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七氟醚与异氟醚分别复合氧化亚氮在紧闭式静吸复合全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S、I两组,每组患者均于诱导前静注咪唑安定004mg/kg+太尼2ug/kg,1分钟后S组吸入5%七氟醚+50%氧化亚氮,Ⅰ组吸入3%异氟醚+50%氧化亚氮,待患者入睡后静注罗库溴铵06mg/kg,气管插管后S组继续吸入1.0-30%七氟醚+50%氧化亚氮,I组吸入0.6~18%异氟醚+50%氧化亚氮至术毕,同时观察各时点MAP、HR、SPO2、。BIS及吸入麻醉药浓度,手术结束观察病人苏醒及拔管时间,术后随访术中知晓、恶心、呕吐及有无其它不良反应。结果七氟醚与异氟醚分别复合氧化亚氮全程吸入麻醉,结合BIS监测指导术中用药,使诱导、苏醒迅速,麻醉过程平稳,麻醉深度易控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结论七氟醚与畀氟醚分别复合氧化亚氮全程吸入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作为临床麻醉用药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喉罩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舌系带矫正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舌系带矫正术小儿60例,分为气管插管组(T组)和喉罩组(L组)两组,每组30例。8%七氟醚+5 L/min氧气诱导,开放外周静脉,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罗库溴铵0.3 mg/kg。待脑电双频指数(BIS)达45~50时,T组插入气管导管,L组置入喉罩并在口腔两侧放入纱布,术中调整1.5%~3%七氟醚和2 L/min氧气,维持BIS 40~60。分别记录麻醉前(T1)、置管/喉罩即刻(T2)、手术开始时(T3)、拔管/喉罩即刻(T4)的SBP、HR、ETCO2和SpO2,手术时间、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患儿术后呛咳、喉痉挛、反流误吸及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均没有出现反流误吸。T组术后呛咳8例,苏醒期躁动9例,喉痉挛1例,而L组术后呛咳1例,苏醒期躁动2例,喉痉挛未出现。与T组相比,L组术后呛咳和苏醒期躁动病例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T组在T2、T4时点SBP、HR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相比,T组苏醒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可安全应用于小儿舌系带矫正术,对小儿呼吸道刺激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七氟醚对小鼠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吸入空气组、吸入1.0MAC七氟醚2h组、吸入2.0MAC七氟醚2h组、吸入3.0MAC七氟醚2h组;RT-PCR方法检测了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2h小鼠肺内表面活性蛋白A和B(SP-A、SP-B)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吸入不同浓度小鼠肺内SP-A、SP-B蛋白的表达。结果 吸入七氟醚2h能降低小鼠肺内SP-A和SP-B表达,而且随吸入浓度升高,SP-A、SP-B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七氟醚能够降低小鼠肺内SP-A和SP-B表达。  相似文献   

4.
