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侧颈动脉体瘤在临床上偶有发现。但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极少见。笔者曾诊治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29岁。因右上颈部肿物2年入院。自诉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肿物。病史中偶有头昏,无昏迷、声嘶、鼻塞及回吸性血涕。体检:心率82次/min,血压98/68mmHg(1mmHg=0.133kPa),右上颈动脉三角区扪及一约3.5cm×3.0cm肿物,质中偏软,界限清楚,表面扪及弥漫性血管搏动。左上颈动脉三角区亦可扪及一约1cm×1cm的类似肿物。鼻咽部正常。B超示双颈上部肿物,均质性,与颈动脉分界不清,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及预后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2年2月至2006年6月50年间收治的9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9例均行超声检查,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4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动脉压迫锻炼5例,其余4例肿物较小可触及颈动脉走行者未行压迫锻炼.术式均为动脉体瘤及周围组织扩大切除术,3例阻断颈总动脉,其中1例行人工血管颈动脉重建术,2例结扎颈总动脉.结果 术前诊断"颈动脉体瘤"7例,"转移癌"1例,"颈部肿物待查"1例.8例术后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声嘶3例次,舌偏4例次,Horner综合征3例次,口角左偏1例次,呛咳1例次;术中出血50~1800 ml,输血800~1600 ml,无输血并发症;结扎颈动脉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偏瘫等.术后临床及病理诊断恶性颈动脉体瘤9例,有包膜2例,无包膜7例.颈淋巴转移伴肺转移1例.术后放疗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4年,中位随访时间6年.生存6例,其中伴有间断头晕及呛咳2例;2例死亡,1例死于颈部复发,1例死于肺癌;1例失访.结论 恶性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常侵犯颈动脉及颅神经,诊断应以病理学特点结合邻近组织侵犯及发生淋巴或远处转移为准;应及早选择手术治疗行广泛切除,发生转移或复发者预后较差,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及术前检查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5例,女19例,其中良性23例,恶性1例;单侧17例,双侧7例.结果 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中1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同时接受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阳性者1例.23例良性者行手术治疗,1例恶性者仅行探查活检术,3侧行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在内的瘤体切除术,未行颈动脉重建,术后患者无死亡,没有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3例良性者随访6 ~ 12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恶性患者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可靠实用,可以作为颈动脉体瘤常规术前检查方法来判断颈动脉结扎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平滑肌瘤是起源于平滑肌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小血管至大血管的肌肉层的平滑肌瘤即血管平滑肌瘤。头颈部少见,在头颈部可发生于耳、唇、鼻腔、筛窦、腮腺及喉部。病因不明,女性多发。作者报道1例颈动脉鞘的被误诊为颈动脉体瘤的血管平滑肌瘤的病例。患者男,61岁。右颈部缓慢增长的无痛性肿块6个月,大小为2×3cm,位于右胸锁乳突肌前缘靠近下颌角处,触诊光滑,较固定,无杂音。CT扫描发现右颈动脉分支处有一增强物,动脉造影发现右颈外动脉内侧有一中度多血管物质,未见栓塞。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手术切除肿物。肿物大小为2.5…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990-2010年收治的44例(46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其中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瘤体剥离39侧,瘤体并颈外动脉切除6侧,瘤体并颈内、外动脉切除1侧.结果:44例手术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出现偏瘫,2例出现暂时性的声音嘶哑及呛咳. 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手术是颈动脉体瘤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前充分准备,明确瘤体与血管的关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显微镜下双极电凝手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21例(23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要点及术后处理。结果:DSA和MRI对颈动脉体瘤的确诊率达100%。17例(19侧)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动脉外膜下分离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8侧,肿瘤并颈外动脉节段切除术9侧,颈动脉体瘤和颈总动脉分叉并颈内外动脉节段切除及颈动脉结扎1侧,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切除及人工血管重建颈动脉1侧。