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汗症(Hyperhidrosis)可以出现在手掌,腋窝,足底,通常以手掌最常见。约有3%的年轻人患有手汗症,有高达12.5%的家族倾向。大多数手汗症患者自幼儿时期即出现症状,到青春期则逐渐加剧。手汗症的治疗长期以来为一棘手问题。虽曾有许多治疗方法,但常常无效。而胸交感神经干切断(切除)疗效确切。电视胸腔镜(VATS)的胸交感神经切除(切断)术治疗手汗症已有报道,但电视纵隔镜(VM)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尚未见报道。我院自2003年4月~2003年11月应用电视纵隔镜为118例手汗症患者进行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发汗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八法之一,多用于表证,因受过汗和禁忌的影响,约束较多。笔者临证时将汗法应用于诸多疑难病证,颇有感悟,现举例3则,报道如下。1发汗治血古训有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相似文献   

3.
药后观汗,是指医者不仅在辨证时要辨汗,而且在用药后,特别是用了发汗剂后要观察病者有汗、无汗和汗多、汗少或发汗后有何变证,这是使用发汗法后,所必须注意的。 发汗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病邪随汗而解,只能适可而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太过则伤律耗气,不及则病邪余留。张仲景对此很为重视,在《伤寒论》中有许多论述,如桂枝汤方后就有详细的记述,不仅详谈了桂枝汤的煎服法,禁忌,还说明了桂枝汤服后,若其人微微汗出,是药到病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宗旨,提炼历代名医治疗汗证的理法方药,总结探讨程丑夫教授治疗汗证经验和用药特色。程丑夫教授治疗汗证气虚内热证的经验方以《兰室秘藏》的当归六黄汤为底方,并选择特色用药。全方寓有三法,蕴含有汗为心液、汗出阳明、汗尿同源的独特学术思想,指导治疗以首当治心、清胃消燔、因势利导三法合用,对于治疗汗证的气虚内热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多汗症(polyidrosis)为儿科常见病,临床治疗虽方法多样,但中药治疗仍有一席之地。常克教授在《中医病证治验条辨》中指出"汗出湿衣,或汗流如雨,或彻夜汗出,或稍动记汗,甚者静时自汗,可视为汗证耶。"在常师多年临床经验中,汗证不仅可从气虚阴虚、营卫不和论治,亦可从阳明经热、肝亢阳旺、腑实证、瘀血证、肾虚证以及阴亏证论治。本文重点论述肝亢阳旺证。  相似文献   

6.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汗证的阐述系统全面,其论治汗证时均以阴阳为本,并提出查脉证有火无火辨汗证阴阳。其指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尤应重视阴汗的存在;战汗之难出者为病态,为阴证,需培补元气助汗出病愈;头汗亦分阴阳两证,即邪热上壅之阳证和阳气内脱之阴证,应分辨阴阳论治;小儿汗证应识常与变,重视汗出过多之变及病情之变,而辨阴阳论治。张景岳对汗证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后世治疗汗证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临床诊治汗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中医汗法     
汗法为中医八法之首,临床应用极其广泛,外感表证以及诸多内伤杂病皆可应用汗法治疗。历代医家素来重视汗法,有"善治者治皮毛"之谓。通过对汗法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以及主要作用机制的阐发,拓展汗法的治疗范围,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秦琴 《现代医学》2010,38(1):23-24
目的:寻找治疗汗管瘤时减少瘢痕形成及色素沉着的方法。方法:采用YwY-2A型医用微波仪单级探头,输出频率2450MHz,功率30~50w,垂直接触皮损处,开关启动1~3s。结果: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治疗汗管瘤78例,所有病例皮损均有明显好转。6例出现色素沉着,3~6个月后消失,1例出现轻微浅表性瘢痕。结论:微波治疗汗管瘤安全可靠,色素沉着及瘢痕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汗证与皮肤腠理机能失调及外邪入侵有关。临床上皮肤病常伴有自汗、盗汗、当汗而无汗等汗证表现。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立足于“平调阴阳,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针对伴有汗证的皮肤病患者,形成了“发汗解表,扶正固表,收敛止汗”三法并用的治疗体系,并对兼证的配伍用药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开启了从“汗证”论治皮肤病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温病汗论     
外感热病以其病程中汗液变化显著而有“汗病”之称(《杂说》)。通过观察温病不同阶段汗出异常的表现,可为分析病机、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是温病临床辨治的重要方面。历代医家对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理论上亦有不少阐发。但综观前人有关论述,内容虽然丰富,却有零散,笼统之处。因此,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讨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的机理,及其辨治大要,对于深入理解温病学的有关理论,开拓温病临床辨治和研究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泽生教授已八八高龄,躬耕医道已七十余载,临床经验极为丰富,除对脾胃病有深入研究外,对中医时病的治疗也有很多独到见地,现将其治疗时病的经验作一简介,就正于同道。一、发汗须及时,但不宜过汗发汗在温病初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发汗要及时,如用之得当,邪随汗解,可望早期治愈,如用之不当,则变证多端。因温病易于化燥伤阴,如误用辛温发汗或发汗过于  相似文献   