七氟醚是常用吸入麻醉药,因其对呼吸道刺激性小,麻醉诱导平稳、快速,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术后苏醒快等优点而广泛用于临床.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是评价吸入麻醉药效强度的重要指标,但在临床 情况下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药物、个体差异、温度、血压、测量方法、电刺激、麻醉时间等因素对七氟醚MAC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如何合理使用七氟醚,提高其有效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氟醚麻醉维持中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压的改变及最适浓度。方法按常规手术安排顺序收入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60例,常规诱导,全程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4例,中年组20例,老年组6例。记录诱导前及麻醉维持后10 min(T1)、20 min(T2)、30 min(T3)、60 min(T4)的SBP、DBP、MAP、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sev)及各浓度下患者例数、年龄。结果麻醉维持后血压波动在正常范围,维持后MAP在诱导前MAP±20%范围内波动。各时间点不同CETsev下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不同CETsev下患者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麻醉时间延长,0%~1%CETsev下患者例数由35例下降至11例,1%~2%时由10例上升至20例,2%~3%时维持在14例左右。结论 CETsev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压的影响近似,2%~3%CETsev在各年龄段是既能满足手术需要,又能维持循环稳定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全麻诱导对患者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6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研究比较3组患者吸入七氟醚4%(A组)、6%(B组)和8%(C组)浓度的诱导时间、诱导质量、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的差异.并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患者入睡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和警觉与镇静评分(OAA/S评分).结果 C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为(45.5±4.4) s要明显短于A组(78.1±8.3) s和B组(55.2±6.9) s(P<0.05),患者入睡时间C组(93.0±10.7) s也明显快于A组(148.4±13.8) s和B组(102.0±8.9) s(P<0.05).OAA/S评分为3分时,C组的BIS值为 (74.1 ±3.8),AAI值为(37.2±4.2) ; C组诱导前后MAP下降和HR增快,且部分患者波动较大(P<0.05).C组呼吸暂停发生率(30%)要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单纯吸入七氟醚诱导患者入睡快,临床推荐吸入浓度为6%,其可提供良好的麻醉质量,且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观察全麻气管插管后七氟醚和异氟醚吸入对吸烟和非吸烟患者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峰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既往有和无吸烟史择期手术的普通外科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既往有或无吸烟史患者各40例],随机分为4组(n=20):有吸烟史患者吸入七氟醚全麻组(SS组)和吸入异氟醚全麻组(SI组),无吸烟史患者吸入七氟醚全麻组(NS组)和吸入异氟醚全麻组(NI组).使用多功能麻醉气体监护仪监测患者吸入麻醉剂浓度达到肺泡最低有效浓度(1MAC)后4、8、12、16min的气道峰压、肺顺应性,同时用无创心功能测定仪监测气道阻力,记录各组患者在吸入麻醉剂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吸入前相比,所有接受全麻气管插管的患者在使用七氟醚和异氟醚吸入维持4、8、12、16 min后均出现气道阻力和气道峰压的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SS组和NS组8min后下降趋于稳定[气道阻力:SS组(10.38±1.12)cmH2O·L-1·s-1,NS组(9.65±1.04)cm H2O·L-1·s-1;气道峰压:SS组(13.52±1.01)cm H2O,NS组(12.86±0.94)cm H2O,1 cm H2O=0.098kPa],SI组和NI组则于12 min后下降趋于稳定[气道阻力:SI组(10.30±0.98)cm H2O·L-1·s-1,NI组(11.00±0.73)cm H2O·L-1·s-1;气道峰压:SI组(13.47±0.88)cm H2O,NI组(12.85±0.65)cm H2O],同时间点的非吸烟组下降幅度高于吸烟组(均P<0.05).4组患者在使用七氟醚和异氟醚吸入维持后其肺顺应性较吸入前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同时间点的非吸烟组与吸烟组相比肺顺应性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麻气管插管后七氟醚和异氟醚吸入使患者的气道阻力和气道峰压出现明显下降,吸烟者比非吸烟者下降程度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全胃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76例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麻醉方法分成2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实验组给予吸入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恢复情况、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定力恢复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麻醉后(T1 ~T5时段)的BI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指标水平与麻醉前(T0时段)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T1 ~T5时段的心率指标水平较对照组稳定(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胃切除手术中采用吸入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在小儿腭裂修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黄元云 《解剖与临床》2008,13(2):121-123
目的:探讨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腭裂修补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择期腭裂修补术患儿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安氟醚组(E组),每组20例。E组安氟醚浓度由1%逐渐升至4%,S组七氟醚浓度由1%逐渐升至8%。维持阶段,挥发性麻醉药浓度维持在1.3~1.5MAC。连续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诱导、维持及恢复过程。结果:麻醉期间两组血压、心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诱导及恢复过程拒吸、呛咳、躁动等各项指标S组明显好于E组(P〈0.05或P〈0.01)。结论: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是小儿腭裂修补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腹腔镜手术中采取七氟醚低流量麻醉和异氟醚低流量麻醉,观察两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56例,按照分层随机法,随机分为I组合II组,I组采取七氟醚低流量麻醉,II组采取异氟醚低流量麻醉,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I 组患者气腹前SBP、DBP及HR在T2、T3、T4时与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 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长于I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血流动学更平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全麻诱导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病人70例,ASAⅠ级至Ⅲ级,年龄22~69岁,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每组35例,其中七氟醚组(S组)吸入6%七氟醚麻醉诱导;异丙酚组(P组)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注入10μg/kg芬太尼。病人入室后记录血压(B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2、3min的BP和HR以及病人意识消失的时间。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插管前即刻两组BP均下降,S组HR减慢(P〈0.01);插管后1minP组BP下降(P〈0.01);插管后3min,P组HR较S组快(P〈0.05)。结论七氟醚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12.
