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04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在医院接收血液透析治疗,于透析治疗6个月时,行超声检查评估患者AVF功能,将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纳入未发生组。询问并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稳定透析6个月时,发生AVF功能不良占26.92%,未发生AVF功能不良占73.08%;发生组AVF狭窄占比多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全血糖化血红蛋白(GHB)、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未发生组,血清D-二聚体(D-D)、血钙(Ca)、血磷(P)水平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F狭窄、全血GBH、TC、血清D-D、Ca、P过表达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VF狭窄、全血GBH、TC、血清D-D、Ca、P过表达均能够增加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动静脉内瘘形成术后应用脉血康胶囊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36例尿毒症患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形成术前及术后应用脉血康胶囊7d、14d、28d后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应用脉血康胶囊7d、14d、28d后PT、APTT、TT较术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较术前降低,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作为水蛭制剂具有改善高凝状态的作用,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98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分为栓塞组(n=40)、未栓塞组(n=58),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分析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使用左卡尼汀上对比(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使用阿司匹林、叶酸上对比(P>0.05)。两组患者在钙磷乘积、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上对比(P<0.05);两组在血磷、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上对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左卡尼汀使用情况、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栓塞与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未使用左卡尼汀、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激酶微量泵泵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进行血液透析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71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局部微量泵泵入30万U尿激酶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U治疗。记录两组溶栓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372,P0.05)。且观察组出现不良症状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是否出现附壁血栓以及血栓形成时间是影响溶栓疗效因素(P0.05)。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微量泵入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效果好于外周静脉滴注,且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受血压、是否出现附壁血栓以及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通畅率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找到评估预后的指标及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所有患者,并随访1年,计算初级及次级通畅率。结果:54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PTA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为92.6%、75.9%、56.6%。次级通畅率为97.8%、87.4%、7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内瘘使用龄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影响PTA术后初级通畅率的危险因素。结论:PTA短期开通效果良好,但中长期通畅率低下,该问题仍需要克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超声指导下对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狭窄的维持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手术即刻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因AVF狭窄或闭塞住院并接受PTA介入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HD患者62例,分为对照组32例及超声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PTA,超声组患者则在超声指导下进行PTA.PTA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记录随访期间AVF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扩张部位再狭窄、闭塞需再次PTA或外科造瘘;新发生的AVF狭窄致HD不充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穿刺时间、PTA手术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1.92)min vs.(8.40±5.61)min,P<0.01;(62.83±13.43)min vs.(71.56±17.98)min,P<0.01].超声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手术即时成功率有高于对照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 vs.15.6%,P>0.05;96.6% vs.87.5%,P>0.05).超声组术后超声多普勒AVF瘘口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7.62±33.09) mL/min vs.(519.25±35.06) mL/min,P<0.01].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组随访期间无AVF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 vs.65.6%,Log rank=4.706,P=0.030).结论 应用超声指导PTA处理AVF狭窄方便、安全,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并能改善手术即刻及远期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 方法:经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慢性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狭窄超过50%,或狭窄部位血管内径<2.5mm作为治疗对象.按扩张后的目标血管内径与球囊直径1∶1.1的比例,选用相应直径的扩张球囊.局麻下,经皮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在放射监测下将扩张球囊置于狭窄部位,缓慢充气至目标值后,保留30s后缓慢放气.21例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共进行46例次治疗. 结果: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狭窄部位血管内径均扩张至与之相连的正常血管内径.近动脉吻合处狭窄的患者,血流量由扩张前的(157.46 ±26.43)ml/min增加至(353.26 ±16.73)ml/min.静脉吻合口狭窄的患者,在血流量为250 ml/min时,静脉压由扩张前的(211.33±14.18)mmHg降至扩张后的(102.12±12.42)mmHg.无血管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并发症出现. 结论:用扩张球囊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它的临床应用将会显著提高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开通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研究动静脉内瘘重建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老年高血压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实施AVF手术、术后发生AVF狭窄的老年高血压肾病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2组。对照组患者10例,行动静脉内瘘重建术;试验组患者13例,行PTA术。