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法:对102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形式,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予中药复方汤剂加减,西药拉米夫定及两者结合治疗,并分别对肝功能及HBV病毒复制及半年后复发情况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肝功恢复正常及HBV病毒复制上明显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仅可以迅速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同时可以降低患者血中的含量,使HBeAg及HBV-DNA转阴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改造的Claudio电泳分型方法,调查了佳木斯地区102例汉族人群和101例朝鲜族人群中Hp亚型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两个群体中,只发现了Hpls—ls,Hp2—ls,HP2—2三种亚型,未见Hpα~1F组分。这同国外报道的,在黄种人群中不存在Hpα~1F基因的说法一致。由子Hpα~1F基因在黑种人和高加索人群中的广泛存在,讨论认为,Hpα~1F基因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应是一个重要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对接触性皮炎小鼠表皮内结合珠蛋白的影响。方法 126只接触性皮炎小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不同剂量的甘草甜素及地塞米松。采用RT-PCR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接触性皮炎小鼠表皮内结合珠蛋白的表达。结果甘草甜素5 mg/kg和10 mg/kg组,激发后24和48 h表皮内结合珠蛋白表达增强,甘草甜素80 mg/kg组和地塞米松1 mg/kg组,激发后24和48 h表皮内结合珠蛋白表达减弱或消失。结论低剂量甘草甜素能增强接触性皮炎小鼠表皮内结合珠蛋白的表达,而高剂量甘草甜素则减弱结合珠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方法将14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护肝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组方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酌情增减,疗程3个月。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明显;HBeAg、HBV—DNA阴转牢高;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安全有效,而且药源广,价格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杰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1):654-655
笔者于2000年1月~2003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38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130例作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柯金陵  黄富麟 《江苏医药》1989,15(4):191-193
本文对110名健康妇女、73例妇科良性肿瘤、59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其均值分别为72.3、71.4和190.3mg/dl,阳性率分别为1.2%、4.1%和83%,统计学处理表明恶性肿瘤组与健康人和良性肿瘤组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提示血清结合珠蛋白对卵巢恶性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对早期、低恶度及分泌女性激素的癌瘤敏感性差。24例治疗前后配对比较表明血清结合珠蛋白的变化与病情基本一致,可作为术后随访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和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12个月后,对两组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转阴率,以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降低,HBeAg和HBV-DNA转阴率明显升高,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C水平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临床疗效,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作率。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相对于单用西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病情明显改善。中西医合用,标本兼治,是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组病56例系1995年7月~200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病毒性肝炎并发脂防肝患者 ,男46例 ,女10例 ,年龄32至55岁 ,平均41 2岁 ,肥胖者30例 ,接近正常体型26例。1 2诊断依据 :(1)肝大 ,ALT、血清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均增高 ;(2)B超示肝内充点密集 ,肝内小血管显示不清 ,肝后缘回声衰减 ;(3)肝血流图呈锯齿波或转折波 ;(4)按95年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病例均为慢性乙型肝炎。1 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5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区疼痛或遇情志变化而加重 ,50例患者胃脘…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 ,流行面广 ,传染性较强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我们对 72例慢性乙型肝炎 AL T持续升高的病人进行动态观察 ,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达到抗病毒 ,保肝防止纤维化 ,减少或防止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中医科、乙肝专科门诊或住院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72例 ,男 35例 ,女 37例 ;年龄 15~ 6 0岁 ,平均 30 .2± 5 .3岁。对照组 5 8例 ,男 30例 ,女 2 8例 ;年龄 14~6 3岁 ,平均 31.2± 4 .8岁。均为 1999~ 2 0 0 1年就诊的患者 ,两组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不同结合珠蛋白基因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对167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以及8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其结合珠蛋白的基因型,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结果 Hp2-2型的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HP1-1型伴有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IMT,以及Hp1-1型伴有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IMT与糖尿病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2-2型伴有2-糖尿病的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慢性黄疸型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12例慢性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67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疫毒蹯肝汤.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转归情况.结果 观察组HBV-DNA转阴率71.6%,临床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HBV-DNA转阴率44.4%,临床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胆红素血清水平及肝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能显著提高慢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促进肝功能转归.  相似文献   

15.
我院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1月应用干扰素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按照全国第 5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选择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 80例 ,均为大三阳 ,HBV DNA阳性。随机分为Ⅰ、Ⅱ、Ⅲ组。Ⅰ组为干扰素联合中药组 ,2 5例 ;Ⅱ组为干扰素组 ,3 8例 ;Ⅲ组为中药组 ,17例。三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均值等方面均无差异 ,具可比性。1 2 治疗方法 Ⅰ组 :干扰素 (由安徽安科生物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对78例活动性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应用西药乙肝疫苗联合猪岑多糖结合中药辩证施治;对照组应用于干扰素,疗程均为半年。结果:临床症状、肝功能改善情况及HBeAg转阴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HB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携带(ASC)是机体免疫耐受与缺陷,致使乙肝病毒不能清除所致。中医认为是湿热疫毒入侵,正不胜邪,以致正虚邪陷,疫毒留恋所致。 ASC是一个慢性炎变过程,国内外多数学者对ASC者肝组织活检进行病理研究,发现大部分ASC者的肝脏呈炎症状态,其中有的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肝硬化。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乙型肝炎4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乙肝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西药组使用西药常规治疗,中医药结合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中西医结合组为92.5%,西医组为60%,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医组(P〈0.05),两组转阴率比较HBeAg和H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有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中医证型与理化检查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整理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中医诊断及中医证型占比例,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对中医证型与肝功能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中医诊断为湿阻、占47%,其次主要为胁痛(32.5%)和黄疸(11.6%),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占54.4%,其次为肝郁脾虚证(22.4%)和脾肾阳虚证(17.2%)。肝胆湿热证患者肝功能ALT和AST水平最高,TBIL水平则以肝肾阴虚证最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常见,且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变化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 YMDD变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44-245
拉米夫定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核苷类药物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长期应用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变异。最常见的是YMDD变异,从而产生对拉米夫定耐药,甚至病情加重。2001年3月-2003年3月笔者采用干扰素联合中药治疗经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HBVYMDD变异的乙肝患者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