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间质假血管瘤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6年Vuitch等首先报道了乳腺间质的一种良性间质增生性病变,命名为乳腺间质的假血管瘤样增生(pseudoangiomatous stromal hyperplasia,PASH)。其临床少见,在病理组织学上易与乳腺高分化血管肉瘤相混淆。我们将诊断的4例PASH进行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腺结节性假血管瘤性间质增生(pseud-oangiomatous stromal hyperplasia,PAS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3例PASH组织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4、vimentin、Calponin...  相似文献   

3.
乳腺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及肿瘤性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肌纤维母细胞(myofibroblast,MFB)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存于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内。乳腺MFB增生/增殖性病变主要有4种情况:(1)修复性改变:如损伤后的肉芽组织和反应性梭形细胞结节等。(2)瘤样增生:如结节/增生性筋膜炎累及乳腺,间质巨细胞、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和纤维瘤病等。(3)浸润/转移癌的间质反应:乳腺浸润性癌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MFB增生等。(4)MFB肿瘤:如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肌纤维母细胞瘤和肌纤维肉瘤等。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3岁。胸椎置换术后3年,双下肢进行性麻木无力9个月于197年9月15日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第7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双下肢麻木、乏力,行胸椎第6~8椎体切除,人工椎体置入,术后感觉及肌力均恢复正常。9个月前又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不...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梅 《医学信息》2007,20(1):153-153
乳腺增生病是指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也可发生在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还有一类则为小叶实质增生。本病是妇女多发病之一,常见于25 ̄40岁之间,可发生于单侧,亦可发生于双侧,可为大小不等的肿块,质韧实或囊性感,可随喜怒、经期而消长。其病程长,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 ,6 5岁 ,因发现左乳无痛性包块 6个月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入院。查体 :左乳房外上象限距乳头 5cm处可触及一包块 ,活动差 ,有深压痛。包块处乳腺皮肤呈桔皮样外观 ,约 6cm× 5cm ,累及乳头边缘。同侧腋下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 :未发现异常。消化道钡餐透示未发现异常。临床诊断 :左乳癌。遂行左乳癌根治术。病理检查 乳癌根治术切除标本及腋下和锁骨上下部分软组织。乳腺外上象限脂肪组织中有一约 3 5cm× 2 5cm× 2cm灰白色结节 ,质硬 ,与周围软组织粘连 ,切面灰白色 ,部分区域细腻 ,并见有肿大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叶状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CK,EMA,S-100蛋白,SMA,Vim,Des,MG,CD34,CD99,CD117,PR,HMB45)对1例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与5例叶状肿瘤(良性、交界性各1例,恶性3例)做比较性观察。结果 乳腺管周间质肉瘤(上皮样型)有独特的镜下图像:①显著的多角形(上皮样)细胞绕导管或小管的上皮肌上皮层呈间质性增生,无叶状结构;②组织学模式有袖套状、花冠状、菊形团状、结节状、融合结节状和片状浸润;③瘤细胞形态有:多角形(大、小)、柱状和梭形。多角形细胞呈上皮样形态,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10~30个/10HPF,个别区域达6个/1HPF),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在浸润灶内见肿瘤性坏死;④瘤细胞Vim弥漫阳性、EMA灶性阳性、CD99和CD117灶性弱阳性、CD34少数阳性,CK、SMA、S-100蛋白、Des、MG、PR、HMB45均阴性。5例叶状肿瘤均具备叶状结构、间质过度增生、细胞密集(异质性分布)、核分裂象2~10个/10HPF等诊断要素。在3例恶性叶状肿瘤中,2例有极少的上皮样袖套状病灶,2例有梭形细胞袖套状病灶。结论 乳腺上皮样型管周间质肉瘤是一种极罕见的恶性纤维上皮肿瘤亚型,它可能是恶性叶状肿瘤的最早期病变,也可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 ,2 9岁。妊娠 36周 ,初产 ,骶左前位。因胎膜早破行剖宫产术。娩出一女婴 ,体重 2 5 0 0 g ,无畸形。并在羊膜腔内见一圆形肿物 ,有少许结缔组织与胎盘相连。肿物儿头大 ,呈暗红色。整个手术顺利 ,术中失血约 2 0 0ml。  病理检查 眼观 :肿物呈圆形 ,浅表分叶状 ,送检时已与胎盘剥离 (图 1)。除胎盘附着处残留少许胎盘组织外 ,大部分区域有灰白色包膜。外表呈灰白、暗红色。体积 13cm×12cm× 9cm。切面呈暗红色 ,质如橡皮 (图 2 )。胎盘体积2 5cm× 2 5cm× 3cm。无明显异常。脐带位于中央略偏一侧 ,直径约 1 2cm。镜检 :肿瘤大…  相似文献   

9.
