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PBSCT)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后细胞成分的变化和药物对供者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 对 18例健康PBSCT供者给予G CSF 5~ 10 μg/ (kg·d) ,4~ 5d ,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 ,临床观察用药后出现的毒副反应。结果 ①外周血白细胞在动员后 4~ 5d达峰值 ,动员后比动员前高 7~ 14倍 (P <0 0 1)。②细胞采集在动员后第 4~ 5天开始 ,两者单个核细胞 (MNC)和CD34 细胞值之间无明显差异。③本组供者不同性别和体重间 ,MNC值有显著差异性。④主要毒副反应为骨痛和肌痛、乏力等 ,采集细胞过程中出现口唇、四肢麻木。结论 对PBSCT供者应用G CSF 5~ 10 μg/ (kg·d) ,4~ 5d可有效动员MNC和CD34 细胞。供者对此剂量的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细胞成分的变化和药物对供者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对18例健康PBSCT供者应用一定剂量G-CSF,4-5d后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及观察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外周血白细胞在动员后4-5 d达峰值,动员后比动员前高7-14倍。供者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BSCT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4-5 d可有效动力员MNC和CD34^+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5年1月共入选AMI患者70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5例。干细胞治疗组在常规AMI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髄干细胞,连用5天,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经AMI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时干细胞移植组心脏收缩末容积(ESV)明显减小[(63.8±23.9)ML比(52.6±20.3)ML,P=0.01],舒张末容积(EDV)无显著性变化[(134.2±36.7)ML比(119.2±30.3)ML,P=0.07];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高[(50.0±8.2)%比(57.1±7.8)%,P<0.001];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明显减低[(1.219±0.190)比(1.101±0.118),P<0.001]。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ESV、EDV、LVEF及WMSI均无统计学差异(P=0.490、0.259、0.117、0.395)。两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在PBSC动员、分离、采集及回输中总的不良反应共25例次,其中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1%(13/35),分离和采集中的不良反应占14.3%(5/35),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占20.0%(7/35)。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PBSC治疗AMI可以在近期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缺血面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32岁,确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Ⅳ期(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型)2个月,于2002年12月7日入院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既往体健。入院后查血常规、胸片、心电图、肺功能等均正常,遂于12月10日开始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为NAP(米托葸琨 阿糖胞苷 强的松)化疗及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G-CSF自化疗结束后24小时始用,剂量为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心肌梗死,能动员骨髓干细胞迁移至梗死部位,并分化为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但动物实验结果仍存在着矛盾,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心梗)大白兔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大白兔40只,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于心电图上出现R波逐渐降低,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病理性Q波时,证明心梗模型成功。将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实验组于心梗模型建立后1 h给予G-CSF皮下注射,连续7 d,对照组建立心梗模型后1h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4 h及4周心脏超声观察心功变化。处死动物,取出心脏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测定两组梗死面积的大小、毛细血管密度以及观察心肌纤维化变化。结果实验组在术后4周时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运动幅度(LVWE)、收缩末左室后壁增厚率(LVWTs)等心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射血分数增加13%(实验组为63.40%,对照组仅为50.51%)。HE染色显示,对照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且不规则;实验组心肌纤维排列有序,梗死灶面积较对照组减小了30.2%,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了30.7%,Masson染色蓝色的胶原纤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梗时给予G-CSF,可有效增加梗死区及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缩小梗死面积,减少胶原纤维形成,稳定心脏结构及改善心功能。骨髓干细胞动员剂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内科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 CSF。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BI)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并观察G CSF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随访末期的死亡/残障率。结果:71例完成了3个月的观察。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失访1例;对照组死亡2例。两组治疗后1个月BI和CSS评分即有所改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BI和C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随访末期死亡/残障率为57%,低于对照组的78%(P<0.05)。G CSF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G CSF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易行,且能改善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冠心病中最危重的临床类型,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心肌细胞为永久型细胞,没有分裂增殖的能力,心肌梗死灶只能由疤痕组织填充。虽然最近研究报道心肌梗死后有很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殖,但不能完整修复梗死的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能够促进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形成,加快血管损伤后内皮的修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类血液生长因子,近来研究发现它可以动员骨髓干细胞,使它们归巢到梗死区域,复制、分化并促进心肌的修复.本文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血管损伤后再狭窄和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归巢到急性心梗区域,研究不同环境下MSC在心肌内的分化状态及程度。方法 选用SD雄性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干绷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组(20只)、AMI干细胞移植组(20只)以及单纯G-CSF组(20只)以及单纯对照组(10只)。