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比值和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561例肝穿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同时进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检测,对比分析血清AST/ALT比值与肝脏病理诊断。结果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AST/ALT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肝纤维化程度S4期以上的患者血清AST/ALT比值高于S0~S3期的患者,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当血清AST/ALT比值≥1时,诊断早期肝硬化(S4期以上)的灵敏度为83.5%,特异度为80.8%。结论 血清AST/ALT比值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仕周  张友祥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484-48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血清谷草转氧酶(AST)与谷丙转氨酶(ALT)比值和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IL)对2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和常规肝功能生化检查,并与同期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相关性(γc=0.361,P〉0.05;1s=0.511,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AST/ALT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肝纤维化程度S4期以上的患者血清AST/ALT比值高于S0—S3期的患者,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当血清AST/ALT比值≥1时,诊断早期肝硬化(S4期以上)的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4.6%。结论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关系。血清AST/ALT比值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检测及计算A/G、ALT/AST比值,与病情轻重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随着肝实质损害的加重,A/G及ALT/AST比值逐渐缩小,表现为A/G及ALT/AST呈同步变化,二者比值与病情轻重呈负相关关系,轻、中度慢性乙肝与中度慢性乙肝及重型慢性乙肝之间则已ALT/AST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该结果提示:计算A/G与ALT/AST比值对慢性乙肝的临床分类及估计病情预后有着一定的帮助,该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水平及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测定血清ALB、GLO水平。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活检,并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及纤维化程度(S)的分期。结果:(1)血清ALB和A/G比值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负相关(r=-0.405,r=-0.400,均P〈0.001),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356,r=-0.271,均P〈0.01);(2)血清GLO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0.221,P〈0.05),血清GLO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3)G、S在〈2与≥2之间血清ALB水平和A/O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ALB、GLO水平和A/G比值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参考指标,在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时血清ALB水平较GLO水平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将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单一慢性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70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均为轻度.HBVDNA均为阳性,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没有相关性,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与血清ALT、AST水平及A/G比值有相关性,随着炎症活动度的增加,血清ALT、AST水平上升,A/G比值下降;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与血清AST水平、A/G比值有相关性,纤维化程度越高,AST水平越高,A/G比值越低;ALB、CHE均为正常;PTa均>70%;TBiL异常者18例,均≤2倍ULN.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较轻的阶段(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LT、AST水平的上升和A/G比值下降的诊断价值远大于血清ALB、CHE、PTa和TBIL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AST/ALT联合血小板计数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AST/ALT联合血小板计数的方法与临床上常用的肝纤维化诊断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寻找新的方便实用无创性诊断肝纤维化指标。方法 按AST/ALT比值是否升高和血小板计数是否下降将 4 6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 ( 2 4 0例 )和对照组 ( 2 2 0例 ) ,与患者同期肝纤维化血清指标、B超、A/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异常程度和异常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观察组 2 4 0例中有 2 36例出现肝纤维化指标异常 ( 94 .78% ) ,其中轻度 15 0例 ,中度 77例 ,重度 9例。而对照组 2 2 0例出现异常的有 80例 ( 36 .36 % ) ,肝纤维化异常程度分别为轻度 6 2例 ,中度 15例和重度 3例。B超检查结果同样是观察组比对照组异常明显。而A/G在两组对比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AST/ALT联合血小板计数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B超之间有没有确切的相关性目前还缺少依据 ,但从临床角度看 ,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认为AST/ALT联合血小板计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常用的血清学指标与肝脏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HBV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301例,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诊断按炎症活动度分5级(G0~G4)、纤维化分5期(S0~S4);常规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AST/ALT和白、球蛋白比值(A/G);并进行HBV DNA和HBV基因型检测,分析各检测指标与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 ALT、AST水平和AST/ALT比值G2/G(3+4)组高于G0/G1组(P<0.05),与肝脏炎症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7,0.648,0.509,P<0.05);GLB水平S2/S(3+4)组高于S0/S1组(P<0.05),与肝脏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674, P<0.05)。A/G水平S2/S(3+4)组低于S0/S1组(P<0.05),与肝脏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0.500, P<0.05)。基因C型的HBV感染者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高于基因B型者(χ2分别为11.460和12.729,P<0.05)。结论 ALT、AST水平和AST/ALT比值对G2及以上的肝脏炎症、GLB和A/G对S2及以上的肝脏纤维化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基因C型的HBV感染者较基因B型者病情进展相对更快。  相似文献   

8.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CCl4肝损伤小鼠转氨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降转氨酶活性,以期评价二的肝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Cl4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同时给等剂量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防治,测定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计算A/G值,结果:与CCl4组相比,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预处理后,ALT,AST均显降低,氧化苦参碱ALT,AST水平显低于苦参碱组,各组A/G值无显差异。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小鼠急性CCl4肝损伤降转氨酶作用强于苦参碱。  相似文献   

9.