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及术后6个月AVF重建率等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成功率80.00%(8/10),试验组成功率84.61(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AVF重建率[61.54%(8/13)和40.00%(4/10)]、手术创口长度[(3.10±1.76)和(35.00±11.60)mm]、手术时间[(0.90±0.60)和(1.50±0.40)h]、术中出血量[10(9,11)和30(20,50)ml]、造影剂使用量[(50.00±25.17)和(8.13±3.34)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A在治疗老年高血压肾病患者AVF狭窄的疗效不劣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PTA血运重建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喜辽妥是否可以预防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方法 选自某院行动静脉管内瘘血液透析患者90例,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分组的方式进行随机抽取,对照组继续用传统常规治疗方法实施护理,研究组将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将对两组志愿者的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4天、1个月、6个月、1年、18个月研究组血栓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可以减少其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血液透析通路是血液透析当中关键环节,永久性透析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首要条件,有人称之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永久性血管通路主要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与移植血管内瘘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等首次创建上肢动静脉内瘘以来,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永久性透析血管通路,也被K/DOQI等指南推荐为首选的血管通路,据估算在我国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达85% ~90%.内瘘血栓形成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存在高龄、糖尿病、高凝状态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加之透析相关低血压、穿刺部位压迫不当及反复穿刺造成内瘘狭窄等原因,易导致内瘘血栓形成.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糖尿病肾病和肥胖患者逐年增加,如何保护自体血管及平衡患者疗效、费用和治疗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维护和内瘘血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新生内膜异常增生和血管向外重塑障碍导致静脉流出道狭窄是其最常见原因。由于目前对内瘘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尚缺乏有效措施提高内瘘通畅率。本文就血管通路狭窄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在血管通路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相关因素,为延长内瘘寿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5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测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57例(37.2%)患者出现AVF失功,发生时间为透析后(26.1±25.3)个月。与非失功者相比,失功者的前臂动静脉内径较小,透析低血压发生比例更高(P<0.005)。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前臂动静脉内径小是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前臂动静脉内径是影响AVF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以AVF为透析通路的MHD患者145例,采集患者临床资料,监测AVF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评估并发症等情况。根据患者内瘘功能,分为功能良好组(116例)和功能不良组(29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内瘘超声参数有无差异,分析内瘘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内瘘功能良好组患者年龄、吻合口直径、肱、桡动脉流量、阻力指数、搏动指数与内瘘功能不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肱动脉流量、吻合口直径是发生内瘘功能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肱动脉流量、吻合口直径是影响内瘘功能不良的重要因素,内瘘超声检查可为AVF功能不良早期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与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MHD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Irisin水平,观察患者24个月内AVF血栓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Irisin水平对AVF血栓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Irisin预测AVF血栓的灵敏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截断值(Cut-off)。结果 134例患者在24个月随访期间发生血栓37例,发生率为27.61%。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Iris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糖尿病、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血压和普通肝素抗凝(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Irisin是影响AVF血栓发生的风险因素(P0.05),其余影响血栓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透析低血压和普通肝素抗凝(P0.05)。Irisin预测血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97%和67.01%,AUC为0.759,截断值为302.7 ng/ml,95%CI为0.677~0.828。结论 Irisin水平降低是AVF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Irisin对AVF血栓预测具有中等诊断价值,对血清Irisin302.7 ng/ml的AVF患者应警惕其发生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科新建或重建AVF的MHD患者73例,根据用药情况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39例)和吲哚布芬组(34例).在常规MHD治疗基础上,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吲哚布芬组给予吲哚布芬片...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内瘘成熟障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尚无有效预防或治疗的方法,原因通常与动静脉吻合口处血管重建不良和内膜增生导致的吻合口处静脉狭窄相关.尽管对其病理生理学认知有了长足进步,但尚未转化为有效治疗措施,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进而开发更特异的疗法.本文综述了内瘘成熟障碍生物学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并对未来...  相似文献   

18.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赖以生存的“生命通道”,由于透析方法的进步,透析病人可以存活20年以上。因此,血管通路应该能维持更长时间。而目前动静脉内瘘使用3年成功率为65%~75%,其维持时间的长短除与病人动静脉条件外,还与内瘘术后护理和使用是否恰当有关,现就我们对内瘘护理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血栓形成是引起动静脉内瘘闭塞、丧失功能的常见并发症,可以分为内瘘早期血栓形成和晚期血栓形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率为移植血管的1/6,但血栓形成仍是自体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溶栓疗效主要取决于血栓形成时间、部位和通路类型;及时溶栓可避免插管透析,并且时间越长血栓与静脉壁黏附越紧,增加治疗难度.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早期血栓形成原因 发生在瘘管建立1月内,一般与全身因素、解剖学、原发病和手术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成功率已有极大提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由于PD操作复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其中胰瘘是PD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5%~25%。1993年2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共完成PD108例,其中15例发生胰瘘。现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