术后1例患者术前药物治疗未控制的室性心律失常自愈;1例出现声嘶,1周后完全恢复;1例颈动脉切除未重建的患者,术后出现经常性头痛,3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DSA和MRI是目前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外科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措施,肿瘤和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节段切除后,人工血管重建颈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累及颈总动脉横纹肌肉瘤1例何晓年患者男,22岁。右侧颈部肿块5个月,伴有轻度针刺样疼痛及压迫感4个月,生长迅速。1990年5月12日入院。入院诊断“颈动脉体瘤”。右侧颈前三角区可见5x4cm大小肿块,中等硬度,无触痛,推之肿瘤左右活动,上下固定。CT...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颈动脉切除治疗颈动脉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颈动脉体瘤 ,预防术中致命大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 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 ,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检测 (TCD)及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 ,在清醒麻醉下行选择性颈动脉阻断或切除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术中全部夹闭颈总动脉 2h以上 ,切除颈总动脉 4例 ;分离切除肿瘤 6例 ,保留颈总动脉。结果 :10例均无手术死亡及其它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 5年均健在。结论 :颈动脉压迫训练 ,TCD检测及术中清醒麻醉 ,可以对选择性颈动脉阻断或切除起到充分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误诊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死亡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误诊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死亡一例李正贤患者女,27岁。左颈部无痛性肿物9个月,不伴有血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CT扫描示鼻咽腔狭窄,左侧壁向鼻咽腔突出,深部有肿块,临床诊断为鼻咽癌。1997年1月24日在本院肿瘤科进行放射治疗,共11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和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性,手术要点。方法:单纯颈动脉体瘤者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颈静脉球体瘤及同侧同时患有颈动脉体瘤者,一律采用大“S”形切口,显露颈静脉孔和岩尖的颞下进路。结果: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瘤体均彻底切除且完好保留了颈内动脉。5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3例肿瘤切除彻底,2例有意姑息切除瘤体,经1~3年随访,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化学感受器瘤具有一定的家族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球体瘤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颈动脉球体瘤的诊断手段、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法。方法:总结诊治8例颈动脉球体瘤的经验。以术前磁共振、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采用动脉外膜下剥离及颈外动脉切除,彻底切除颈动脉球体瘤。结果:按Shamblin分期3例为Ⅱ期,5例为Ⅲ期,有家族史者3例。5例Ⅲ期的病人,采用了动脉外膜下剥离及颈外动脉切除的方法,均保全了颈总和颈内动脉,瘤体获全切,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本文介绍的手术方法可以成功地切除颈动脉球体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个体化序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23例(29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其中单侧颈动脉体瘤17例,双侧6例;经确诊后采用术前Matas试验-BOT试验-手术的序贯治疗方式。手术方法包括瘤体剥脱、瘤体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颈内动脉切除后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远心端吻合或颈内动脉自体血管重建及颈内动脉单纯结扎。结果患者术前Matas试验结果:能持续按压阻断30 min无特殊不适者1周内17侧、2周内26侧、4周内29侧。其中2例女性患者在通过Matas训练后,于术前行BOT试验检测时出现阳性反应。所有患者颈动脉体瘤11侧肿瘤切除后动脉完好,5侧肿瘤切除同时结扎颈外动脉,6侧肿瘤切除后行颈内动脉破损直接修补,2侧肿瘤行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对端吻合,3侧肿瘤取大隐静脉及1侧取颈外静脉行颈总,颈内动脉搭桥,1侧单纯结扎颈内动脉。术后患者出现局灶性脑梗塞1例,Horner综合征5例,迷走神经麻痹6例,舌下神经麻痹3例,面神经麻痹2例,副神经麻痹1例。采用静脉重建的颈内动脉术后3~6个月复查彩超均见重建血管通畅。结论术前Matas试验-BOT试验-手术的序贯治疗方式能有效促进大脑侧枝循环建立;该序贯治疗对术中颈动脉重建是否需要采用转流手术方式提供准确依据,术中颈动脉破裂后单纯颈动脉修补及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端端吻合均不需要行颈动脉转流;仅行大隐静脉搭桥重建颈内动脉时才需要转流手术。颈动脉体瘤的个体化序贯治疗不仅避免了不转流导致造成脑缺血而产生偏瘫、昏迷等严重并发症,而且减少了盲目使用转流管所带来的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风险及相关材料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
