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通论以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如工具书、汉字、词义、句读、今译、文意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为主要教学内容,是研究古代汉语语言规律与语言现象的文科专业课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开设古汉语通论,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从而有效提高中医药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为学习与研读中医经典打下基础,更能够营造古汉语语境,构建古汉语思维,对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因此,近年来,中医药院校中已经普遍开设该课程,使成为与医古文、古代文化课程相表里的基础性课程.  相似文献   

2.
2推本溯源,掌握词义认识了字,连带而来的问题就是理解词义,这是掌握古汉语的关键,情况也最复杂。常常有这种情况:一篇古文章在手中,字几乎都认得,但连贯起来却不甚明了文章的含义,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真正理解文章中词的含义。因为汉语词汇除了少部分古今意义相同外,大部分都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发生了变化的词,是我们学习《医古文》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1严格辨别古今词义的异同,切忌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学习《医古文》时最易犯的错误之一。词有本义和引申义,…  相似文献   

3.
学习医古文,领会和掌握词义是很重要的一环。要确切地理解词义,首先就必须辨析词义。对于古典医籍中的僻字或僻义,人们因为眼生,反而不易忽略,可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或翻检工具书找到答案。因此,理解这一类词义并不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对于古代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却存在细微差别的词语,以及古今汉语中同形义异的词语,人们有时就掉以轻心,或许把前者笼统地处理为同义词;或许在诠释后者时以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汇的变化最为迅速,新词不断产生,旧词逐渐消亡,使用着的词有不少在意义上也逐渐改变。因此,阅读中医经典古籍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古今词义的变迁,特别是古今词义不同或有同有异,都必须以历史观点去考察、理解。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变迁的有关知识,对于准确理解古医书的文理和医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DlstingUlshmentMustKnownt0DeternunetheMeaning。fW0uls——ExamplesdDlstingUlslunentoftheMeaningofWords上一篇我们谈论的词语归并法,是属于积累常用词及其主要义项的问题。这是基本的、前提性的。但是,只有这一方面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因为阅读古代医书时,经常会遇到比较费解的多义词,如何来选定其中的某个义项,往往会产生难以决断的感觉。因此,这就需要具备另一方面的积累,即积累辨别词义的方法。在这一篇中,我们就来议论辨别词义的一些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一、言语环境制约法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多义词存在着两重性…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基础知识,是学习医古文的理论基础。学习中医古文,没有古汉语的文字、词义、语法等基础知识,很难掌握古文的规律,因而也就很难提高阅读中医古文的能力。但是,倘若只有理论,而没有理论指导下的阅文实践,使理论束之高阁,亦不可能  相似文献   

7.
第八讲 词序     
词序又称语序,是词在句中排列的顺序,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按一般的语法规律,古汉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的情况基本一致,即主语——谓语——宾语。但古汉语的词序,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本文拟着重讨论一下古汉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发生的一些特殊变化。一、宾语前置古今汉语语法,宾语均位于动词谓语  相似文献   

