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的效果差异。方法 61例房扑及70例房颤患者各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治疗,转复为有效,未转复为无效。结果伊布利特对于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76.92%vs.47.06%,P0.05),伊布利特对房颤的转复率亦明显高于普罗帕酮(66.67%vs.37.93%,P0.05);伊布利特对于房扑的转复率与胺碘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76.92%vs.27.78%,P0.05),但对于房颤的转复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无差别(66.67%vs.47.06%,P0.05);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无论对房颤还是对房扑的转复均无差别(P0.05)。因此,伊布利特转复房扑的成功率高于房颤。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既优于普罗帕酮又优于胺碘酮,对转复房颤仅优于普罗帕酮,其对房扑的转复成功率高于房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对新发90天内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入选40例90天内发生的新发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与普罗帕酮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测下10分钟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注射液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分钟后,仍未转复,重复给药1次,观察两组患者的房扑、房颤转复率和不良反应,检测临床症状、血压、心率、心电及电解质、肝肾功能.结果:给药后90分钟,伊布利特伊布利特组转复率65%,普罗帕酮组转复率25%.伊布利特组有2例出现短阵单行性室速,胺碘酮组有1例出现低血压、1例出现心动过缓.结论:对于90天内新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伊布利特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n=15)及胺碘酮组(n=14).伊布利特1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150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75mg静注.结果 伊布利特组转复心房扑动/心房纤颤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9例与5例在给药后0~90分钟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4.29%和33.33%;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3例与4例在给药后90分钟至4小时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0%和5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高于胺碘酮,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9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胺碘酮组)和对照组(普罗帕酮组),每组45例。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0.2/次。3次/日,连服2周;普罗帕酮100mg/次,3次/日,疗程同胺碘酮组。结果:胺碘酮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普罗帕酮组。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均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但胺碘酮的疗效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联合使用后对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使用伊布利特,提高药物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伊布利特组、胺碘酮组、伊布利特+胺碘酮组,每组10只。采用冠脉灌注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在不同灌注溶液条件下,记录各组兔心室肌内膜及外膜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及跨室壁复极离散(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结果】伊布利特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内膜、外膜细胞APD均延长,TDR也显著增大(P<0.05)。胺碘酮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内膜、外膜细胞APD延长(P<0.05),而TDR减小(P<0.05)。伊布利特+胺碘酮组与对照组、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相比,心肌内膜、细胞APD均有延长(P<0.05)。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合用后,TDR虽较胺碘酮组有所增大,但较伊布利特组减小,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与伊布利特联合使用,有效减少单独使用伊布利特所引起的TDR增大,从而提高伊布利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维持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疗效差异及不良反应。方法65例自行复律和药物或电复律成功者为分胺碘酮组(A组)35例和普罗帕酮组(B组)30例,胺碘酮组复律后予以胺碘酮200mg tid×5d,后逐渐减至200mg qd每周5次维持;普罗帕酮组予以150mg q8h维持。于复律后3、6和12个月作疗效随访。结果胺碘酮组患者在3、6及12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百分率分别为85.7%、82.9%和77.1%。普罗帕酮组患者分别为85.7%、76.7%和70.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0.05)。不良反应均较少见。结论普罗帕酮维持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有效性与胺碘酮相似。  相似文献   

7.
刘蓉 《中外医疗》2011,30(17):13-14,16
目的 对比观察普罗帕酮、胺碘酮、倍他乐克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 将11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胺碘酮组、倍他乐克组.对比3组患者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率较胺碘酮组高(P<0.05);普罗帕酮组与倍他乐克组转复时间少于胺碘酮组...  相似文献   

8.
莫丕立 《广西医学》2011,33(10):1314-1315
目的 观察胺碘酮、普罗帕酮、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胺碘酮(n=43)、普罗帕酮(n=43)、美托洛尔(n=42)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胺碘酮组、普罗帕酮组、美托洛尔组的转复率分别为95.34%、79.07%、95.23%,胺碘酮组疗效好于...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60例分两组,治疗组予以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组),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治疗(普罗帕酮组),观察24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副作用。结果胺碘酮组转复率86.7%,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76.7%,普罗帕酮组转复率80.0%,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40%。结论胺碘酮治疗AMI并发AF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本院2007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AMI并发AF患者93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47例和胺碘酮组46例,普罗帕酮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24h内心房颤动转复效果、转复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患者24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组(P<0.05),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胺碘酮组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胺碘酮组明显低于普罗帕酮组(P<0.05).结论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AMI并发AF均有良好效果和较高安全性,胺碘酮效果优于普罗帕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甄彤 《安徽医学》2012,33(10):1374-1376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疗效及安全。方法持续时间90 d的心房颤动患者99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33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普罗帕酮组(33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及无药物转复组(33例),比较3组患者心房颤动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2.3%vs 39.1%,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83.3%vs 50.0%,60.0%vs 22.2%,P0.05),伊布利特组的转复时间明显缩短([32.12±4.37)min vs(60.73±13.73)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持续时间<90 d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70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组(53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比较2组药物转复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7.1%vs 47.2%,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78.7%vs 50.0%,73.9%vs 41.2%,P<0.05);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时间明显缩短[(33.4±2.9)min vs(62.4±9.1)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王磊 《中原医刊》2011,(24):49-51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经典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75岁,持续时间≤90d的房颤和房扑患者3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9例和胺碘酮组19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kg者首剂1mg、体质量〈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胺碘酮组首剂15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78.9%和31.5%,2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84.2%和52.6%,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9±12)min和(48±17)min(P〈0.01)。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均能终止房颤和房扑,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4.
