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毛钱处方     
《家庭医生》2010,(15):3-3
常州一位市民近日带孩子去医院看病,仅花了一毛钱,孩子的病就痊愈了。这个一毛钱处方被病人家属称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一毛钱能买到什么?江苏常州一位市民近日在一家医院给孩子看病,问诊后,医生只开了5片药,仅花了一毛钱,孩子的病就痊愈了。这个一毛钱处方被病  相似文献   

3.
在急救中,如果目击者或者病人家属略有一点常识,很多病人愿可避免死去。例如醉酒后摔倒呕吐,当120急救医生到现场后病人早已窒息。如果目击者能使他侧身躺,也许他就死不了。病人猝死,家属若能立即在病人胸前捶两拳.这简单的动作就能救人一命,还有80%的胸腰椎骨折致截瘫,原因是错误搬动导致的……抗震救灾及奥运保障,使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相似文献   

4.
虽然我的职业是个医生,但是我自己、我的家人也都会生病,也都需要看医生.作为病人家属,我在陪家人看病的时候,当然也希望得到医生良好的医疗服务,所以也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我想可能会对其他病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2000年5月31日,从全国筛选出的5个大胖子男人齐集上海某医院的减肥中心,他们是应邀前来接受减肥治疗的。过磅称体重的时候,杭州的钟平163公斤,上海的吴韵骏166.5公斤,哈尔滨的李俊亮172公斤,北京的柳卫东187.5公斤。而28岁的武汉小伙黄驰则以209.5公斤的绝对优势,成为已知中国最重量级的人物。 然而令人无法相信的是,2001年8月31日,当黄驰准备离开上海回武汉时,体重已降至84.5公斤。身上的肉一下子少了125公斤,想必遭受过常人难以忍受的减肥“折磨”。9月上旬,记者来到位于武钢116街坊的黄驰家中,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6.
袁先生近日在医院利用仪器进行了一项检查测试,结果医生告诉他:你的内脏脂肪超标,内脏年龄比你的实际年龄高出5岁,要注意合理饮食和适当锻炼。听到医生这番话,袁先生大感意外。因为袁先生家里有一个磅秤,平时经常称一称体重,一直认为自己体重在合理范围,没有超标,如何出来一个内脏脂肪超标?医生解释,医院的这种测试,是通过测量体表脂肪、内脏脂肪、基础代谢等指标,综合分析出的人体内脏脂肪、皮下脂肪  相似文献   

7.
一个周末的晚上。突然,救护车的汽笛声又飘了进来。 “又来重病人啦!”宋医生向负责分诊的护士招呼到,两个人推着急救用的担架车,向急诊门口冲去。随后,急救医生、宋医生和几个陪来的病人家属,一起将一个正在输液的老大爷,从救护车上抬下来,快步送往抢救室。  相似文献   

8.
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旦亲人不幸得了癌症,出于善意,他的家属常常要求医生不要将病情告诉患者。患了癌症当然是个"坏消息",那么这个"坏消息"应该告诉患者吗?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因为一场疾病,于是遭遇了和美国医生的"狭路相逢",病愈后,感慨良多。在美国看病和国内截然不同。在中国看病得起早去排队挂号,然后等待见医生,见到后医生又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你打发,等到举着一堆化验单回到医生身边时,近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最后,医生再给你开一堆对疾病没有直接作用却与医药公司有直接联系的药品,反正吃不好也不会吃坏,病人没有选择只能隐忍——这些现象在美国是绝对没有的。  相似文献   

10.
坐在北京回龙观医院“无抽搐冶疗室”门外的赵先生面色平静。看得出来,他对在里面治疗的妻子没有太多的担心。赵先生认为,妻子用MECT这种方法治疗是目前最好的选择。现在,他不但不用随时准备接到妻子要自杀的电话(哪怕是在遥远的国外),而且下班回家还能吃上妻子准备的饭菜。想想6年来作为抑郁症患者家属梦魇般的日子,他坦言:MECT是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救命稻草”,抓住它,就有了获得“再生”的希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上个月参加一个关于医疗行业行风建设的研讨会,一位医生谈到,现在一些患者(或患者家属,下同)心态很不正常,一进医院就想方设法给医生送“红包”,总想拿“红包”收买医生,让医生提供与对其他患者不一样的特殊照顾。医生如果不收,患者不会认为他守纪守法、医德高尚,而只会认为他的态度或医术有问题。有的患者软磨硬泡强迫医生收下“红包”,甚至对拒收的医生大打出手。  相似文献   

