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在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9例脓毒症患者入院后第1、2天血小板计数,记录APACHEⅡ评分。按照第28天生存状况分为生存组或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第1天、第2天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变化率、APACHEⅡ评分的差异计数。按APACHEⅡ评分分组,比较3组第1天,第2天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变化率的差异。结果:生存组和死亡组第1天、第2天血小板计数、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变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按APACHEⅡ评分分组,APACHEⅡ15分为A组;APACHEⅡ15~20分为B组;APACHEⅡ20为C组,3组第1天、第2天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变化率与预后具有显著负相关(r=-0.274,P0.001);第1天、第2天血小板计数,APACHEⅡ评分与预后无相关性(r=-0.051,-0.154,0.128,P=0.524,0.053,0.108)。ROC下面积分别为0.681、0.431。血小板变化率的截断值为-0.14。结论: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对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4例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回顾性分为死亡组(23例)和存活组(71例),入院当天检测血常规,进行APACHEⅡ评分。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0分,12例)、B组(10~19分,39例)和C组(≥20分,43例),分析3组间血小板计数及病死率。结果:生存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死亡组,而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均P<0.01)。APACHEⅡ评分越高,血小板计数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分析表明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血小板减少及其减少程度可作为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早期预警指标,血小板相关参数MPV、PDW、P-LCR的变化可能间接反应骨髓代偿增生能力,对脓毒症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的恢复存在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的变化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 :测定并记录128例脓毒症患者确诊第1、3和5天的PLT计数水平,统计患者确诊当天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根据患者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96例)和死亡组(32例),比较第1、3、5天PLT计数水平在2组的变化,同时分析其与APACHEⅡ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死亡组PLT计数在第1、3和5天均低于存活组(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比值(NPR)、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MPV/PC)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老年脓毒症患者113例,根据患者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78)和死亡组(n=35).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及血小板参数对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分为1组(10分)、2组(10~19分)和3组(20分),所有患者均在确诊24 h内采用全自动血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水平。结果:1随着APACHEⅡ评分升高,患者PLT显著下降,P-LCR、MPV、PDW均显著上升(P0.05);2随着APACHEⅡ评分升高,CD62P、CD63表达均上调(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PLT的下降,血小板MPV、PDW、P-LCR均逐渐上升,血小板MPV、PDW、P-LCR与PLT呈高度负相关性(r=-0.442、-0.395、-0.472,P0.01),PLT与APACHEⅡ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602,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603、0.619,P0.01);血小板MPV与CD62P、CD63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382、0.310,P0.05),血小板P-LCR、PLT、PDW与CD62P、CD63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早期体内存在血小板高激活状态,根据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及血小板参数可初步判定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12例肝硬化患者和7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肝硬化患者中38例消化道出血者与74例无出血者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与7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11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PLT显著下降(P=0.0062),而PT、APTT显著延长(P=0093、P=0.0088);肝硬化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的PLT、PT、APTT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98、P=0.048、P=0.016)。结论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对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确诊时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朱士红,杨美兰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时,血小板计数减少或显著减少,但临床上少数AL患者血小板计数并不减少。我们对102例成人AL患者首次确诊时血小板计数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6例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分析两者对患者临床病情程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中、轻度患者(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中、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存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存在正相关。结论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测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及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0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标准的SIRS组和非SIRS组,比较各组血小板计数、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SIRS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结论 血小板计数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对预测AP并发MODS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及其部分形态学参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UC患者132例(UC组)及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功能性肠病患者208例(对照组),比较其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LPLT%)、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D-D)水...  相似文献   

11.
