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30名帕金森病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N20、P25、N30波,额叶的P20、N3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刺激胫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P40、N50、P6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和下肢N50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SEP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给予早期脑卒中患者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对其体感诱发电位及上肢功能重建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98例早期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观察组49例给予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对比两组患者上肢功能:Bruunstrom分期、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Carroll手功能评定(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上肢协调功能:肘屈曲协同收缩率、肘伸展协同收缩率;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波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手Bruunstrom分期、上肢Bruunstrom分期、肘屈曲协同收缩率、肘伸展协同收缩率、Fugl-Meyer、UEFT量表评分、N20波幅高于对照组,N20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脑卒中以制衡理论为基础进行镜像干预可有效改善大脑诱导电位,提高上肢协调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N20'用于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42例首次发病、病程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上肢SEP检测,检查前对患侧上肢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将患侧肢体对侧大脑皮层记录的SEP记为N20,将患侧肢体的同侧大脑皮层记录的上肢SEP记为N20'。研究N20'潜伏期、波幅与FMA及MBI评分的关系。结果:①N20波未引出时N20'均未引出,而N20引出时仍有18.9%(7/37例)N20'波未引出;N20异常患者N20'均异常,而N20正常患者63.0%(17/27例)N20'异常。②N20'异常患者FMA和MBI评分低于N20'正常者(P0.05)。N20与N20'潜伏期分别与上肢FMA评分呈负相关,且后者相关性更大(r=-0.375, P=0.023; r=-0.414, P=0.020)。③N20(-)N20'(-)组FMA评分明显高于N20(-)N20'(+)组及N20(+)N20'(+)组(P0.05),3组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基底节脑卒中N20'未引出率占所有N20'未引出的90.9%(10/11例),基底节脑卒中N20'异常率为95.0%(19/20例)。不同部位脑卒中患者MB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20'波可作为观察偏瘫侧上肢功能的一种客观量化的电生理指标。N20结合N20'相对于单一记录N20能更好地反映当前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4.
重症肌无力20例患者VEP、SEP、BAE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重症肌无力(MG)患者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 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种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新诊断的MG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VEP、SEP及BAEP。结果:与正常人比较,VEP 6例(30%)异常,其中5例双侧和1例单侧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EP 4例(20%)异常,其中3例双侧和1例单侧N13-N20波间期延长,波幅降低; BAEP 9例(45%)异常,其中7例双侧和2例单侧的Ⅲ-Ⅴ和Ⅰ-Ⅴ波间期延长,Ⅲ、Ⅴ波波幅减低。结论:有部分MG患者的VEP、SEP及BAEP有明显的变化,提示他们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通路不同程度受损害,并且这三种诱发电位可能对胆碱能传递受损程度的判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 30例临床无明显肝性脑病的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进行了视觉诱发电位 (VEP)和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 (SSEP)检查。