七氟醚和异丙酚对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麻药物异丙酚和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病人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七氟醚(S)组30例和异丙酚(P)组20例.S组于诱导后吸入七氟醚,使肺泡内七氟醚浓度依次达到0.5、1.0、1.5 MAC,并分别将其作为观察点作SEP术中监测;P组于诱导后全凭静脉稳定泵入异丙酚,并分别将诱导后泵入前、泵入后15、30、45 min作为观察点作SEP术中监测.记录两组麻醉前及上述各时点的SEP波幅、潜伏期变化.结果:S组随着麻醉深度的改变和七氟醚浓度的增加,其SEP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下降,在各肺泡七氟醚浓度之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P组平稳麻醉各时点对SEP潜伏期及波幅的影响小,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时吸入性麻醉药物七氟醚对SEP波幅、潜伏期有明显影响,吸入浓度小于1.0 MAC时SEP较为稳定,麻醉效果较为理想;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SEP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氟醚对小鼠肺表面活性蛋白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吸入空气组、吸入1.0MAC异氟醚5min组、吸入3.0MAC异氟醚5min组、吸入1.0MAC异氟醚2h组、吸入3.0MAC异氟醚2h组;RT-PCR方法检测小鼠肺内SP-A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肺内SP-A蛋白的表达。结果 吸入异氟醚5min对小鼠肺内SP-A表达无影响,吸入异氟醚2h能降低小鼠肺内SP-A表达,而且随吸入浓度升高,SP-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吸入高浓度异氟醚长时间能够降低小鼠肺内SP-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氯酚酸钠预处理对减少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躁动的作用及护理。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I级~Ⅱ级、年龄1~4岁、拟行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儿入室后,采用七氟醚吸诱导并复合双氯酚酸钠栓1/2粒直肠给药;对照组采用七氟醚吸入诱导麻醉。观察两组患儿麻醉效果、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及在恢复室的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有12例(20%)、对照组有28例(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恢复室的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氯酚酸钠预处理能减少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躁动,苏醒期的护理关键是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和安全的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地氟醚麻醉深度下切皮刺激后数字脑电图(QEEG)及血液动力学变化,评价两者用于监测地氟醚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24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分成三组,以异丙酮、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控制呼吸并吸入地氟醚,呼气末地氟醚2分别维持城0.8MAC(A组)、1.0MAC(B组)或1.5MAC(C组),稳定15分钟后切皮。记录麻醉前、插管后6min、切皮前及切皮后2min时平均动脉压(MA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比卡因骶管阻滞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2~6岁择期行疝、鞘膜积液、尿道下裂,隐睾手术治疗的患儿60例。所有患儿均为ASA1级,均行骶管阻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B-D组行0.25%布比卡因复合1.5 μg/kg右美托咪定骶管阻滞;B组单纯应用0.25%布比卡因行骶管阻滞。比较两组患儿术后PAED评分、FLACC疼痛评分及脸谱疼痛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骶管阻滞前,骶管阻滞后每隔10 min的HR、MAP、SpO2、ETCO2。结果 两组患儿T1~T6期间HR、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1.93±0.33)vol%高于B-D组(1.22±0.21)v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术后脸谱疼痛评分、FLACC 评分及PAED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比卡因骶管阻滞能有效减少七氟醚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小鼠脑内E-W核神经元中磷酸化的ERK1/2(pERK1/2)在异氟醚吸入麻醉-苏醒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为探讨E-W核在麻醉效应产生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证据。