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对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行食管癌或贲门癌根治性切除手术(吻合口均位于胸腔内)的病人120例,将120例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术中在吻合口下方放置纵隔引流管;对照组未放置纵隔引流管。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相关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胸腔总引流量分别为(732.67±57.33)ml和(572.76±66.7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纵隔引流管的引流量为(594.75±30.61)ml,约占胸腔总引流量的70.0%;研究组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平拔除时间为(5.82±0.90)天,对照组为(5.47±0.9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平均最高体温为(37.81±0.76)℃,对照组为(38.53±0.45)℃,术后平均白细胞计数峰值分别为(14.52±1.22×109/L)和(16.49±1.19×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对侧胸腔积液行穿刺引流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出院后半年吻合口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漏确诊时间、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所致病死率、吻合口漏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放置纵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是能更好地通畅术后胸腔引流、降低对侧胸腔积液发生率,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症状,有助于术后早期发现吻合口漏,减少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吻合口漏的治愈时间,降低吻合口漏所致死亡率。但对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与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乳内动脉采备过程中造成的胸膜破损会显著增加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早期胸腔积液的可能。我们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对患者术后早期胸腔积液、疼痛程度以及肺功能差异的作用,以期探讨最佳的应对方法。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连续选取我院行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取左乳内动脉并出现左侧胸膜破损的300例患者,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63.1±8.7)岁。术中完成搭桥后,将出现胸膜破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经剑突组(n=100),分别放置心包引流管及经剑突下左胸腔32号弯引流管各一根;经侧胸壁组(n=100),放置心包引流管一根、经左腋中线第6肋间32号直胸腔引流管一根;关闭胸膜组(n=100),缝闭胸膜破损,放置心包引流管及32号纵膈引流管各一根。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 d及术后第5 d分别测量患者安静状态下及用力咳嗽时的疼痛程度,拔除引流管后检查胸腔积液量,术后第5 d测量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对3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术后总引流量:经侧胸壁组关闭胸膜组经剑突组,经侧胸壁组与关闭胸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分别与经剑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引流管后出现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者:经剑突组经侧胸壁组关闭胸膜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 d患者疼痛程度:经侧胸壁组经剑突组关闭胸膜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 d疼痛程度、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二氧化碳分压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 d肺活量(VC)关闭胸膜组与经侧胸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大于经剑突组(P0.05)。术后第5 d氧分压(PO_2)关闭胸膜组最高且与经剑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缝闭破损的胸膜、而后仅放置心包加纵隔引流管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胸腔积液发生的概率,对患者肺功能的恢复也有优势,可以作为术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径 5 cm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放置单胸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120例,直径均 5 cm,根据住院先后顺序编号,再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术后放置双胸管引流;观察组60例,术后放置单胸管引流;比较两组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拔管后胸腔穿刺抽液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及30天的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术后第1天及3天的肺扩张度、再次置管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胸腔感染率、胸腔积气积液率、术后30天死亡率。结果两组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拔管后胸腔穿刺抽液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 12±0. 24)天,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 73±0. 5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及30天的VAS评分分别为(3. 96±0. 07)分、(1. 27±0. 02)分,对照组分别为(4. 51±0. 04)分、(1. 69±0. 02)分,两组术后第1天及30天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第1天及3天的肺扩张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再次置管率为0、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3. 33%、胸腔感染率为1. 67%、胸腔积气积液率为1. 67%、术后30天,死亡率为0,对照组分别为0、6. 67%、3. 33%、0、0,两组再次置管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直径 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放置单胸管引流是可行的,引流效果及安全性应值得肯定,在减轻病人术后疼痛方面较双胸管引流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以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3至9月7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1例于胸腔引流量≤3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早期组),29例于胸腔引流量≤1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常规组).记录两组术后24、48 h胸腔引流液的量和性状,检测术后24 h及拔管即刻的胸腔积液常规、生化指标;记录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后及早期拔管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24 h胸腔积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70例患者术后24、48 h胸腔引流量中位数为300 ml(200~ 400 ml,第一、三四分位数,下同)、250 ml(200 ~300 ml)(Z=-2.059,P=0.039).早期组术后24、48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296±153) ml、(285±103) ml,与常规组(332±149) ml、(252±109)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5.0 d(4.5~6.0d),短于常规组的6.0 d(6.0~8.0 d)(Z=-3.882,P=0.000).早期组拔管时间中位数为术后44 h(44 ~68 h),短于常规组的67 h(65 ~90 h)(Z=-2.914,P=0.004).两组术后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积液复发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设定为引流量≤300 ml/24 h是可行并且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胸腺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2例胸腺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VATS组(n=10)和开胸组(n=12)。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炎症指标、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VATS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均显著小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第1天和第5天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第5天安静时和活动后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近期临床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单孔VATS胸腺瘤切除加前纵隔脂肪剔除术治疗胸腺瘤近期临床疗效与开胸手术基本一致,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快速康复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乳内动脉采备过程中造成的胸膜破损会显著增加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早期胸腔积液的可能。