结果显示 ,肝硬化组VEP和SSEP各波潜伏期及SSEP的N13~N2 0、N13~P2 5峰间期均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肝硬化组VEP的P10 0、N12 5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肝硬化组VEP、SSEP的异常率分别是 36 .7%、6 0 %,有 1种或 2种诱发电位异常的患者占 76 .7%。以上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在临床发生肝性脑病之前 ,已经有脑诱发电位异常和脑功能损害。脑诱发电位能敏感、客观地早期诊断肝硬化患者的亚临床性肝性脑病 ,其中SSEP最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病患者及直系亲属视觉诱发电位 (VEP)、体感诱发电位 (S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变化。方法 :对 10例Wilson病患者及其 18名直系亲属进行VEP、SEP及BAEP检测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5例患者双侧和 2例患者单侧VEP的P10 0潜伏期 (PL)延长。 1例患者双侧和 3例患者单侧SEP的N13-N2 0的波间潜伏期 (IPL)延长。 1例患者双侧和 2例患者单侧BAEP的Ⅲ -Ⅴ的IPL和Ⅰ -Ⅴ的IPL延长。提示Wilson病患者视觉、躯体感觉及听觉神经传导通路有不同程度的电生理活动障碍。 18名直系亲属中有 4名双侧和 3名单侧VEP的P10 0PL有不同程度的延长 ,2名亲属单侧BAEP的Ⅲ -Ⅴ和Ⅰ -Ⅴ的IPL延长。结论 :Wilson病患者的VEP、SEP及BAEP有明显的变化 ,提示Wilson病患者早期即有感觉通路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0岁,农民。四肢麻木45天,伴行走不能半月入院。有1年多腹泻史。45天前双足趾麻木,渐向上蔓延,双上肢麻木感,时伴痒或疼。维生素B_1治疗无效,并渐感双下肢沉重、行走不稳,自感脚掌增厚,走路似踩棉絮感,双手动作笨拙,且进行性加重,近半月来不能行走。体检:T 36.8℃,P 84次/分,R 19次/分,Bp20/12KPa。四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以双下肢显著。双上肢远端肌力4级,近端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远端肌力3级,近端肌力4级,肌张力轻度增强。双侧腱反射“ ”,右Hoffmann征阳性,双侧Babincki、Chaddock征阳性。双侧快复轮替动作笨拙,指鼻试验不准,误指试验阳性。四肢呈手套袜子样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消失。血Hb108g/L,RBC3.3×10~(12)/L,WBC6.2×10~9/L,N 0.6,L0.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对颈椎病诊断的意义,检测了15例颈椎病患的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SEP),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颈椎病患SSEP的N20、P25波潜伏期及N13-N20峰间潜伏期(即中枢神经传导时间,CCT)和N13-P25峰间潜伏期均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其SSEP异常率为73,3%。提示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检查能客观评价颈椎病患的神经功能,有助于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 31例截瘫患者采用肋间血管神经转位植入桥接损伤段脊髓和神经根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 :用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对手术前后的病人进行检测。结果 :发现术前仅有 13例患者出现马尾电位 (CE)波 ,术后 31例患者均能引出CE ,N2 8,P4 0 波。结论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对此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全凭静脉麻醉下,使用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对脑中央区手术进行术中监测的方法。方法:使用皮层电极对12例中央区肿瘤患者进行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在中央后回感觉皮层区相应部位记录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的N20-P25波,沿中央后回功能区皮层向前移动电极,直至记录到一个波型相反(位相倒置)、波幅相近的波型P20-N25,将其定为运动中枢刺激点。使用高频串刺激(TS)直接刺激该点,在上肢肌肉记录MEP。结果:12例患者均能成功地记录到MEP。术中注意保护此区,术后患者症状无明显加重,被监测的上肢肌力无明显减退。结论:对于脑中央区手术,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找出运动中枢刺激点并作MEP监测(术中注意保护此区)是一种优良的术中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23岁,主因进行性四肢无力20天,抽搐2小时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因口服敌敌畏50ml后昏迷.经洗胃、阿托品、解磷定等治疗,1周后痊愈.于20天前出现四肢无力,手足麻木,症状渐近性加重,至入院当日,站立行走困难,双上肢不能抬举,持物不能,入院前2小时,突发意识丧失,双眼上吊,四肢抽搐,持续约1分钟,半小时后,类似症状再次发生,抽搐1分钟后清醒,对抽搐情况不能回忆.