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分析年龄≥60岁女性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患者5年生存情况。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年龄≥60岁连续女性左主干病变患者46例,根据血运重建方法分为PCI组14例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32例,收集入选者一般临床资料,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2例死亡,1例因脑梗死卧床,3例偶有心悸、胸闷,口服药物好转,不影响日常生活。CABG组2例失访,3例随访到2018年,3例术后院内死亡,1例随访期间乳腺癌死亡,1例术后5年行PCI。PCI组与CABG组MACE发生率及生存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1.4%vs 20.0%,P=0.955;(75.3±3.1)个月vs(81.2±5.5)个月,P=0.974]。结论对于左主干病变患者,CABG仍是首选的血运重建方式,对于经过选择的老年女性左主干病变患者,PCI是一种可接受的血运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01至2009-07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259例。其中行PCI(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149例(PCI组),行CABG治疗110例(CABG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7.1年(四分位间距5.3,8.2年),在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人群中,校正前PCI组和CABG组两组间全因死亡(12.7%vs 29.7%;P=0.09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4.8%vs 8.5%;P=0.844)、卒中(9.3%vs 6.3%;P=0.904)、再次血运重建(26.8%vs 19.0%;P=0.234)、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18.9%vs20.3%;P=0.224)、MACCE(37.5%vs 34.2%;P=0.946)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结果与校正前趋势相同。结论:在最长达8.2年的随访期内,对于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PCI和CABG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PCI)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对老年三支冠脉病变的治疗效果及费用。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08年11月进行冠脉血运重建的176例三支病变的老年患者(年龄60~79岁),其中PCI组106例,CABG组70例。通过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和治疗费用。结果 PCI组平均住院及术后住院日较CABG组明显缩短(10.77±4.92)d比(46.20±16.19)d,(7.68±4.11)d比(19.51±10.04)d;PCI组完全血运重建率与CABG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比100%,P0.001)。两次随访两组死亡、心梗及脑卒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CI组的再血管化治疗高于CABG组(P0.05);心绞痛及胸闷气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伤口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P0.05)。总MACCE事件CABG组虽显著低于PCI组(10.0%比21.7%,P=0.04),但将PCI组中计划内分次进行的血运重建从总MACCE中除去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联合终点事件两组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总住院费用及药物费用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P0.001)。手术费用两者相似(P=0.83)。术后治疗费用PCI组显著高于CABG组(P0.001)。1年总费用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P0.001)。两组中完全血运重建者1年费用总和CABG组仍显著高于PCI组(P0.001)。术后PCI组抗血小板及他汀用药显著优于CABG组。结论对老年三支冠脉病变患者进行药物洗脱支架与冠脉搭桥术的疗效和费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示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优于冠脉搭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在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的102例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造影组(PCI术中行常规冠脉造影)与IVUS组(PCI术中行IVUS)。观察比较两组PCI治疗指标、冠脉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面积狭窄率(AS)、置入支架参数及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造影组比较,IVUS组冠脉左主干MLD[(1.63±0.75)mm比(2.18±0.61)mm], MLA[(2.50±0.96)mm~2比(4.95±1.21)mm~2],置入支架直径[(3.35±0.29)mm比(3.55±0.28)mm]、长度[(12.10±4.21)mm比(14.43±5.03)mm],治疗后扩张球囊直径[(3.78±0.39)mm比(3.98±0.51)mm]、压力[(14.45±2.48)atm比(17.05±2.81)atm]均显著升高,AS[(77.34±7.41)%比(63.25±8.16)%]显著降低,P0.05或0.01。随访12个月,IVUS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造影组(13.73%比37.25%,P=0.006)。结论:IVUS能显著提高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精准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病变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3年1月~2007年7月间入院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922例,其按治疗方式不同分组,PCI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与CABG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组465例,CABG组457例),分别在糖尿病人群中和无糖尿病人群中比较PCI和CABG两组间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中位数7.1年,多因素校正后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PCI和CABG两组死亡率(合并糖尿病P=0.41;非糖尿病P=0.25)及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终点发生风险(合并糖尿病HR=0.79,P=0.40;非糖尿病HR=0.82,P=0.35)无统计学差异,PCI组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糖尿病HR=2.11,P=0.02;非糖尿病HR=2.37,P0.001),而CABG组卒中发生风险显著高于PCI组(糖尿病HR=0.23,P=0.02;非糖尿病HR=0.40,P=0.02)。