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瞬目反射正常值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健康成人瞬目反射正常值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volution型神经肌肉记录仪检测,表面电极直接刺激眶上神经,诱发瞬目反射。在同侧眼轮匝肌记录出短潜伏期波和双侧眼轮匝肌记录出长潜伏期波。对20名(40例)健康人和30例患者(其中包括三叉神经疾病,面神经疾病及听神经瘤)进行瞬目反射测试。结果 BR潜伏期健康成人平均值R1为10.0ms,R2和R2‘为30.4ms和30.7ms,患者组  相似文献   

2.
<正>我科地处西部,近年来逐步开展侧颅底手术,其中以听神经瘤发病率较高,较为多见。听神经瘤好发于内耳道、桥小脑角,多起源于前庭神经,生长速度较慢,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现将近3年来我科行9例听神经瘤切除术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于2010年5月~2013年6月,共行听神经瘤切除术9例,其中经迷路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8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1例,男5例,女4例,年龄5~55  相似文献   

3.
眨眼反射在面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研究眨眼反射(BR)检查在面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名正常人,不同原因周围性面瘫30例及腮腺肿瘤32例进行BR检查及随访观察。结果:获得BR潜伏期正常值范围。发现面瘫患者BR结果与临床面瘫评分有非常显著联系。面瘫早期BR反应存在者预后良好。Bel麻痹患者在起病2~72h内BR检查均出现异常改变。腮腺肿瘤术前BR异常者均为恶性肿瘤。结论:BR检查对周围性面瘫程度评估及预后判断有相当意义,对起病72h内的面瘫诊断优于其它常规面神经电诊断方法,对腮腺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瞬目反射(blink reflex, BR)及神经电图(electrical neurography, ENG)在Bell面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海神号神经检诊仪,刺激眶上神经,分别在同侧眼轮匝肌记录出R1波及R2波,在对侧眼轮匝肌记录出R′2波;在茎乳孔处刺激面神经,用同心圆针电极记录出运动潜伏期及M波波幅,对35例Bell面瘫患者行BR及ENG检测,并与自身健侧对比。结果 35例患者BR均有不同程度异常,ENG部分异常。结论 BR与ENG均能反映面神经损伤程度、部位及预后,两者结合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5.
听神经瘤分期及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分期方法及其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3年收治的109例听神经瘤病例,按肿瘤大小分为1~5期,3例采用观察方法,106例分别采用扩大迷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及颅中窝进路等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切除程度、面神经功能保留程度、听力保留程度等评估手术结果。结果肿瘤全切率为95%(101/106);面神经保留率96%(102/106),迷路进路或扩大迷路进路患者面神经功能优良率(1~2级)为56%,可接受率(1~4级)为86%:听力保存率为42%。结论听神经瘤的统一分期可以帮助选择治疗方案、评估手术效果,对临床治疗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搜集3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探讨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型、诊断要点及有关鉴别诊断。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8例)、颅中窝型(4例)及骑跨型(24例)。病灶信号混杂,易囊变(12例),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CT能看到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17例)。结论CT和MRI的联合应用对三叉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中窝径路切除内听道内小听神经瘤手术对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的保护.方法 2004年1月至2013年2月共13例患者接受经颅中窝径路切除内听道内的小听神经瘤,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38 ~ 54岁;瘤体大小为0.8~1.5cm.听神经功能评价根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的标准分为A、B、C、D四级,面神经功能的评估参照House-Brackmann (HB)分级标准,比较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时的面听神经功能.结果 13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死亡病例,其中12例患者肿瘤全切,1例近全切除.患者术前听力评估A级10例、B级2例、C级1例,术后复查,2例患者听力由A级下降至B级,1例由B级升至A级,1例由B级下降至C级,术后听力A级保存率为80%(8/10).12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功能为HB Ⅰ级,术后仍为Ⅰ级,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保留率为100%(12/12);1例面神经功能Ⅱ级患者术后下降为Ⅲ级.术后随访0.5~5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颅中窝径路内听道内小听神经瘤切除术可有效保留听神经和面神经功能,手术切除可以考虑作为小听神经瘤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了解离体人前庭毛细胞的胞内钙离子(Ca2+)活动。方法从3例经迷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中采取半规管壶腹中的前庭毛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分离出的离体前庭毛细胞形态,用Ca2+敏感的荧光染料Fura2和数字影像显微镜监测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结果分离的前庭毛细胞主要为Ⅰ型毛细胞,可在体外存活2.5h。