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冰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7,23(3)
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血清网膜素-1与心房纤维化血清生化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网膜素-1、I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III型胶原前多肽(PIIINP)、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透明质酸(HA)和层黏连蛋白(LN)的水平,线性相关分析网膜素-1与以上血清标记物的相关性。结果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网膜素-1的水平为(46.43±5.74)μg/L,显著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64.14±5.27)μg/L)和对照组患者((87.88±4.42)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PICP((173.41±7.46)μg/L)、PIIINP((7.00±0.47)μg/L)、MMP-1((17.05±0.72)μg/L)、TIMP-1((151.46±6.26)μg/L)、HA((139.81±5.78)μg/L)和LN((145.05±8.28)μg/L)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血清网膜素-1与以上心房纤维化血清生化标记物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网膜素-1的水平显著降低,且与心房纤维化血清生化标记物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血清网膜素-1与房颤心房纤维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来自2010年12月-2011年5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32例.其中冠心病患者80倒,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52倒.采用ELISA法检测空腹血清网膜素-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血清网膜素-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呈负相关(P<0.05).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网膜素-1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研究心房纤维化在房颤维持和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心外科手术病人53例,其中窦性心律者26例,房颤患者27例(房颤少于10年患者为房颤Ⅰ组,房颤超过10年患者为房颤Ⅱ组).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手术中取右心房组织,Masson染色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分别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的方法测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血管转化酶(ACE)mRNA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蛋白的表达量,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 同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心房扩大、CVF增高;房颤Ⅰ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E mRNA升高,AngⅡ升高;房颤Ⅱ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有下降的趋势,未达统计学意义,ACE mRNA、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房颤患者的心房纤维化早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与心房重构有关。心房纤维化是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结构重构最突出的表现,目前被认为是发生心房颤动的结构基础,是心房颤动发生、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现综述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及其发生机制。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结构改变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转化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在心房纤维化的发生和心房颤动发生、维持中的作用等的全面阐述,,探讨了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的研究进展。防治心房颤动新的策略取决于对心房纤维化机制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5)
目的探讨血清adropin水平和心房颤动类型及心房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滁州市明光市中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心房颤动患者212例,随访2年,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重构分为重构组和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adropin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dropin与心房重构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TG、HDL-C、hs-CRP、adropin和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上存在统计学意义(t=3.550、3.647、3.688、2.776、4.916、6.612、6.064,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患者血清adropin水平与LAVmax呈负相关(r=-0.532,P 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收缩压、TG、hs-CRP、LAVmax是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275(1.027~1.583)、1.122(1.035~1.217)、53.171(7.416~1.229)、4.575(2.275~9.201)、1.177(1.069~1.296),P 0.05];adropin是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95%CI)=0.855(0.760~0.962),P0.05]。结论 adropin参与了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进展过程,其血清学水平与LAVmax相关,是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病变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心房肌细胞间质出现异常胶原纤维沉积,称之为心房纤维化。血管紧张素、转移生长因子-β1、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均可致纤维化。心房纤维化影响心房有效不应期、动作电位时程及膜上离子通道表达,成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易损基质。房颤所致心房纤维化将改变心房组织构成及功能,进一步促进房颤的发生与维持。研究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有利于探讨缓解及治疗心房纤维化的方法,从而抑制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7)
血清网膜素-1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由人体脂肪组织中的血管基质细胞特异性分泌表达,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近5%患有AF,心房纤维化为AF的发生和维持提供病理基础.研究显示,心房间质纤维化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AF患者、衰老的动物模型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同样观察到心肌间质纤维化的现象.在CHF的动物模型和选择性心房纤维化的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中发现,...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维化与心房颤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常伴发心房颤动(AF)。研究发现CHF模型的AF特征是具有离散、稳定、高频的局灶区域。在心房纤维化过程中,血管紧张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起到了关键作用。心房纤维化在诱发AF发生及其维持所依赖的基质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具有CHF背景时。 相似文献