结论糖尿病在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中不是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联合使用SYNTAX及EURO评分,研究存在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但不适宜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高危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药物治疗的预后,指导临床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的患者逐一完成SYNTAX及EURO评分的计算,选择SYNTAX评分27分、EURO评分6分的115例患者,按治疗策略分组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随访18个月。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再入院、心功能减退及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 rank检验生存时间分布,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完成18个月的随访。PCI组6例(11.76%)、药物治疗组17例(34.00%)发生MACE,PCI组未发生MACE的比例显著高于药物组。未发生MACE生存曲线的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2组出院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1,P=0.001)。PCI组和药物治疗组估算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7个月和9.7个月。Cox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治疗方法对未发生MACE者的生存时间有影响(P=0.001,回归系数B=0.882,相对危险度=2.416)。结论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SYNTAX评分27分、不适宜冠脉搭桥的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选择PCI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的368例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无保护左主干狭窄超过50%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除外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倾向匹配得分法,1∶2分为IVUS组和常规造影介入(CAG)组,最终36例患者入选IVUS组,72例患者入选CAG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绞痛复发及因缺血所致的再次血运重建等)。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史和外周血管疾病史无明显差异(均P0.05)。2组患者在最小管腔直径[(1.06±0.42)mm比(1.01±0.39)mm,P=0.697]、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83.9%±10.4%比87.6%±9.0%,P=0.064)、死亡率(0%比2.8%,P=0.551)、心绞痛复发率(8.3%比25%,P=0.071)、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6%比13.9%,P=0.330)也无明显差异,但与CAG组相比,IVUS组的参考血管直径[(3.53±0.52)mm比(3.29±0.47)mm,P=0.018]、植入支架直径[(3.72±0.34)mm比(3.44±0.41)mm,P=0.001]、高压后扩球囊直径[(3.99±0.43)mm比(3.54±0.47)mm,P=0.000]及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88±0.40)mm比(3.49±0.42)mm,P=0.000]均明显大,MACE的发生率(8.3%比27.8%,P=0.038)明显降低。结论:IVUS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2018年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中,SYNTAX评分仍然是指导冠状动脉(冠脉)多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策略的最佳工具,而糖尿病则是多支血管病变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生存优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最强的预测因子。冠脉病变越复杂,CABG远期效果越优于PCI。对于SYNTAX评分32的多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CABG是其血运重建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在SYNTAX试验中,原发三支病变(3VD)或左主干病变(LM)患者随机分配至紫杉醇第一代洗脱支架组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主要心脏和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在PCI组患者中明显高于CABG组(分别为37.5%比24.2%.P<0.001)。PCI术与CABG术相反,导致更高的死亡/卒中/心肌梗死(MI)复合终点发生率(22.0%比14.0%,P<0.001)、全因死亡率(14.6%比9.2%,P=0.006).MI(9.2%比4.0%.P=0.001)和血运重建(25.4%比12.6%,P<0.001)。然而两组卒中发生率相似(3.0%比3.5%,P=0.66)。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SYNTAX评分评估冠状动脉(冠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复杂程度及其与临床事件的相关性,探讨冠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最佳血运重建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6例从2003-02至2008-01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药物洗脱支架(PCI-DES)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其中CABG组94例,PCI-DES组112例。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左主干病变特点及SYNTAX评分、CABG和PCI手术情况,随访患者术后3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以及冠脉造影复查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左主干病变特点及SYNTAX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BG组合并三支血管病变多于PCI-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47%(70例)vs.41.07%(46例),P<0.01]。②住院期间CABG组的MACCE发生率较PCI-DES组高(P<0.05)。术后3年随访,两组的MACCE发生率及无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I-DES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CABG组(P<0.05)。③两组间SYNTAX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DES组中,高积分(≥30.0)患者术后3年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低积分(<30.0)患者(P<0.01),而术后3年无MACCE生存率低于低积分患者(P<0.01)。CABG组中,高积分和低积分患者术后3年MACCE发生率及无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积分患者中,术后3年PCI-DES组MACCE发生率高于CABG组,无MACCE生存率低于CABG组(P均<0.05)。低积分患者中,术后3年PCI-DES组MACCE发生率低于CABG组,无MACCE生存率PCI-DES组高于CABG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SYNTAX评分指导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血管重建方式选择有重要价值,但在不同的患者中,仍应结合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选择恰当的血运重建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两种血运重建方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4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8例,女性13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ABG组(75例)和PCI组(225例)。