查体:神清、淡漠、对答切题,颅神经(一),双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O级,骨间肌及大小鱼际轻度萎缩,双下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Ⅰ-级,胫前肌群轻度萎缩,双手及双足手套、袜子样痛觉减退.四肢肌张力低,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跟腱反射均(一),病理征(一).脑脊液检查正常.肌电图示重度神经源损害.所检四肢肌大量纤颤电位及正锐波,无动作电位,无诱发电位出现.脑电图示中度异常,低中幅δ、θ波增多,以θ活动增多为著,呈现弥漫的非节律性、阵发性慢波.头颅CT正常.经给予糖皮激素、营养神经,B族维生素药物治疗,并予以针炙及理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痉挛性斜颈患者大脑皮层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0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刺激正中神经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P22、N30波潜伏期及P22、N30波幅进行比较分析,30例正常对照组仅在颈部主动向右侧扭转时对双侧P22、N30波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SEPP22、N30潜伏期正常,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部扭转方向的对侧大脑半球前中央区的P22-N30波幅比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前中央区记录的双侧P22N30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P P22、N30潜伏期正常提示传导通路结构完整,头部扭转方向的对侧大脑半球前中央区的P22-N30波幅比明显高于对侧,提示患者对侧大脑皮层前中央区电活动存在异常的兴奋及抑制,即抑制性减弱,兴奋性增高,N30记录的是刺激正中神经SEP中长潜伏成分,可能来源于运动辅助区,进一步提示患者存在感觉一运动整合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动态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三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脑血管病昏迷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急性脑卒中致昏迷65例患者进行EEG、SEP、BAEP检查。EEG按Young标准分为Ⅰ—Ⅴ级;BAEP分析Ⅰ、Ⅲ、Ⅴ波各波潜伏期、峰间期及双侧波幅差,结果按Cant标准分为Ⅰ-Ⅲ级;SEP分析N20波,结果也分为Ⅰ-Ⅲ级。预后分为清醒、持续植物状态和死亡三种情况。结果:65例患者,EEG、BAEP、SEP均为Ⅰ级的15例患者中,死亡3例,持续植物状态2例,清醒10例;EEG、BAEP、SEP均为Ⅱ级的13例患者中,死亡5例,持续植物状态2例,清醒6例;属EEGⅢ级及其以上、BAEP及SEPⅢ级的37例患者中,死亡24例,持续植物状态9例,清醒仅4例。结论:EEG、BAEP和SEP的分级高低(异常程度)与昏迷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分级越高病死率越高。EEG、BAEP和SEP相结合,可以提高判断脑血管病昏迷患者预后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 8.5~ 10岁正常儿童视觉诱发电位基值 ;方法 :以 DISA2 0 0 0 C型肌电仪对 8.5 - 10岁的 5 0名正常儿童 (男 2 5名 ,女 2 5名 )进行了视觉诱发电位 (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测试 ;结果 :被试儿童 VEP波的形态极为规整和相似 ,可分别描述为 :( 1)陡峭型 ,P3出现 ,4 0例 ;( 2 )陡峭型 ,P3不出现 ,4例 ;( 3 ) W型 ,P3出现 ,6例。 VEP各波的出现率分布在 4 2 % - 10 0 % ,其中 ,主波群 ( N1- P2 - N2 )的出现率为 82 % ,10 0 % ,10 0 % ,P3波的出现率为 92 % ,提示 8.5 - 10岁儿童脑的发育程度已相当高 ,顶叶联合皮层已基本成熟和完善。对随机抽取的5例被试在第一次测试后的 14天和 4 4天进行的相同条件的重复测试显示儿童 VEP测试的稳定性好 ,左右眼测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和脑发育、脑功能的检查手段。主波群性别间比较显示 ,右眼刺激记录的 N1波潜伏期、左右眼刺激记录的 N2波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 ,其原因可能是 N1、 N2波所代表的视觉传导路、皮层和丘脑激活系统的功能存在差异 ,也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别儿童生长发育速度不同导致。结论 :8.5 - 10岁儿童 VEP十分稳定 ,可做为脑发育及脑功能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联合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对30例昏迷患者分别在病程的急性期、3个月、6个月时作BAEP、SSEP检测.结果:急性期BAEP检测30例均异常,其中双侧异常17例,单侧异常13例,表现为Ⅰ波后各波潜伏期(PL)延长或波形消失,波间潜伏期(IPL)延长.Ⅲ波、Ⅴ波存在者预后好,消失者呈重残、植物状态或死亡.急性期SSEP正常6例,异常24例(80%),表现为皮层电位异常,N20波缺失,PL延长,波幅严重降低,波形离散.24例SSEP异常者中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13例(其中5例死亡)(54%).17例BAEP严重异常者SSEP也同样表现为严重异常.