1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10)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左房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心房颤动首次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者,在进行双侧肺静脉电隔离后、窦性心律时绘制左房电压图,若局部双极信号0.5 mV,则定义为低电压区(LVAS)。根据LVAS面积占左心房总面积的范围,将患者分为10%组(57例)与≥10%组(51例)。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SUA、左心房直径(LAD)等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房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SUA及其他相关指标预测左房纤维化程度的价值。结果:≥10%组持续性心房颤动比例、SUA、LAD、TG、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10%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UA和左房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327,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SUA(OR=1.01,95%CI:1.003~1.016,P=0.004)、持续性心房颤动(OR=11.041,95%CI:2.479~49.166,P=0.002)、LAD(OR=1.146,95%CI:1.016~1.293,P=0.026)是心房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SUA截点值为396.5μmol/L时,预测左房纤维化的敏感度为0.392,特异度为0.965(AUC=0.702,95%CI:0.602~0.803,P0.001);LAD截点值为37.5 mm时,预测左房纤维化的敏感度为0.706,特异度为0.754(AUC=0.779,95%CI:0.690~0.869,P0.001)。结论:心房颤动患者SUA水平是左房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心房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普遍存在,心力衰竭时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强氧化应激等加重心房纤维化,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抑制RASS的过度激活,降低TGF-β1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氧化应激作用将成为预防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探讨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心房纤维化关系的分子机制.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bFGF、α-SMA和PCNA的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均为P<0.01);持续性房颤组增加更明显(P<0.01).心房组织CVF与左心房内径(r=0.320,P=0.005)、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90,P=0.010).与窦性心律组相比,bFGF、α-SMA和PCN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阵发性房颤患者(均为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P<0.01)中均显著上调,持续件房颤组相对于阵发性房颤组亦明显增高(P<0.05~0.01).同时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CW(r=0.330,P=0.004和r=0.292,P=0.013)、房颤持续时间(r=0.330,P=0.005和r=0.299,P=0.010)及左心房内径(r=0.342,P=0.003和r=0.285,P=0.015)呈正相关.结论 心房组织中bFGF、α-SMA和PCNA的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导致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分子基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s2,MMP2)及其内源性抑制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inhibitorsofmetalloproteinases,TIMPs)的基因转录,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房颤发生、持续中的作用。方法73例风心病接受换瓣手术者分为三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9例,持续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MP2、TIMP1、TIMP2、TIMP3、TIMP4的mRNA水平。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Ⅰ型胶原、MMP2的mRNA在阵发性房颤患者(均为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均为P<0.01)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房颤患者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TIMP1、TIMP2、TIMP3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均为P<0.01)。TIMP4的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336,P=0.004)、房颤持续时间(r=0.339,P=0.003)呈正相关;MMP2的mRNA表达水平与TIMP2的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26,P=0.006),与Ⅰ型胶原(r=0.322,P=0.006)、左心房内径(r=0.300,P=0.011)、房颤持续时 相似文献
16.
17.
摘要:目的 探讨锌指转录因子1(Snail1)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机制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入住我院心外科并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准备行换瓣手术的19例患者,在换瓣术中取约200 mg的右心房肌肉组织,按术前心律分为窦律(SR)组9例和房颤(AF)组10例。观察心肌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HE染色,心房纤维化的程度比较使用Masson染色观察,western blot和RT-PCR测定心房肌组织中Snail1的表达水平。结果[结果部分应列举主要数据,并修改英文摘要] 房颤组和窦律组之间性别、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吸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心房内径(LAD)窦律组为(44.441±7.13)mm,房颤组(54.50±5.02)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胶原容积分数(CVF)窦律组为0.123,房颤组为0.4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nail1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窦律组分别为1.001和0.341,房颤组分别为1.566和0.579,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组织中Snail1表达增加,EMT可能被激活,从而促进房颤患者的心房纤维化,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肥胖患者血清网膜素1水平的变化,及网膜素1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正常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255例,年龄(56.7±7.8)岁。根据血压及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对照组65例,单纯高血压组(H组)66例,单纯肥胖组(O组)63例,高血压合并肥胖组(HAO组)61例。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网膜素1,动脉硬化诊断仪测量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组、O组及HAO组网膜素1水平下降[分别为(176.7±53.4)、(151.4±48.2)、(143.3±47.2)比(233.7±57.5)μg/L,均P0.01];HAO组网膜素1水平较H组下降(P0.01),较O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组、O组及HAO组baPWV升高[分别为(1354.8±91.6)、(1366.1±81.7)、(1413.8±67.7)比(1206.2±168.0)cm/s,均P0.01],HAO组又明显高于其他3组(均P0.05)。析因分析显示,高血压和肥胖对网膜素1存在交互作用,肥胖无论是在正常血压还是高血压时均对网膜素1起单独效应,而高血压仅在非肥胖时对网膜素1起单独效应,在肥胖时则无单独效应。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网膜素1与BMI、收缩压、脉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aPWV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收缩压、LDL-C、HDL-C是影响baPWV的主要因素(均P0.05)。结论网膜素1水平下降与高血压及肥胖存在一定内在关系。但相较于高血压,网膜素1水平变化与肥胖的关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和一年后血清网膜素-1水平变化及其可能的意义。 方法:试验组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AMI发作12小时内于我院就诊患者共90人。对照组选取与试验组年龄和性别匹配,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受试者30人。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对象入院时血清网膜素-1水平。 结果:试验组中STEMI占67.8%,NSTEMI占32.2%。急诊或择期血运重建共91.1%,住院期间死亡4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失访6例。试验组较对照组对象入院时基线血清网膜素-1水平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对象随访1年时血清网膜素-1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中与血清网膜素-1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BMI (r=-0.36,P=0.026),cTnI(r=-0.28,P=0.043),HOMA-IR(r=-0.32,P=0.041)和hsCRP(r=-0.65,P=0.038)。多因素分析中,仅入院时和1年时hsCRP水平(β=-0.34,P=0.036;β=-0.56,P=0.001)与血清网膜素-1水平独立负相关。结论:AMI患者较健康人血清网膜素-1基线水平明显降低,而AMI患者随访一年时血清网膜素-1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血清网膜素-1和炎症水平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