术前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记录住院期间死亡情况。术后6个月开始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随访2年。结果CABG组左主干、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显著高于P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G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PCI组,2.67%vs.34.22%,2.67%vs.3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G组三支病变比例为94.67%,明显高于PCI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平均血管病变支数高于PCI组,[(2.47±0.76)支vs.(1.49±0.50)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3例患者成功随访,随访率91.00%,其中CABG组67例,共随访(23.67±5.76)个月,PCI组206例,共随访(23.89±6.23)个月。CABG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入院比例与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G组再次血运重建患者比例显著低于PCI组,1.49%vs.8.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复杂病变预后改善首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安全性和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57例CABG后发生CTO病变而接受PCI的患者。比较PCI成功组(n=50)和失败组(n=7)患者的临床、冠脉造影、介入治疗情况及临床随访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PCI失败组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既往PCI史等发生率高于PCI成功组,与PCI成功组相比,PCI失败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45.9±8.6)%对(59.2±7.3)%,P0.001)],CABG术后平均时间较长[(98.9±31.3)个月对(67.2±36.2)个月,P=0.03)],桥血管闭塞3根以上的比例也较高(48.9%对6.0%,P=0.02),院内MACE发生率较高(28.6%对2.0%,P=0.04)。临床随访1年发现,两组MACE生存率无差异,但PCI失败组死亡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PCI失败、桥血管闭塞数量、急性冠脉综合征、年龄75岁,LVEF0.40是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PCI治疗CABG后CTO病变的总体成功率高,但PCI失败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使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DES)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并探讨应用SYNTAX SCORE来评估病变风险与临床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176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其中CABG组80例,PCI-DES组96例。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左主干病变特点及SYNTAX评分、CABG和PCI手术情况,随访患者术后3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结果:术后3年随访,PCI-DES组与CABG组的MACCE发生率及无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I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TVR)明显高于CABG组(P<0.05)。用SYNTAX SCORE把PCI-DES和CABG两组患者分为高积分组(≥30.0)和低积分组(<30.0):高积分组,术后3年PCI-DES亚组MACCE事件发生率高于CABG亚组(23.53%∶18.05%,P<0.05),无MACCE事件生存率低于CABG亚组(51.47%∶70.83%,P<0.05)。低积分组,术后3年MACCE事件发生率CABG亚组高于PCI-DES亚组(12.50%∶7.14%,P>0.05),而无MACCE事件生存率低于PCI-DES亚组(75.00%∶82.14%,P<0.05)。结论:PCI-DES与CABG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总体疗效相似。用SYNTAX SCORE指导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血管重建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价值,但在不同的患者人群中,仍应结合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选择恰当的血运重建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396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084例)和非糖尿病组(2876)例。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操作资料。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3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后者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影响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PCI后的近、远期预后。结果: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中分别有1038例(95.8%)、2766例(96.2%)患者完成了3年随访。(1)MACE: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偏高[15.32%(159例)vs.14.14%(39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两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10.31%(107例)vs.8.46%(23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次要终点: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TLF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29%(86例)vs.7.52%(208例),P=0.43]。糖尿病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4.14%(43例)vs.2.78%(77例),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经过多因素Cox分析后,糖尿病并非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4,95%CI:0.48~1.87,P=0.84)。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后随访3年MACE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未发现糖尿病是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PCI后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陈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左心室重塑指标、心功能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共入选Euro Score评分中低危的患者223例,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129例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94例。