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患病率约为1/2500~1/1000[1]。约50%的ADPKD患者在60岁时可能进入终末期肾病,需要依靠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DPKD的体外和动物模型中存在代谢缺陷,这很可能是导致肾脏囊性上皮增殖和囊肿生长的原因。因此,针对代谢异常的饮食和药物治疗策略被认为是延缓ADPKD疾病进展的可行或潜在疗法,  相似文献   

2.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以双侧肾脏多发进行性囊肿增大为主要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ADPKD多在成年后发病,发病率约为0.05%,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均等[1],其特征为肾脏组织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在胎儿期间就开始出现,并且囊肿进行性增大压迫周围正常肾组织造成终末期肾衰竭(ESRD),占终末期肾衰竭病因的6% ~8%.使用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分子(mTOR)抑制剂治疗ADPKD是当前研究较多的一种治疗方式,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抑制多囊蛋白下游的mTORC1复合体的激活达到抑制囊肿增大的治疗目的.mTOR抑制剂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试验效果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人类常见的遗传病之一,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该病发病率为千分之一,是囊性纤维变性的两倍,比遗传性舞蹈病和镰状细胞贫血高出十倍[1]。以中国13亿人口计,约有近130万人患有ADPKD。ADPKD主要发...  相似文献   

4.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以肾脏囊肿及一系列肾外表现为临床特点,由于高发病率及预后不良,近年来成为肾脏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ADPKD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突变基因PKD1、PKD2异常而发病,纤毛致病学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很多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包括新提出的发病机制,如炎症在ADPKD发病中起的作用;评估各种诊断方法,如应用生物标志物;发现新的治疗靶点等.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 (autosomaldomi 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 ,ADPKD)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 1‰[1] 。此病多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 ,男女发病概率相等 ,外显率几乎为 10 0 %。大约 77%的患者在 70岁时死亡或进入终末期肾衰阶段[2 ] ,在北美和欧洲 ,ADPKD占终末期肾病 (ESRD)病因的 6%~ 10 % [3] 。此病具有遗传显性延迟性 ,平均发病年龄为 4 0岁 ,目前临床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因此 ,产前和症状前基因诊断是控制该病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措施。   1980…  相似文献   

6.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可威胁生命的单基因遗传肾脏疾病,以双侧肾脏多发囊肿进行性增大而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为特征,其在活产婴儿中的患病率约为1/1000~1/400,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1],  相似文献   

7.
<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早期常出现高血压且与ADPKD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及死于心血管疾病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nin angiotensin aldsterone system,RAAS)在ADPKD患者高血压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采用更积极的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家系的多囊肾病基因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gene,PKD1)基因突变与遗传表型的关系。方法对通过临床确诊为多囊肾的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用外显子芯片捕获及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进行突变分析。通过搜索英国卡尔地夫医学遗传研究所构建的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及千人基因组计划等数据库,进行突变位点致病性的分析。进一步通过一代测序(Sanger测序法)在家系主要成员及100例正常对照者中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同时携带PKD1c.4015GA、PKD1c.98GA 2个致病突变,PKD1c.4015GA突变位于16号染色体2161153,15号外显子,转录本为NM_001009944,在ExAC东亚人数据库携带率为0.00011,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第33位氨基酸由半胱氨酸转换成酪氨酸;PKD1c.98GA突变位于16号染色体2185593,1号外显子,转录本为NM_001009944,在ExAC东亚人数据库携带率未知,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第1339位氨基酸由缬氨酸转换成蛋氨酸;该位点位于突变热点,人群携带率罕见。在100例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该突变位点;而其父亲表型正常,未携带该致病突变。该家系中9人为ADPKD患者,且5人因终末期肾病在65岁之前病故。结论PKD1c.4015GA、PKD1c.98GA双杂合突变,该位点位于突变热点,可能是该家系ADPKD的致病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9.
刘征  丁克家 《山东医药》2006,46(21):90-91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又称成人型多囊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到60岁时大约有50%的患者出现终末期肾衰竭。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存在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知的引起该病的突变基因可能有3个,分别为PKD1基因、PKD2基因、PKD3基因。其中85%患者由PKD1基因突变引起,约15%患者由PKD2基因突变引起。PKD3基因由于少见,研究不多,故至今尚未定位克隆。  相似文献   

