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影响其社会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市病情稳定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结果干预3、12个月后,干预组PANSS、SDSS、MR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组入组时比较,干预组干预3、12个月后以上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是否干预、入组时PANSS评分、MRSS评分、病程4个自变量与社会功能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入组时MRSS评分对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最大。结论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103例日间康复照料机构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予以个体或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仅予一般的社区随访和疾病指导。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综合征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年、2年末进行评定。结果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患者阴性量表分降低(t=2.47,P=0.04);MRSS症状行为表现因子分明显下降(t=3.35,P=0.01),依赖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t=3.12,P=0.01),患者的康复状态有进步;研究组的SDS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52,P〈0.叭),而ITAQ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2.00,P=0.05),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减轻。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unctional Activites Questionaire,FAQ)、药物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报告(自制)等评定。结果人组的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4例,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住院次数、家族史均为统计学差异。基线两组的各个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两组在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两项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个体化康复治疗后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BPRS思维障碍因子、BPRS激活性、TESS、SDSS、FAQ共7项得分较治疗前分值降低。对照组在随访时仅有SDSS共1项得分较基线增高。结论个体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适应等社会功能,以及降低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个案管理干预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定向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研究组患者给予个案管理干预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出院后继续给予为期1年的干预。应用MRSS康复状态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SDSS)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与社会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经个案管理模式干预,患者精神状况与社会功能改善情况较为显著,相比对照组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显著,且1年内研究组患者复发率相比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个案管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及社会功能,同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干预组为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和社会综合干预措施,50例与之匹配的对照患者单用药物治疗。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进行随访评定。结果:干预组随访时PANSS阴性量表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SDSS的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5项因子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职业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其中脱落15例.两组患者均开展药物治疗、简单工娱治疗,研究组增加职业康复训练项目.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和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 )分别于入组时、中期、结束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疗程6个月.结果 研究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减分值均大于时照组(P <0.01);研究组MRSS总分、依赖量表分、活动能力量表分、社交量表分、症状量表分减分值均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 职业康复训练能更加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减缓精神衰退,进而实现疾病及功能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社区治疗及家庭心理治疗的综合康复治疗模式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将98例上海市普陀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在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由专职精神科医师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者对干预组组织社区治疗并进行定期综合心理教育式家庭干预,对照组仅为上门随访.于入组前及第3年末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评定精神症状、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定康复状态、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测定患者认知功能水平.随访3年.结果 观察前后干预组在PANSS总分[(47.43±12.62)与( 42.38±11.40),t=8.89,P=0.001]、MRSS总分[(48.60±2.99)与( 40.46±3.47), t=7.696,P=0.002]、 MMSE[(19.54±2.99) 与( 23.68±1.42), t=3.684,P=0.005]、WCST总测验数[(87.76±20.54) 与( 80.08±21.33 ), t=3.431,P=0.003]等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社区治疗及家庭心理治疗的综合康复治疗模式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尤其是执行功能具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和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方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社区管理,随机分为干预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 ),在人组、干预半年和1年时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结果:干预组在随访1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出院宣教,每个月门诊复查或电话咨询,干预组实施家庭干预指导。在出院时及第6个月末和第12个月末两组分别采用NOSI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并统计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干预组NOSIE总积极因素分明显增高,消极因素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组ADL、MRSS及SDSS总分在6个月末及12个月末分值逐步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可巩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促进社会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0.
王蕾 《精神医学杂志》2006,19(4):284-285
目的为探讨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及干预8周末,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干预组MRSS、SDSS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护理干预明显提高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入组前后实施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以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结果:治疗12个月研究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QOLI-74心理健康因子评分和社会功能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监管和药物自我处置程序化训练对首发分裂症康复效果的经济效益。方法对纳入社区管理的首发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并进行为期18个月的追踪随访,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自编调查表评定。结果两组比较,干预组的患者精神症状较稳定,后续住院费用较省,工作收入较多。结论在社区监管的基础上开展药物自我处置程序化训练能更好地改善首发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降低后续住院医疗费用,可作为首发分裂症患者有效的康复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综合干预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对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300例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撷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两组均服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折合氯丙嗪剂量为<300 mg/d),其中干预组同时接受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及个案管理;于入组时和随访每半年时评定1次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疾病严重程度量表(SI)、疾病总体进步量表(GI),3年共7次。结果 (1)入组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BPRS、SI、GI、SDSS评分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综合干预1年时,干预组各量表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并持续到随访结束。(3)随访结束时,干预组在掌握精神卫生知识、规律就医、接受精神科治疗、恢复工作能力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使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主动性社区干预的康复治疗方法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精神分裂症128例,连续1年的主动性访视干预社区治疗康复效果。结果:在维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主动性访视干预1年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各因子、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分下降有显著性,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各因子自我评分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1年前。结论:主动性访视干预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5.
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社会康复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将284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43例)和对照组(141例),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综合干预,持续1年;对照组仅进行门诊随访。在入组时、半年末、一年末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入组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DSS、PAN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干预1年后,干预组SDSS评分(7.54±2.11)明显低于对照组(9.77±2.74),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PANSS评分(38.88±9.58)、阳性量表评分(7.40±1.12)、阴性量表评分(11.32±5.92),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20.16±5.19)均低于对照组(46.884±16.37、8.60±3.19、13.52±7.81、24.76±8.0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复发率18.18%(26例)低于对照组34.75%(49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0.03,P〈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有利于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康复。  相似文献   

16.
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家属-社区居民”模式的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实施群体干预和个别指导,对照组只给予一般健康指导,共干预1年。采用家庭社会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1~74)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实施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与干预前及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得到较多的家庭、社会支持,家庭社会关怀度显著提高(P〈0.01)。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庭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分析,除物质生活维度,其余3个维度即躯体功能(r=0.34、P〈0.01)、心理功能(r=0.36P〈0.01)、社会功能(r=0.28,P〈0.05)均与家庭社会关怀度呈正相关,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及时的社区干预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微信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精神病性症状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BM、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微信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2011年1月1日-2020年11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81篇文献,最终纳入10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251例患者,其中微信干预组641例,常规健康教育组6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健康教育组,微信干预组服药依从性(OR=3.05,95%CI:1.98~4.69,P<0.01)更高,PANSS评分(SMD=-1.05,95%CI:-1.46~-0.64,P<0.01)和复发率(OR=0.34,95%CI:0.24~0.48,P<0.01)更低。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互动干预方式可能有助于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居家优质护理管理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120例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出院护理模式,干预组增加由临床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参与社区管理,设定干预项目,通过网络、短信、电话等进行护理干预,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自拟"居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对两组进行评估,并在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及满意度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ADL及GSES评分组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975.78,P0.001;F=7.84,P=0.006);ADL、SQLS及GSES评分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0.02,F=36.62,F=43.14;P均0.001)。干预组干预前后患者满意度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68.83,P0.001)。结论: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居家优质护理管理可明显加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效能感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