患者分别于血运重建术前、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36个月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心肌梗死)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接受血运重建术前,PCI组与CABG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8.12±10.01)mm比(61.75±5.85)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3.57±9.41)%比(42.98±10.98)%]、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22.47±15.36)g/m2比(126.22±16.58)g/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术后6个月较术前LVEDd[(52.32±4.23)mm比(58.12±10.01)mm,P<0.05]、LVEF[(56.56±9.65)%比(43.57±9.41)%,P<0.05]和LVMI[(107.54±15.25)g/m2比(122.47±15.36)g/m2,P<0.05]显著改善。CABG组术后6个月较术前LVEDd[(53.65±3.72)mm比(61.75±5.85)mm,P<0.05]、LVEF[(57.70±10.65)%比(42.98±10.98)%,P<0.05]和LVMI[(109.43±14.35)g/m2比(126.22±16.58)g/m2,P<0.05]也显著改善。累积36个月随访发现,PCI组主要终点事件和MACE发生率高于CAB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比12.8%,χ2=0.29,P>0.05;12.4%比6.4%,χ2=2.22,P>0.05)。结论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均显示术后6个月LVEF升高、LVMI降低,但在心功能、左心室重塑、主要终点事件以及MACE改善方面,CABG术与PCI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M)病变和(或)三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在同时合并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情况下,接受不同血运重建策略治疗对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合并HFrEF并成功行血运重建治疗的LM病变和(或)三支病变冠心病患者进行病例注册分析。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患者902例,其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28例(PCI组),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674例(CABG组)。根据术后平均3.1年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左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经单因素回归分析后,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吸烟史、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史、既往CABG史、SYNTAX评分)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后1年CABG组患者的MACCE发生率高于PCI组(17.66%比14.04%,HR 1.362,95%CI 1.211~2.070,P<0.010)。对MACCE单个事件比较显示,CABG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PCI组(12.61%比6.14%,HR 2.134,95%CI 1.832~3.182,P<0.010),而再次血运重建率较低(2.97%比4.82%,HR 0.696,95%CI 0.518~0.922,P=0.026);两组患者卒中及因心力衰竭入院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术后3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MACCE发生率相似,同时在单独事件全因死亡风险、心原性死亡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较于PCI组,CABG组具有较高的卒中发生率(5.93%比3.07%,HR 1.894,95%CI 1.528~2.673,P=0.014)和较低的再次血运重建率(8.31%比13.16%,HR 0.558,95%CI 0.362~0.714,P<0.010)。并依据SYNTAX评分分值分为SYNTAX评分低分(≤22分)、SYNTAX评分中分(23~32分)、SYNTAX评分高分(≥33分),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经校正混杂因素后术后3年随访结果显示,对于SYNTAX评分低分患者,CABG组心原性死亡风险高于PCI组(HR 1.253,95%CI 0.748~2.003,P=0.048),两组全因死亡风险相似;而对于SYNTAX评分高分患者,CABG组的全因死亡事件、心原性死亡发生率均略低于PC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 0.796,95%CI 0.318~1.274,P=0.057;HR 0.941,95%CI 0.295~1.681,P=0.623)。结论合并HFrEF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接受PCI的远期预后并不劣于接受CABG治疗,对于存在左心功能障碍的冠心病患者,PCI也可作为血运重建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分期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拟分期PCI干预non-IRA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FFR指导下功能性血运重建组(FFR组)和单纯冠脉造影指导下血运重建组(CAG组),各50例。FFR组对狭窄70%~90%的non-IRA行FFR检查,FFR≤0.80为PCI干预的指证;CAG组对狭窄≥70%的non-IRA仅冠脉造影指导下行PCI。比较2组PCI资料和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均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术后1个月和12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FFR组和CAG组比较,人均支架植入量[(1.5±0.5)枚∶(2.6±1.0)枚,P≤0.01]和支架植入率[84.2%∶100%,P=0.003]显著降低;2组的PCI时间、造影剂剂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FFR组未增加MACE事件发生率[1例(2%)∶3例(6%),P=0.617];术后12个月FFR组MACE事件[2例(4.08%)∶8例(16.70%),P=0.042]显著降低。结论:对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在FFR指导下non-IRA分期功能性血运重建可减少不必要的PCI干预,降低术后12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血运重建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中的疗效和预后及Syntax积分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左主干病变且接受再灌注治疗的130例可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造影结果逐一完成Syntax积分。随访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的总和,即MACCE)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功能减退、心源性再入院、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 PCI组68例,CABG组62例。