1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性肾病王庆文,唐政关键词多囊性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性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其发生率是镰性细胞病的10倍、囊性纤维化的15倍和Huntington病的20倍,另外,此病占终末期肾衰...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7月 9日~ 11日 ,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在南京共同举办了南京 香港医学论坛。国内外知名学者对目前人们所关注的内科疾病 ,尤其是各种类型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讲演 ,本刊将陆续刊登部分文章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是一类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本研究通过观察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在ADPKD患者肾囊肿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体外作用,初步探讨KGF在ADP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A组:取 2002年 1月至 12月在我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tubulointerstitial kidney disease,ADTKD)UMOD亚型(ADTKD-UMOD)家系,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致病基因突变等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对1例ADTKD临床疑似病例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ADTKD致病基因(MUC1、UMOD、REN、HNF1B和SEC61A1)筛查及家系验证等。结果:此家系中有肾脏病患者7例,其中3例死于尿毒症,先证者表现为进行性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及尿红细胞均阴性,诊断为遗传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脏病4~5期),目前已行肾移植替代治疗。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存在UMOD基因杂合突变(NM_003361:exon3:c.263GT:p.G88V),通过软件Polyphen2、SIFT、Mutation Taster、CADD及Dann评分进行预测评估,均提示为致病突变,且4例存活患病家系成员均存在此UMOD基因突变。结论:ADTKD-UMOD以进行性肾功能下降、不伴或伴有轻度蛋白尿、血尿及家族聚集为主要表现,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基因检测进行分型,肾脏替代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这一最常见的单基因病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者们将由既往数十年缓慢进展的临床和病理生理学研究所积累的知识,已经与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相互结合,用来...  相似文献   

15.
宋伟  金讯波 《山东医药》2005,45(21):78-79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是肾囊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目前已知的致病突变基因有PKD1、PKD2、PKD3。本病患者子代的发病率为50%,外显率为100%,与性别无关,男女受累机会均等。其多发年龄为30~50岁,故常称其为“成人型多囊肾”。实际上ADPKD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包括妊娠期胎儿,故“成人型”这一术语显然不妥。ADPKD的病理特征表现为双侧肾脏皮质、髓质多个液性囊肿的形成和增大,不断增大的囊肿可以压迫正常肾实质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肝细胞核因子1B(ADTKD-HNF1B)型的临床特征、诊断和致病基因突变等,同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通过阅读文献确定纳入标准,收集ADTKD-HNF1B疑似病例相关数据及抽提DNA,利用目的基因捕获测序技术进行HNF1B等基因突变筛查。调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收集家系相关成员DNA行基因突变筛查验证。结果:患者有高尿酸血症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特征,存在HNF1B基因杂合突变及EYA1基因杂合突变,2种基因突变位点保守性强,Polyphen2软件评分分别为0.999、0.473,Mutation Taster软件显示突变位点均为致病突变。结论:ADTKD-HNF1B是一种以慢性肾功能不全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可伴有早发型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病史,但对疑似ADTKD-HNF1B患者进行评估筛选仍需进一步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3例多囊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国外报道相比较。结果该病以30-60岁为发病高峰,中位年龄为44岁。高血压患病率最高(153例,75.4%)。肾外表现以多囊肝最为常见(93例,45.8%)。年龄分布、进展时间上无性别差异。疾病平均进展时间为8.98a,患高血压者明显短于非高血压者。急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为结石。结论成人型多囊肾在我国发病情况与欧美大致相同,但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B 细胞谱系发育障碍、外周血成熟B细胞减少导致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或接近缺乏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幼年时期易反复发生细菌感染.该病大部分为X连锁隐性遗传, 即 X 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XLA) [1] , 发病率约为3~6...  相似文献   

20.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一组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以双肾形成多个进行性增大的囊肿为特征,是终末期肾衰的重要原因,总发病率为1/400~1/1000。显然,研究PKD的遗传学基础和基本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PKD发病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