用150mmol/LK+液灌流单离的前庭毛细胞引起胞内Ca2+的显著升高,荧光比率从0.54升至1.16;这种胞内Ca2+的升高在胞外液中Ca2+缺如的情况下消失。0.25μmol/LIonomycin可以引起前庭毛细胞内Ca2+的不可逆性升高,荧光比率保持在0.73。结论人前庭毛细胞膜上存在电压敏感的Ca2+通道。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听神经瘤手术的临床疗效,对158例听神经瘤手术后11例再次手术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肿瘤大小、切除方式以及手术进路与临床症状复发密切相关。肿瘤越大,复发机会越多;大部切除,次全切除及全切除的复发再手术率分别是19.4%、13.2%和0;迷路后进路手术复发再手术率最高,达33.3%。防止临床复发最根本的措施是术中尽量减少肿瘤残留,力争全切。为达此目的要求早期诊断,选择适当的手术进路。对不能全切的较大肿瘤,次全切除能有效地延缓临床复发时间,减少并发症。计算了术前以及术后肿瘤的增长速度以及肿瘤倍增时间及再手术间期,建议术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影像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复发有重要意义。X刀是对付早期肿瘤复发的有效办法。再手术中的并发症除损伤面神经外,其它少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听性脑干反应(ABR)异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报道56例ABR异常的病因和特点,包括手术和/或影像学证明桥小脑角病变25例,颅内或桥小脑角附近的肿瘤3例,脱髓鞘病变7例,脑梗塞2例,多发性颅神经麻痹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影像学检查无改变6例,11例未作进一步检查。这些患者的ABR改变多样,即使同一种病变也不尽相同,总的倾向是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以潜伏期和波间期改变为主,脑干或颅内弥漫性病变以波形分化差和重复性差为主。对ABR异常而CT或MRI未见异常的原因作了分析,强调ABR是检测蜗后病变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瞬目反射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人瞬目反射(BR)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在耳鼻咽喉科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edtronic Keypoint神经电生理仪,检测60例正常人瞬目反射的各项指标。结果:正常人瞬目反射的各波潜伏期分别为R1(10.27±0.91)ms、R2(28.79±4.08)ms、R2′(29.06±4.35)ms;R1、R2、R2′波各自潜伏期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受试者R1波潜伏期较女性延长(P<0.05),男性R2和R2'波潜伏期均较女性显著延长(P<0.01);男性R1波潜伏期与受试者年龄呈正相关(P<0.05),R2和R2'波潜伏期与受试者年龄无相关关系(P>0.05);女性BR各波潜伏期与受试者年龄均无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瞬目反射各波的潜伏期可受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应用时有必要建立不同人群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2.
Unlike the acoustic neuroma, a facial nerve neuroma is an uncommon finding, even in referral clinical centers. Two cases of facial nerve neuromas are presented,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adequate radiological imaging techniques an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 specimens. Surgical modalities regarding tumor removal as well as facial nerve repair are discussed and the current world literature reviewed.Presented at the February meeting of the Belgian Society of Otorhinolaryngology and Cervicofacial Surgery, 20 February 1993, Brussels, Belgium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鞘膜瘤的颞骨薄层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面神经鞘膜瘤较少见。临床首发症状多为面瘫,常易误诊为贝尔麻痹而延误治疗,先进的影像技术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我院近15年来收治颞骨内面神经瘤7例,现报告其中2病例CT表现,就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特发性半面痉挛(idiopathichemifacialspasm,IHFS)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手术方法。方法对8个(16侧)经甲醛固定的脑桥行矢、冠状面常规冰冻切片、染色,观测脑桥内面神经核的位置及面神经纤维行走方向、方位。对25例IHFS面神经入脑段(rotexitzone,REZ)无血管压迫者做了脑桥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面神经核距脑桥腹侧表面距离为12.0~12.5mm,距中线为6.0mm,距脑桥腹外侧表面为7.5~9.0mm;面神经纤维在距脑桥出口部4.0mm之内这一段,距脑桥表面为1.0~2.0mm,平均1.65mm。25例IHFS术中见血管压迫部位在REZ前上方4mm之内脑桥表面,压迫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8例术后症状即消失,17例于1周内消失,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IHFS病因主要为血管压迫,而REZ无血管压迫者面神经核功能异常可能为原因之一,REZ前上方脑干表面有血管压迫者,脑桥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伴或不伴轻微面神经麻痹的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资料完整、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HB)≤Ⅱ级的面神经鞘瘤患者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 8例患者均不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且均有误诊史,其中6例存在误治史.