比较2组患者上述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68例中采用单支架技术47例,双支架技术21例(Crush技术13例,Provisional技术8例),所有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CABG组62例中,共有135支冠状动脉接受了CABG,其中前降支62例(内乳动脉桥60例,桡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1例),左回旋支43例(桡动脉桥12例,胃网膜右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30例),右冠状动脉30例(桡动脉桥8例,胃网膜右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21例)。住院期间,PCI组较CABG组有较低的住院天数[(11.78±1.106)d比(26.77±2.052)d,MD:-15.00±2.28,P<0.0001]和较低的住院费用[(65260±4640)元比(84770±7521)元,MD:-20510±8747,P=0.0206]。主要终点事件中,通过对两组间无事件生存曲线的分析发现:PCI组发生全因死亡风险是CABG组的3.46倍(HR=3.46,P=0.0332)、发生MACCE风险是CABG组的2.34倍(HR=2.34,P=0.048);同时PCI组发生心源性死亡(HR=3.04,P=0.08)和靶血管重建(HR=6.93,P=0.09)的风险也比CABG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中,PCI组的心绞痛再发率显著高于CABG组(RR=2.62,P=0.009),而在心源性再入院率和心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ntax积分<23分亚组:PCI组22例,CABG组12例。PCI组与CABG组有相似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以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P>0.05)。Syntax积分≥23分亚组:PCI组46例,CABG组50例。针对该亚组主要终点事件的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I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是CABG组的3.77倍(HR=3.77,P=0.0381)、发生MACCE的风险是CABG组的2.62倍(HR=2.62,P=0.0498);PCI组发生心源性死亡(HR=3.48,P=0.06)以及靶血管重建(HR=8.01,P=0.07)的风险也较CABG组有增高的趋势;次要终点事件中,PCI组比CABG组有较高的心绞痛再发率(RR=4.30,P=0.006),而心功能减退的发生率(RR=2.81,P=0.15)和心源性再入院率(RR=2.04,P=0.21)也较CABG组有增高的趋势。单支架技术和双支架技术有着相似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P>0.05);单支架技术、Crush技术和Provisional技术之间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和CABG组共12例死亡患者,其中仅1例为女性,余11例均为男性,死亡组中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91.7%比74.6%,RR=1.23,P=0.04);死亡患者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患者的平均水平[(60.43±2.43)%比(63.97±0.51)%,MD:-3.536±1.764,P=0.0478],而平均血肌酐则显著高于存活患者[(109.5±15.19)mmol/L比(81.67±1.869)mmol/L,MD:27.80±7.554,P=0.0003];在12例死亡病例中,诊断为心肌梗死、或伴有心肌酶或心肌标志物增高的ACS的患者共有5例,远高于存活组中此类患者的比例(41.7%比19.2%,RR=3.07,P=0.007)。PCI组共10例死亡,其中3例合并恶性肿瘤。CABG组2例死亡均发生在围术期(术后1个月左右),而在随后平均随访时间3年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CABG仍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主要血运重建方式,尤其是对于Syntax积分≥23分的中高危患者,但对于Syntax积分<23分的低危患者药物洗脱支架PCI不失为一种可选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或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 1993年至 1998年期间的 10 5 5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治疗 ,于 2 0 0 1年 3至 5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3 16±1 2 8)年。观察终点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再次行心肌血运重建术 (PCI和CABG)。其中左主干病变为 4 2例 ,男 31例 (79 2 % ) ,女 11例。结果  4 2例左主干病变采用PCI的占 16 6 7% ,CABG占 38 10 % ,药物治疗占 4 5 2 3%。PCI和CABG两组 (n =2 3) ,随访结果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 ,药物治疗组 (n =19)有 3例死亡 ,1例急性心肌梗死 (P <0 0 5 )。PCI组有 1例于术后 2个月因心绞痛复发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显示原病变部位发生再狭窄 ,故再次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单纯药物治疗组有 1例在随访期间行CABG ,两组间的血运重建率没有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可提高远期生存率 ,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高龄(≥65岁)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高龄(≥65岁)ULMCA患者427例(210例行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17例行CABG),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以计算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CI),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时间7.0(5.2,8.1)年,校正前结果显示,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1.544,95%CI:1.003~2.375,P=0.048)。卒中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3.089,95%CI:1.332~7.162,P=0.009)。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PCI组显著高于CABG组(HR=0.278,95%CI:0.159~0.486,P0.001)。全因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545,95%CI:0.951~2.510,P=0.079)。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19,95%CI:0.314~1.222,P=0.167)。MACCE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70,95%CI:0.550~1.079;P=0.129)。经Cox多因素分析校正后,CABG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仍显著高于PCI组(P=0.048),CABG组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P=0.011),PCI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P=0.027),主要由于PCI组较CABG组显著升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P0.001),死亡、心肌梗死经校正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较PCI治疗高龄ULMCA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显著升高,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