程琳  夏豪  胡丽丽 《疑难病杂志》2012,11(4):241-244
目的系统评价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7—201 1年中英文电子文献数据库和手工检索的方式,收集有关伊布利特和胺碘酮治疗房颤和房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9篇。(1)房颤转复率:伊布利特(76.60%)高于胺碘酮(57.8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11.57~3.59,P<0.01),漏斗图提示未见偏倚。(2)房扑转复率:伊布利特(80.00%)高于胺碘酮(2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18,95%CI 4.72~21.96,P<0.01)。(3)房颤/房扑总转复率:伊布利特(81.36%)高于胺碘酮(6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2,95%CI 1.54~5.15,P<0.01)。(4)转复时间:伊布利特组少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漏斗图提示可能发生偏倚。(5)不良反应发生率:伊布利特组为20.18%,胺碘酮组为1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2,95%C1 0.37~1.80,P=0.62)。漏斗图提示可能发生偏倚。结论与胺碘酮相比,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转复率更高,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及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岩  冯择瑞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32-735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有效性。方法筛选持续时间在90 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36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各19例和17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 kg者,首剂1.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体重<60 kg者,首剂0.01 mg/k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0 mg/kg或0.01 mg/kg;可达龙组,首剂15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50 mg。结果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的总转复率分别为63.16%VS 35.29%(P<0.05);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可达龙组75.0%VS 33.3%(P<0.01),伊布利特组房颤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可达龙组60%VS 35.7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28.13±11.46)min VS(50.01±14.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药物,其疗效优于可达龙,但需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6.
Zhang HC  Guo JH  Fang Q  Zheng YA  Sun YM  Zhu WQ  Wan Z  Guo JX  Ge JB  Han S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2):798-801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5个研究中心共入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212例,随机进入普罗帕酮组和伊布利特组。伊布利特组107例,其中房颤75例,房扑32例;普罗帕酮组105例,其中房颤76例,房扑29例。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测下于10min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1·5h内房颤/房扑的转复率及4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78·1%vs.48·3%,P<0·05);而房颤的转复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7%vs.39·5%,P>0·05)。两组房颤和房扑总转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为61·7%和41·9%,P<0·05)。(2)两组平均转复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房颤/房扑持续48h之内者,两组间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房颤/房扑持续3d以上者两组间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伊布利特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4·7%)、连发室性过早搏动(4例,3·7%)和一度房室阻滞(1例,0·9%)。普罗帕酮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交界性心律与低血压(2例,1·9%)、恶心与呕吐(2例,1·9%)。普罗帕酮组发生1例与试验药物无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与普罗帕酮比较,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有明显的优势。房颤/房扑持续3d以上者(<90d)应用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两药的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7.
常以芳 《中原医刊》2009,(14):22-23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进行观察。46例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入2组,伊布利特组(n=24)、普罗帕酮组(n=22)。伊布利特1mg于10min内静注,普罗帕酮7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观察10min,若房扑或房颤仍未终止且QTc间期〈600ms,分别给予第2剂,剂量相同。结果观察房扑或房颤转复所用时间,并观察房扑或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的转复率及转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是使房扑、房颤快速转律的最有效药物,尤其是在用药后0~90min的时段内心房颤动和心房朴动的转复疗效更佳,明显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8.
纪焕文 《中外医疗》2012,31(18):16+18-16,18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8例房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90min内的房颤的转复率及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90min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转复率分别为57.89%(11/19)和31.58%(6/19),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1.65+5.23)min和(26.21±13.89)min,两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24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1/1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2%(5/19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起效迅速、疗效昂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AFL)或心房颤动(A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7例AFL或AF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4例,给予伊布利特注射液1 mg于10 min内静脉注射(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静注。胺碘酮组13例,给予胺碘酮注射液150 mg于15 min内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5 mg静注。观察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例数及时间。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短于胺碘酮组(P0.05);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11例与6例在给药后0~30 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分别有3例与2例在给药后30~90 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总转复率分别为100.0%和61.5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为AFL或AF转复为窦性心律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