8.
鲍良红 《江苏中医药》2006,27(12):59-61
考释了数条中医古籍中常用而《汉语大词典》未见收录的词语语义,发现《汉语大词典》在义项收列、书讧溯源等方面存在可商之处。《汉语大词典》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涉及知识面极广泛,而中医诊疗活动无疑是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医古籍也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认识古医籍语词研究在古汉语研究和古医籍整理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反训是训诂学术语。古汉语中有些词在古代包含相反两义,可用反义词来训释词义,这就叫反训。如“乱”有“治”、“乱”二义,《尚书·皋陶谟》中有“乱而敬”之语,《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司马迁在此正是以“治”训“乱”。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字义训诂现象,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曾明确指出过,近代学者章炳麟、刘师培及今人徐世荣、郭在贻先生等都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但其例证多半来源于先秦、两汉和唐代的文史典籍,对各时期医古文中的资料似尚未涉及,本文拟举几例,以期对医古文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为反训词研究提供一点补充材料。1…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一些词的结构、词义和词性,随着历史的演革,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但是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仍保留着原来的词义。如能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来训释这些古词义,对于正确理解原文的本义和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是有帮助的。现将想到的部分范句列举于后,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11.
单博 《中医教育》2023,(2):88-91
从学习医古文的重要性出发,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异性与继承性,提出在教学中要多使用古今比较的方法,从古今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进行比较,掌握古汉语的特殊规律,认识汉语发展规律,抓住古文的主要特征,注重语法教学的实效与简洁以适应教学。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通过熟读深思,不断积累,逐渐提高古文的阅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古代工具书,多以词解词,用词义相近的词相释,这为我们确定同义词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但它们一般不注意词义的分别。虽然有些同义词,古人曾指出它们之间的分别,但比较零散,这就给我们使用古代工具书,准确理解词义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3.
这一讲里,我们谈谈与词义古今变化有关的几个问题。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造字时本来具有的词义,称为本义。了解词的本义,主要根据字形,同时要用上古文献材料来证明。引申义则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著语言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药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医药技术人员职称考试科目。以追溯文化历史的视角去学习《医古文》,可以加深理解,增加学习的兴趣。现就《医古文》学习中的难点分析如下,以供参考。1 初读——认字难古代文选真正的生字很少,大多是似曾相识却难辨真容的异写字。所谓异写字是指相对与现代规范的汉字而言,在古文中出现的那些我们本应该认识却不能认识的变体字,其中有:繁体字、异体字、古今字和通假字。异写字现象是文字产生、发展及应用中留下的历史印迹,正确地理解、清楚地分辨,是学习古汉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医古文,包函于古文之中,古文亦即文言文,是以先秦时代语言为基础的古代书面语言。先秦时代的书面语言和口语几乎没有差别,自汉以后,随着年更岁移,书面语言和口语已有明显的不同。但是,由于人们拗于古代书面语言的影响,在撰著文论时仍然使用古代的书面语言,并形成了一套古代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自隋唐至清,相传不辍,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便是现在说的古汉语语法和文言文。医古文则是按照中医学术自身的特点,循着古汉语知识体系,总结出来的医用古汉语知识。我们这个讲座,是帮助自学的,是辅助医古文教材学习的。因此,没有按照教材的体系去写,而是想让它起到有益于晋升及中医自学考试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医》1982,(1)
中医精华多保存于历代中医文献之中,学习中医,务必阅读中医历代原著,而中医原著又和中国古代汉语分不开。我们学习医古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和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药学遗产。因此,《医古文》课是学好中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要学好这门课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掌握常用词词义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句子是用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合起来的。不懂词义,固然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旨;没  相似文献   

17.
古代医书存在词性、词义、句意之疑似,识别疑似的依据是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8.
古代医书存在词性、词义、句意之疑似,识别疑似的依据是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9.
运用计算机对咽喉炎的古今针灸文献进行检索和统计,分析古今治疗的异同。结果显示:就经脉而言。古今均取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任脉、肺经、。肾经之穴;古代又选用手、足少阳经穴,现代则选用督脉与肝经穴。就部位和穴位而言,古今均取头颈部穴咽喉内患处、天突等,手背部合谷等,上肢阴面少商、列缺等,足阴部照海、太冲、太溪等,腿阳面丰隆、足三里等;而古代多取肢体末端井穴、关节部穴,现代却取上背部大椎、肺俞等穴。就方法而言,古今均用刺血、针刺、艾灸、敷贴疗法;古代还采用熨法、刮痧与提发,现代则用水针、针灸器械、推拿、拔罐、耳穴、电针、手足针、埋藏、磁疗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古今文献研究,掌握苦参炮制方法、药用部位及功能主治的发展与变迁。苦参古代炮制方法丰富,有苦酒煮、炙、米泔水浸制、炒制、酒制、醋制、油炒、焙等多种,现代则多以生品应用,其药用部位为去除根头和小支根的根部,但古代还有"去皮"或"去木取皮"的用法;古今文献对其功效的记载虽不尽相同,但基本可以归纳为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但在临床应用方面仍有不同之处。苦参的古今文献研究提示,应加强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开展基于古代炮制方法的物质基础与其功效的相关性研究,为揭示苦参炮制原理、研发基于不同炮制方法的苦参或苦参复方创新药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