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人的增生性瘢痕植入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3周后,用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治疗3周后解剖取材,通过测量瘢痕的大小观察瘢痕的体积变化,用Masson 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移植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数量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靶向血管治疗3周后, 增生性瘢痕的体积明显减小, 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明显减少.结论 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微血管生成、胶原合成及抑制瘢痕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人的增生性瘢痕植入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3周后,用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治疗3周后解剖取材,通过测量瘢痕的大小观察瘢痕的体积变化,用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移植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数量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靶向血管治疗3周后,增生性瘢痕的体积明显减小,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明显减少。结论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微血管生成、胶原合成及抑制瘢痕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靶向血管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靶向血管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 通过建立增生性瘢痕的裸鼠移植模型,使用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观察瘢痕Ⅰ型、Ⅲ型胶原和血管的量以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靶向血管治疗3周后,增生性瘢痕的体积明显减小,瘢痕胶原、血管明显减少,瘢痕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坏死、凋亡,代之成熟的纤维细胞,失去了典型增生性瘢痕的特征。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对增生性瘢痕中的大量血管新生起支持作用,大量血管对增生性瘢痕的胶原合成可能起着促进作用,针对VEGF的靶向血管治疗可能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的一种有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CI)海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缓释生物支架材料,了解该种材料中的VEGF体外缓释效果.为骨肌腱组织工程寻求一种新型复合支架材料.[方法]从CI海绵自身的力学、孔径、紫外最大吸收光谱、孔隙率、含水率、傅立叶红外光谱及与VEGF的组织相容性等方面研究VEGF胶原缓释系统支架材料的特性,利用生物学方法将VEGF负载于CI,制备具有VEGF缓释效果的复合支架.[结果]CI海绵能够成功的将VEGF包裹起来,可以达到明显的缓释作用,与VEGF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结论] CI海绵有理想的孔径和合理的生物力学及与VEGF良好的生物学相容性结构性质,VEGF可以从CI - VEGF缓释材料中缓慢释放,有明显的缓释效果,是一种具有良好材料特性的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5.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抑制瘢痕血管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 (VEGFR 2 /KDR)为靶点,观察其抗体对烧伤增生性瘢痕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以人烧伤增生性瘢痕移植于裸鼠建立动物模型。治疗组KDR多抗分为10mg/L和5mg/L两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空白对照组作对照,每周2次,治疗1、2、3周分别观察瘢痕体积、组织形态学、微血管定量及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3周后的瘢痕体积(mm3 )、血管密度(个/mm2 )、Ⅰ、Ⅲ型胶原含量(阳性面积) ,KDR两治疗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形态学显示瘢痕组织内有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和血管闭塞,成纤维细胞凋亡,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KDR抗体可通过抑制血管的形成治疗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6.
胆道恶性肿瘤(BTC)根据解剖部位分为胆囊癌、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差,手术治疗作为唯一可以根治的治疗方式效果却不理想,化疗对于此类患者效果较差且安全性难以保证。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可以靶向针对患者肿瘤细胞中的特定位点,在疗效、安全性方面都比传统治疗手段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多种实体肿瘤中表达的抗肿瘤靶点之一,在BTC中也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二者相互结合后,通过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将生物学信号传入细胞内进而调控肿瘤的血管生成、血管转移。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靶向治疗在BTC中已有一定成效。贝伐珠单抗是第一种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其联合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系统化疗方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都在BTC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但部分仍未达预期,需更多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雷莫卢单抗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BTC中研究较少,目前只在联合系统化疗、ICI方面有一定应用。而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TKI目前种类繁多,如仑伐替尼、索拉非尼、阿帕替尼、安罗替尼。仑伐替尼无疑是当前肝胆系统恶性肿瘤中研究的重点,作为一种多靶点TKI,仑伐替尼联合ICI和系统化疗在BTC患者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在大幅度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这为未来的综合治疗手段指明了方向。其他TKI如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在BTC中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多种靶向药物在BTC中已开展了广泛的临床研究,其中不乏某些药物为单一靶点抑制剂,这便提示临床工作者,在给予患者靶向药物前,应充分考虑到患者体内目标靶点的表达情况,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治疗、精确治疗,最大程度提升治疗效果。未来的研究应以精准治疗和系统治疗并重,以改善患者生存、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康宁克通在活体中对增生性瘢痕Ⅰ、Ⅲ型胶原合成及降解影响的机理。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 6例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康宁克通 3及 7d后 ,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相应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注射 7d后 ,Ⅰ型胶原蛋白量降低 (P <0 0 5 ) ,Ⅲ型胶原蛋白量未见明显降低 (P >0 0 5 )。而Ⅰ、Ⅲ型前胶原mRNA在注射后 3d已被明显抑制 (P <0 0 1) ,至注射后 7d ,表达强度进一步下降。②康宁克通局部注射后对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抑制可能比对Ⅲ型前胶原强。③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中比正常皮肤强。结论 康宁克通对Ⅰ型胶原的抑制比Ⅲ型胶原强。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比正常皮肤强  相似文献   

8.