12.
自汗、盗汗统称为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对于汗证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后人在前人的治疗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卢笑晖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躬身于中医临床、教学的第一线,对于中医疾病的诊疗经验颇丰,对汗证的治疗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对临床一例汗证进行探讨,总结治疗阴虚火旺汗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秦琴 《铁道医学》2010,(1):23-24
目的:寻找治疗汗管瘤时减少瘢痕形成及色素沉着的方法。方法:采用YwY-2A型医用微波仪单级探头,输出频率2450MHz,功率30~50w,垂直接触皮损处,开关启动1~3s。结果: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治疗汗管瘤78例,所有病例皮损均有明显好转。6例出现色素沉着,3~6个月后消失,1例出现轻微浅表性瘢痕。结论:微波治疗汗管瘤安全可靠,色素沉着及瘢痕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多汗症由先天性汗腺过度分泌引起,发病率大约1%。临床对该病有多种治疗方法,2004-07起FD A批准肉毒毒素用于治疗该病,该药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其他类型的出汗异常,包括腋臭(汗液有恶臭)和色汗症(汗液有颜色)较罕见,而且更难治疗。这是用肉毒毒素治疗色汗症的首例报道,肉毒毒素完全控制了该例年轻女性的深色面部色汗症。色汗症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临床疾病。用肉毒毒素治疗成功支持外泌汗腺是该病汗液分泌的来源,也表明肉毒毒素应成为治疗该病的备选方法。肉毒杆菌A毒素治疗面部色汗症@Matarasso S.L. @张宪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虚敛汗方对肺痨汗证的疗效.方法:80例肺痨汗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病人均经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型.对照组予常规抗痨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抗痨治疗外,予补虚敛汗方.两组疗程均为2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达47.50%.两组有效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补虚敛汗方能较...  相似文献   

16.
温病乃人体感受四时温热病毒而致的一类急性热病。由于温热病毒为阳热之邪,极易逼津外泄而作汗,而汗系人体阴液的一部分,故温病过程中汗液丧失的程度、汗证治疗的当否,与温病的转机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汗之生理病理来认识汗证治疗与温病保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朱进忠主任医师善治各种疑难杂症 ,今将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部分经验总结如下。1 原发性多汗症王× ,女 ,50岁 ,左侧头面部汗出时发时止 5a ,加重 2a。每次汗出前先感心中烦热 ,继而烦热上冲而头面部汗出 ,汗出较少时仅见微汗 ,汗出较多时即大汗淋漓 ,并且只见左侧汗出而右侧头面部微汗皆无。现症 :时有心中烦热上冲而左侧头面部汗出 ,尤以情志急躁时为甚 ,舌质淡苔薄白 ,脉弦紧。综合分析 :其汗出之壮既非象动辄益甚白昼时时汗出之自汗 ,又非寐中汗出 ,醒来自止之盗汗。一侧汗出者 ,有云乃气滞血瘀所致 ,但此证不具备血瘀之脉症。汗…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手汗症(Palmarhyperhidro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起、不受外界温度影响的手部汗腺异常分泌亢进的状态,约有3‰的亚洲年轻人患有手汗症,有高达12.5%的家族倾向。手汗症的治疗长期以来较为棘手,Kux等于上世纪50年代首创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王哲教授应用神阙穴贴敷治疗产后汗证的临证经验,以期为中医外治法治疗产后汗证提供相关经验。[方法]分析王哲教授对产后汗证的病因病机认识,阐明神阙穴贴敷作用机制、贴敷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并列举典型案例加以佐证。[结果]王哲教授认为产后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产时耗伤气血,亡血伤津,致气血虚弱,阴血暴脱,虚阳外越,熏蒸汗出。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益气养血、收敛止汗的原则,运用神阙穴贴敷治疗,可较大程度发挥神阙穴固本培元、调整阴阳及药物五倍子、煅牡蛎收敛止汗的功效,有助于产妇整体恢复,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所举验案辨为气血虚弱、营卫失和证,选取益气固表方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以固本培元、收敛止汗为治则,使营卫调和,汗出自止。[结论]王哲教授运用神阙穴贴敷外治法治疗产后汗证,方小精简,经济便捷,疗效突出,其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适应证,大都认为,"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但实际上并非简单的"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通过条文之间的对比研究,能够发现仲景在运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时根据的并不是"有汗"或"无汗",而是正气的"强"与"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