我们将36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第1组为清醒对照组(Con);第2、3组为异氟醚麻醉组(Iso-1、Iso-2:分别吸入1.0MAC异氟醚5min和1h);4~6组为异氟醚麻醉苏醒组(W-1、W-2:吸入1.0MAC异氟醚5min后停药2min、30min;W-3:吸入1.0MAC异氟醚1h后停药30min)。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观察各时间点E-W核内pERK1/2阳性细胞并计数;用荧光双重标记法进一步明确pERK1/2阳性神经元的性质。结果显示:正常清醒小鼠E-W核内pERK1/2阳性细胞数量很少(2.2±1.5);异氟醚麻醉过程中pERK1/2表达显著增高(阳性细胞计数,Iso-1∶40.9±8.1;Iso-2∶40.2±9.6,与清醒对照相比,P<0.001);苏醒30min时pERK1/2表达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W-2∶2.1±2.2;W-3∶0.75±1.2)。pERK1/2阳性神经元部分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阳性,部分是乙酰胆碱(ChAT)阳性。上述结果提示,异氟醚麻醉过程中小鼠脑内E-W核神经元被激活,ERK1/2信号通路可能通过兴奋CRF能和Ach能神经元对瞳孔反射及麻醉应激效应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喉罩吸入(七氟醚和笑气)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使用方法及利弊。方法:选择50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喉罩组(Ⅰ组,25例)和全凭静脉麻醉(Ⅱ组,25例),Ⅰ组患儿吸入七氟醚和笑气(2L/min),每呼吸2~3次手动调节七氟醚蒸发罐浓度增加1%,最大至4%,麻醉至足够深度时,进行静脉输液,然后静脉给予异丙酚2mg·kg-1,芬太尼2ug/kg后,置入喉罩,并连接rager/Fabius型麻醉机,给予手控呼吸,待患儿呼吸恢复后,让其自主呼吸,根据患儿的血压、心率变化及时调节吸入浓度,至手术结束前5~10min控制在1%~2%,直至手术结束时停止。Ⅱ组采用异丙酚(2~8mg·kg-1·h-1)和氯胺酮(1~2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2种药物不混合。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面罩给氧2~3L/min。术毕停止静脉泵注麻醉药。在呼吸道通畅和SpO2>95%时,患儿苏醒后送返病房,全程密切观察分别记录两组患儿MAP、HR及SpO2,分别于诱导前、切皮、术中和术毕记录上述指标;并记录强刺激引起的肢体活动、SpO2<95%和PONV发生的例数。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及lma置入前后的map、hr...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40例神经外科全麻手术患者采用智能化脑电监测仪观察两组不同全麻药,一组是七氟醚,一组氨氟醚在整个麻醉及手术过程中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的变化规律是随吸入浓度增加慢波增加,慢波频带功率增高,浓度达最强时脑电图出现暴发抑制波称IC值,比值的阈值七氟醚组明显高于安氟醚组,七氟醚组和安氟醚组的棘波发生率分别为0/20、8/20。结论:七氟醚致痉性弱于氨氟醚,较适用于神经外科麻醉:IC值可作为判断吸入麻醉药对中枢抑制强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自本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9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给予Gas软件指导下的七氟醚吸入麻醉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两组均于术后观察3 d.对比两组各时点HR、MAP,观察组ETS,术后拔除喉罩、PACU滞留和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 d认知功能、术后1 d脑损伤指标.结果:术后,观察组的拔除喉罩、PACU滞留和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20%)低于对照组(26.00%);与T0相比,T1、T2对照组HR、MAP均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HR、MAP均降低,T1、T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T1相比,T2时观察组ETS降低;较术前比,术后1~3 d两组MMSE分值、SOD水平均先下降后上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MDA水平则先上升后下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可缩短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苏醒时间,减少应激反应引起的心率、血压波动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