郭敬  王烈 《国际外科学杂志》2008,35(10):675-67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ll factor,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原,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增强血管通透性、加速新血管形成的作用.血管生成是一个具有重要生理、病理意义的过程.在人体的创伤愈合、炎症反应、器官再生过程以及肿瘤生长转移、血管增生性疾病中,血管生成有重要作用.治疗性血管生成是指利用成血管诱导因子或内皮祖细胞,模拟体内血管生成机制,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侧支循环.本文就VEGF和治疗性血管生成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早期应用姜黄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姜黄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10只健康的新西兰大耳白兔,体质量为2.5~3.0kg,手术制作兔耳创面,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将兔耳创面分为5组,每组24个创面.B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第5天:注射生理盐水为T0组;分别于创面周围的皮下注射浓度为0.5mM (T1组)、1.0mM(T2组)、2.0mM(T3组)的姜黄素,每个创面注射0.1ml,1次/d,注射至术后第4周.首先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瘢痕增生情况,然后在瘢痕处取材,行HE、Masson染色,测量各组的HI指数,计算胶原纤维面密度,检测各组羟脯氨酸(HPr)含量及采用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①HI指数:T1组较B、T0组无明显变化,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2、T3组较B、T0组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T3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胶原纤维面积密度:T1、T2、T3组低于B、T0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以T2、T3组较低,但T2、T3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Hpr含量:T1、T3组较B、T0组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以T3组为最低.④蛋白水平:VEGF含量T1、T2、T3组较B、T0组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以T2、T3组较低,但T2、T3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早期阶段应用姜黄素能减少瘢痕组织中胶原的合成,减少瘢痕局部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减轻瘢痕的增生,可为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聚核苷酸对人烧伤所致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的作用,探讨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方法 以人烧伤增生性瘢痕移植于裸鼠建立动物模型,分别合成寡聚核苷酸1(ODN1)和寡聚核苷酸2(ODN2),作用于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寡聚核苷酸的抑制作用。结果 位于5’端翻译区域的21bp的反义寡聚核苷酸1和位于第1个外显子与第1个内含子之间的22bp的反义寡聚核苷酸2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由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迅猛发展 ,缺血性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 ,以增加新生血管、改善缺血为主要目的的治疗性血管形成 (therapeuti calangiogenesis)广泛地应用在各类缺血及其相关性疾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血管形成 (angiogenesis)在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脏器修复、创伤愈合和生殖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1] ,有很多因素与之有关 ,其中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作用最为突出 ,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ⅦGF)对屈肌腱粘连的影响。方法制作兔屈肌腱损伤模型,局部应用VEGF中和抗体,分别于术后4、7、10、14、28、56d取材,观察肌腱粘连情况、组织学变化及应用中和抗体后VEGF表达的变化,生物力学测试肌腱断裂时的位移情况。结果 应用中和抗体后VEGF的表达水平降低,肉芽组织增生程度减轻,肌腱粘连程度评分和肌腱位移下降。结论 局部应用VEGF中和抗体能够降低VEGF的表达水平,减轻肌腱损伤后的粘连程度,改善肌腱滑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期瘢痕bcl-2、Bax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生性瘢痕(HS)是创伤后成纤维细胞增殖失控、胶原过度合成沉积导致的真皮纤维化过度修复,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证实其产生与细胞凋亡有密切的关系^[1]细胞凋亡是细胞生物学行为中一种复杂的主动过程,其发生和发展受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调控^[2]。Bax能够促进细胞凋亡,而bcl-2则抑制凋亡的发生。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4.