血管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malignant fibroos histocytona,AMFH)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也有文献称之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WHO(1994)将AMFH确认为中间型(低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不同于普通类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易误诊.笔者报道1例AMFH的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9例上皮样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病理科2009年月3月至2016年8月321例完整切除GIST标本,经筛查并重新阅片诊断上皮样GIST 29例.结果:29例上皮样GIST,发生胃部15例,小肠2例,肠系膜3例,直肠4例,腹腔3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恶性GIST 25例,良性4例.瘤细胞丰富,胞质嗜酸或透明,部分瘤细胞核质比高,核大小不等具有多形性,核分裂较多,可伴有多灶凝固性坏死,间质多数伴有黏液样变性.组织结构形成器官样、片状、巢状及腺泡状等.免疫组织化学CD34,DOG-1在上皮样GIST均弥漫阳性(阳性率100%),CD117阳性率(86%).结论:上皮样GIST发生部位广泛,形态多变,易误诊其他上皮样分化的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34,DOG-1,CD117在上皮样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如肿物较大、细胞丰富、核分裂多、间质黏液样变性;绝大多数要考虑恶性GIST.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5岁。右颈部肿块3年伴右上肢麻木、乏力半年。MRI示右颈部肿块,压迫臂丛神经。临床诊断:右颈部肿块,神经纤维瘤可能性大。手术见:肿块位于右颈部软组织内,压迫并包裹臂丛神经下干,肿块中央囊性变,肿块与臂丛神经下干无法分离,予以肿块与臂丛神经下干一并切除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妊娠样 (假泌乳性 )增生 (pregnancy -likehyperplasia,PLH)通常是因其它原因进行乳腺活检时偶然发现 ,多与妊娠和泌乳有关 ,也可由其它原因导致 ,如外源性雌激素摄取、抗精神病或高血压治疗等。尽管泌乳性改变中钙化不常见 ,随着乳腺定向穿刺增多 ,PLH与钙化的相关性被逐渐认识。在某些因钙化行穿刺的病例 ,PLH是主要的病变。囊性高分泌性增生 (cystichypersecretoryhyperplasia ,CHH)通常表现为可触及的包块和 (或 )乳头溢液 ,管腔内钙化不是其突出特征。PLH和CHH之间密切的组织学相关性已有报道。作者描述了 9例伴有原位癌的PLH…  相似文献   

13.