我们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对患者术后早期胸腔积液、疼痛程度以及肺功能差异的作用,以期探讨最佳的应对方法。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3月连续选取我院行非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取左乳内动脉并出现左侧胸膜破损的300例患者,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63.1±8.7)岁。术中完成搭桥后,将出现胸膜破损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经剑突组(n=100),分别放置心包引流管及经剑突下左胸腔32号弯引流管各一根;经侧胸壁组(n=100),放置心包引流管一根、经左腋中线第6肋间32号直胸腔引流管一根;关闭胸膜组(n=100),缝闭胸膜破损,放置心包引流管及32号纵膈引流管各一根。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 d及术后第5 d分别测量患者安静状态下及用力咳嗽时的疼痛程度,拔除引流管后检查胸腔积液量,术后第5 d测量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对3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术后总引流量:经侧胸壁组>关闭胸膜组>经剑突组,经侧胸壁组与关闭胸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分别与经剑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引流管后出现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者:经剑突组>经侧胸壁组>关闭胸膜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 d患者疼痛程度:经侧胸壁组>经剑突组>关闭胸膜组,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 d疼痛程度、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二氧化碳分压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 d肺活量(VC)关闭胸膜组与经侧胸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大于经剑突组(P<0.05)。术后第5 d氧分压(PO_2)关闭胸膜组最高且与经剑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缝闭破损的胸膜、而后仅放置心包加纵隔引流管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胸腔积液发生的概率,对患者肺功能的恢复也有优势,可以作为术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索胸腔引流管的拔除指征。 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并于术后早期(48 h内)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腔镜肺部手术,但术后非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P=0.476)、性别(P=0.216)、术式(P=0.715)、是否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P=0.200)、目标肺叶(P=0.925)、病变性质(P=0.957)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结果、拔除引流管后并发症及再次行胸腔引流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24 h引流量[(245.7±98.1)ml比(120.8±46.8)ml,P<0.001]、术后引流时间[(43.9±2.6)h比(84.5±10.5)h,P<0.001]、术后住院时间[(2.2±0.4)d比(4.2±1.1)d,P<0.001]、住院费用[(5.3±0.4)万元比(5.6±0.3)万元,P<0.001]、拔管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ionl analogue scale, VAS) [(4.4±1.2)分比(3.3±1.2)分,P<0.001]、拔管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0.5%比10.5%,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前后VAS [(5.9±0.8)分比(4.4±1.2)分,P<0.001]和对照组拔管前后VAS [(6.0±0.9)分比(3.3±1.2)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拔管前VAS [(5.9±0.8)分比(6.0±0.9)分,P=0.464]、拔管后气胸(1.7%比0.9%,P>0.999)、胸腔积液(12.8%比6.1%,P=0.084)、皮下气肿(2.6%比1.8%,P>0.999)、发热(3.4%比1.8%,P=0.703)、再次行胸腔引流(2.6%比1.8%,P>0.999)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虽然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可能会增加拔除引流管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但早期拔除引流管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且不会增加气胸、皮下气肿、发热的发生率,也不会增加再次行胸腔引流的风险。因此,胸腔镜肺部手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癌、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拔管时机。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我科单医疗组拟诊为肺癌或食管癌行肿瘤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150例,术前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中产生的随机号分为3组(Ⅰ、Ⅱ和Ⅲ组),每组50例。Ⅰ、Ⅱ、Ⅲ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分别为≤100 mL/d、101~200 mL/d、201~300 mL/d拔管。拔管后48 h复查胸部X线片。结果 150例中排除23例(术中病理良性20例,术后合并脓胸2例,乳糜胸1例),纳入127例,其中男108例、女19例,年龄40~79(59.0±8.7)岁。Ⅰ、Ⅱ、Ⅲ组分别45例、41例、41例。除是否采用胸(腹)腔镜手术外,3组间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无死亡,术后并发症6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术后平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81.0±68.2)h、(111.0±63.1)h、(76.0±37.2)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1 413.0±500.9)mL、(1 005.0±686.4)mL、(776.0±505.8)mL,拔管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9.0±9.7)d、(14.0±8.0)d、(9.0±4.8)d,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拔管后因胸腔积液复发需胸膜腔穿刺术或重置小导管引流13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所有患者胸痛明显减轻。结论肺癌、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量≤300 mL/d拔除胸腔引流管,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应用双10F胸腔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科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21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使用的胸腔引流管管径不同分为A组(108例)和B组(105例),分别采用28F和双10F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后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引流管口Ⅰ级愈合率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再置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8h 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其他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1)。B组术后追加止痛药物率显著低于A组(15.2%vs. 76.9%,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其中引流管口延迟愈合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10F胸腔引流管用于选择性胸腔镜肺癌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安全可行,可显著减少引流量,缩短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4月手术治疗的肺部和纵隔肿瘤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机器人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55.14±13.03)岁]和胸腔镜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56.92±8.9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与胸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手术时间(t=-2.298,P=0.024)和胸腔引流时间(t=-2.421,P=0.018)更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胸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VAS)评分更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00±0.74 vs.2.33±1.64,t=-4.704,P=0.000)。两组术后48 h VAS评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244,P=0.808)。结论与胸腔镜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肺部及纵隔肿瘤,具有手术更安全、手术时间短、术后胸腔引流时间短、疼痛轻、更微创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