报告1994-1998年诊治颈动脉球体瘤3例,术前误诊及诊断不明确2例,手术+放射治疗1例,手术切除2例;临床均治愈。指出诊断应有颈动脉球体瘤三主征和B超三征,即颈部非甲状腺肿块包绕颈动脉并见颈动脉壁局限性增厚,管腔受压变窄;肿物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部并可见其大小范围;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等临床可以诊断。结合彩超及/或DSA和MRI的诊断更佳。治疗上术前行颈动脉压迫训练或缓慢阻断或术时测颈内动脉残压;麻醉可清醒麻醉或清醒麻后全麻。手术先于颈总动脉下放橡皮带或细导尿管,结扎颈我动脉,术时尽量行肿瘤剥离术。术后应注意脑部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临床鲜见,我科自1997年7月~11月间共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21岁。因发现左颈部肿物13年,于1997年7月入院。1995年曾在当地医院作穿刺,抽出血液后血肿吸收。检查:左颈侧颈动脉分叉高度见一3cm×4cm肿物,触之搏动,界清,活动良好,听诊无杂音,颈动脉较浅。右侧肿物较小,1cm×2cm,余同左侧。MRI示两侧颈动脉实质性肿瘤,以左侧明显。数字减影动脉造影示左颈总动脉分叉部以上有一团迂曲紊乱的血管团影,颈内外动脉弧形受压移位,供血动脉主要为左咽升动脉。栓塞后血管减少40%。全麻下行左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外科治疗及人造血管在颈动脉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年10月-2006年3月收治的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颈动脉造影证实。其中6例表现为无症状性颈部包块,1例还合并有声嘶、饮水呛咳。其中4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并行动脉分流人造血管颈动脉血管重建术,1例行单纯放射治疗。结果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且无恶变。术后无死亡和偏瘫发生。1例ShamblinⅢ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伸舌偏斜,对侧上肢肌力下降为四级,该例病变范围广,术中对肿瘤周围神经剥离、牵拉明显,随访1年后上肢肌力恢复正常;其余5例术后均无明显神经损伤。全部手术病例颈部创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个月~2年未见复发。1例单纯放疗后随访半年肿瘤未见进一步生长,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颈部无创检查和颈动脉造影术是颈动脉体瘤早期诊断最有效的手段。外科手术是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肿瘤与动脉的密切关系来决定,颈动脉切除后根据术中情况可利用人造血管进行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5 0岁 ,于 2 0 0 0年 4月 2 0日因右面颈肿块 2 4年 ,伴呼吸、吞咽困难 1年收入院。 10余年前曾就诊外院行面颈肿物探查术 ,术中发现瘤体巨大、血供丰富而中止手术 ,术后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入院查体见右软腭膨隆 ,可触及 6cm× 4cm肿物 ,右面颈部可触及 10cm× 16cm肿物 ,质实 ,皮温高 ,颈部轴位CT示右咽旁富血供占位约 8 6cm× 7 0cm(图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瘤体与颈部大血管关系不密切。因曾有手术探查史及伴吞咽呼吸困难 ,不能平卧 ,未行颈动脉压迫训练。于 2 0 0 0年 5月 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先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改良颈-腮腺入路切除高位咽旁间隙肿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科手术治疗的35例高位咽旁间隙肿瘤患者,术前均进行增强CT和MRI评估。其中24例采用单纯的颈-腮腺入路完整切除肿瘤,3例颅底受累者采取颈-腮腺入路联合颞枕侧颅底入路,2例混合瘤患者采用颈-腮腺入路联合下颌角部分切除,3例神经鞘瘤和1例淋巴血管瘤尝试采用颈-腮腺入路联合内镜辅助下手术,1例癌肉瘤和颅底受累及1例颈动脉体瘤术中改行联合下颌骨裂开入路。结果术后病理混合瘤13例,神经鞘瘤11例,副神经节瘤4例,颈动脉体瘤4例,淋巴血管瘤1例,脊索瘤1例和癌肉瘤1例。患者随访11个月~10年,无严重并发症,癌肉瘤患者术后13个月出现脑转移死亡。结论多数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可以经传统颈-腮腺入路完整切除,改良的颈-腮腺入路可以得到清晰的术野暴露,完整切除高位咽旁间隙肿瘤,只有在恶性肿瘤或需要颈内动脉重建时才考虑联合下颌骨裂开术。  相似文献   

18.
颈侧咽旁间隙肿瘤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04例颈侧及咽旁间隙肿瘤,包括神经鞘膜瘤67例,神经纤维瘤12例,涎腺混合瘤14例,血管瘤6例,颈动脉体瘤4例,猪囊虫病1例,均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颈侧切开径路89例,经咽侧径路11例,经颈侧及咽侧联合入路4例。除2例颈动脉体瘤骑跨于颈动脉分叉处及2例血管瘤与颈动脉鞘粘连未能切除肿瘤外,其余100例均完整摘除肿瘤。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全部为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19.
颈侧咽旁间隙肿瘤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建民  刘晖 《耳鼻咽喉》1998,5(3):169-171
报告104例颈侧及咽旁间隙肿瘤,包括神经鞘膜瘤67例,神经纤维瘤12例,涎腺混合瘤14例,血管瘤6例,颈动脉体瘤4例,猪囊虫病1例,均经病理证实。全部商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颈侧切开径路89例,经咽侧径路11例,以颈侧及咽侧联合入路4例,除2例颈动脉体瘤骑跨于颈动脉分叉处及2例血管瘤与颈动脉鞘粘连未能切除肿瘤外,其余100例均完整摘除肿瘤。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全部为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20.
头颈科学     
颈动脉体瘤的个体化序贯治疗应用评价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个体化序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23例(29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其中单侧颈动脉体瘤17例,双侧6例;经确诊后采用术前Matas试验-BOT试验-手术的贯序治疗方式。手术方法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