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家族性IgA肾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989—2010年间619例肾活检证实的IgAN患者,其中家族性IgA肾病患者78例(占12.6%)。收集所有患者肾活检时及随访过程中临床数据,对比家族性IgA肾病及散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特征,多元COX回归检测基础临床参数与预后相关性以发现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子。结果家族性IgA肾病较散发性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时高血压发生率低(33.3%对48.8%,P=0.01)、尿蛋白少[ln(UP)-0.18±1.05对0.26±1.07,P=0.001]、血白蛋白高[(36±5.9)g/L对(33.9±8.1)g/L,P=0.006]、危险评分低(-0.38±1.31对0.06±1.32,P=0.006)。肾脏病家族史是IgA肾病患者终末期肾病(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HR=0.34(0.14~0.81),P=0.015]。结论家族性IgA肾病患者较散发性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时临床严重程度较轻,可能与家族性IgA肾病患者早期诊断有关。提示应重视对家族性IgA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我国汉族成人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的长期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明确IgAN患者尿蛋白的控制目标值。方法:利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IgAN随访登记数据库,分析1989年~2005年期间经肾活检确诊IgAN患者的随访资料。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累计肾脏生存率,并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12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5年,88例患者(7.8%)在随访期间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144例患者在随访中发生终点事件(eGFR下降50%或进入ESRD)。患者肾活检后10年、15年、20年累积肾脏生存率分别为:85%、74%、6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肾活检时尿蛋白定量>1.0g/d(HR3.3,P<0.001)、血压>140/90mmHg(HR2.0,P<0.001)、eGFR<60ml/min·1.73m2(HR2.2,P<0.001)、以及高尿酸血症(血尿酸>420μmol/L,HR1.8,P=0.002)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中患者尿蛋白、血压及镜下血尿程度也与其肾脏长期预后独立相关,其中以随访中平均尿蛋白定量(time-average proteinuria,TA-P)最为重要。TA-P预测患者进入终点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高达0.9,最佳截点约为1.0g/d(敏感性81%,特异性85%)。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TA-P>1.0g/d者进入终点事件的风险较<1.0g/d者增加9.8倍(P<0.001),较<0.5g/d者增加67.7倍(P<0.001),而且TA-P介于0.5~1.0g/d者进入终点事件的风险仍较<0.5g/d者增加13.1倍(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成人IgAN患者10年、20年肾脏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67%。尿蛋白、肾功能受损程度、血压状态、高尿酸血症是患者进展至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过程中蛋白尿持续不缓解是患者进入ESR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成人IgAN患者的尿蛋白基本控制目标值为<1.0g/d,理想控制目标值为<0.5g/d。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肥胖相关性肾病(ORG)患者长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ORG随访登记数据库,分析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为ORG患者的随访资料。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肾脏累积生存率,并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2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61月,随访期间37例(16. 3%)新发糖尿病,14例(6. 2%)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18例(7. 9%)患者发生终点事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下降50%或进入ESED]。患者肾活检后5年、10年累积肾脏生存率分别为93. 6%和89. 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活检时肾功能不全(HR=6. 140,P=0. 001)、重度间质纤维化(HR=9. 102,P=0. 045)和时间平均蛋白尿(HR=1. 578,P=0. 000)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活检时肾功能不全、时间平均蛋白尿后,重度间质纤维化较无间质纤维化,终点事件风险增加9. 102倍(P=0. 04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ORG患者5年、10年肾脏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 6%和89. 9%。活检时肾功能不全、重度间质纤维化、时间平均蛋白尿是ORG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IgA肾病(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长期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且年龄≥65岁的患者82例,随机选取同期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且年龄在18~64岁的患者328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老年IgAN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肾活检时平均动脉压(MAP) (P=0.001)、24h尿蛋白定量(P=0.011)、血清肌酐(P<0.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P<0.001)、血尿酸(P=0.012)、总胆固醇水平(P<0.001)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老年IgAN肾小球硬化比例(P=0.001)及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P=0.009)、肾小球节段硬化(P<0.001)和动脉硬化(P<0.001)等慢性化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IgAN患者3年和8年累计肾脏存活率分别为(89.6%和37.7%,P=0.000 2),显著低于对照组(96.5%和79.4%,P=0.000 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肾活检时蛋白尿(HR 1.847;P=0.011)、eGFR(HR 1.080;P=0.006)水平及存在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HR 5.850; P=0.007)是老年IgAN患者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本研究表明,老年IgAN患者高血压、血清肌酐升高及肾病范围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同期行肾活检的非老年IgAN患者,肾脏组织的慢性化病变突出.