夏国美  李旭  叶珺  郜玉峰  李芳  魏艳艳  邹桂舟 《安徽医学》2013,34(12):1752-1755
目的 对丙氨酸转氨酶(ALT)≤2 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探讨血清HBsAg定量、HBVDNA、ALT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收集154例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穿刺病理结果,根据不同肝脏病理炎症活动度(G)分为两组,G1 组(0≤G〈2)和G2 组(2≤G≤4),根据不同纤维化分期(S)亦分成2组,S1组(0≤S〈2)和S2组(2≤S≤4),根据不同ALT水平分为2组,A1组(ALT≤40 U/L)和 A2组(40 U/L0.05);S1组和S2组患者血清lgHBsAg定量分别是3.58(0.68,5.33)IU/ml和2.57(1.45,4.87)IU/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和S2组患者lgHBVDNA定量分别是6.08(3.0,9.32)copies/ml和4.87(3.0,8.65)copies/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和A2组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分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慢性HBV 感染者间的lgHBsAg定量可能存在差异,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较高者lgHBsAg定量水平可能较低,同样肝脏纤维化程度较高者lgHBVDNA水平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10.
桑阿利 《甘肃医药》2022,(10):896-898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Fib-4指数(Fib-4)、肝脏瞬时弹性探测仪(Fibroscan)联合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就诊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均经肝穿刺活检确诊。根据肝纤维化分期分组,无纤维化组(S0期)(n=35),轻度肝纤维化组(S1~S2期)(n=30),明显肝纤维化组(S3~S4期)(n=35)。检测相关血清指标计算出APRI与Fib-4,并通过Fibroscan进行肝硬度检查,并对APRI、Fib-4、Fibroscan值与肝纤维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三组ALB、PLT、AST、AL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无纤维化组的ALB与轻度肝纤维化组的ALB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组间ALB、PLT、AST、A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明显肝纤维化组ALB高于无纤维化与轻度肝纤维化组(P<0.05);三组APRI、Fib-4、Fibroscan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门脉内径、脾厚径、脾上下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清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LT、AST、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探讨上迷指标在判断慢性肝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方面的意义。方法 对8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超声及肝功能检查,按肝组织病理炎症程度分级及纤维化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门脉内径、脾厚径、脾上下径逐渐增大,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不断下降;而上述指标的变化与炎症程度关系则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中的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ALT、AST等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密切相关。结论 常规B超、白细胞、血小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部分肝功能指标可同时作为反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活血肥瘀中药治疗肝纤维化作用靶点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研究内容与方法:应用CCl4、高脂饮食和乙醇等复合因素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研究活血化瘀中药方剂——抗纤Ⅰ号(丹参、当归、莪术、三棱、鳖甲、土鳖虫、郁金等)对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将中药方剂制成水煎醇提制剂和胶囊制剂研究抗肝纤维化有效的剂型。在中药或中药与硒联合应用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A/G;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血清脯氨酸肽酶(PLD)、Ⅳ型胶原(Ⅳ-C)和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常规HE染色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和纤维化程度;电镜下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扶正祛邪方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方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2)方法:选择中,重度慢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42例为观察组,以同期类似患4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加用扶正祛邪中药煎剂,其它治疗药物两组相同,观察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和肝功能的变化。(3)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虽也有下降,但与观察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组治疗后ALT,AST,TBiL接近正常,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P<0.01),A/G比值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肝功能ALT,AST,TBIL治疗后明显下降,但与观察组比较也有显差异(P<0.01),A/G比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差异(P>0.05),(4)结论:以益气,养阴,活性,解毒为主组成的扶正祛邪方具有良好的防止肝损伤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启贵  朱艳  刘晓玲  赵阳洋 《西部医学》2024,36(3):443-446+453
目的 探讨肝穿刺活检术下不同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程度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CHB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肝穿刺活检术,随后接受恩替卡韦治疗48周,比较不同炎症活动度(G1~G4级)与肝纤维化程度(S0~S4期)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水平情况。结果 根据病理结果显示,纤维化S0期46例、 S1期19例、S2期7例、S3期7例、S4期1例;炎症活动度患者中G1级45例、G2级24例、G3级11例、G4级0例。不同纤维化与炎症分化程度患者治疗48周时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肝组织纤维化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在时点因素、时点交互因素、组别因素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肝组织纤维化分级患者肝功能得到显著下降(P<0.05)。不同炎症分化程度患者,ALT指标在时点因素、时点交互因素、组别因素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ST、TBiL指标仅在时点因素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不同炎症分化程度患者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穿刺活检术可了解CHB患者炎症分化程度与纤维化程度,炎症分化程度越高其纤维化程度越高,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后炎症分化程度与纤维化程度分级越高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可显著改善肝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5.