12.
在医患关系中,病人、病人家属乃至社会往往对资深医生或者各专业的“专家”,寄予很高的期望值。如果医患关系不和谐,一旦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则极易形成医疗纠纷。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和社会对“专家”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专家责任”的认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鱼鱼 《家庭医生》2012,(18):1-1
7月25日早上,丁香园发了这么一条微博,引起广泛关注: 新闻标题要怎么写?《江苏吴江一医生刀捅2名患者家属》VS《三名病人家属围殴一医生,两人反遭捅伤》,前者是一家日报的报道标题,后者是凤凰网的新闻标题。前者说是“水果刀”,后者说是“钥匙扣上的小刀”。是主动伤人还是自卫?媒体是在如实报道还是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4.
“病人选择医生”制度的经济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实行病人选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意见》发布后,各地纷纷出台措施加以贯彻,掀起了一个维护患者选择权的热潮。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观察到,有些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对此活动并不积极,甚至持否定态度,他们并不认为这一活动代表  相似文献   

15.
“得奖首先要感谢党。第二,我要感谢我的同事、我的团队。第三,我要感谢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能够把全部精力放在事业上。”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83岁的王忠诚院士是个讷言的人,但他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玉掷地有声:“我更要感谢我的病人。因为有了病人和病人家属齐心协力的合作,共同向疾病发起挑战,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相似文献   

16.
这个刚过去一多半的夏天,已经出了好几起殴打医生甚至“医闹”事件。“医闹”大体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弱势无助的患者家属,呼天抢地,控诉自家亲人被缺乏责任感的庸医误诊误治,不仅害了好生生的人命,还将东拼西凑的血汗钱尽数骗去。损失既大,道理又讲不过医生,只有当众哭泣。其心之怨痛、其情之悲苦,旁观者如何不悲悯、不同情?另一种情形却是:纠集了亲朋甚或打手的“医闹”小队,花圈、灵堂、孝服、标语……围聚医院,甚至殴打医生,伤及人命。弱势转眼变成强势,眼泪瞬间诉诸暴力。其心之残横,其行之无理,旁观者又如何不戚戚、不愤怒?  相似文献   

17.
王仲 《中国卫生》2014,(12):102-103
<正>走进抢救室,就感觉到气氛的凝重。1床紧挨着抢救室大门,床边一群病人家属已经阻碍了人们的进出,但大家都在绕着走。这是一个不良的信号,一定是出现了矛盾,或者病人家属和医生、护士打架了。在一个病房或一个病区,只要有一位病人或家属与医生、护士出现矛盾,整个病房的气氛就会变得非常压抑。所有人都不敢大声说话,不愿意再主动帮别人出主意,甚至恨不能自己发烧、肚子疼而休病假。不得不来的,也希望下班赶快离开,脱离这个让人窒息的鬼地  相似文献   

18.
唐乾 《健康文摘》2009,(8):18-18
如果真的是内在的东两更重要的话,那么许多瘦人可能有麻烦了。一些医生现在认为,包裹在心脏、肝脏或胰脏等重要器官周围的裸眼看不见的脂肪可能和一望便知的皮下脂肪一样危险。  相似文献   

19.
陈小兵 《大众医学》2014,(10):14-14
说到医患沟通,大家怎么理解?是否多数画面是医生指导患者或其家属,患者或家属都竭尽全力听医生讲解,但由于医学是非常专业的领域,结果常是似懂非懂。  相似文献   

20.
患了高血压,医生往往关照病人需要终身服药。但现实中少数病人只是断断续续地服药,当有头痛等症状时才服药,致使高血压逐渐发展。病情加重后,医生告诫患者需“终生服药”。因而“终生需服降压药”成为常识,这一思想统治和禁锢着患者。患者认为自己已到晚年,医院和专家都是叫服这些药,终身服药就是不可怀疑的,只有老老实实地服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