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调控天然免疫所参与的炎症反应和血栓的形成。血小板对于形成止血栓以防止出血至关重要,而中性粒细胞是抵抗入侵病原体的免疫防御的守护者。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中丰富的细胞。从传统意义上讲,血小板发挥着重要的止血作用,而中性粒细胞对先天免疫反应很重要。血小板和先天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随后凝血激活的触发,是宿主系统的一部分,以防止病原体在血流中系统传播。  相似文献   

2.
炎症和动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已不再被考虑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的疾病,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在临床出现征状之前已存在数十年的炎症过程,一旦启动特殊的细胞因子介导的事件在动脉壁中进行,炎症的生物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冠状动脉血栓形成(Coronary thrombosis, TC)则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未完全阐明。血小板(Plateltes, PLT)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关键,它依赖于内皮功能障碍、氧化脂蛋白和免疫炎症反应等多种失调因素促使血栓形成。近期,除了PLT传统的止血功能,其参与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相关研究不断被更新。本综述从PLT参与血栓形成的免疫炎症机制出发,为更好地评估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风险和建立最佳治疗方案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美国每年周围动脉硬化发病率为0.2/10万,芬兰为10/10万。在美国,外周动脉闭塞占心血管疾病总数的9.6%,每年有17400人死于该病。由于很多外周动脉闭塞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因此,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英国牛津大学对293例生前无外周动脉闭塞病史的尸体检查结果表明, 15%的男性与5%的女性至少有1处动脉的狭窄超过管腔的50%。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的特征是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对这一疾病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起重要作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之间也形成类似神经突触或免疫突触的突触性结构,即血小板突触(p latelet synapse),在此微环境中进行着血小板间的信号传递,称为血小板接触依赖性事件(contact-dependent events),对动脉血栓的形成和稳定起重要作用。在参与这一过程的血小板突触分子中,轴突导向分子(如Ephrins和Sem aphorins)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除轴突生长导向作用外,轴突导向分子已证明在免疫应答、肿瘤转移、血管新生、血栓形成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某些分子(如Sem a4D)的敲除可降低血脂异常状态下的血小板的高反应性,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本文将回顾近十年来对此类分子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1899年Welch首先开始使用血栓(Thrombus)的名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它的发生机理只限于血流流速异常,血管内膜损伤和凝血因子的参与等三项因素.目前对此研究已作了许多补充,受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工作者的注意.同时,近20年来,抗血栓的药物应用范围也比以往增多,包括用于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塞、瓣膜替换术后、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后、急性脑血管意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因此,为了达到临床应用的预期目的、熟悉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对以下四点作一复习和深入了解,有其必要性:(1)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2)血栓形成后的自然转归,(3)不同抗血栓药物的药理学,(4)对不同抗血栓药物在心脏、血管疾病中使用的结果与经验,包括那些前瞻性和回顾性的研究工作.下面几篇译文是选自于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中的一期专题综述,提供读者们参考.据以往的使用体会,我国人对抗血栓药物的耐受性低于西方国家的病人,因此,注意防止用药期间产生的副作用,仍属必要.  相似文献   

7.
一、内膜细胞的损害与血小板反应关于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年龄、吸烟、肥胖、性激素和胆固醇等是众所周知的。这些危险因素,并不是单凭经验推测得来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实验和完整的免疫学调查得出的正确结论。那么,这些危险因素到底与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哪些关系呢?关于动脉硬化的发病机理,以往就有各种学说,诸如血栓学说、高血压学说、脂质浸透学说以及血流不全学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指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这些血栓可以累及心、脑和周围动脉血管床,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甚至可导致血管性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大约每3例死亡事件中,就有1例死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炎症介质与血栓形成和凝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研究显示炎症介质与血栓形成和凝血的关系密切,本文主要介绍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C系统,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和血栓形成、凝血的关系。通过炎症介质与血栓形成和凝血的关系研究对认识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疾病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血小板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血小板含有多种酶和生化物质,在刺激因子作用下可选择性地释放,参与体内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反应过程,如止血、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脑合并症,其他还有糖尿病性和血栓性微血管病、肾小球病、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心脏瓣膜和其他器官修复术术面作用、透析、免疫性损害、炎症反应及癌肿转移等。本文仅就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的作用加以复习。  相似文献   

1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在治疗时较为棘手,传统的单纯取栓加置管溶栓或静脉溶栓效果欠佳,且住院时间长,溶栓效果差,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保肢率低,甚至会危及生命.Dotter等[1]首先采用经动脉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尿激酶在局部可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而溶解血栓,其用药量只需全身用量的1/10~1/100.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以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29例,采用介入溶栓疗法联合PTA、支架成形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免疫是机体抵抗外敌感染和入侵的自我保护行为,适当的免疫反应能清除病原体,有利于机体,但免疫反应过度则对机体产生伤害,炎症反应就是剧烈的免疫反应的结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的关系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就是免疫的过程,免疫细胞中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广泛参与As过程。As是由脂蛋白、高血压、高血糖、自由基、感染性微生物、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5例,男45例,女20例,年龄(60.5±7.3)岁,应用降纤、扩张血管、抗凝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2 w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PAF浓度、足背温度变化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治愈15例(23.08%),显效27例(41.54%),有效20例(30.77%),无效3例(4.62%),总有效率95.38%。不同分期患者的PAF含量,2期患者明显高于1期,3期患者明显高于2期,而且治疗后PAF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PAF含量可反映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严重程度及转归,对病情评估也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糖尿病会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以及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就是其中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2型糖尿病中DR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DR的原因及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众多研究表明,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及炎症信号通路共同作用,引起炎症级联反应,在DR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将对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及炎症信号通路在DR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炎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以期进一步研究防治方法,改善DR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高压(PAH)是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其特征是肺小动脉重塑、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右心衰竭和死亡.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免疫炎症在PAH形成及血管重构中起关键作用,通过采用靶向免疫炎症治疗的方式,能够为治疗PAH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本文主要对免疫炎症在PAH...  相似文献   

16.
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一致显示,心血管事件和血浆炎症标志物强烈相关,因此通过对血浆炎症标志物定量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将有助于识别心血管事件高危个体,但目前临床检测的炎症标志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不强。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新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标志物,以便于早期识别心血管事件高危个体,并提供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在临床上,尤其是重症患者中很常见。除了感染,很多非感染状态也可发现,但有时因二者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而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8.
微小RNA(microRNA)是一类长约22nt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microRNA与靶mRNA特定碱基结合引起靶m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进而调控基因转录后的表达.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microRNA与肺的发育、炎症反应和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为代表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现就microRNA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指大脑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使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脑组织不同程度受损,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及继发血栓形成引起,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以血小板为靶点,但因个体用药依从性差异和缺血性脑卒中高复发等特点,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即使进行了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但仍存在再发脑卒中风险。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参数及其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再发脑卒中的预防及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易导致儿童冠状动脉损伤.虽然该病至今原因不明,但近年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参与了川崎病的病理过程.现就血小板活化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