急性白血病患者首程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白血病患者多伴有出血倾向 ,在诱导化疗期间更是如此 ,是化疗失败和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并发出血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BPC)下降密切相关。现已把初诊时BPC <15× 10 9/L作为急性白血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经诱导化疗后BPC进一步下降 ,但在完全缓解前多有回升 ,动态观察BPC下降程度或回升时机比初诊时BPC更具预后价值 ,本文回顾分析 6 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首程化疗前后BPC与随后的缓解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 4例急性白血病均为初治成年患者 ,经临床、血象、骨髓象按文献[1] 标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PLT)的比值(RPR)与老年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74例老年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一般人口学、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转归等资料,计算诊断脓毒症后3 d内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C)在预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EV)中的意义。方法记录80例肝硬化患者的胃镜结果、PC1,1个月后复查胃镜及PC2。根据胃镜所见EV程度分为重度组和非重度组,对复诊前后PC变化及EV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5例因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退出观察、3例1个月后未复诊,72例完成该研究。重度组与非重度组P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内EV程度无明显变化者PC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由非重度EV发展为重度EV者复诊前后P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可作为预测重度EV的指标,短期内PC明显下降可作为预测EV程度加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肝衰竭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现象。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小板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探讨血小板水平及其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54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小板由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检测获得,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获得。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预后相关参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变化对肝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 ACLF患者出院时死亡18例,病死率为33.3%。ACLF患者基线血小板为80.0(36.0~334.0)×109/L,较正常值明显下降。出院前血小板下降幅度在死亡组显著大于存活组[(-43.4±58.9)×109/L vs(-11.5±29.1)×109/L,t=-2.827,P=0.041]。以血小板变化-27.5×109/L为cut-off值,血小板变化>-27.5×109/L和≤-27.5×109/L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vs 72.2%,χ2=12.623,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血小板变化、PTA、Glu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血小板变化为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743。其中24例ACLF患者检测了血浆TPO水平,出院时死亡8例,病死率为33.3%。ACLF存活组与死亡组TPO水平分别为(91.8±39.8)pg/ml和(93.3±46.5)pg/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938)。结论 ACLF患者基线血小板显著低于正常血小板的范围,血小板下降幅度是ACLF患者出院时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血小板减少与TPO水平下降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后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的恢复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接受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d PLT水平,分为低PLT组(100×109/L)和正常PLT组(100~300×109/L),并分析不同PLT水平与肝功能恢复、肝衰竭发生的关系。结果:352例PLC患者中,术后1d低PLT患者98例(27.84%),正常PLT患者254例(72.16%)。低PLT组术后1d、3d、5d、7d ALT和AST水平均高于正常PLT组,术后1d、3d、5d TBil高于正常PL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衰竭组年龄高于无肝衰竭组,术后1d PLT100×109/L、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B级的几率高于无肝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d PLT100×109/L、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B级是肝切除术后并发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切除术后1d PLT100×109/L是术后肝衰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6例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分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慢性重型肝炎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在腹膜炎发作前、腹膜炎发生时、腹膜炎治愈后的变化,以同组中未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为对照。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在腹膜炎发生时下降,腹膜炎治愈后回升(P均〈0.01)。结论:血小板计数变化可作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的一项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张冬冬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853-3854
目的探讨升板汤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效果。方法老年ITP患者4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治疗组采用升板汤水煎剂口服,比较两组的疗效、临床症候、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症候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PLT和GPⅡb/Ⅲ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板汤能够刺激老年ITP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增强造血功能,显著提高的血小板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减少是脓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实验检查结果之一,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与炎症介质释放相瓦促进,加快脓毒症发展.有研究显示,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密切相关[1],但有关血小板减少与凝血系统以外器官功能不全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笔者通过本研究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浆IL-6与IFNγ/的变化,探讨它们与器官功能障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应用ELISA法检测60例冠心病(CAD)患者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正常对照按年龄分为Ⅰ组、Ⅱ组。结果:急性心肌梗塞(A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三组患者血浆GMP-140水平分别为15.4±13.3、13.2±6.0、8.0±6.0ng/ml,均明显高于Ⅰ组或Ⅱ组。UA组血浆GMP-140同于SA组,与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硫氧还蛋白(Trx)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脓毒症患者8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48例,脓毒性休克组32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Trx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以及住院病死率;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血WBC、CRP、PCT、Trx水平;分析Trx与脓毒症患者血WBC、CRP、PCT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住院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血WBC、CRP、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rx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脓毒性休克组血WBC、CRP、PCT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病死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Trx水平显著低于脓毒症组(均P<0.05)。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血WBC、CRP、PCT水平显著更低,Trx水平显著更高(均P<0.05)。Trx与WBC、CRP、PCT、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病死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Trx水平显著下降,且脓毒性休克患者下降更显著,Trx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