结论:BAEP、SSEP联合检测能分别反映脑干及大脑的功能,能早期判断昏迷患者的预后,尤其SSEP皮层电位N20异常程度可客观判断脑病变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对前庭系统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2 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者进行BAEP检查 ,并以 5 0名正常健康受试者作对照。结果 :12 6例中BAEP异常 90例 ,异常率 71 4 %。其表现分为二组 :①内耳型组 37例 ,可见Ⅰ波消失或Ⅰ波和其后各波均消失 ,或Ⅰ波潜伏期 (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 ,同时Ⅰ波至Ⅴ波峰间期 (IPL)延长 ;②脑干型组 5 3例 ,表现为Ⅰ波正常 ,Ⅲ波或Ⅴ波PL延长或波形消失 ,Ⅲ—Ⅴ、Ⅰ—ⅢIPL延长 ,Ⅴ /Ⅰ波幅比小于 0 5及双侧Ⅴ波PL侧间差 >0 4ms。结论 :BAEP对于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监护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血管内栓塞治疗(EVE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进行EVET的31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9~67岁,平均37.6岁。结果:①影像学结果:31例AVM病例中,17例(55%)行一期EVET,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3例行二期栓塞治疗有2例(7%)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2例行三期栓塞治疗,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9例行一期EVET时出现SEEP的明显变化,未作进一步的EVET。以最后一期栓塞后的数字减影式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栓塞程度统计: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100%栓塞)19例,占61%;70%~99%的栓塞7例,占23%;30%~69%的栓塞4例,占13%;≤29%的栓塞1例,占3%;②SSEP结果:术中N20波潜伏期及波幅无变化17例,5例SSEP有变化者治疗好转后作了二、三期EVET。8例出现中枢传导并N20波幅的降低,1例出现N20波消失,此9例未作进一步的EVET;③并发症:共4例,其中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1例术后出现偏瘫等神经功能损害,1例术后出现正常灌注压突破并死亡;④随访结果:良好28例,占90%...  相似文献   

18.
心因性阳痿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心因性阳痿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学改变。方法 :对 30例心因性阳痿患者 (心因组 )进行球海绵体肌反射 (BCR)、坐骨海绵体肌反射 (ICR)及阴茎背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SSEP)的潜伏期、波幅检测 ,并与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病人组与对照组BCR、ICR、SSEP的P4 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而病人组P4 1波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心因性阳痿患者SSEP的P4 1波幅降低 ,这似乎有助于心因性阳痿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的神经功能状态。方法 :对 3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进行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查 ,刺激部位均为右腕正中神经。结果 :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的SEP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其中P15、N2 0 、P2 5、N3 5的潜伏期延长和N13 -P15的波间期延长分别占本组异常数的 85 %、40 %、35 %、2 5 %和 2 0 %。这些值与正常人组相比较 ,其两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SEP可为研究亚临床肝性脑病提供电生理学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性 ,6 0岁。因四肢无力伴肌萎缩 12年 ,加重 4~ 5年于 2 0 0 2年 1月 2 8日来我院就诊。查体 :神清 ,前额秃发 ,表情淡漠 ,反应稍迟钝 ,语速偏慢 ,带沉重鼻音。说话时开口困难 ,双手握拳后不能立即松开 ,走路时起步比较困难 ,遇冷时加重。双侧颞肌、胸锁乳突肌、大小鱼际肌、第一骨间肌和胫前肌萎缩 ,上肢重于下肢。右侧睾丸萎缩。上肢近端肌力Ⅳ级 ,远端肌力Ⅲ级 ,下肢近端肌力Ⅴ- 级 ,远端肌力Ⅳ级。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理征未引出 ,无感觉障碍。扣击肌肉时出现肌丘 (双侧腓肠肌持续 2min左右才消失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