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馨  白志强 《嘉兴医学》2002,18(2):85-87
目的:探讨原位回肠膀胱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9年10月-2001年6月收治的7例术后病人进行随访分析,随访6-2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日间完全自控排尿7例,夜间完全自控排尿6例,偶有遗尿1例,平均最大膀胱容量420ml,平均剩余尿量24ml,输尿管轻度扩张1例,血肌酐,尿素氮保持正常,无代谢性酸中毒,无再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无肿瘤尿道复发,结论:原位回肠膀胱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可控性好,远期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目前尿流改道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
膀胱Ca是男性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根据报道,近20年来膀胱Ca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在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发病率较高。手术治疗仍是膀胱肿瘤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膀胱Ca复发都应首选全膀胱切除术,膀胱全切后选肠襻替代膀胱是目前治疗膀胱肿瘤的最好方法,但以往的膀胱全切、回肠代替膀胱术需尿流改道,对患者生理、生活和工作都有较大影响。我科在2002年开始行6例膀胱全切、  相似文献   

3.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排尿功能训练对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术后提高排尿控尿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的意义。方法对32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于术后2周行以间断夹闭尿管、提肛训练及腹压排尿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新膀胱排尿训练。结果32例中,29例获得随访,29例患者均能掌握和适应新的排尿方式,日间控尿良好,4例拔管后出现夜间遗尿,经强化夜间定时排尿功能训练,3个月后遗尿消失。结论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术后掌握和适应新排尿方式的有效途径,可以明显提高控尿和排尿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附6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行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手术体会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从1988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有6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 回肠新膀胱术.回肠新膀胱术采用回肠末端肠段,作对系膜缘切开,然后将回肠片U形排列缝合,间断内翻缝合重建膀胱颈,输尿管行黏膜沟再植.对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尿控情况、肾功能、影像学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围术期死亡外,其余患者随访12~168个月.共死亡13例.并发症为肾功能不全1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9例、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尿漏5例、出血4例、切口疝4例、尿道狭窄3例、尿道复发1例.42例患者尿控效果满意.结论:经过长期随访,我们提出的新型原位回肠膀胱术是一种效果良好、并发症较低的尿道改道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尿流改道方式影响,可控性或非可控性尿流改道后患者不能自主排尿,生活质量差;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可自主排尿,生活质量改善,但存在排空不良和控尿不全等问题。我科2000~2006年5月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原位回肠膀胱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Bricker)膀胱术与原位回肠(Hautmann)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及近期疗效。方法该院2010~2014年施行腹腔镜Bricker膀胱术74例,Hautmann新膀胱术30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中情况、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盆腔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阳性共8例(7.8%),合并前列腺癌3例(2.9%),无切缘阳性病例。Bricker膀胱术组、Hautmann新膀胱术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4.2±1.4)、(5.3±2.2)d ,P=0.00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9%(23例)、53.3%(16例),P=0.043。 Hautmann新膀胱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白天和夜间尿控分别为76.9%、57.7%,术后12个月白天和夜间尿控分别为90.9%、81.8%。 Hautmann新膀胱术组术后2例(7.7%)复发转移,Bricker膀胱术组术后9例(14.1%)复发转移。结论 Bricker膀胱术和Hautmann新膀胱术具有相似肿瘤根治效果,但Hautmann新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9年以来开展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治疗多发性膀胱癌患者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晚期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需要同时行尿道改道术 ,过去常行回肠或直肠代膀胱等手术 ,均需从腹壁收集尿液 ,手术复杂 ,并发症多 ,且给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为了远期效果满意、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我科于 1 999年 3月成功的开展了 1例可控回肠代膀胱术 ,术后并发症少 ,患者掌握自我导尿技术 ,能自行定时插管排尿 ,免去了配带集尿袋的麻烦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周×× ,男 ,45岁。 1 999年 3月 1日因尿频半年 ,伴右侧腰痛半月偶有全程肉眼血尿入院。曾间断排出 1 0余枚微小结石 ,曾在外院行补液、抗炎治疗疗效不…  相似文献   

9.
回肠膀胱术(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膀胱术是尿流改道中常用的术式。我院从1984年-1993年共施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30例,其中15例获得随访。经回顾性讨论,认为回肠膀胱术是较为简单、安全、并发症较少,远期效果可靠的尿流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燕 《吉林医学》2011,(11):2282-2283
目的:总结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的护理经验,以提高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患者术后的康复质量。方法:分析2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病例。结果:2例患者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积极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理想的膀胱替代手术。方法:对5例复发性或浸润性膀胱癌患施行膀胱全切,回肠和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术后经6-21mo随访观察。结果:5例术后平均随诊10mo,白天能达到完全控尿,夜间有2例发生遗尿现象;新膀胱容量平均350ml,残余尿平均30ml。IVU示仅1条输尿管轻度扩张,无返流;1例术后3mo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肾功能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无酸中毒及营养障碍,均健康、无瘤生存。结论:回肠和结肠新膀胱术均具有容量适当,低压可控,正位排尿,低吸收,无返流,肾功能得到保护,是一种低并发症可以选择的手术。  相似文献   

