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狐或虫,始载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其谓:“狐或虫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后世不少人多将狐或虫之或虫作“惑”,例如由王叔和与林亿等编次校订的《金匮要略方论》中即将“或虫”均作“惑”;宋·赵开美本亦将“或虫”作“惑”。后人习伤寒,多据此类版本,遂使“狐惑”流行,反不知或虫字之义矣。再加《灵枢·大惑论》亦有惑病的记述,有人因此认为《金匮》之或虫病亦同《灵枢》之…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狐惑”病是一种因湿热虫毒所伤,临证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疑难杂病。关于“狐惑”病名的解释,特别是对“惑”的诠注,主要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认为“狐惑”即狐疑惑乱。如《医说》:“古之论病,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以时气声嗄咽干,欲睡复不安眠为狐惑,以狐多疑惑也”[1]。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也说:“盖虽虫病,而能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2]。何任先生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狐惑病是因为患者“面色变幻和脉象的无定颇使人惑乱狐疑”[3]。其二,认为“狐惑”之“惑”,乃“蜮”字…  相似文献   

3.
昔贤对《金匮》“狐惑”的注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以虫解释者居多,如赵以德在《金匮要略玉函二注》中说:“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又谓伤寒病内热,饮食少,肠胃空虚而虫不安,故随所食上下部而病名狐惑也”。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中也说:“狐惑虫也,虫非狐惑而因病以名之,……谓  相似文献   

4.
导阳归肾法治疗白塞病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塞病 (Behcet病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炎。典型表现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组成眼、口、生殖器三联症。但此病为一全身性疾病 ,可累及皮肤、粘膜、眼、胃肠、关节、心血管、泌尿、神经等。西药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此属祖国医学“狐感”范畴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述“狐惑之为病 ,状如伤寒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 ,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 ,蚀于阴为狐”。其描述与白塞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在《金匮要略》中 ,仲景对狐惑病的治疗 ,提出外治、内治两法 ,并对不同病位 ,施以不…  相似文献   

5.
狐惑证小议     
《金匮》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根据高等医药院校《金匮要略讲义》第五版教材(下简称教材),对该证明确地将“惑”字  相似文献   

6.
1、遗应为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篇里:“不遗形体有衰”句中的“遗”字,有《医宗金鉴》、《金匮要略语译》(中研院,1974年人卫版)、《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等书是个“遣”宇。据查,汉代以前遣和遗字,各有其义,许慎  相似文献   

7.
狐惑病,与现代医学的眼、口、生殖器综合症即白塞氏综合症很相似,在祖国医学属疑难杂症。现将笔者治疗狐惑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本病病因《金匮要略》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日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子阴为狐。”《千金方》曰:“狐惑由温毒使然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湿热内蕴、化火成毒、热毒上熏口与眼,则口、舌、咽、眼部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狐惑证候,认为狐惑病因病机在于血热、血虚,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血脉郁热,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血瘀,同时湿邪贯穿病程始终。张仲景及现代医家治疗狐惑的理法方药均为佐证。张仲景运用甘草泻心汤、赤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辨证治疗狐惑,以补益中气为本,调治血脉为纲,祛除湿浊为要,内外兼治。现代医家多以凉血活血祛湿、行气活血泄湿、通络清热祛湿等法治疗本病,处方着力点均在祛除血脉之邪。此外,《金匮要略》将百合病、狐惑、阴阳毒合篇论述,百合病病机、阴阳毒证治亦可佐证狐惑“病在血脉”之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9.
我国早在公元三世纪初,汉代张仲景著的《全匮要略》中就有狐惑病的记载。如:“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说明狐惑病的特征为口、会阴部溃疡及寒热等症,这和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Behcet  相似文献   

10.
苦参汤新用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政 《陕西中医》1998,19(4):175-175
<正> 苦参汤是张仲景在《金匮》里,用来治疗狐惑病的一张外用方。其病证为:感染湿热、虫毒,引起的“下部”溃疡。《金匮》“狐惑之为病……蚀于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