评定,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康复医学科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评定。评定结束后,2组患者均进行吞咽功能障碍常规康复治疗,ICF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依据ICF评估时发现的功能障碍给予相应的干预。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并于评估结束后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 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ICF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分别为(2.56±0.76)级和(1.46±0.32)级,分别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患者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ICF组各肌群的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的基础上,根据ICF Threats 60条吞咽障碍核心条目的评定结果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显著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以及各肌群吞咽时程和募集最大振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分级护理结合营养干预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抽签法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基于常规护理接受分级护理结合营养干预。比较2组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4周后,2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EAT-10吞咽障碍筛查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EAT-10吞咽障碍筛查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4周后,2组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2组的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分级护理结合营养干预用于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有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择时穴位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择时穴位刺激组和常规穴位刺激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和口腔护理,择时穴位刺激组和常规穴位刺激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择时的穴位刺激和常规时间的穴位刺激,2次/d,共2周.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结果评价有效率,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择时穴位刺激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穴位刺激组和对照组,且常规穴位刺激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EAT-10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择时穴位刺激组的EAT-10评分低于常规穴位刺激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SWAL-QOL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择时穴位刺激组、常规穴位刺激组的SWAL-QO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择时穴位刺激组评分高于常规穴位刺激组和对照组,常规穴位刺激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穴位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护理,而择时穴位刺激的临床效果则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分级护理结合营养干预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抽签法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基于常规护理接受分级护理结合营养干预。比较2组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4周后,2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EAT-10吞咽障碍筛查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EAT-10吞咽障碍筛查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4周后,2组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2组的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分级护理结合营养干预用于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有助于恢复其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营养状态,且有助于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分级护理结合营养干预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抽签法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基于常规护理接受分级护理结合营养干预。比较2组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4周后,2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EAT-10吞咽障碍筛查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EAT-10吞咽障碍筛查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4周后,2组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2组的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均<0.05);观察组的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分级护理结合营养干预用于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有助于恢复其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营养状态,且有助于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