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触体素(synaptophysin)是突触前囊泡膜上含量最丰富的糖蛋白之一,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神经元,是它们的可靠标记物,它与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的可塑性等有密切关系.神经病理痛发生时脊髓突触体素的表达明显增多,这种增多与热痛敏典型症状的变化在时程上相一致,突触体素的上调可能为神经病理痛的机制之一.本文对突触体素及其在神经病理痛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突触体素与突触重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触体素 (synaptophysin ,SYN)是一种与突触功能密切相关的膜蛋白 ,Jahn等[1]于 1885年首先从大鼠脑突触囊泡中提取 ,因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3 8ⅹ 10 3 ,又称为p3 8。它广泛存在于机体所有神经终末 ,特异性地分布于突触前囊泡膜上。因其与神经生长、修复再生和突触重塑密切相关 ,成为近年来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研究的热点。1 SYN的生理特性及分类SYN是含糖的膜结合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为 3 8ⅹ 10 3 ,等电点在 4.8左右 ,主要分布在含经典递质的小型AGV膜上。它跨膜 4次 ,其N端及C端均暴露在胞浆内 ,C端可同钙结合形成Ca2 + 的结合蛋白 …  相似文献   

3.
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变化,阐明在伤害性刺激及神经损伤时“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在神经病理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的腰5/腰6(L5/L6)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的差异。结果:(1)在神经病理痛大鼠,高频、低强度的条件电刺激(频率100Hz,波宽0.5ms,强度10V,串长ls,串间隔10s的4串电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即可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PT;然而在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同样的刺激则不能诱导LTP的产生,只有高频、高强度的条件电刺激(强度30—40V,其余参数同上)作用于坐骨神经才可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TP。(2)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比,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场电位的诱发阈值显著降低,而幅值显著升高。结论:神经损伤情况下,在脊髓背角更容易诱导出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LTP,使脊髓伤害性感觉的突触产生“超敏变化”。这种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很可能是神经病理痛产生中枢敏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黄芩素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引起痛行为的抑制作用及初级感觉神经元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调控作用,阐明黄芩素对神经病理痛的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神经病理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中,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神经系统从定位到表达水平都发生着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外源性给予内源性大麻素在不同的疼痛模型中都产生了镇痛作用,且通过阻断大麻素受体发现内源性大麻素镇痛作用的发挥主要由大麻素CB1及CB2受体介导。抑制内源性大麻素降解酶在不同的疼痛模型中也表现出了镇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因为增加了局部内源性大麻素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2Hz电针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2 Hz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的诱导,以阐明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的腰5/腰6(L5/L6)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作为2 Hz电针诱导LTD的指标.电针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输出,参数是:频率2 Hz,波宽0.6 ms,强度1、2、3 mA各10 min递增,刺激时间30 min;电针的正极接"三阴交"穴,负极接"足三里"穴.结果:(1) 在神经病理痛大鼠,2 Hz 电针作用于"三阴交"和"足三里"穴位30 min,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最大幅值,可由基础对照水平的(100.1±1.2)%,降低到(49.4±0.6)%,并且在长达3 h的记录时间内均维持在此较低的水平,经非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n=6),即2 Hz电针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产生显著的LTD;(2) 静脉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MK-801(0.5 mg*kg-1),或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1 mg*kg-1),均可以阻止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结论:2 Hz 电针(HANS穴位电刺激)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参与了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诱导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很可能是2 Hz 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神经病理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的治疗手段面临镇痛效果不佳、副作用大的难题。近年来,基于电针能缓解神经病理痛的临床证据,对于电针在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调节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其中包括对离子通道活性、促炎/抑炎因子平衡、胶质细胞激活及痛相关脑环路等的调节。本文总结了近期对于电针镇痛的外周、脊髓及脑各个层面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电针镇痛的原理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唐慧  周岩  吴亮生 《农垦医学》2002,24(3):239-240
显示神经终末的方法很多 ,根据递质的性质来显示神经终末的免疫组化方法只能显示某一类神经终末 ,如 5 -HT ,NE等神经。而显示某一组织、器官内所有的神经的传统方法只有镀银染色 ,但此法较难掌握。 80年代发现的突触素为我们显示所有的神经终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在研究松果腺内神经支配的课题时 ,应用石蜡切片 ,以抗突触素(P38)血清为一抗的免疫组化ABC法标记大鼠松果腺内的神经终末 ,用光学体视框来无偏估计神经终末膨大数目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石蜡切片的制备 正常健康的SD大鼠 6只 ,…  相似文献   