于治疗4w后取材,检测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密度值。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肌浆蛋白(myogenin)、肌球蛋白(myosin)、缝管连接蛋白43(Cx43)及结蛋白(desinmim)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并用共聚焦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标测PCNA、myogenin。结果 胶体金标记的MSC经G-CSF诱导移植到心脏内在梗死部位与心肌生长为一体,颜色为黑色,存HE切片中移植细胞的胞浆呈现紫红色,极易识别。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显示G-CSF+MSC移植组心肌梗死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抗体PCNA、myogenin、myosin、Cx43及desinmim在G-CSF+MSC移植组心肌梗死区中的表达明显。其他各组未见明显表达。结论 G-CSF能够明显动员MSC归巢,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在梗死区分化成新的心肌。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健康。由于成人体内心肌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心肌梗死的坏死区将由结缔组织替代,梗死周围心肌重新排列重构心肌,并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药物和介入疗法无法逆转已坏死的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G-CSF]、化疗联合短效G-CSF以及单用短效G-CSF动员方案在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差异,以期获得更有效的动员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2年2月我院血液科71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前瞻性研究。将长短效G-CSF联合(PEG-rhG-CSF+G-CSF组,12例)、化疗联合短效G-CSF(化疗+G-CSF组,34例)以及单用短效G-CSF(单用G-CSF组,25例)3种动员方案对采集细胞数、成功率、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影响动员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在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优良率、造血重建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G-CSF组采集CD34+细胞数[(15.77±5.44)×106/kg vs (4.30±0.59)×106  相似文献   

15.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16(4):186-187
为了进一步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PB SCT)的动员方法 ,我们分别采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uG CSF ,商品名特尔津 )和进口rHuG CSF(商品名惠尔血 )动员后作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各2 4例和 2 7例 ,结果特尔津作为动员剂在APBSCT中安全、有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分组与动员方法Allo PBSCT分组及动员方法 :特尔津组正常供者 1 3例 ,男 8例 ,女 5例 ,中位年龄 2 8(1 8~ 5 2 )岁 ,中位体重 6 5 (46~ 85 )kg。惠尔血…  相似文献   

1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落刺激因子是调节体内外造血干细胞及成熟白细胞功能的一组糖蛋白生长因子,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则是其中一种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的集落刺激因子。本文阐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产生与作用,对感染的反应性性即体内存在感染时其上升情况,以及对免疫缺隐患者的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倍体骨髓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H  Ji S  Wang H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1):760-763
目的探讨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受者联合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单倍体骨髓移植在降低重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改善无病生存的疗效.方法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13例(单倍体移植组),移植后结果和连续完成的13例白血病HLA匹配异基因移植 (相合移植组) 相比较,单倍体移植方法是供者应用G-CSF 250 μg/d,连用7 d后采髓, 受者GVHD预防除环孢素A(CSA)和甲氨蝶呤(MTX)外,在移植前4~1 d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5 mg*kg-1*d-1, 移植后7 d始加服霉酚酸酯(MMF).结果单倍体移植组植入物CD+34细胞中位数6.1×106/kg,是相合移植组输入CD+34细胞中位数2.5×106/kg的2倍多(P<0.01),单倍体移植组和相合移植组植入物CD+3细胞中位数分别是50.5×106/kg和47.0×106/kg(P>0.05).移植后无1例发生植入失败,两组造血重建速度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经骨髓植活直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单倍体移植组发生急性Ⅱ~Ⅳ GVHD 5例(38.5%),可评价的8例中7例发生慢性GVHD(87.5%),为局限性慢性GVHD,这与相合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单倍体移植组中位随访453 d(180~690),移植相关死亡5例,无复发死亡病例,剩余8例无病存活(61.5%).相合移植组中位随访510 d(220~810),移植相关死亡2例,复发死亡2例,9例无病存活(69.2%),通过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和有效方法,在降低重症急性GVHD 及改善无病生存方面和HLA相合同胞供者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追踪观察 ,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骨髓干细胞 (G BM)及外周血干细胞 (G PBSC) ,分别移植给病人 ,比较两者对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及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  1 997年 1 1月~ 1 999年 7月期间共有 57例病人进行HLA相匹配的同胞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随机分成G PBSC组 ( 2 9例 )及G BM组 ( 2 8例 )。G BM组供者使用G CSF动员 ,剂量为 1 0mL/kg ,共 5天 ,于第 6天收集干细胞( 1 5~ 2 0mL/kg)。G PBSC组供者G CSF剂量为 1 0 μg/kg ,共 5天 ,于第 5天晚及第 6天…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能够导致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和心肌组织瘢痕形成,使心功能受损,发生心力衰竭,是目前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具有促进心肌梗死后的组织修复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又一新途径。国内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G-CSF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功能,现将其相关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细胞因子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BMDCs)进入外周血,并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修复受损的心脏是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已广泛应用于放、化疗病人动员干/祖细胞支持造血功能恢复的细胞因子。近来研究发现G-CSF还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动员BMDCs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修复受损的心脏。本文综述G-CSF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