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无血清培养法分离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用液闪计数仪观察DC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用ELISA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患者组DC的CD86的表达率为(70.2±5.2)%,明显低于正常人组(95.3±3.8)%,P<0.01;其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每分钟液闪计数cpm为10000±2000,明显低于正常人组(cpm为30000±3000),P<0.01患者MLR中IL-12为(120.0±19.7)pg/ml,γ-干扰素为(799.0±161.3)pg/m1,明显低于正常人组的(280.0±41.1)pg/ml和(3359.0±635.4)pg/ml,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免疫功能低下,并与DC表面CD86的表达率下降及DC分泌IL-12减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持续性肝细胞损害,影响对病毒的清除能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体内最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激发机体能够针对外界病原体的侵入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其数量、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他不仅可以作为宿主抗病毒的功能细胞,也可以作为有利于病毒传播和逃避免疫损伤的载体.因此,对CHB状态下DCs性质的研究及功能提高途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携带者,而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约有1.2亿HBV携带者,因此慢性HBV感染是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新近的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患者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型和功能的缺陷可导致患者体内T、B淋巴细胞耐受,继而导致HBV感染的慢性化。目前对DC应用于乙型肝炎的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已经取得惊人的进展,成为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 HBV DNA载量与DCs功能的关系.方法:采集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IL-4和GM-CSF的作用下培养使DCs增殖、成熟,以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DCs表面HLA-DR、CD-1α、CD80及CD86的表达:ELISA检测DCs培养上清液IL-12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DCs HBV DNA的载量,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内亦可检测至HBv DNA,患者DCs表面HLA-DR、CD-1α、CD80及CD86的表达水平、DCs分泌IL-12水平及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DCs HBV DNA阳性组较DCs HBV DNA阴性组下降更为明显(39.17±6.02 VS 60.11±7.92,46.03±5.52 VS 58.77±4.12,20.95±6.32 VS 35.24±7.41,25.16±6.05 VS 45.30±8.01,19.67±7.32VS 30.74±8.39,0.32±0.08 VS 0.59±0.11,均P<0.01或0.05);HLA-DR、CD-1α、CD80及CD86的表达、IL-12水平及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与DCs HBV DNA载量呈显著负相关(r=0.713,-0.713,-0.623,-0.702,-0.525,-0.841,均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可被HBV DNA感染,患者DCs HBV DNA载量与DCs功能有密切关系,病毒栽量低者DCs功能好,病毒栽量高者DCs功能差.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尽管乙肝疫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乙肝的发病率,但全世界仍有20亿人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是否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方法(1)将研究对象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急性乙型肝炎痊愈组、健康志愿者组,分离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其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表位多肽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18-27的记忆性免疫应答;(2)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将负载有乙型肝炎抗原表位多肽的DC诱导特异的T细胞应答。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诱导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诱导的T细胞杀伤活性。结果(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对HBcAg 18-27 CTL特异表位多肽存在记忆的免疫应答,其分泌干扰素-γ的CD8+T细胞占CD8+T细胞总数的(4.3±2.5)%,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占总细胞数的(4.8±2.2)%,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占总细胞数的(4.6±2.3)%。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对其记忆应答很低,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2.508-3.305,P<0.05。(2)用多肽共孵育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多次诱导的T细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加肽孵育的靶细胞比例为30:1、10:1、3:1时,其杀伤率分别为(57.0±20.3)%、(49.5±20.2)%、(21.8±12.9)%,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可以诱导特异的T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疫苗对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HBV抗原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1次/mo sc于17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次后改为HBV抗原肽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各注射1次/mo,连用6 mo.每6月复查肝功能,乙肝标志,HBV DNA定量及B超.结果:HBV DNA转阴5例(29.4%),HBV DNA下降2例(11.8%),肝功能复常4例(23.5%).结论:HBV抗原肽冲击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可应用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其疗效与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状态关系如何现在还不清楚,为此对干扰素治疗前、后24例CHB患者外周血DC的一些重要表面分子进行检测,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Th)和树突状细胞(DCs)功能差别。