肾活检时蛋白尿、eGFR水平及存在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是影响老年IgAN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01日至2017-12-3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IMN的11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6例)和中老年组(72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影响IM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低,血红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高,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球性硬化、血管病变比例低(P均0.05)。中位随访36(6~99)月,青年组患者肾脏累计生存率高于中老年组(χ~2=5.034,P=0.01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合并新月体形成(HR=10.377,P0.001)、起病时eGFR(HR=0.932,P0.001)、早期尿蛋白缓解(HR=0.359,P=0.002)是影响IMN患者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年IMN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相对较轻,肾脏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探讨高尿酸血症对IgAN进展的影响。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组织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尿酸正常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和病理特征。以血肌酐倍增或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或进入肾脏替代治疗为观察终点,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肾脏生存率,并用逐步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gAN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入终点事件或未进入观察终点但随访时间2年的231例IgAN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伴高尿酸血症组92例(39.8%),血尿酸正常组139例(60.2%)。两组在性别、血压、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病理分级、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进入终点事件,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24h尿蛋白定量、高尿酸血症、贫血、高血压病、血肌酐、血尿素氮在进展组与非进展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IgAN伴高尿酸血症组肾脏存活率较低。逐步校正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贫血、24 h尿蛋白、肾小球硬化、血肌酐是IgAN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高尿酸血症的IgAN患者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损害更重,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更高,肾脏存活率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不同肾脏病理类型的远期肾脏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205例AAV患者,其中男性89例,女性116例,中位年龄52岁(37~59)岁,基线血清肌酐(SCr)380.1μmol/L(194.5~583.4μmol/L),其中84例(41.0%)需行肾脏替代治疗(RRT)。肾脏病理类型包括局灶型(n=23)、混合型(n=71)、新月体型(n=47)和硬化型(n=64)。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AAV的肾脏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34例(40.5%)摆脱RRT(中位时间1月),局灶型、混合型、新月体型和硬化型摆脱RRT比例分别为100%、54.5%、48.0%和22.9%。随访3~160月(中位时间22月),26例(12.7%)死亡,92例(44.9%)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局灶型、混合型、新月体型和硬化型的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2.3%、60.8%、42.8%和28.7%(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基线SCr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影响肾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局灶型(HR 0.1,P=0.01)、混合型(HR 0.4,P=0.002)和新月体型(HR 0.5,P=0.005)较硬化型进入ESRD的风险显著低。SCr≥442μmol/L(HR 4.9,P=0.00)和病变与正常肾小球比例≤10%(HR 2.1,P=0.04)是硬化型AAV进展至ESRD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欧洲血管炎研究小组病理类型能预测AAV患者远期肾脏预后,除病理类型外,SCr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也为影响肾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硬化型AAV要结合SCr水平和病变与正常肾小球比例判断肾脏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远期预后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成人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估算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就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77例患者平均随访(64.66±25.72)月.终末期肾病患者共17例,无人死亡.25例活检时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中7例进入终末期肾病.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100%、83.8%,中位肾生存时间为(116±15.34)月(95%CI 85.93,146.07).单因素分析得出尿蛋白(HR 1.147,P<0.01)、血肌酐(HR 3.233,P<0.05)、小管间质慢性损伤(HR 1.684,P<0.05)、治疗反应(HR 5.607,P<0.0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得出大量蛋白尿(HR1.327,P<0.01)、小管间质慢性损伤(HR 2.161,P<0.01)、治疗反应(HR 39.796,P<0.01)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成人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5年肾存活率为83.8%.大量蛋白尿、小管间质慢性损伤、治疗无效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影响IgA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Yang NS  Wu QQ  Du Y  Zhang R  Li YJ  Ye RG  Yu XQ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8):597-600