COX-2和VEGF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增生性瘢痕(H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取自患者的HS组织标本32例设为A组,普通瘢痕组织标本12例设为B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8例设为C组.采用SP法检测A、B、C各组中COX-2和VEGF的表达,并以权重法分别对各组COX-2和VEGF的表达进行量化.分析COX-2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以及COX-2和VEGF的表达与HS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COX-2和VEGF在A组中呈阳性表达,并显著高于B、C组(P<0.01).COX-2与VEGF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性(表皮层r=0.929,P<0.01;真皮层r=0.944,P<0.01).COX-2和VEGF在A组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与瘢痕的隆起高度、柔韧度、充血程度、伴随症状及临床分期有关.结论 COX-2和VEGF的表达与HS形成机制有关,COX-2可能通过诱导血管生成而促进瘢痕增生.检测COX-2和VEGF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瘢痕的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配体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15d-PG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15d-PGJ2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在兔耳腹侧面制作2 cm×3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2个,共计72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分别用15d-PGJ2及生理盐水行瘢痕内注射,1次/d,共7次.停药后第14、21天两组同时取材;每组每次切取18个组织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5d-PGJ2注射后瘢痕体积缩小,变软变平,色泽轻度变浅.Ⅰ型胶原主要分布于真皮的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胞质中,血管壁上亦见阳性信号,在各个时间点15d-PGJ2组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的配体15d-PGJ2可降低瘢痕内Ⅰ型胶原的含量,引起瘢痕萎缩,从而防治瘢痕.  相似文献   

16.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除痒痛不适外 ,且明显影响外观及功能。笔者从 1 997年 7月至 2 0 0 0年 9月 ,针对不同类型的瘢痕分别采用局部注射、手术切除、综合治疗等方法 ,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 1 7例 ,其中女性 87例 ,男性 30例。年龄 8岁~ 39岁。瘢痕部位 :面部 36例 ,颈部 7例 ,前胸部 1 8例 ,后背部 1 5例 ,腹部 2 1例 ,会阴部 1例 ,前臂部 1 3例 ,膝部 6例。瘢痕病因 :外伤后瘢痕 49例 ,烫伤性瘢痕 31例 ,激光治疗后瘢痕 37例。2 治疗方法及结果2 .1 注射治疗 本组 43例。耳垂 1 4例 ,眉部 1 8…  相似文献   

17.
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对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学影响。方法:复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待创面上皮化后10天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基因重组血管抑制剂Ad-METH1(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extracellular protein with metalloprotease and thrombospondin1 domains),30天后观察兔耳瘢痕组织形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Ad-METH1注射后30天,兔耳瘢痕组织学染色显示微血管分布明显减少,超微结构显示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部分血管丧失功能,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活性明显降低。结论:Ad-METH1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明确的抑制作用,血管抑制基因治疗有望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C225和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单克隆抗体DC101单独或联合应用后对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裸小鼠脑内移植瘤的疗效.方法 将4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0.1 ml/20 g·次)、C225(50 mg/kg·次)、DC101(40 mg/kg·次)及C225+DC1O1(50+40 ms/ks·次)等4组,10只/每组,2d1次腹腔用药或PBS,共4次.治疗后观察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体积、形态、增殖和凋亡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Cl01组移植瘤MVD减少了64.O%.体积下降了59.7%,增殖指数下降了53.2%,凋亡指数增加了66.7%(P<0.05),但肿瘤侵袭性增强;C225组肿瘤侵袭性降低,但对移植瘤MVD、体积、增殖和凋亡无影响(P>0.05);C225+DC101组移植瘤MVD减少了68.0%,体积下降了62.9%,增殖指数下降了56.4%,凋亡指数增加了75.0%(P<0.05),肿瘤侵袭性明显下降.结论 DC101抑制血管生成同时增加了肿瘤的侵袭性,而C225能降低肿瘤侵袭性.联合用药不仅抑制GBM移植瘤生长还降低肿瘤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干扰串珠素表达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生成的影响. 方法 选取30 只2个月龄的SD雄性大鼠,行后路L4-5腰椎全椎板切除术.术后第20天取每只大鼠硬膜后方的瘢痕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培养.筛选第3代瘢痕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分为3组(n=6):慢病毒介导小发夹RNA(shRNA)干扰组[进行慢病毒介导shRNA干扰串珠素表达实验]、纯慢病毒无shRNA组和空白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检测各组Ⅰ型胶原蛋白的生成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最佳感染复数为100时,细胞形态正常,轮廓清晰,确定其为最佳感染复数值.RT-PCR测定慢病毒介导shRNA干扰组、纯慢病毒无shRNA组、空白组Ⅰ型胶原蛋白RNA目的条带吸光度与内参条带吸光度比值平均分别为0.043±0.003、0.473±0.011、0.475 ±0.013,Western Blot测定Ⅰ型胶原蛋白RNA目的条带吸光度与内参条带吸光度比值平均分别为0.190±0.005、2.116±0.012、2.122±0.009,3组间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病毒介导shRNA干扰组Ⅰ型胶原蛋白生成量较纯病毒无shRNA组及空白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干扰串珠素表达能有效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生成Ⅰ型胶原蛋白,对抑制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