乳腺错构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乳腺错构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乳腺错构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8例乳腺错构瘤,均为女性,占同期970例乳腺良性肿瘤的0.8%。年龄28~46岁,平均38岁。62.5%(5/8)位于左侧乳腺外上象限,37.5%(3/8)位于右侧,均为单发病灶。临床主要症状为无痛性包块,术前临床均未能获确切诊断。组织学主要以纤维、脂肪和腺体增生3种成分组成,且其组成比例有所不同,无细胞间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6例肿瘤中乳腺小叶上皮细胞ER和PR表达阳性。结论 乳腺错构瘤是一种属乳腺组织结构发育异常所致的良性病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乳腺常见病,其命名与分类一直很混乱。笔者通过122例形态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命名及分类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性,46岁,反复咳嗽、咳痰2个月余,加重20天入院,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无明显缓解。胸部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纵隔内数枚淋巴结肿大,左侧胸腔少量积液。既往吸烟多年。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诊断为肺软组织肿瘤。临床考虑恶性可能性大,遂行左肺下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眼观:左肺下叶肺门支气管壁内见一灰白结节,大小2.5 cm×2.0 cm×2.0 cm,切面实性、灰白色、质中;食管旁、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发生机制.方法 对5例脾脏SANT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眼观病变呈单发或多发性结节,边界清楚,切面斑彩状.显微镜下特征性的表现是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形成,其周围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结节中央为裂隙样、不规则形或略扩张的血管腔,内衬肿胀的内皮细胞.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结节周围的纤维化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34和CD31(+),CD8(-);窦内皮细胞CD8和CD31(+),CD34(-);结节内的小静脉CD31(+),CD34和CD8(-);结节周围梭形细胞vimentin、SMA(+),desmin(-);其内的炎细胞CD68(+).其中1例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结论 脾脏SANT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脾脏血管病变,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可以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预后良好,应注意与脾脏其他类型肿瘤及瘤样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7.
乳腺纤维腺瘤伴梗死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女性,19岁,未婚。发现右乳肿块1个月,无发热、疼痛等症状。无乳腺外伤史。B超提示:右乳腺内纤维瘤。查体:肿块位于右乳内上象限,2 0cm×1 5cm ,边界清,活动度可,表面光滑,质硬而韧,无压痛,与胸壁及皮肤无粘连,乳头无凹陷,皮肤及淋巴结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乳腺纤维腺瘤。病理检查 椭圆形肿物2 0cm×1 5cm×1 2cm ,似有包膜,表面可见灶状出血,切面中央区域灰黄色,稍有隆起,质稍软,边缘灰白色,质韧。镜检:肿物中央为坏死组织,可见多数导管,轮廓清楚,基膜完整,导管内大部分上皮细胞坏死,核固缩、溶解甚至消失,坏死周围导管上皮增生呈多…  相似文献   

18.
定坤丹胶囊治疗乳腺增生8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涛  董敬远 《医学信息》2006,19(10):1866-1867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腺泡、导管的上皮组织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一种既非肿瘤亦非炎症的乳腺病变化。近年来,我们应用本院制剂定坤丹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82例,取得不错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治疗组82例,年龄20-57岁,平均31.5岁,已婚者66例,未婚者16例,单侧发病者21例,双侧发病者61例,病程3月-7年。对照组70例,年龄18-51岁,平均32.6岁,已婚者58例,未婚者12例,单侧发病者37岁,双侧发病者33例,病程2月-7年。所有患者均经红外线乳腺诊断仪和“X”钼钯摄片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涎腺乳腺样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 MAS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MAS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MASC均为成年男性,均发生于腮腺,其中1例累及腮腺表面皮肤组织。患者以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就诊。镜下见MASC呈浸润性生长,形态学上表现多样呈腺样、微囊状、实性片状及乳头状排列;肿瘤细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呈圆形、泡状,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少见。微囊及管状的腔隙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或黏液样物。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8/18、GATA-3、Mammaglobin、S-100、vimentin、SOX10均阳性,p63、SMA、Calponin、CK14和DOG1均阴性。结论 MASC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可确诊,并与腮腺其他低度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行遗传学检查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表现为乳房不规则肿物,组织学上肿瘤病变呈结节状,以开放的乳腺导管为中心,周围是具有轻度异型性的梭形细胞形成的宽带,呈套袖样围绕导管.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EMA、NSE均阴性,导管上皮ER、PR均阳性,肌上皮细胞MSA阳性.结论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不同于叶状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