目的通过分析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IgA肾病患者长期肾存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724例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时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每3~6个月检测尿蛋白、血肌酐(Scr)等指标,以Scr值比基础值升高1倍以上为观察终点。随访时间>6个月者才纳入成功随访病例。用非参数乘积限估计法(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317例IgA肾病患者成功随访,肾活检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3·5±32·2)个月。有39例(12·3%)患者进入随访终点,其1、3、5、10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9·5%、93·1%、84·5%和60·1%。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发现病程长、肾活检时血Scr>115μmol/L、尿蛋白>1·0g/24h、高血压、Lee氏分级Ⅳ级或Ⅳ级以上、中重度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中重度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血管损害是影响IgA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血Scr水平、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肾间质纤维化是影响IgA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和肾间质纤维化是影响IgA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肾脏远期预后,并对影响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方法:收集本中心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LN,随访时间≥1年汉族患者的资料,观察终点为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 814例,其中男性253例(13.9%),女性1 561例(86.1%);肾脏病理改变为Ⅱ型患者127例(7.0%)、Ⅲ型244例(13.5%)、Ⅲ+Ⅴ型202例(11.1%)、Ⅳ型711例(39.2%)、Ⅳ+Ⅴ型284例(15.7%)和Ⅴ型246例(13.6%);LN患者5年、10年、15年、20年和25年肾脏生存率分别为93.1%、87.9%、81.0%、68.3%和58.7%;患者的性别、LN病程、平均动脉压、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红蛋白、血清补体水平及病理类型是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指标时间平均尿蛋白和时间平均平均动脉压均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预测价值分别高于基线尿蛋白和平均动脉压. 结论:结果显示中国汉族LN患者远期预后良好.肾脏预后和病理类型相关,Ⅳ型和Ⅳ+Ⅴ型LN患者肾脏预后最差.病程中应积极控制尿蛋白和血压以减少ESR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慢性肾脏疾病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往研究较少关注轻度慢性肾脏疾病(eGFR:60~89 ml/min/1.73m2)的患者。本研究旨在研究大样本患者中轻度慢性肾脏疾病与冠心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10270例在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轻度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以及肾功能基本正常(eGFR≥90 ml/min/1.73m2)的患者。研究中选择针对中国人群校准的简化MDRD公式计算患者的eGFR。对研究人群进行平均30个月的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结果轻度慢性肾脏疾病是PCI术后长期死亡(HR=1.552,95%CI:1.019-2.362,P=0.041),心源性死亡(HR=1.933,95%CI:1.113-3.356,P=0.019),急性心肌梗死(HR=1.983,95%CI:1.236-3.183,P=0.005),支架内血栓(HR=1.962,95%CI:1.156-3.331,P=0.013)以及全因死亡与急性心肌梗死复合事件(HR=1.562,95%CI:1.104-2.210,P=0.01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相比,轻度慢性肾脏疾病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的长期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人过敏性紫癜肾炎(Henoch-Schnlein nephritis,HSPN)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经肾活检证实的76例过敏性紫癜肾炎预后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57个月,10例(13.2%)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failure,ESRD)。单因素分析显示,起病时伴高血压、肾功能损害、随访时24 h尿蛋白定量≥1 g和肾小管间质慢性化指数是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肾脏预后不良与性别、年龄、肾外表现、起病时肉眼血尿、就诊时24 h尿蛋白定量≥1.0 g、肾小球活动及慢性化指数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肾脏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包括起病时肾功能损害(OR=10.96,95%CI 1.56~77.26,P<0.05)和肾小管间质慢性化指数(OR=2.77,95%CI 1.20~6.39,P<0.05)。结论 成人HSPN预后较差,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包括起病时肾功能损害及肾小管间质慢性化指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性别对≥80岁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1 1年12月≥80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CS患者664例(女性占28.31%)。