术前均行CT和(或)MRI检查,证实肿瘤位于面神经的不同位置.4例术中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17~180个月,面神经功能(HB)Ⅱ~Ⅲ级;2例术中发现肿瘤侵犯广泛,破坏耳蜗及前庭,与面神经无法分离,予以牺牲神经切除肿瘤,行耳大神经移植术,术后分别随访56和79个月,面神经功能(HB)Ⅳ级;1例拒绝牺牲面神经,术中行面神经减压术,术后11个月面神经功能Ⅱ级,肿瘤无增大;1例术中发现肿瘤来源于鼓索神经,予以牺牲面神经分支,并行面神经减压术,术后11个月面神经功能Ⅱ级.结论 面神经功能分级(HB)≤Ⅱ级的面神经鞘瘤多不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诊断困难.手术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特点、范围和患者的意愿.对明确面神经来源的肿瘤,如果肿瘤与面神经之间容易分离,可以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切除;如果不易分离,当肿瘤侵犯桥小脑角、内听道、耳蜗、前庭时,可以考虑牺牲面神经;对拒绝牺牲面神经者,可行面神经减压术,并定期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6.
Forty-nine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were studied neurophysiologically within 10 days of the onset of symptoms and the results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Electroneuronography was not helpful in predicting outcome at this stage. The presence of a blink reflex was a good prognostic sign and all patients with an intact blink reflex recovered wel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面肌肌电图与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探讨可以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面肌肌电图的定量指标。方法 对 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 ,测定面神经脑干端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 ,计算其比值 ,并对比值与术后的面神经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 9例于面神经的脑干端和内听道端刺激后均引出动作电位 ,脑干端的刺激阈值为 (3.6 4± 5 .80 )mA(0 .5~ 31.5 0mA) ,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为 (3.0 0± 5 .11)mA(0 .4~ 2 8.0 0mA)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为 :1.2 4± 0 .16 (1.0 0~1.6 0 ) ;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与术后 1d、3d、1周、3个月、6个月和 1年的面神经功能无相关性 (P >0 .0 5 ) ,而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与术后 6个月和 1年的面神经功能呈正相关 (r =0 .5 2 1,P =0 .0 18;r =0 .6 14 ,P =0 .0 0 4 )。结论 面肌EMG术中监护可以帮助术者早期辨认和确定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的走行方向 ,肿瘤切除后确认面神经结构是否完整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可以预测面神经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健康家兔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OOM)不同运动模式下的肌电信号特征,明确肌肉功能与肌电之间的关系,以期获得OOM肌电控制信号的信息,为人工面神经假体恢复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闭眼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将微电极经上、下眼睑植入健康家兔的OOM内,采集OOM的肌电信号,并从时域、频域两方面分析信号特征.结果 自然持续睁眼、自然持续闭眼、自然眨眼、诱发闭眼模式下OOM肌电的峰振幅分别为(28.8±4.8)μV、(36.0±4.7)μV、(398.8±195.7)μV和(715.4±249.7)μV,4种模式下的肌电信号功率谱(power spectrum density,PSD)峰频率分别为(98±17)Hz、(142±22)Hz、(203±58)Hz和(349±81)Hz.肌电活动在自然睁眼及自然闭眼时较平稳、幅值较低;自然眨眼及诱发闭眼时,肌电幅值明显增强,且诱发闭眼时肌电振幅增强程度较自然眨眼时强烈.持续睁眼与持续闭眼时肌电峰值绝对值均小于50 μV;自发眨眼及诱发闭眼动作发生时的肌电起始幅值绝对值在50~60 μV之间.OOM肌电PSD能量分布的整体频带为0~500 Hz,主要集中频带为20~350 Hz.在时域内,持续睁眼与持续闭眼OOM的肌电信号峰值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模式下峰值绝对值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频域内,持续睁眼与持续闭眼OOM肌电信号PSD峰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模式下PSD峰频率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睁眼时OOM处于舒张状态,眼睑闭合动作是OOM收缩的结果.OOM肌电信号在不同运动模式下各具特点,可作为计算机判断识别此肌运动模式的依据,但根据时域和频域内OOM肌电特征很难将自然持续睁眼和自然持续闭眼状态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