uPA基因缺失型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别采用C57BL/6J野生型(wT)和uPA基因缺失(uPA-/-)小鼠构建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C57BL/6J野生型和uPA-/-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WT,uPA-/-)和模型组(WT,uPA-/-),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10%CCl40.15ml,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橄榄油0.15ml,每周2次,连续4周和6周。测定动物血清中ALT、AST、ALB及A/G等生化指标;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含量;用HE染色及Masson三色胶原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造模4周和6周时,无论是wT模型组小鼠还是uPA-/-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均较对照组小鼠显著升高,ALB含量降低(P〈0.01);造模4周时,仅见uPA-/-小鼠的A/G含量降低(P〈0.01)。造模4周和6周时,uPA-/-模型组小鼠血清PCⅢ水平和肝脏组织Hy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造模6周时,wT模型组小鼠才出现血清PCⅢ水平和肝脏组织Hyp含量升高(P〈0.01),且升高值明显低于uPA-/-模型组小鼠。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uPA-/-模型组的肝脏纤维化程度比wT模型组明显严重。结论与WT小鼠相比,采用uPA-/-小鼠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造模周期明显缩短,肝纤维化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6.
博士信箱     
蔡大川 《肝博士》2012,(3):60-62
肝博士:你好本人女,75岁,是《肝博士》的读者,不是肝炎患者,在2011年11月确诊为糖尿病,12月开始服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服药前肝功化验单中AST/ALT比值为1.04,服药4个月后复查肝功AST/ALT比值上升(3.12)。  相似文献   

17.
服用抗结核药物,部分病人出现程度不同的肝损害。以往献有很多报道,但用AST/ALT比值来评价肝损害程度却报道不多。本推荐采用AST/ALT比值,即从肝细胞本身的线粒体酶AST与胞浆酶ALT比值的变化情况,更科学地评价肝损害程度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柚皮苷时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亚急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经皮下多次注射CCL4进行亚急性肝纤维化模型的造模,首次注射CCL4的次日进行分组给药:柚皮苷高剂量(30mg/kg)和低剂量(15mg/kg)组,以醋酸地塞米松(2mg/kg)做阳性对照药。给药4周后断颈处死小鼠,分离肝脏、脾脏、胸腺并称重,计算小鼠肝脏、脾脏、胸腺的脏器系数。分离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及肝组织中的羟辅氨酸(Hyp)含量。结果多次皮下注射CCL4可明显增加肝脏系数,血清AST/GOT、ALT/GPT、AKP含量以及肝脏羟脯氨酸的含量也增加,显示肝脏有纤维化损伤。柚皮苷高、低剂量均可明显降低四氯化碳导致肝脏系数的升高,同时降低血清AST/GOT、ALT/GPT、AKP含量以及肝脏羟脯氨酸的含量。结论柚皮苷对CCL4所致的小鼠亚急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与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8例慢性肝炎患者同时进行超声与血清HA、LN检测,超声检查测定PV直径和脾厚径。结果:随着病情发展,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N含量逐渐升高,与轻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重度和肝硬化中,随着纤维化指标增加,门静脉直径、脾厚度增宽明显(P<0.05)。结论:超声与HA、LN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雷竹笋汁对肝损伤大鼠肝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雷竹笋汁对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制备肝损伤大鼠模型,以两种不同剂量的雷竹笋汁(436.70mg/kg和205.50mg/kg)灌胃9周,并另取健康大鼠作正常对照。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氪基转移酶(ALT)、天冬氪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BiD、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的含量,计算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结果 大剂量雷竹笋汁能显著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札T、AST活性,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和Bil含量,升高Glu、Alb含量和A/G比值,且其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ALT、MDA和升高SOD、Glu、Alb的作用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结论 雷竹笋汁对CCl4肝损傀大鼠肝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