根据性别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性别对高龄ACS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影响。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周期13~79个月(中位数28个月)。女性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左室射血分数、体质量指数及空腹血糖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男性患者舒张压、血尿酸水平、吸烟史、慢性肾功能不全、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ACS临床分型、用药方案及治疗策略未见显著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长期生存率(P=0.619)及无事件生存率(P=0.365)均无显著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收缩压水平是高龄ACS患者全因死亡(HR=1.73,95%CI:1.09~2.75,P=0.019;HR=0.98,95%CI:0.97~1.00,P=0.015)和MACE发生(HR=1.80,95%CI:1.22~2.63,P=0.003;HR=0.98,95%CI:0.97~0.99,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不是影响高龄AC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non-HDL-C和收缩压水平是该人群的全因死亡和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基线肾功能水平对室间隔厚度及肾脏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非透析患者265例,按室间隔厚度(IVS)分为正常组和增厚组;按照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三分位数分成3组[e GFR72 mL/(min·1.73m~2)组,72 mL/(min·1.73m~2)≤eGFR113 m L/(min·1.73m~2)组和e GFR≥113 mL/(min·1.73m~2)组]。比较各组患者人口学及生化指标,室间隔厚度及肾功能预后等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基线肾功能及IVS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预后的影响;以基线肾功能水平分层,亚组分析室间隔厚度与肾脏预后的关系,并对此结果进行交互检验。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eGFR水平是室间隔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984, 95%CI 0.971~0.997, P=0.014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间隔厚度(HR 1.435, 95%CI 1.053~1.956, P=0.02233)为预测糖尿病患者eGFR下降50%以上或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提示不同基线e GFR分层的情况下,室间隔厚度与肾脏预后的关系程度不一,交互检验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室间隔厚度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基线肾功能水平可影响室间隔厚度与肾脏预后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IrA肾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成人IrA肾病伴高血压患者126例,均行肾活检及动态血压监测,排除服用降压药物、糖皮质激素者.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1)成人IgA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非勺型血压患病率为73.8%;(2)与勺型血压组比较,非勺型血压患者总胆固醇、血尿酸、血清肌酐、尿蛋白/肌酐、夜间尿钠、尿氯排泄水平均显著增高,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显著降低;(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尿蛋白/肌酐≥1.84 mg/mg、24小时尿钠>62.5mmol/L、eGFR <60 ml/min/1.73 m2是IgA肾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肾脏损害不仅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在血压节律调控异常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轻链沉积病(LCD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LCDD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肾脏存活率,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结果:观察45例LCDD患者,肾活检时平均年龄50.8岁,男∶女1.6∶1。11例(24.4%)患者同时确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高血压、贫血、肾功能不全、尿蛋白定量≥3.5 g/24h和镜下血尿的发生率分别为80.0%、95.6%、95.6%、44.4%和82.2%。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阳性者为26.2%,血清轻链κ/λ1.65者占84.4%,31.1%为显著异常(8),33.3%患者补体C3降低。80%的患者组织学改变为肾小球结节样病变,20%为肾小球轻至中度系膜增生,53.3%患者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重度,77.8%患者光镜下存在轻链相关动脉病变。免疫荧光提示κ轻链沉积占93.3%,沿肾小管和肾小球基膜线样分布,系膜区团块状分布。5例患者失随访,余40例患者平均随访22.1个月,共26例(65.0%)进入ESRD,平均肾脏存活时间为33.8月。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肾活检时血清肌酐(SCr)、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进展至ESRD的重要危险因素,未发现其他临床及病理指标与肾脏预后相关。结论:LCDD多发于中年男性,临床表现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贫血,血清轻链比值异常较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是更为敏感的诊断提示。肾小球结节病变、肾小管基膜增厚,电子致密物沿肾小球基膜内侧缘和肾小管基膜外侧缘沉积是主要病理表现。轻链沉积以κ型为主。LCDD患者预后差,SCr、RBP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肾病患者肾活检组织中肾皮质肾小球密度(GD)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合适的肾活检取材长度。方法 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住院的患者,按病理类型分为膜性肾病(MN)278例、IgA肾病(IgAN)109例、紫癜性肾炎(HSPN)108例。使用Aperio软件测量光镜皮质、髓质的长度和面积并计算GD。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GD的临床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水平计算目标肾小球所需肾皮质长度。