10.
神经病理痛动物模型是研究神经病理痛的基础,能够模拟临床神经病理痛的症状和体征,为神经病理痛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神经病理痛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单一的模型不能完全复制全面的神经病理痛情况,因此需要各种具有临床针对性的理想的神经病理痛动物模型。本文就4种常用的神经病理痛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病理痛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Aβ1~40诱导大鼠海马突触体素和突触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淀粉样β蛋白(β-amyloid vprotein,AB1-40)诱导大鼠海马突触体素和突触数量的变化,以探讨其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关联性。方法于雄性SD大鼠双侧海马注射Aβ1-40,模拟AD脑内AB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判定AD模型成功后,取脑行冻切片,采用小鼠抗人重组突触体素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积分吸光度分析法检测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表达的变化,并应用透射电镜对海马突触进行观察计数。结果假手术组突触体素免疫组化染色海马呈层状结构,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密度较高。与假手术组比较。AD模型组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密度明显下降,海马CA2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的积分吸光度值显著降低(P〈0.05)。溶酶体组突触体素免疫组化染色与假手术组相似;电镜观察,假手术组海马神经元树突、轴突较密集,突触小泡多,突触结构清晰、数量多;AD模型组海马神经元突触小泡体积变小、变少,突触结构不完整、数量明显减少(P〈0.05),溶酶体组神经元和突触结构与假手术组相似。结论淀粉样β蛋白可诱导大鼠海马突触体素和突触数量表达减少,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之一,是引起学习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的途径之一。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神经病理痛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是目前临床治疗的焦点问题,P2X4受体在神经病理痛发生中起到核心中介的作用。由于嗅鞘细胞具有在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的独特生物学特性,成为目前在神经病理痛方面最具有潜在的治疗手段。本文就嗅鞘细胞移植与P2X4受体介导的神经病理痛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人胚胎小脑突触体素及NOS阳性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人体胚胎时期小脑中突触体素及NOS阳性细胞的组织学变化。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化学技术,对4 ̄9个月胎儿小脑皮质突触体纱和NOS阳性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 突触体素在小脑不同层中的分布各不相同,外颗粒层4 ̄9个月均无阳性颗粒出现。4个月时除粒层各层免疫反应颗粒均很少,5个月时中间层的以较各层深,6个月时分子层的颗粒沿Bergmann纤维方向分布,7个月时分子层染色颗粒呈明显的网状分布。中  相似文献   

14.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的信号传导机关。神经系统常常被喻为神经网络系统,而突触在神经网络形成与功能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脑中,大约有1011的神经元之间要形成至少1015个突触,由于突触在神经系统中的特殊作用,突触的发生历来是神经科学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与突触可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neuronal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是80年代初发现的与神经发育、轴突再生、突触重建密切相关的一种快速胞膜磷酸蛋白。广泛分布于大小脑、脊髓、背根节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内,在发育中的神经元沿整个轴突表达,在生长锥表达尤其丰富。GAP-43与轴突生长密切相关,对突触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突触素的若干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突触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在突触前膜,神经递质贮存在突触囊泡内,并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出来。突触囊泡是一类非常小且高度特化的细胞器,已知它的功能是贮存和释放神经递质。随着人们对突触囊泡蛋白结构和特征的研究,对其生物学作用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目前已知的突触囊泡蛋白有数种,  相似文献   

17.
α-突触素基因(SNCA)参与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帕金森病的发病。本文通过半定量多重PCR,在119例患此类罕见疾病的患者中对SNCA位点的倍增进行了筛查。通过对基因内和侧翼微卫星标记物的分析发现,2例患者存在SNCA位点的倍增,表型与原发性帕金森病无明显差异,与SNCA基因三倍体的患者家系比较,未发现不典型的临床表现。这些结果表明,与以前的观点比较,SNCA基因与家族性帕金森病有更强的相关性,并与SNCA基因的拷贝数有明显的量效关系。α-突触素基因双倍体化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的因果关系@Ibez P. @Bonnet A. M. @Débar…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脑皮质发育期突触体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TH)对发育关键期大鼠大脑皮质突触体素(syn)表达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用甲巯咪唑(MM)复制甲状腺机能减退大鼠模型,实验分成正常对照组(n=42)和甲减组两组(n=36),收集出生后第0,4,7,14,21,30,120天的正常、甲减组仔鼠脑组织。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发育关键期仔鼠大脑皮质突触体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syn mRNA在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变化明显且具有层状分布的特点。生后第0天表达很低,在第4天表达最高。以后表达逐渐下降,至第30天表达水平基本接近于成年鼠水平(P120d)。甲减组synmRNA表达在各时点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甲减组syn mRNA表达高峰延迟3d,在出生后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在脑发育关键期,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改变了大脑皮质突触体素的表达,进一步影响了其突触的发生及相关神经回路的建立,出现神经元的旷置或错误神经通路,阻碍了脑发育与其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三大死因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存活者中50%~70%严重致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80%[1].虽然超早期溶栓和急性期神经细胞保护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于大多数脑缺血患者而言,神经细胞死亡不可避免,如何积极有效地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恢复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痛患者伴有触诱发痛的大脑活动。方法:对27例损伤患者(外周5例、脊髓3例、脑干4例、丘脑5例、豆状核5例和皮质5例)的触诱发痛区域或是相应的对侧区域给予非伤害性机械刺激,同时用fM R I观察其脑反应。结果:在正常侧给予刷毛和冷刺激,不引起疼痛,兴奋自体感觉“控制”网状系统,包括对侧初级(SI)和次级(SII)的自体感觉皮质和岛叶区域。而同样的刺激在触诱发痛区和对侧大脑半球激活的区域,即镜像的“控制”网状系统中较少兴奋的SII和岛叶皮质,却能引起剧烈的疼痛。在对侧SI和初级运动皮质(M I)中发现激活体积增加。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