方法检测29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h细胞因子(IL-12、IL-2、IL-4)的表达,并对其中20例不同基因型患者进行外周血DC的分离和体外诱导培养,观测其形态和数量变化,检测DC分泌的IL-12含量,对数据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IL-12、IL-2、IL-4表达明显升高(t=2.9272,P〈0.01;P〈0.01;P〈0.05)。C型患者组与D型患者组比较,丙氨酸转氨酶(ALT)、IL-12、IL-2、Th1/Th2明显升高(t=2.4626,P〈0.05;P〈0.05;P〈0.05;P〈0.01),IL-4明显降低(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经培养和细胞因子诱导后,可获得成熟的具有典型形态的DC。慢性乙肝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C数量明显减少(t=5.4186,P〈0.01)。DC分泌的IL-12水平明显降低(t=3.265,P〈0.01)。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DC的数量与DC分泌IL-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Th分化的不平衡;C型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h1优势应答,肝脏炎症较重,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可作用于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特异性CD3^ T细胞比率,方法:筛选HLA-A2患者:将MHC:Ig双体融合蛋白试剂,加入HBV核心蛋白(C),聚合酶蛋白(P)及表面抗原蛋白(S)中HLA-A2限制性合成肽,与患者CD3^ 细胞作用,采用双重荧光抗体染色,用FACS检测各患者的特异性T细胞比率,同时设立各种对照管,结果:23/54例(42.6%)患者为HLA-A2,其中15例经用HBV C,P,S肽染色后,5例患者的特异性CD3^ 阳性细胞比率高于对照管,4例患者有结合S肽的特异性CDs^3 细胞,其中1例同时可结合P肽,1例仅与P肽结合,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与特异性肽结合的CD3^ T细胞比率较少,MHC:Ig双体融合蛋白技术使用方便,但非特异性染色率偏高,本技术可用于随访治疗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度及其占单核细胞的比例,探讨CHB患者DC免疫治疗的机制。方法选取20例CHB患者和10例健康人,分别采集外周抗凝全血2 mL,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0、CD86、CD83的表达量及单核细胞表面CD14的表达。结果两组DC表面CD80、CD86、CD83分子表达无差异(P>0.05);CHB组较健康对照组单核细胞表面分子 CD14表达明显增多,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HB组CD80、CD86、CD83三者表达之和占CD14的比例明显高于CHB组,两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存在单核细胞增多、成熟DC减少现象,恢复DC功能是治疗CHB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中侠  王兵 《山东医药》2005,45(31):25-26
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体外诱导培养自体树突状细胞,然后给予患者树突状细胞悬液腹股沟淋巴结注射,每周1次,3个月观察疗效。同期与60例采用常规治疗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HBeAg阴转率58%,HBeAb阳转率35%,HBV—DNA阴转率45%,转变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治疗组HBV—DNA定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CD4、CD8细胞较对照组明显上升。提示树突状细胞用于治疗慢乙肝可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 DC 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构成,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1和 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0.3±0.1)%和(0.2±0.1)%,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 P<0.01];13例 HBeAg 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为(5.62±1.28)个/μL,显著低于29例 HBeAg 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lt;0.05],但是两者 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CD4+T 淋巴细胞和 CD8+T 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 和(338.5±97.4)个/μL,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 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CD8+T 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1和 DC2数量减少,伴 CD8+T 细胞数降低,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安宝燕  谢青  贾妮娜  沈怀诚  王晖  郭斯敏  俞红  郭清 《肝脏》2008,13(6):467-47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干扰素β(IFN—β)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宿主免疫清除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健康对照48例,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法从外周血获得纯化的CD14^+单核细胞,并用hOMCSF、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加入polyI:C(25ug/ml)刺激后获得成熟的mDC,在刺激后0h、12h、24h、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86、HLA-DR、CD1a,real—time PCR检测IFN8的表达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mDC细胞上清液中IFN-β、IL-12、IL-10的浓度变化。结果两组mDC上0h 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液中IFN—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mDC在12hIFN—β mRNA表达水平及IFN-β浓度与0h相比显著升高(P〈0.05),较患者组0h、12h、24h、48h IFN—β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患者组mDC刺激后12h、24h和48hIFN—β mRNA及IFN-β表达水平与0h相比无显著变化。与0h比较,健康对照组12h、24h、48hCD86表达水平较患者组显著上升(P〈0.05)。