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肝占位74例,应用16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各期图像重建.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强化,在静脉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在平衡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结论:16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应用效果.方法:分析9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通过螺旋CT平扫和多期扫描发现病灶.结果:92例肝细胞癌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肝细胞癌的准确率均明显高于CT平扫结果,χ2值=59.23,22.03,38.5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获得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学资料,多期扫描可以大大的提高肝细胞癌的检出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5月诊治的肝细胞癌患者40例临床资料,分析40例肝细胞癌CT平扫和多期扫描发现病灶情况.结果:40例肝细胞癌患者共发现病灶65个,其中CT平扫发现病灶数35个(53.8%)、动脉期62个(95.4%)、门静脉期54个(83.1%)、延迟期58个(89.2%).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获得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学资料,可大大的提高肝细胞癌检出的敏感性与对于病灶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是成人最常见的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73%~85%,多发生于40~49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男性占第3位,在女性占第4位,近年世界各地肝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为此肝癌的研究受到全世界的重视。CT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2003年4月-2005年12月,28例患者在本院经CT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并均经病理证实,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小肝癌(SHCC)患者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34例SHCC中,检出病灶38个,三期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2.1%(35/38),84.2%(32/38),73.7%(28/38)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SHCC可靠的检查方法,能显著提高SHCC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8排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CT检查联合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肝细胞肝癌的患者48例,使用8排螺旋CT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并对各期CT检查图像重建分析。结果:动脉期患者螺旋CT扫描显示高密度强化患者33例(68.75%),显著高于低密度无强化患者15例(31.25%);门静脉期患者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高密度强化患者5例(10.42%),等密度强化12例(25.00%),两者均显著低于低密度强化的31例(64.58%);平衡期患者39例(81.25%)为低密度无强化,显著高于混合低密度强化的9例(1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排螺旋CT分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肝癌能有效提升临床诊断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小肝癌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经病理证实的32例小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阅片,分析不同增强时期影像学的特点及其对定性诊断的意义.结果:32例小肝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定性诊断为27例,诊断率为84.4%.小肝癌在CT平扫期多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在动脉期或门脉期不同程度强化,部分小肝癌在延迟期略强化.结论:小肝癌在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小肝癌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三期或四期CT增强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进行多期CT增强。结果: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使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确诊率明显提高。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朴钟元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2):237-238,217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占中国原发性肝癌中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不足5%。本病死亡率高,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治疗。肝癌起病隐匿,病程短促,一般估计肝癌自起病至出现症状到死亡期的自然病程约2年,白出现临床症状至死亡一般为4—6个月,中医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肝癌发生、减少复发转移、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刘巧  张上鹏  张华 《江苏中医药》2017,49(11):58-60
<正>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为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其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高居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及胃癌,号称"癌王""资深癌王""老癌王"。肝癌起病隐匿,早期可仅表现为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常未能引起患者足够重视,就诊时多数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针对这部分患者主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与鉴别,提高对肝细胞腺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的特征。结果:7例平扫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时动脉期、静脉期均匀一致强化,延迟期对比剂淡出;2例平扫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时动脉期中等强化,静脉期对比剂淡出,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1例为略低密度病灶内见小灶性出血区,增强时动脉期、静脉期均匀强化,延迟期对比剂无明显淡出。结论:肝细胞腺瘤CT表现无特异性,结合病史及多种辅助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由肝细胞衍生的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形式,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1] ,是我国第二大致命性恶性肿瘤[2].早期肝癌可通过局部消融、手术切除或肝移植进行治疗,但只有40%的肝癌患者能早期诊断[3].  相似文献   

13.
<正>小肝癌合并弥漫性脂肪肝时,由于脂肪肝造成的背景差异,使小肝癌的CT表现不符合常规表现规律,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回顾了经临床证实为小肝癌合并弥漫性脂肪肝的28例患者的CT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江生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4):104-105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445,1经病理确诊患者的CT表现,总结螺旋CT增强扫描和诊断的要点。结果:诊断符合率93.6%,病灶大小平均2.1cm,位置以肝表面和肝右叶多发,并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大多数患者在增强扫描时检出。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小肝癌的诊断上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尤其是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能明显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探讨 CT 和 MRI 扫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长沙中心医院 2016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行 手术治疗的 80 例肝癌患者,均应用 CT 和 MRI 进行检查,比较分析 80 例患者的肝癌的检出率及诊断结果,不同大小肿瘤 的诊断结果。 结果:MRI 对肝癌的检出率为 96.25 %,显著高于 CT 的 8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RI 的肝内病灶、肝外病灶数目显著高于 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RI 对肝癌直径≤ 3 cm 的检出率为 95.83 %, 显著高于 CT 的 79.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MRI 对于肝癌的检出率,肝内、外病灶检出数目及肝 癌直径≤ 3 cm 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CT,能更好的为进一步治疗肝癌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周围型小肺癌通常是指直径<20mm的周围型肺癌。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直是首要原则,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影响重大。因此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诊断正确率一直是临床与影像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我院近1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有完整CT随访资料的20例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动态CT表现进行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癌痛消颗粒影响大鼠移植性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癌痛消颗粒对实验大鼠肝癌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Walker-256瘤株进行SD大鼠的移植型肝癌的造模,造模结束后药物治疗,最后处死动物取标本,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癌痛消颗粒组的肝细胞主要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0/G1期,在S期的细胞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癌痛消组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与模型组、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癌痛消颗粒能使肝癌细胞周期停留在G0/G1期,阻止其进入S期;显著提高癌细胞凋亡率,促使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病毒性肝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并探讨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病毒性肝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多期螺旋CT表现。结果 11例均为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螺旋CT平扫3例呈低密度,4例呈等密度,2例呈相对"高密度",三期螺旋CT扫描动脉期2例未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边缘呈不完全环状强化,4例边缘呈线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内部呈片状、网格状强化。1例管周浸润型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壁不均匀增厚,走形僵直,沿胆管壁周围可见分支状软组织肿块应,动态扫描肿块渐进性强化;管内生长型在扩张的胆管内可见结节状病变。结论病毒性肝病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CT强化特点大多较典型,不典型者容易与肝细胞性肝癌、肝内血管瘤等混淆,螺旋CT三期扫描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鳖甲煎丸抗肝癌转移的理论依据及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和侵袭是肝癌的基本特征,也是影响肝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肝细胞癌的转移侵袭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密切相关。针对肝癌转移的病机特点,从扶正培本、解毒散结及活血化瘀等3个方面分析了鳖甲煎丸抗肝癌转移的防治原则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鳖甲煎丸干预肝细胞癌转移的作用机制和分子机制,对筛选肝细胞癌的预后指标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深化和完善肝细胞癌转移侵袭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小肝癌(SHCC)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方法:分析42例经病理确诊患者的CT表现,总结螺旋CT增强扫描和诊断的要点。结果:诊断符合率93.6%,病灶大小平均2.1cm,位置以肝表面和肝右叶多发,并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大多数患者在增强扫描时捡出。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小肝癌的诊断上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能明显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