结果 IgAN和HSPN患者eGFR分期为3期时GD明显低于eGFR分期为1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N患者尿蛋白定量>3.5 g/24 h时GD明显低于尿蛋白定量<0.5 g/24 h及0.5~3.5 g/24 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患者不同eGFR分期及不同尿蛋白定量组间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影响GD的临床因素包括性别(β=-0.131,t=-2.621,P=0.009)和BMI(β=-0.234,t=-4....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早期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早期ICC患者共155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采用Cox向前逐步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早期ICC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早期ICC多数为中年男性患者,平均直径为(5. 8±2. 5) cm,肝功能多无异常,伴有不同程度CA19-9水平升高,术后病理多为高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 1%、43. 9%和34. 1%,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 3%、25. 0%和18. 1%。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高水平CA19-9[风险比(HR)=1. 705,95%可信区间(95%CI):1. 096~2. 652,P=0. 018]、肝硬化(HR=2. 399,95%CI:1. 108~5. 196,P=0. 026)、镜下子灶(HR=1. 918,95%CI:1. 124~3. 272,P=0. 017)、肿瘤细胞分化程度(HR=5. 568,95%CI:2. 591~11. 965,P 0. 000 1)是影响早期ICC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HR=2. 142,95%CI:1. 054~4. 353,P=0. 035)、镜下子灶(HR=2. 045,95%CI:1. 250~3. 343,P=0. 004)、肿瘤细胞分化程度(HR=2. 748,95%CI:1. 340~5. 638,P=0. 006)是影响早期ICC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根治性切除术为早期ICC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术前CA19-9≥200 U/ml、肝硬化、镜下子灶、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早期I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及肾脏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肾炎(ANCA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AAGN)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2009年4月至2013年11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住院的69例AAGN患者,其中抗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61例,抗蛋白酶3抗体阳性8例,肾活检进行病理分型及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半定量积分。尿NGAL及KIM-1采用ELISA方法检测,Spearman检验分析尿NGAL及KIM-1与肾脏损害指标(血肌酐、尿蛋白及血白蛋白)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尿NGAL及KIM-1与肾小管病变评分及肾脏预后的关系。结果69例AAV肾脏病理类型:局灶型14例,新月体型26例,混合型29例。基线肌酐:276.69(47.74~1193.40)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1.61(0.11~9.78)g。3种病理类型之间尿NGAL及KIM-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NGAL与尿蛋白及Sc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42、0.3257,P分别为0.0095、0.0081),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3964,P=0.0009)。尿KIM-1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2539,P=0.0413),但与血肌酐及尿蛋白无相关性。尿KIM-1与肾间质浸润细胞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3)。尿NGAL与肾间质浸润细胞程度无相关性。45例随访24(14~58)个月,13例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者基线尿NGAL高于未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者[(117.6(3.06~518.4)μg/L对28.86(2.17~461.5)μg/L,P=0.037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尿NGAL为不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012,95%CI 1.001~1.022,P=0.033)。结论尿NGAL水平反映AAGN的严重程度,为不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KIM-1与间质浸润细胞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IgA肾病(Ig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本院肾脏科肾活检确诊为Ig AN的老年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并在同时期按照1∶4比例选择确诊为Ig AN的成人非老年患者37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肉眼血尿、基线血压、平均动脉压(MAP)、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分析两组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及影响老年Ig A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肾脏病病程较对照组短(P0.05),高血压发生率和MA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肾活检时,观察组患者蛋白尿水平及SCr、UA、TC、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肾小球球性硬化比例、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发生率、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AIF)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估算的e GFR、蛋白尿水平和TAIF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Ig AN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蛋白尿水平和肾脏组织的慢性病变情况均高于非老年患者,肾活检时蛋白尿、e GFR水平和TAIF是影响老年Ig A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