两组之间CD1a、HLA—D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IL-10及IL-120h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患者组IL-10表达24h及48h与0h相比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12h、24h、48hIL-10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与之相反,患者组12h、24h、48hIL-12表达与0h相比表达水平没有明显上升,对照组在12hIL-12表达水平与0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IL-12表达水平继续升高(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mDC受polyI:C刺激后IFN-β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因子CD86表达低下,可能造成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清除障碍,导致疾病慢性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研究不同HBV DNA载量的CHB患者外周血DC表型及功能变化,探讨HBV在DC成熟障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血清HBV DNA>10~5拷贝/ml且无其他肝脏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HB患者28例。所有病例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4周。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HBV DNA并经肝穿刺明确肝组织病理状态。将治疗前患者设为高载量组(HBV DNA>10~5拷贝/ml),共28例;治疗后患者设为低载量组(HBV DNA<10~3拷贝/ml),共25例。从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用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型,MTT法测定DC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ELISA法测定DC分泌IL-12和IL-10的量。同时以10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DC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但CHB患者DC的扩增数量、速度低于正常人。DC表面标记:正常人的HLA-DR、CD86、CD80和CD83表达阳性率均大于80%,显著高于两组CHB患者;不同HBV DNA载量的两组CHB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HB患者的DE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的刺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HB患者和正常人DC上清液中IL-10的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纯DC培养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12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分别明显低于正常人DC。结论在HBV持续感染期间,CHB患者DC的表型变化及功能下调与外周血HBV DNA载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HBV感染及CHB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DC已作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手段被应用于CHB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efactor 3, IRF3)在HBV诱导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健康对照者27例,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MACS)法获得纯化的CD14 单核细胞,RPMI1640培养基培养,用hGM-CSF、 hIL-4诱导单核细胞成为未成熟的MoDC, 加入PolyI: C刺激,获得成熟的MoDC. PolyI:C刺激后0、12、24、48h收集细胞培养的上清液及细胞,Real-Time PCR法检测,IRF3和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MoDC细胞上清液中IFN-β的浓度变化.结果:12h健康对照组MoDC中IRF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达高峰与0h相比差异显著(P<0.05),24、48h表达逐渐下降.而患者组MoDC中IRF3 mRNA的表达上升不明显.24h健康对照组MoDC中TLR3表达上调显著(86.27%±14.74% vs 70.78%4±11.1 6%, P<0.05),48h TLR3表达与0h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患者组0、12、24h TLR3表达上调不明显,48h TLR3表达上调显著(85.46%±6.87% vs 69.17%±20.43%, P<0.05).健康对照组IFN-β 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液中的浓度与0h相比显著升高(P<0.05),较患者组0、12、24和48h IFN-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HBV慢性感染患者在感染病毒后不能激活IRF3从而导致宿主不能分泌足够的IFN-β以清除病毒,这可能是HBV慢性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表型及抗原提呈能力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采集23例CHB患者和8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DCs表面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将培养成熟的DCs与HBsAg共同孵育,用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在培养结束前12 h加入^3H-TDR,收集细胞,以β液闪计数仪测定cpm值;同期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CHB患者外周血HBV载量.结果患者DCs表面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水平及DCs的抗原提呈能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P<0.01,P<0.01,P<0.001和P<0.001);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也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为P<0.001).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s的成熟和功能存在障碍,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与血液中HBV的载量密切相关,并可能对HBV的清除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树突状细胞(DC)在人体免疫系统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根据其细胞表面标志不同,可将DC分为DC1和DC2亚群[2]。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DC亚群变化及其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关系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随机选择解放军第251医院2001年5月~10月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4例(其中轻、中型19例,重型5例),男17例,女3例,平均年龄29.5(12~47)岁。诊断符合2000年9月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西安)修订标准。全部病例排除其他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对照者为10名健康自愿献血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