12.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2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从2003年05月至2009年12月间126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患者(其中行回肠膀胱术45 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1 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近、远期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回肠膀胱术组的尿瘘、不全肠梗阻、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对上尿路的损害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都是较好的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但回肠膀胱术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应为高龄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膀胱癌患者使用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情况,白天控尿良好的患者占94%,夜间控尿良好的占84%。排尿通畅者占21例,不畅者占4例;B超检查没有出现上尿路扩张症状,膀胱造影没有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现象。结论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两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7例膀胱癌患者,其中行回肠膀胱术35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22例,对两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的手术出血量l000(650,1400)ml较原位回肠薪膀胱术组500(300,6001ml为多,而在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方面,回肠膀胱术组则少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分别为25d和39d,21078.74(18840.13,28140.02)元和36483.13(33496.01,45464.16)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手术时间[(393±74与416±113)min】、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62.9%与63.6%)、围手术期死亡率(2.9%与4.6%)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都是目前较好的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二者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术后T型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T型回肠新膀胱术:截取一段54 cm左右的回肠,利用远端的44 cm肠管做成储尿囊,而近端的10 cm肠管作为新膀胱的输入袢,并通过将输入袢远端的5 cm肠管包埋于构成储尿囊两肠管之间的浆膜隧道内而形成抗返流机制。结果25例手术经过顺利,术后3周拔除尿管后均能自控排尿,尿量为50~200 ml。术后3个月复查尿常规无异常,肾功能及电解质无异常。尿动力学检查,新膀胱最大容量为(327.3±62.7)ml,最大尿流率为(16.2±7.9)ml/s,充盈期膀胱内压力为0~8 cmH2O,排尿期膀胱内压力为8~16cmH2O,剩余尿为0~40 ml。静脉肾盂造影或B超检查,结果表明无肾积水、无输尿管扩张。膀胱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结论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较好的尿控及排尿能力,是一种良好的尿流改道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措施。方法时5例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采用输尿管回肠代膀胱Nesbit吻合术,回肠代膀胱不造瘘,耻骨后引流管负压吸引。结果随访3~12个月,回肠代膀胱内压低、顺应性好、容量大,无输尿管返流、梗阻,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有患者白天控排尿良好。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后,并发症少,控排尿良好,患者的生存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和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2年至2007年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68例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术中术后一般情况、近远期并发症、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种术式仅手术时间(5.41±0.99h VS 4.51±1.28h)、住院时间(34.50±8.87d VS 21.24±8.99d)、术后尿瘘(37%VS 12%)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回肠膀胱术虽早期并发症较多,但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仍值得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89~1994年对12例膀胱癌患施行全膀胱切除术后,采用改良的回肠袋代膀胱与尿道吻合,随访3~6年,效果较好,患生活质量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尿动力学特征表现及上尿路功能损害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年龄39~68(54±10)岁,男性90例,女性15例]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6~36(20±6)个月,为代膀胱组]随访资料,包括尿动力学检查、泌尿系彩超、肾功能、膀胱排尿造影和排尿表现.并选取20例患者[年龄40~70(56±10)岁,男性15例,女性5例]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正常膀胱组.比较代膀胱组和正常膀胱组相关参数的变化.同时,根据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将行膀胱排尿造影的代膀胱患者分为有返流组和无返流组,比较2组相应参数变化.结果 代膀胱组尿流曲线为间断或低平尿流曲线,正常膀胱组为钟形尿流曲线;代膀胱组最大尿流率[(12±4)ml/s]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21±5)ml/s],而残余尿量、最大代膀胱容昔分别为(47±22)、(533±166)ml,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8±7)、(412±57)ml.代膀胱组代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尿意感,稳定性较好,仅有9例出现蠕动波,波幅较低,规律出现,并随灌注量增多频率先逐渐增加后降低,多不伴有明显感觉.共有90例(86%)患者术后3个月膀胱排尿造影随访时未见膀胱输尿管返流.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有11例(12%)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残余尿量、最大代膀胱容量、排尿期最大代膀胱压及颈口开放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返流患者.结论 W型原位回肠代膀胱具有不同于正常膀胱组织特征的尿动力学表现,残余尿量、代膀胱容量、排尿期膀胱压及膀胱颈口开放不良是其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尿动力学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h死亡1例,出现近期并发症9例,远期并发症7例。57例均获随访6~84个月,平均67个月,5年生存率58.1%。结论: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